第七十九章 講郎和助教
皇帝偏心要殺我,兵臨城下你慫了? 作者:柳智敏男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寧城,邀月樓。
兩幅千古絕對仍在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外地儒生來到了此處。
一開始,儒生之間隻是彼此探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外地來的儒生難民會感受到本地儒生的那種優越感。
明明你們這群讀書人跟我們一樣,對不出下聯,憑什麽一副頤指氣使的表情?
於是,兩邊儒生慢慢開始鬥嘴,以至於最後演變成了對罵。
當然,讀書人是不會罵髒話的,所以對罵應該叫做是辯論。
隻是這一辯論,北寧城的讀書人明顯就落入了下風,那些外地來的儒生,大多出自各大儒院,甚至還有國子監的學生。
以北寧城的文化底蘊培養出來的學子,自然是無法對抗。
“這種對子,根本就不可能有下聯,楚王不過是偶然獲得,借此來揚名而已。”
“不錯!我們這麽多人都對不出來,足以證明此對無下聯,楚王不過是沽名釣譽,想要博得名譽罷了!”
“拿兩副死對,騙得我們所有讀書人來到北寧城,簡直可惡!”
“哼,還說什麽賞銀十萬兩,根本就是騙子。”
“……”
雙方的辯論從之前的互相攻擊,逐漸又迴到了那兩幅千古絕對上,可這一次,這幫外來的儒生卻是把秦軒拉下了水。
此舉,無疑是觸動了北寧城讀書人的逆鱗!
原因無他,北寧城是在秦軒手裏重新崛起的,每個北寧城人都欠著秦軒一條命。
也就是這些人都是儒生,若是其他人,恐怕早就被北寧城百姓給打死了。
“爾等賊子,休要血口噴人,我北寧城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如此繁華,那全是靠楚王和他的神策軍用血和生命換來的!”
“不錯,你們可以侮辱我們文采不及你們,但你們若再敢對楚王不敬,就別怪我們不客氣。”
“汝彼娘之!休要猖狂。”
“……”
儒生們越吵越兇,大有動手之勢。
可就在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震住了全場:
“銀霜玉露,圓月一輪,江山共賞千秋月。”
隻見一名身材欣長,麵如冠玉的年輕書生意氣風發地道:“既然北寧城的讀書人看不起我外地的,那在下不才,就以此聯請教!”
此言一出,現場當即就安靜了下來。
“銀霜玉露,這開頭四字便已有不凡意境,此聯大雅啊!”
“雖是上聯,但短短幾個字卻是描繪出了中秋時節賞月的美景……”
“此聯不凡,可該如何對出下聯?”
“……”
對對子,講究平仄相合,詞性相近,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這些要求分開來不算什麽,但用在同一句話上卻是有些難了。
同時,若是能夠別有意境,自然更高一籌。
一眾北寧城的讀書人不禁開始苦思冥想,可對對子屬於急智,縱然有所才華,也未必能夠當下就對出來。
“諸位不用心急,我可以給諸位一炷香的時間,你們盡管慢慢想。”
英俊儒生淡淡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袁兄才華橫溢,又豈是這些凡夫俗子能夠比擬的?”
一旁,一名身穿青衫的儒生毫不顧忌地笑道:“既然我袁兄今日來了興致,那我也就附庸風雅一迴,我也給諸位一個上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諸位北寧城高才,請吧!”
這又是一聯絕佳的上聯,同樣極具意境,隻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出那春風吹皺了綠色湖麵的場景。
“這兩人到底是誰?怎有如此才華?”
“這兩幅對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對得上來的。”
“……”
不少看熱鬧的人,不禁感歎,北寧城諸多儒生頓時麵紅耳赤,卻又無可奈何。
“不知兩位來自哪個書院?”一名北寧城儒生拱手問道。
“本人袁懷,鳴雅書院講郎。”
“本人趙啟軒,國子監助教。”
兩人一前一後迴答,眼中盡是高傲之色。
四周的人聽了,頓時一個個發出驚歎之聲。
國子監在大啟文壇的地位,自不用多說,能夠進去讀書的,無不是百裏挑一的天才,更何況還如此年輕就當了助教。
至於這鳴雅書院,來自於江南,其名聲絲毫不弱於青山書院,乃大啟三大書院之一。
“他居然就是號稱小詩仙的袁懷?他的老師可是儒聖的關門弟子白慕飛,此人三歲寫字,五歲作詩,可謂驚才豔豔。”
“如此年輕的講郎,的確不愧為小詩仙。”
有知道袁懷來曆的人,當即就忍不住驚歎起來。
四周的人一個個更加震撼,看向袁懷的目光中很自然地多了幾許崇拜和敬重。
“第一個出對子的是小詩仙,那第二個人呢?”
眾人好奇。
有人當即介紹:“趙啟軒,號稱狂儒,曾在京都詩會上一連作詩三首,生生將對手氣到吐血。”
“此人最是狂放不羈,連教授他學問的老師都曾被他作詩嘲笑。”
“原來他就是狂儒趙啟軒,聽說他是儒林世家,祖上曾有過一門三進士的豪舉。”
“難怪能夠進入國子監當助教,此等才華,我們北寧城的讀書人怕是比不過啊!”
“……”
不少人開始替北寧城的讀書人擔憂,畢竟他們大多都是學子。
而袁懷和趙啟軒卻是老神在在,彼此把酒言歡,混不將在場所有人讀書人放在眼中。
“窮鄉僻壤之地,見識短淺,真以為兩幅對聯就可以把天下讀書人全部都壓得直不起腰嗎?”
“這兩幅對聯,既然連我和袁兄都對不出來,那就是死對,絕無可能有下聯。”
狂儒趙啟軒一口飲盡杯中酒,放聲大笑道。
之前還義憤填膺,大聲反駁的北寧城讀書人,此時已經不敢出聲。
一來對方的兩個對子,無人能接,二來對方的身份在儒林之中,已然極高,心有畏懼。
“銀霜玉露,圓月一輪,江山共賞千秋月。”
忽然,有人高聲念誦。
袁懷和趙啟軒相視一笑,眼中多有得意,這北寧城的讀書人雖然才華不濟,但朗誦自己的對子的時候,卻可謂聲情並茂。
兩人正欲起身誇讚,卻不料那人的聲音再度傳來:
“金桂丹楓,清風萬裏,北寧同迎四海風。”
“此下聯,可還算工整?”
聲音低沉,透著一絲戲謔和揶揄,袁懷和趙啟軒當即臉色劇變。
兩幅千古絕對仍在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外地儒生來到了此處。
一開始,儒生之間隻是彼此探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外地來的儒生難民會感受到本地儒生的那種優越感。
明明你們這群讀書人跟我們一樣,對不出下聯,憑什麽一副頤指氣使的表情?
於是,兩邊儒生慢慢開始鬥嘴,以至於最後演變成了對罵。
當然,讀書人是不會罵髒話的,所以對罵應該叫做是辯論。
隻是這一辯論,北寧城的讀書人明顯就落入了下風,那些外地來的儒生,大多出自各大儒院,甚至還有國子監的學生。
以北寧城的文化底蘊培養出來的學子,自然是無法對抗。
“這種對子,根本就不可能有下聯,楚王不過是偶然獲得,借此來揚名而已。”
“不錯!我們這麽多人都對不出來,足以證明此對無下聯,楚王不過是沽名釣譽,想要博得名譽罷了!”
“拿兩副死對,騙得我們所有讀書人來到北寧城,簡直可惡!”
“哼,還說什麽賞銀十萬兩,根本就是騙子。”
“……”
雙方的辯論從之前的互相攻擊,逐漸又迴到了那兩幅千古絕對上,可這一次,這幫外來的儒生卻是把秦軒拉下了水。
此舉,無疑是觸動了北寧城讀書人的逆鱗!
原因無他,北寧城是在秦軒手裏重新崛起的,每個北寧城人都欠著秦軒一條命。
也就是這些人都是儒生,若是其他人,恐怕早就被北寧城百姓給打死了。
“爾等賊子,休要血口噴人,我北寧城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如此繁華,那全是靠楚王和他的神策軍用血和生命換來的!”
“不錯,你們可以侮辱我們文采不及你們,但你們若再敢對楚王不敬,就別怪我們不客氣。”
“汝彼娘之!休要猖狂。”
“……”
儒生們越吵越兇,大有動手之勢。
可就在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震住了全場:
“銀霜玉露,圓月一輪,江山共賞千秋月。”
隻見一名身材欣長,麵如冠玉的年輕書生意氣風發地道:“既然北寧城的讀書人看不起我外地的,那在下不才,就以此聯請教!”
此言一出,現場當即就安靜了下來。
“銀霜玉露,這開頭四字便已有不凡意境,此聯大雅啊!”
“雖是上聯,但短短幾個字卻是描繪出了中秋時節賞月的美景……”
“此聯不凡,可該如何對出下聯?”
“……”
對對子,講究平仄相合,詞性相近,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這些要求分開來不算什麽,但用在同一句話上卻是有些難了。
同時,若是能夠別有意境,自然更高一籌。
一眾北寧城的讀書人不禁開始苦思冥想,可對對子屬於急智,縱然有所才華,也未必能夠當下就對出來。
“諸位不用心急,我可以給諸位一炷香的時間,你們盡管慢慢想。”
英俊儒生淡淡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袁兄才華橫溢,又豈是這些凡夫俗子能夠比擬的?”
一旁,一名身穿青衫的儒生毫不顧忌地笑道:“既然我袁兄今日來了興致,那我也就附庸風雅一迴,我也給諸位一個上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諸位北寧城高才,請吧!”
這又是一聯絕佳的上聯,同樣極具意境,隻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出那春風吹皺了綠色湖麵的場景。
“這兩人到底是誰?怎有如此才華?”
“這兩幅對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對得上來的。”
“……”
不少看熱鬧的人,不禁感歎,北寧城諸多儒生頓時麵紅耳赤,卻又無可奈何。
“不知兩位來自哪個書院?”一名北寧城儒生拱手問道。
“本人袁懷,鳴雅書院講郎。”
“本人趙啟軒,國子監助教。”
兩人一前一後迴答,眼中盡是高傲之色。
四周的人聽了,頓時一個個發出驚歎之聲。
國子監在大啟文壇的地位,自不用多說,能夠進去讀書的,無不是百裏挑一的天才,更何況還如此年輕就當了助教。
至於這鳴雅書院,來自於江南,其名聲絲毫不弱於青山書院,乃大啟三大書院之一。
“他居然就是號稱小詩仙的袁懷?他的老師可是儒聖的關門弟子白慕飛,此人三歲寫字,五歲作詩,可謂驚才豔豔。”
“如此年輕的講郎,的確不愧為小詩仙。”
有知道袁懷來曆的人,當即就忍不住驚歎起來。
四周的人一個個更加震撼,看向袁懷的目光中很自然地多了幾許崇拜和敬重。
“第一個出對子的是小詩仙,那第二個人呢?”
眾人好奇。
有人當即介紹:“趙啟軒,號稱狂儒,曾在京都詩會上一連作詩三首,生生將對手氣到吐血。”
“此人最是狂放不羈,連教授他學問的老師都曾被他作詩嘲笑。”
“原來他就是狂儒趙啟軒,聽說他是儒林世家,祖上曾有過一門三進士的豪舉。”
“難怪能夠進入國子監當助教,此等才華,我們北寧城的讀書人怕是比不過啊!”
“……”
不少人開始替北寧城的讀書人擔憂,畢竟他們大多都是學子。
而袁懷和趙啟軒卻是老神在在,彼此把酒言歡,混不將在場所有人讀書人放在眼中。
“窮鄉僻壤之地,見識短淺,真以為兩幅對聯就可以把天下讀書人全部都壓得直不起腰嗎?”
“這兩幅對聯,既然連我和袁兄都對不出來,那就是死對,絕無可能有下聯。”
狂儒趙啟軒一口飲盡杯中酒,放聲大笑道。
之前還義憤填膺,大聲反駁的北寧城讀書人,此時已經不敢出聲。
一來對方的兩個對子,無人能接,二來對方的身份在儒林之中,已然極高,心有畏懼。
“銀霜玉露,圓月一輪,江山共賞千秋月。”
忽然,有人高聲念誦。
袁懷和趙啟軒相視一笑,眼中多有得意,這北寧城的讀書人雖然才華不濟,但朗誦自己的對子的時候,卻可謂聲情並茂。
兩人正欲起身誇讚,卻不料那人的聲音再度傳來:
“金桂丹楓,清風萬裏,北寧同迎四海風。”
“此下聯,可還算工整?”
聲音低沉,透著一絲戲謔和揶揄,袁懷和趙啟軒當即臉色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