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岩鬆動圈是指開挖後,圍岩受力狀態改變導致岩石強度下降,從而在巷道周圍形成的一個鬆弛破碎帶。其大小與圍岩強度和原岩應力密切相關,是評估巷道穩定性和設計支護方案的重要依據。


    圍岩鬆動圈的形成是由於巷道開挖後,圍岩受力狀態由三向變為近似兩向或單向,導致應力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當應力值超過圍岩強度時,圍岩發生塑性變形、破碎,形成鬆弛破碎帶,即圍岩鬆動圈。


    圍岩鬆動圈的形成主要受圍岩強度和原岩應力的影響。當原岩應力相同時,圍岩強度低則鬆動圈大;當圍岩強度相同時,原岩應力小則鬆動圈小。此外,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地下水、岩層厚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其範圍和程度。


    除了圍岩強度和原岩應力,影響圍岩鬆動圈形成的因素還包括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地下水狀況、岩層厚度、溫度以及爆破損傷等。這些因素通過影響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等力學特性,進而對圍岩鬆動圈的範圍和程度產生影響。


    在影響圍岩鬆動圈形成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包括圍岩強度、原岩應力、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岩層厚度和溫度等;人為因素主要是爆破損傷以及巷道開挖導致的地下水狀況改變等。


    在地下工程中,為預防和管理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岩鬆動,可采取超前支護、注漿加固、控製爆破參數等措施。同時,加強監控量測和地質超前預報,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確保施工安全。


    在地下工程中,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岩鬆動會有多種具體表現。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現:


    錯動鬆弛:在多組結構麵發育的硬岩岩體中,如果開挖後圍岩應力超過其屈服強度,圍岩會沿已有的多組節理發生剪切錯動而鬆弛,形成一個鬆動的圈層。這種鬆動圈本身不穩定,特別是在有地下水活動時,容易導致拱頂坍塌和邊牆失穩。


    剪切滑移:對於厚層狀或塊狀結構的硬岩圍岩,如果存在陡傾洞內的大型結構麵(如小斷層、大型節理等),這些結構麵可能會控製圍岩向洞內的剪切滑移。此外,固結程度較低的軟弱岩體(如泥質粉砂岩、泥岩等)也可能出現塑性擠出變形。


    膨脹內鼓:當圍岩中含有大量膨脹礦物時,由於開挖形成的低應力區吸引高應力區的地下水轉移,吸水膨脹的岩體(如膨脹岩)會發生強烈的膨脹並導致圍岩內鼓變形。這可能導致洞室設計空間不足,甚至使圍岩表部膨脹開裂和解體。


    支護失效:如果支護措施不當或未能及時實施,人為因素(如施工過程中的爆破損傷)可能加劇圍岩的鬆動和破壞。支護結構(如錨杆、鋼支撐等)的損壞或失效也會直接導致圍岩鬆動範圍的擴大。


    巷道變形:隨著圍岩鬆動的加劇,巷道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形現象,如收斂變形、底鼓等。這些變形不僅影響巷道的正常使用,還可能對工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為了預防和管理這些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岩鬆動問題,需要采取一係列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例如,加強地質勘察和超前預報工作,製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支護參數;采用先進的爆破技術和施工工藝,減少對圍岩的損傷;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以及製定應急預案和救援措施等。


    為了有效預防和管理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岩鬆動問題,在地下工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超前支護與注漿加固


    超前支護:針對圍岩破碎的情況,可采取超前雙層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以預防頂部坍塌。同時,開挖時應預留核心土,對掌子麵進行支撐和噴錨封閉,避免暴露時間過長。


    注漿加固:在圍岩相對薄弱地段,可增加徑向小導管進行注漿加固。通過注漿提高岩體的強度和整體性,從而增強圍岩的穩定性。注漿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注漿壓力及排漿量變化,確保注漿效果。


    二、優化爆破參數與施工工藝


    控製爆破損傷:采用合理的爆破參數和施工工藝,減少爆破對圍岩的損傷。例如,可以采用光麵爆破或預裂爆破技術,以降低爆破震動對圍岩的影響。


    縮短開挖與支護時間間隔:及時跟進支護工作,縮短開挖與支護的間隔時間,以減少圍岩的暴露時間和變形機會。


    三、加強臨時支護與初期支護


    臨時支護:將臨時支護與二次襯砌形成整體,提高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可采用鋼筋連接等方式加強臨時仰拱的縱向穩定性。


    初期支護:加密拱架和加強鎖腳等措施,以增強初期支護的強度。同時,應確保初期支護的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四、嚴格控製開挖進度與質量


    縮短仰拱開挖時間:增加人員及設備投入,盡量縮短仰拱開挖至封閉成環的時間,以控製仰拱開挖對隧道變形的影響。


    控製紅線距離:嚴格控製仰拱與掌子麵的距離以及二次襯砌與掌子麵的距離,確保施工安全和質量。


    五、加強監控量測與地質預報


    監控量測:定期對圍岩進行位移、應力等參數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和迴歸分析等方法,綜合判斷結構穩定性。


    地質預報: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了解圍岩的地質情況和變化趨勢。根據預報結果對支護和注漿加固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超前支護與注漿加固、優化爆破參數與施工工藝、加強臨時支護與初期支護、嚴格控製開挖進度與質量以及加強監控量測與地質預報等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管理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岩鬆動問題。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於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穩定。


    優化爆破參數與施工工藝是提升爆破效果、確保施工安全及效率的關鍵環節。以下是對這兩個方麵的詳細探討:


    一、優化爆破參數


    炸藥類型與性能:根據工程特點和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炸藥類型和性能。炸藥的爆速、猛度、密度等性能參數對衝孔深度有直接影響,因此需綜合考慮岩石的堅固性、抗壓強度等因素來選擇炸藥。


    裝藥量:通過實驗確定最佳的炸藥單耗,避免過高的爆炸壓力導致衝孔或破壞周邊岩石。可以通過減少裝藥量或改變裝藥結構來實現。


    炮孔設計:包括炮孔的直徑、深度、間距、排距和填塞情況等。增加炮孔的排距和間距可以減少單位麵積內的炮孔數量,從而降低整體裝藥量。同時,優化炮孔的深度和角度可以確保爆炸能量更均勻地作用於岩石。


    起爆方式:使用的起爆器材和起爆順序也會影響爆破效果。采用先進的起爆設備和技術,如遙控爆破、智能爆破等,可以提高爆破精度和安全性。


    爆破網路:合理的爆破網路設計可以提高爆破效果,降低爆破震動和飛石危害。


    二、優化施工工藝


    鑽孔技術:采用先進的鑽孔設備和技術,提高鑽孔質量和效率。鑽孔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後續裝藥和爆破效果。


    裝藥技術:改進裝藥結構,如采用空氣間隔裝藥或孔底間隔裝藥,以減少炮孔底部的爆炸壓力。使用混合裝藥,結合高爆速和低爆速炸藥,以優化能量分布。


    填塞技術:控製炮孔填塞長度和質量,避免爆炸氣體過早泄露,提高爆炸能量的利用效率。良好的填塞可以確保爆炸能量充分作用於岩石,提高爆破效果。


    起爆網絡檢查:在起爆前對起爆網絡進行全麵檢查,確保各段導爆索和導爆管的連接正確無誤。這可以避免因起爆網絡故障導致的爆破失敗或安全事故。


    施工安全管理: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包括設置安全警示標誌、監控崗哨的設置、起爆開關管理等。同時,對施工人員進行爆破安全培訓,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


    監測與調整:利用振動監測、飛石監測等技術實時監測爆破效果,並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爆破參數。這可以確保爆破過程始終處於可控狀態,提高爆破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綠色爆破技術:采用環保炸藥和優化爆破施工工藝等措施來降低環境汙染。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爆破技術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爆破參數和施工工藝,可以顯著提升爆破效果、確保施工安全及效率。在實際工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這些措施,以達到最佳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知識積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知識積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