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井井底臨時馬頭門是礦井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結構,它位於主井(通常是豎井)的井筒與井底車場的交界處,作為礦岩、設備、材料和人員的重要轉運點。以下是對主井井底臨時馬頭門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位置


    定義:馬頭門是井底車場巷道與立井井筒連接的過渡段,形狀似馬頭,因此得名。


    位置:它位於豎井井筒與井底車場的聯接處,是礦井的咽喉部位。


    二、形式與設計


    形式:根據井底車場的通行能力,馬頭門可以分為單麵和雙麵兩種形式,且均采用斜頂式設計。


    設計參數:


    高度:一般為4.5~5米,這一高度主要是根據下放材料的長度來確定的。


    寬度:由運輸線路的數量、運輸設備的最大寬度以及人行道的寬度共同決定。


    斜頂段長度:一般不應小於5米,以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來進行操作。


    三、功能與設施


    功能:馬頭門是礦岩、設備、材料和人員的轉運點,同時也是礦井生產流程中的重要環節。


    設施:為了確保安全和高效的運作,馬頭門通常配備有穩罐、推車和阻車設備,以及信號房等設施。


    四、材料與支護


    材料選擇:馬頭門應采用防火材料進行支護,常見的選擇包括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有效隔絕火源,還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強度,確保井下的安全環境。


    支護方式:在掘進馬頭門時,需要采用適當的支護方式來保證巷道的穩定性。常見的支護方式包括錨網索噴支護等。


    五、施工與維護


    施工方法:馬頭門的掘進作業通常采用正台階工作麵連續施工法從井底車場兩側對向貫通施工。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證馬頭門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維護措施:針對馬頭門可能出現的底鼓破壞等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維護和加固。例如可以采用抗流變樁法控製底板岩層的破壞、鋪底封閉底板防止水浸泡弱化等。


    綜上所述,主井井底臨時馬頭門是礦井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合理的設計和施工對於提高礦井的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馬頭門設計的支護結構選擇及需考慮的地質條件如下:


    一、支護結構的選擇


    馬頭門的支護結構通常采用複合支護方式,主要包括一次支護和二次支護。


    一次支護:常采用錨、網、噴支護。這種支護方式較為及時,與圍岩密貼,能在圍岩變形過程中較快地產生支護阻力,有效控製碎脹變形。錨噴支護作為局部強化式支護結構,能及時封閉圍岩並充分利用圍岩的自承能力。


    二次支護:在一次支護後,待圍岩基本穩定,再進行二次支護,通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這樣可以使錨網噴與圍岩形成的組合拱提供一個經留變形空間,改善混凝土支護體的受力狀態,提高支護體的承載能力,使混凝土剛性支護的強度能充分發揮作用。


    此外,根據具體地質條件和施工要求,馬頭門支護還可能采用鋼格柵、縱向連接鋼筋、鋼筋網片和噴射混凝土等形式。


    二、需考慮的地質條件


    岩石強度與層理:馬頭門埋藏深,受地應力影響較大,加之岩石局部強度低、層理發育,可能導致圍岩鬆動圈範圍大,易掉頂,成形差。因此,在支護設計時需要考慮岩石的強度和層理發育情況,選擇合適的支護方式和參數。


    地質構造:馬頭門所處地層的地質構造複雜程度也是影響支護設計的重要因素。如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可能導致岩體破碎、穩定性差,增加支護難度。因此,需要對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勘察和分析,以便製定有效的支護方案。


    地下水情況:地下水對馬頭門支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降低岩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增加支護結構的荷載。同時,地下水還可能導致支護材料腐蝕和耐久性下降。因此,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地下水情況,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


    巷道布置與應力集中:馬頭門附近可能有等候室、水泵房、變電所等多條巷道和硐室,這些巷道縱橫交錯可能導致應力集中和疊加現象突出。在設計支護結構時,需要充分考慮巷道布置對應力的影響,避免支護結構因應力過大而失效。


    綜上所述,馬頭門設計的支護結構選擇應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巷道布置和施工要求等因素。通過科學合理的支護設計,可以確保馬頭門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知識積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知識積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