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鼓樓
四合院:開局先把媳婦娶了 作者:阿薩蒂格島的道林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玉瑩、婁曉娥她們進臥室裏後,就剩丫丫這個小姑娘在外頭。
許大茂自然是跑路了,他可不確定何雨柱這家夥會不會又要動手。
“丫丫,走,柱子哥帶你出去玩,好不好?”何雨柱覺得有點無聊,隻能決定出去逛一逛。
“好,那我和我哥哥說一聲。”丫丫笑著跑迴了自己家。
吳嬸應該是出門釣魚去了,周末釣魚的人多,她們會選擇遠一點的地方。
小武則留在家裏寫著作業。
很快何雨柱就拉著丫丫的小手走出了四合院大門。
倆人來到南鑼鼓巷左上角的鼓樓,這也算是南鑼鼓巷的標誌性建築了。
正所謂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鍾樓瘦。
鼓樓也算是這四九城內數一數二的大建築了。
樓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
建築風格極具明清特色,飛簷鬥拱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歲月變遷,但它依舊矗立在這。
那朱紅色的牆身,透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塊磚都像是一部史書的書頁,記錄著四九城的前世今生。
何雨柱帶著丫丫,先上了二樓,看看這鼓樓的鼓。
樓內有25麵鼓,其中,大鼓1麵,小鼓24麵。
這些鼓都是後來新造的,舊的隻剩一個殘破不堪的主鼓了,放在一邊展覽,其餘的24個小鼓都被八國聯軍搶走了。
唉,民族的恥辱啊!
參觀完鼓後,兩人來到了樓頂,何雨柱把丫丫抱了起來,開始俯瞰整個四九城,看著四周的景象。
“柱子哥哥,看!故宮!”丫丫指著南邊遠方的宮殿建築群,說道。
“好看嗎?”何雨柱笑道。
“嗯,好看!”丫丫用力點頭。
何雨柱穿越過來,還沒好好看過故宮呢,這個以前皇帝居住的地方,真的是奢侈豪華啊。
別說真的挺羨慕的,何雨柱有時候在想,既然穿越,為什麽不穿越的更久一點。
要是穿越到明朝、清朝,當個皇帝什麽的,那該多幸福啊。
後宮佳麗三千人!每天臨幸一個,都得十年才能完成一輪!
嘖嘖嘖,這就算是個鐵腎,也扛不住這麽造啊!
難怪皇帝都是短命鬼,活不了多久。
什麽康熙、乾隆?
這倆貨指定有什麽貓膩,一點都不科學!
轉頭,兩人又看向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作為是大都城的市中心,元明清時期,這裏都是達官貴族及社會名流聚居地。
什麽王爺啊、重臣啊、名將啊,都居住在這。
就算民國時期,那些軍閥、名師、國畫大師、文學巨匠也都在這裏生活過。
南鑼鼓巷東邊和西邊各有8條整齊排列的胡同,呈魚骨狀。
俯瞰南鑼鼓巷,整個街區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據說,南鑼鼓巷最北邊原來有兩眼古井,剛好是蜈蚣的兩隻眼睛。
這種胡同分隔四合院的街區結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體體現。
值得慶幸的是,在漫長的曆史沿革中,許多老宅都保存了下來。
這裏全是差不多的四合院,比95號院還大的四合院還是挺多的。
許多四合院都是王府,都帶東西跨院的,雖然現在都改造成房屋了,但整體的樣貌還是有的。
“柱子哥哥,哪一個是我們的四合院啊?”丫丫看著眼前差不多的四合院,犯了難,好像找不到自己家了。
何雨柱笑笑,和丫丫介紹起來;“那柱子哥可得和你好好說道說道,不然你以後走丟了了,可找不迴自己家了。
記住了哦,你看啊,咱們眼前這條街叫鼓樓東大街,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到了和另一大路,你會看見南鑼鼓巷的字眼,那就是到咱們四合院的主路了。
沿著南鑼鼓巷一直往裏走,你會看到前鼓樓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再到景陽胡同。
到了景陽胡同,咱們就快到咱們住的四合院了,再往前走個幾十米,你就看見那有個供銷社。”
“我知道,我知道,供銷社前麵就是我們四合院了。”
丫丫高興地說道。
“真聰明。”
……
倆人又看了一會兒,便下了鼓樓,上了鍾樓。
都說鼓樓擊鼓、鍾樓敲鍾。
這鍾樓的鍾可不得了。
這口鍾可是出了名的重,是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重63噸的報時銅鍾,被譽為“古鍾之王”。
以前的報時就靠這鼓和鍾。
不過隻在夜裏報兩次更,定更和亮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點—21點)和亮更(即五更,3點—5點)。
定更時鼓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鍾聲響、城門開,所謂“晨鍾暮鼓”。
實際操作是:
清晨先敲鍾後擊鼓,表示一天的開始。
傍晚則先擊鼓後撞鍾,表示一天的結束。
鍾樓擊鍾18下,鼓樓擊鼓18下,共擊三遍108下,算報完一個時辰。
“柱子哥哥,你說這麽大的鍾,他們怎麽抬上去的啊?”
丫丫靠在何雨柱身上問道。
“啊,這個嘛,當然是用手拎上去的咯!”
何雨柱笑道。
這古人的智慧誰能知道啊,63噸的大鍾,沒有現代的機械知識,想把這龐然大物抬到樓上,還要把它掛在房梁上,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光靠那點杠杆原理絕對是不可能的,畢竟這樓高都是木質建築,雖然底部是磚石砌的,但鼓樓的樓基本都是木頭做的。
“那得要多少力氣啊!”丫丫驚訝道。
“多大力氣啊,這個嘛,估計得等丫丫以後長大了,去學校上學讀書了,才能知道要用多大力氣咯。”
“柱子哥哥,學校好玩嗎?我什麽時候可以上學啊?”
“上學啊,肯定好玩啊,你想啊,一群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天天坐在一起,聽老師講課,能不好玩嘛!
至於你什麽時候上學嘛,估計得等到丫丫七歲的時候吧,七歲,你媽媽肯定帶你去上學了。”
“那我現在5歲了,還要兩年呢!”
“這麽想上學啊?你不是說你哥每天都用頭撞課本嗎?”
“柱子哥哥,我偷偷告訴你哦,我哥可笨了,我都學會了,我哥都學不會!大偉哥都不想教我哥了。”
“哈哈…”
兩人邊走邊聊,一起朝著鼓樓處的小麵攤上走去,不迴家做飯了。
“同誌!來兩碗打鹵麵!多放鹵、多放麵!”
許大茂自然是跑路了,他可不確定何雨柱這家夥會不會又要動手。
“丫丫,走,柱子哥帶你出去玩,好不好?”何雨柱覺得有點無聊,隻能決定出去逛一逛。
“好,那我和我哥哥說一聲。”丫丫笑著跑迴了自己家。
吳嬸應該是出門釣魚去了,周末釣魚的人多,她們會選擇遠一點的地方。
小武則留在家裏寫著作業。
很快何雨柱就拉著丫丫的小手走出了四合院大門。
倆人來到南鑼鼓巷左上角的鼓樓,這也算是南鑼鼓巷的標誌性建築了。
正所謂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鍾樓瘦。
鼓樓也算是這四九城內數一數二的大建築了。
樓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
建築風格極具明清特色,飛簷鬥拱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歲月變遷,但它依舊矗立在這。
那朱紅色的牆身,透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塊磚都像是一部史書的書頁,記錄著四九城的前世今生。
何雨柱帶著丫丫,先上了二樓,看看這鼓樓的鼓。
樓內有25麵鼓,其中,大鼓1麵,小鼓24麵。
這些鼓都是後來新造的,舊的隻剩一個殘破不堪的主鼓了,放在一邊展覽,其餘的24個小鼓都被八國聯軍搶走了。
唉,民族的恥辱啊!
參觀完鼓後,兩人來到了樓頂,何雨柱把丫丫抱了起來,開始俯瞰整個四九城,看著四周的景象。
“柱子哥哥,看!故宮!”丫丫指著南邊遠方的宮殿建築群,說道。
“好看嗎?”何雨柱笑道。
“嗯,好看!”丫丫用力點頭。
何雨柱穿越過來,還沒好好看過故宮呢,這個以前皇帝居住的地方,真的是奢侈豪華啊。
別說真的挺羨慕的,何雨柱有時候在想,既然穿越,為什麽不穿越的更久一點。
要是穿越到明朝、清朝,當個皇帝什麽的,那該多幸福啊。
後宮佳麗三千人!每天臨幸一個,都得十年才能完成一輪!
嘖嘖嘖,這就算是個鐵腎,也扛不住這麽造啊!
難怪皇帝都是短命鬼,活不了多久。
什麽康熙、乾隆?
這倆貨指定有什麽貓膩,一點都不科學!
轉頭,兩人又看向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作為是大都城的市中心,元明清時期,這裏都是達官貴族及社會名流聚居地。
什麽王爺啊、重臣啊、名將啊,都居住在這。
就算民國時期,那些軍閥、名師、國畫大師、文學巨匠也都在這裏生活過。
南鑼鼓巷東邊和西邊各有8條整齊排列的胡同,呈魚骨狀。
俯瞰南鑼鼓巷,整個街區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據說,南鑼鼓巷最北邊原來有兩眼古井,剛好是蜈蚣的兩隻眼睛。
這種胡同分隔四合院的街區結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體體現。
值得慶幸的是,在漫長的曆史沿革中,許多老宅都保存了下來。
這裏全是差不多的四合院,比95號院還大的四合院還是挺多的。
許多四合院都是王府,都帶東西跨院的,雖然現在都改造成房屋了,但整體的樣貌還是有的。
“柱子哥哥,哪一個是我們的四合院啊?”丫丫看著眼前差不多的四合院,犯了難,好像找不到自己家了。
何雨柱笑笑,和丫丫介紹起來;“那柱子哥可得和你好好說道說道,不然你以後走丟了了,可找不迴自己家了。
記住了哦,你看啊,咱們眼前這條街叫鼓樓東大街,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到了和另一大路,你會看見南鑼鼓巷的字眼,那就是到咱們四合院的主路了。
沿著南鑼鼓巷一直往裏走,你會看到前鼓樓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再到景陽胡同。
到了景陽胡同,咱們就快到咱們住的四合院了,再往前走個幾十米,你就看見那有個供銷社。”
“我知道,我知道,供銷社前麵就是我們四合院了。”
丫丫高興地說道。
“真聰明。”
……
倆人又看了一會兒,便下了鼓樓,上了鍾樓。
都說鼓樓擊鼓、鍾樓敲鍾。
這鍾樓的鍾可不得了。
這口鍾可是出了名的重,是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重63噸的報時銅鍾,被譽為“古鍾之王”。
以前的報時就靠這鼓和鍾。
不過隻在夜裏報兩次更,定更和亮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點—21點)和亮更(即五更,3點—5點)。
定更時鼓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鍾聲響、城門開,所謂“晨鍾暮鼓”。
實際操作是:
清晨先敲鍾後擊鼓,表示一天的開始。
傍晚則先擊鼓後撞鍾,表示一天的結束。
鍾樓擊鍾18下,鼓樓擊鼓18下,共擊三遍108下,算報完一個時辰。
“柱子哥哥,你說這麽大的鍾,他們怎麽抬上去的啊?”
丫丫靠在何雨柱身上問道。
“啊,這個嘛,當然是用手拎上去的咯!”
何雨柱笑道。
這古人的智慧誰能知道啊,63噸的大鍾,沒有現代的機械知識,想把這龐然大物抬到樓上,還要把它掛在房梁上,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光靠那點杠杆原理絕對是不可能的,畢竟這樓高都是木質建築,雖然底部是磚石砌的,但鼓樓的樓基本都是木頭做的。
“那得要多少力氣啊!”丫丫驚訝道。
“多大力氣啊,這個嘛,估計得等丫丫以後長大了,去學校上學讀書了,才能知道要用多大力氣咯。”
“柱子哥哥,學校好玩嗎?我什麽時候可以上學啊?”
“上學啊,肯定好玩啊,你想啊,一群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天天坐在一起,聽老師講課,能不好玩嘛!
至於你什麽時候上學嘛,估計得等到丫丫七歲的時候吧,七歲,你媽媽肯定帶你去上學了。”
“那我現在5歲了,還要兩年呢!”
“這麽想上學啊?你不是說你哥每天都用頭撞課本嗎?”
“柱子哥哥,我偷偷告訴你哦,我哥可笨了,我都學會了,我哥都學不會!大偉哥都不想教我哥了。”
“哈哈…”
兩人邊走邊聊,一起朝著鼓樓處的小麵攤上走去,不迴家做飯了。
“同誌!來兩碗打鹵麵!多放鹵、多放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