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香爐就這般緩緩懸浮在半空中,原本被壓在香爐底下的名傳錄無風翻動著。
自封麵伊始,名傳錄每翻過一頁,桌台上空都有金色大篆文字憑空被人書寫出來,宛若神明執筆。
“孔丘,陬邑。孟軻,鄒。顏迴,魯。孔汲,魯。曾參,南武……姚名成,嶽。”
目光流轉至最後四個金色大篆文字上,姚名成內心突然生出某股莫名直覺。
同樣是他從未見過的古文字符號,卻能帶給他極為熟悉的感覺,再想到範正源方才跟自己說的話。
“所有有資格入文廟的儒生,都會將姓名留在名傳錄上。”
最後這幾個字……是他的名字?
“這是我的名字?為什麽用四個古文字符號來表示。”
“這上麵不止有每個人的名字,還有他們各自出生籍貫,便於他人尋找,銘記。”
好吧,仰頭望著半空中與前麵保持有一定空距,單獨懸浮在香火桌台之上,久久未曾消散的那四個金色符號。
姚名成心中竟是生出巨大感動之情。
以往做夢都不敢幻想的事,名留青史,竟然如此輕易地就擺在他此刻麵前。
“以後每一個進來文廟的人,都能看見這上麵的名字嗎?”
範正源嘴角笑容未落,拂袖散去金光。
“當然,既入儒道,先聖諸賢受我儒道萬千同仁供奉,我等承載聖賢遺誌的存在,理應為後世書生所銘記。”
無形風止,書停爐落,廟內出現重物沉悶落桌聲。
“話說迴來……你方才說的那什麽赤心通明境界,是衡量儒道修行用的嗎?”
事已至此,剛從震撼場景中清醒過來的姚名成內心已然極為清楚,他今日入了這文廟,貌似接觸到的是傳說中的仙人。
或者說,稱範正源他們為承載聖賢遺誌的“賢人”要更為貼切些。
“道教修法,佛道誦佛。我等儒道之人別無他物可靠,唯有此心赤誠不敢欺。赤橙黃綠青藍紫,心之境界自由先聖諸賢來評判。”
“赤橙黃綠青藍紫……那教授,你現在是什麽心的境界了?剛剛那算是神跡嗎?”
姚名成口中小聲念叨著心境劃分,眼神裏不禁流露出強烈向往之意。
抬手拂袖間,門閉爐落金光綻。
爹,兒子出息了,兒子接下來就要跟著你說過的仙人一起修行儒學了,看你以……
“我?我不過才到第三境,真氣通脈,丹田竅穴內蘊養金光的境界罷了。”
聽他問起自己的境界來,還把名傳錄當成神跡,範正源一時間無奈搖頭。
“哪有什麽神跡,不過是儒道先聖先賢們留下來的玄妙,等你以後有機會成為廟祝,執掌名傳錄,你也可以在你的文廟裏當神仙。”
前麵大段話可以自動省略,重點是後麵當神仙三個字。
姚名成頓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襲來。
“教授,你能告訴我,我是怎麽進的這個赤心通明境界嗎?我又何德何能以後可以當上神仙,我過幾個月還要參加科舉解……”
見他完全誤會了自己說的意思,甚至還將他這儒生給代入到神仙角度看待問題。
範正源是真忍不住想抽自己兩嘴巴。
同時他也是真的想問問姚名成,他方才說那一大堆話,意思有這麽難理解嗎?
“什麽亂七八糟的當神仙,我們儒道中人,不信神不信佛,隻敬我儒道先聖諸賢,修行心境隻不過是一種較為強大的力量而已。
打個比方,常人習武鍛煉體魄,經過鍛煉後的身體,肯定要比尋常人沒鍛煉過的身體強壯,其身體裏擁有的氣力肯定也會遠超尋常人,我們儒道修心亦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就是,人世間並不像你之前所看到的那樣簡單,世間還存在有許多遠非尋常人能夠接觸到的危險與力量。”
一口氣說完這麽多,範正源認真盯住少年那雙懵懂無知的眼眸。
“而掌握有那種力量的……便是常人口中的神與佛,以及……我儒道先聖諸賢。道士僧人依靠信仰神佛,修法誦經來獲得強大力量。
我等儒生則是依靠追隨聖賢誌向,修習儒道之心來獲取力量。”
姚名成似懂非懂點了點頭,範正源當然不可能指望他現在就明白一切,因此他隻是想提前在其心裏埋下枚種子。
“無妨,等日後你隨我一起修行,見到的事情多了,你就明白我講的到底是什麽了。”
範正源拂袖走出廟門,扭頭叫姚名成跟在自己身後。
“還愣著幹什麽,跟我來。”
二人登上縣學文昌閣,閣內一樓擺有巨大彩塑人像,人像左手握持厚重竹簡,右手提著柄金色寶劍。
姚名成自然認得它是誰,鼎鼎有名的文昌帝君張子房。
“我輩儒生光入文廟還不夠,必須得找位武廟內享受供奉,足夠合適的先賢庇護,從而步入文武兼修的儒學大道。”
“武廟先賢庇護?文昌帝君子房先生也是我儒學先賢?”
姚名成實在不能理解,張子房若是也算儒學先賢,他怎麽從未在文廟中見到其身影。
“昔者罷黜百家,儒道獨尊之地位自舊漢始,子房先生身為舊漢開國元勳,如何不能視作我儒道先賢?”
“既然如此,子房先生為何不能同時進入文廟受供奉?”
姚名成以往印象中,好像隻有文廟內供奉的聖賢才算是儒道聖賢,至於武廟供奉。
那供奉的都是些功勳武將,談何儒道?
“文廟供奉側重的是那些對文儒一道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賢。武廟供奉側重的則是那些踐行儒學,對武儒一道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賢,二者本質上都是儒道供奉。”
“文儒武儒……文武兼修者不就是當初孔聖提出來的君子嘛……那同時受到文廟武廟雙廟供奉的人,便可稱之為君子先賢?”
聽到姚名成嘴裏小聲嘀咕的內容,範正源險些再度無語扶額。
“你小子別老想這些有的沒的,想到最後都想歪了。過來,先給文昌帝君上柱香。”
範正源將手中三支細香遞給姚名成。
“平常怎麽上香現在就怎麽上,上香過程中默念幾聲求文昌帝君保佑,把香插進香爐裏去就行。”
姚名成老實接過細香,按照範正源指示連續上完三次,總共九支細香。
九為數之極,代表了人對供奉神靈最虔誠的敬畏與信仰,同時也是鑒別神靈是否願意庇護祈禱者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三炷香插上香爐,以正常速度緩慢燃燒著,向外散發出嫋嫋青煙。
範正源搖搖頭歎了口氣,轉身示意姚名成跟自己走出文昌樓。
“文昌帝君不願庇護你,可能是你命裏已有庇護存在,也有可能……無妨,嶽縣文廟內暫時隻供奉了文昌帝君,你以後還有機會。”
話雖如此安慰,張子房作為適合絕大多數儒生受佑的武廟先賢,倘若連他都不願庇護姚名成……
範正源內心是真不敢期待,光憑姚名成這副看起來就弱不禁風的瘦小模樣。
還能有其他武廟先賢看中他庇護他?
自封麵伊始,名傳錄每翻過一頁,桌台上空都有金色大篆文字憑空被人書寫出來,宛若神明執筆。
“孔丘,陬邑。孟軻,鄒。顏迴,魯。孔汲,魯。曾參,南武……姚名成,嶽。”
目光流轉至最後四個金色大篆文字上,姚名成內心突然生出某股莫名直覺。
同樣是他從未見過的古文字符號,卻能帶給他極為熟悉的感覺,再想到範正源方才跟自己說的話。
“所有有資格入文廟的儒生,都會將姓名留在名傳錄上。”
最後這幾個字……是他的名字?
“這是我的名字?為什麽用四個古文字符號來表示。”
“這上麵不止有每個人的名字,還有他們各自出生籍貫,便於他人尋找,銘記。”
好吧,仰頭望著半空中與前麵保持有一定空距,單獨懸浮在香火桌台之上,久久未曾消散的那四個金色符號。
姚名成心中竟是生出巨大感動之情。
以往做夢都不敢幻想的事,名留青史,竟然如此輕易地就擺在他此刻麵前。
“以後每一個進來文廟的人,都能看見這上麵的名字嗎?”
範正源嘴角笑容未落,拂袖散去金光。
“當然,既入儒道,先聖諸賢受我儒道萬千同仁供奉,我等承載聖賢遺誌的存在,理應為後世書生所銘記。”
無形風止,書停爐落,廟內出現重物沉悶落桌聲。
“話說迴來……你方才說的那什麽赤心通明境界,是衡量儒道修行用的嗎?”
事已至此,剛從震撼場景中清醒過來的姚名成內心已然極為清楚,他今日入了這文廟,貌似接觸到的是傳說中的仙人。
或者說,稱範正源他們為承載聖賢遺誌的“賢人”要更為貼切些。
“道教修法,佛道誦佛。我等儒道之人別無他物可靠,唯有此心赤誠不敢欺。赤橙黃綠青藍紫,心之境界自由先聖諸賢來評判。”
“赤橙黃綠青藍紫……那教授,你現在是什麽心的境界了?剛剛那算是神跡嗎?”
姚名成口中小聲念叨著心境劃分,眼神裏不禁流露出強烈向往之意。
抬手拂袖間,門閉爐落金光綻。
爹,兒子出息了,兒子接下來就要跟著你說過的仙人一起修行儒學了,看你以……
“我?我不過才到第三境,真氣通脈,丹田竅穴內蘊養金光的境界罷了。”
聽他問起自己的境界來,還把名傳錄當成神跡,範正源一時間無奈搖頭。
“哪有什麽神跡,不過是儒道先聖先賢們留下來的玄妙,等你以後有機會成為廟祝,執掌名傳錄,你也可以在你的文廟裏當神仙。”
前麵大段話可以自動省略,重點是後麵當神仙三個字。
姚名成頓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襲來。
“教授,你能告訴我,我是怎麽進的這個赤心通明境界嗎?我又何德何能以後可以當上神仙,我過幾個月還要參加科舉解……”
見他完全誤會了自己說的意思,甚至還將他這儒生給代入到神仙角度看待問題。
範正源是真忍不住想抽自己兩嘴巴。
同時他也是真的想問問姚名成,他方才說那一大堆話,意思有這麽難理解嗎?
“什麽亂七八糟的當神仙,我們儒道中人,不信神不信佛,隻敬我儒道先聖諸賢,修行心境隻不過是一種較為強大的力量而已。
打個比方,常人習武鍛煉體魄,經過鍛煉後的身體,肯定要比尋常人沒鍛煉過的身體強壯,其身體裏擁有的氣力肯定也會遠超尋常人,我們儒道修心亦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就是,人世間並不像你之前所看到的那樣簡單,世間還存在有許多遠非尋常人能夠接觸到的危險與力量。”
一口氣說完這麽多,範正源認真盯住少年那雙懵懂無知的眼眸。
“而掌握有那種力量的……便是常人口中的神與佛,以及……我儒道先聖諸賢。道士僧人依靠信仰神佛,修法誦經來獲得強大力量。
我等儒生則是依靠追隨聖賢誌向,修習儒道之心來獲取力量。”
姚名成似懂非懂點了點頭,範正源當然不可能指望他現在就明白一切,因此他隻是想提前在其心裏埋下枚種子。
“無妨,等日後你隨我一起修行,見到的事情多了,你就明白我講的到底是什麽了。”
範正源拂袖走出廟門,扭頭叫姚名成跟在自己身後。
“還愣著幹什麽,跟我來。”
二人登上縣學文昌閣,閣內一樓擺有巨大彩塑人像,人像左手握持厚重竹簡,右手提著柄金色寶劍。
姚名成自然認得它是誰,鼎鼎有名的文昌帝君張子房。
“我輩儒生光入文廟還不夠,必須得找位武廟內享受供奉,足夠合適的先賢庇護,從而步入文武兼修的儒學大道。”
“武廟先賢庇護?文昌帝君子房先生也是我儒學先賢?”
姚名成實在不能理解,張子房若是也算儒學先賢,他怎麽從未在文廟中見到其身影。
“昔者罷黜百家,儒道獨尊之地位自舊漢始,子房先生身為舊漢開國元勳,如何不能視作我儒道先賢?”
“既然如此,子房先生為何不能同時進入文廟受供奉?”
姚名成以往印象中,好像隻有文廟內供奉的聖賢才算是儒道聖賢,至於武廟供奉。
那供奉的都是些功勳武將,談何儒道?
“文廟供奉側重的是那些對文儒一道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賢。武廟供奉側重的則是那些踐行儒學,對武儒一道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賢,二者本質上都是儒道供奉。”
“文儒武儒……文武兼修者不就是當初孔聖提出來的君子嘛……那同時受到文廟武廟雙廟供奉的人,便可稱之為君子先賢?”
聽到姚名成嘴裏小聲嘀咕的內容,範正源險些再度無語扶額。
“你小子別老想這些有的沒的,想到最後都想歪了。過來,先給文昌帝君上柱香。”
範正源將手中三支細香遞給姚名成。
“平常怎麽上香現在就怎麽上,上香過程中默念幾聲求文昌帝君保佑,把香插進香爐裏去就行。”
姚名成老實接過細香,按照範正源指示連續上完三次,總共九支細香。
九為數之極,代表了人對供奉神靈最虔誠的敬畏與信仰,同時也是鑒別神靈是否願意庇護祈禱者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三炷香插上香爐,以正常速度緩慢燃燒著,向外散發出嫋嫋青煙。
範正源搖搖頭歎了口氣,轉身示意姚名成跟自己走出文昌樓。
“文昌帝君不願庇護你,可能是你命裏已有庇護存在,也有可能……無妨,嶽縣文廟內暫時隻供奉了文昌帝君,你以後還有機會。”
話雖如此安慰,張子房作為適合絕大多數儒生受佑的武廟先賢,倘若連他都不願庇護姚名成……
範正源內心是真不敢期待,光憑姚名成這副看起來就弱不禁風的瘦小模樣。
還能有其他武廟先賢看中他庇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