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解放北路時裝秀
姑奶奶喜樂的幸福生活 作者:原創曉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冀和嶽父嶽母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之前,隻是覺得媳婦活得比自己有情趣、有情調、會生活。但是在他的心中,情趣、情調這東西屬於年輕漂亮的女孩子,也屬於高雅富足的少婦,屬於一切比自己階層高的男男女女,老幼婦孺,但是離自己本來的生活有點遠。你看電視劇裏演的都是窮小子隻有愛上富家女才能體驗情趣、情調、高雅。
可是到現在,他才發現,真不是!
在這一年來的生活中,張冀發現情趣、情調這些事兒和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堅定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永恆的追求,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解讀、有時還是一劑治愈生活的良藥。
就拿送東西這件事兒來說吧,本來是一件小事兒,可也非常有講究,也是一門學問。張冀以前很少消費,對送女孩子東西一直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到了老宋家他才發現,宋家的人對買東西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拿自己的媳婦和嶽母來說,她們很少買一些大牌的包包和衣服,但是穿的用的材質絕不將就。他們在消費上不虛榮、不炫耀,但是對商品品質卻要求很高。
沒有牌子的大衣卻是質量上乘的純羊絨,沒有牌子的體恤衫或者貼身衣物必須是精紡純棉的。日常用的東西也是看著高級實際耐用卻不追求什麽大牌的。婦女們喜歡買金銀飾品,其次是玉石翡翠和珍珠寶石,鑽石和彩金都非常少。總之,他們的需求裏幾乎沒有炫耀,但是很篤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老宋家的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生活得很講究,可在生活困境中,比他這個農村孩子還能吃苦,並且比他樂觀,比他堅韌,大概是吃過見過,他們對幸福有著異常的篤定。
張冀又從口袋裏掏出兩張時尚秀的門票。主題是:海河邂逅泰晤士,一場聯通古今、中西合璧的時尚大秀。地點:解放北路。
宋喜樂一見更高興了,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去解放北路溜達。每一次去,她都覺得跟穿越時空似的,感覺自己也變得高級起來,雙腳一踏上解放橋,那種自豪感從腳底板開始升騰,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在哪裏,骨子裏的東西隨著這摩登又古老的建築以及厚重又典雅的氣質而被喚醒。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運河海河口,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有人說,“世界上的城市無一不是複雜多麵的,但是天津格外複雜。”宋喜樂覺得自己的家鄉既時尚又傳統,既高端洋氣又充滿煙火氣息,明明可以很高調卻總是很接地氣,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可謂聲名赫赫,卻網友心目中最會捧哏的城市。
解放橋連著解放北路,這座開合橋是天津蘊含曆史信息最豐富的一座橋,它於戰火硝煙中見證了天津的解放,伴隨天津一步步走向新時代的繁榮。現在它每次開橋,還時常會引起轟動,已然成為天津的一個獨家景觀,在這裏表演時裝秀,確實讓人很向往。
那還等什麽,把東西送迴家去,兩人匆匆吃了飯,一起約會去看大秀。
王桂蘭知道今天是兒子發工資的日子,老太太也不敢多問,隻是勸著說:“今天多冷啊,在家歇會兒不好嗎?”
“不好!”宋喜樂這段時間的疲憊一掃而光,換了好看的衣服,儀式感滿滿跟著老公去約會。她很久都沒有化妝了,臨走之前還擼了一個美美的妝。
王桂蘭小聲嘀咕:“都賣炸串去了,還看什麽時裝秀,還逛什麽解放北路?還化妝?有功夫多穿幾個串兒?”
周偉紅聽見了,馬上糾正親家母的錯誤觀念:“天津人的洋氣是刻在骨子裏的,不管你是大款精英,還是普通老百姓,大家對文藝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和對高雅的向往不是擺在浮頭給誰看的,也不是裝腔作勢活在別人的目光裏,而是實實在在就是這麽生活的。大富豪去看話劇,老百姓也看話劇,有錢的去看時裝秀,賣炸串的也愛看時裝秀。價格不貴,很多公益的根本不收費。喜歡為什麽不能去看?或者說生活就是給自己找樂子,又不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哪不痛快?”
\"有句話說,近代中國看天津。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水師,掀起洋務運動;嚴複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連載他翻譯的《天演論》,敲響救亡警鍾;大沽口的炮台、覺悟社的書聲,行走天津,九國租界是列強留下的傷疤,河東老工業基地印刻著鏗鏘的自強足跡……
“行行行行,應該看,應該看!”王桂蘭偃旗息鼓。
這“惡婆婆”這輩子她都是當不成的,不僅兒媳婦不吃這一套,親家母也有一說一,有時宋家兩個孫子還隨時糾正她,欺負她沒文化,有理說不出?反正無論怎麽說,要是放她自己身上,現在是萬萬沒心情去看什麽秀的。
“嫌棄我撿紙夾子丟人,那賣炸串就不丟人了?”王桂蘭叨叨咕咕的,“要我說,什麽人就幹什麽事兒。”
“什麽人應該幹什麽事兒?”周偉紅說,“不讓你撿髒紙夾子往家放,可也沒說不讓你去看時裝秀啊,你自己不好習這些,也不能阻止別人喜歡!”
“再說什麽人應該看話劇啊,賣炸串的又是什麽人啊?遠的說,看看五大道好幾百個小洋樓的名人故居,哪個大人物沒經曆過幾起幾落?但是也阻擋不了人家辦大事兒、成名人!”
“八國聯軍從天津沿海登陸,天津人反抗八國侵略還是三七年糧台戰役保家衛國,天津城經曆了多少磨難,不也改變不了依舊向前發展的腳步?我公公現在活著一百多歲了,當時就才華橫溢自學英語代表五礦集團去跟外國人談生意。我婆婆跟鄧穎超一個學校畢業的,照樣下放勞動過。我公公有一陣兒下放,別的幹部都過不去這道兒坎兒,我公公忙著跟老鄉們學木匠。他就想著迴家以後八成是沒工作了,總得會點兒什麽養活一大家子。那些覺得自己隻能幹大事兒都,早早就去見佛祖了。誰也別說誰應該過什麽日子,隻能說現在的日子怎麽能更好的過。”
王桂蘭不吭聲了,吭聲她也說不過這一家子人啊。老宋家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吵架不帶髒字,一套一套的說死你。但是老太太這一次心裏是實實在擔心的。宋喜明雖然她沒見過幾次,可她心裏頭知道這個家除了宋家二老撐著,實際上最能定心的還是這位大哥。如今大哥後院起火,怕是這個家真要維持不下去了。兒媳婦還有心思看什麽時裝秀,真是沒心沒肺。
宋喜樂小時候之所以喜歡逛解放北路,主要是爺爺最早的工作單位在這邊兒。宋喜樂像小時候爺爺給自己介紹那樣,一邊溜達,一邊給張冀介紹。
這條路上有好多了不起的建築,比如以前的匯豐銀,也就是現在的中國銀行。當時各國金融家看中了天津解放北路挨著東站和海河的優越位置,紛紛在此設立銀行,匯豐銀行便是其中的先驅者。還有之前的麥加利銀行也就是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麥加利銀行是與中國合作時間最久的英國皇家特許銀行。還有原來的橫濱正金銀行,也就是現在的現中國銀行博物館。原中法工商銀行大樓,也就是現中國銀行。原來的原大清郵政津局,現天津郵政博物館。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以蟠龍為圖案印有“大清郵政局”字樣,又稱大龍郵票。還有原來的原華俄道勝銀行,是當時俄國在中國設立的金融機構之一。 這是 戈登堂,又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1945年之後,這裏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天津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1月15日之後,成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攜著漫漫曆史中的如煙往事,海河奔湧向前。它的潮起潮落,見證了城市變遷,賦予天津開放包容的城市靈魂,並且外顯到了這座城市的建築文化中。
宋喜樂的爺爺比她的奶奶的年紀大很多,聽說是在河北省老家的媳婦在戰亂中都炸死了,後來才娶的自己的親奶奶。當時奶奶作為中央直屬學校的女學生在北京西山聚集等著國民黨來接學生去南邊兒,可等了很久,蔣介石早把這些直屬校的學生早忘脖子後頭了。中央直屬的學校太多了,一旦被遺忘,吃飯都成了問題。宋爺爺那時是軍官,見不得這些學生餓死,違背紀律開著卡車給學生們送吃的,一段美好的愛情就從這次高光的邂逅開始了。
張冀說:“你爺爺奶奶那麽厲害,要是知道你賣上大餅卷一切了,賣上炸串了,肯定會很傷心。覺得你嫁了一個窩囊廢。這個窩囊廢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孫女”
宋喜樂說:“我爺爺奶奶不會這麽想的,他們自己吃了更多的苦,所以更能理解別人生活的不易。他們要是活到現在,一準兒跟我一起賣炸串兒去。我爺爺吹得一口好笛子,說不定還笛子伴奏給我招攬顧客呢。”
其實宋爺爺陪伴宋喜樂成長沒有多少年,老人就去世了。在別人眼裏,宋爺爺是個很厲害的人,可在家裏,爺爺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幽默,善於自嘲。老爺子很少提及自己的光輝事跡,總是跟孩子們說自己過去的糗事兒。要不是相關領導一次次來家裏慰問,都沒人能知道爺爺原來是個有大本事的人。
張冀問:“有什麽糗事,跟我分享一下唄!”
宋喜樂一點也不覺得不好意思,她說:“很多都記不得了,印象比較深的是,我爺爺說有一次帶著部下去山裏執行任務,後來遇到來狼群,那麽多隻狼,做夢都想不到。眼見著活不了了,上天不能入地無門,所有人的命都得交代在山裏。”
張冀說:“那後來怎麽脫險的呢?”
“我爺爺說,當時下著蒙蒙細雨。本來為了趕路方便就沒打傘。我爺爺就覺得都遇到狼群了,基本上沒什麽生路了,這個時候必須得對自己好一點兒,他就讓部下跟自己把傘都撐開,別最後命沒了,臨死前還淋成落湯雞。然後一頂頂雨傘先後撐開,狼群竟然害怕了,不知道這是什麽套路,頭狼帶著狼弟兄們迅速撤退。”
“你看對自己好一點兒,關鍵時刻能救命!”
宋喜樂說著跟張冀一起笑彎了腰。
天津解放北路過去素有東方華爾街之稱,這條路見證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走在這條路上,既是對曆史的敬畏也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宋喜樂想著爺爺過去的故事,整顆心在寒冷的冬夜變得溫柔,從記憶中汲取了力量。
“我爺爺當年和我二太爺一起在河北省老家念私塾,然後約好一起去參軍報效祖國。命運就是這麽神奇,途中兩人遇到劫匪,就那麽走散了。然後我二太爺加入了共產黨成了後來的華北地區副司令,在解放前犧牲了。我爺爺考上了黃埔軍校,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打鬼子,九死一生。我奶奶是保定府的藥鋪家的小姐,早早跟當地綢緞莊家的少爺定了親。我奶奶親眼目睹了家裏嫂子在封建社會的家庭裏的悲慘命運,等大一點兒了就逃婚去考學,十幾歲就離了家。”
張冀說:“何著你爺爺奶奶都是河北人?”
宋喜樂白了一眼老公說:“京津冀一體化,不是這幾年的事兒,是從古至今這三個地方就是你中有我,根本分不了那麽清楚。後來我爺爺帶著一家子來到了天津,過了好長一段落魄的日子,後來才用幾個大頭買了房子,就正式成了天津人。”
可是到現在,他才發現,真不是!
在這一年來的生活中,張冀發現情趣、情調這些事兒和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堅定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永恆的追求,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解讀、有時還是一劑治愈生活的良藥。
就拿送東西這件事兒來說吧,本來是一件小事兒,可也非常有講究,也是一門學問。張冀以前很少消費,對送女孩子東西一直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到了老宋家他才發現,宋家的人對買東西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拿自己的媳婦和嶽母來說,她們很少買一些大牌的包包和衣服,但是穿的用的材質絕不將就。他們在消費上不虛榮、不炫耀,但是對商品品質卻要求很高。
沒有牌子的大衣卻是質量上乘的純羊絨,沒有牌子的體恤衫或者貼身衣物必須是精紡純棉的。日常用的東西也是看著高級實際耐用卻不追求什麽大牌的。婦女們喜歡買金銀飾品,其次是玉石翡翠和珍珠寶石,鑽石和彩金都非常少。總之,他們的需求裏幾乎沒有炫耀,但是很篤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老宋家的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生活得很講究,可在生活困境中,比他這個農村孩子還能吃苦,並且比他樂觀,比他堅韌,大概是吃過見過,他們對幸福有著異常的篤定。
張冀又從口袋裏掏出兩張時尚秀的門票。主題是:海河邂逅泰晤士,一場聯通古今、中西合璧的時尚大秀。地點:解放北路。
宋喜樂一見更高興了,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去解放北路溜達。每一次去,她都覺得跟穿越時空似的,感覺自己也變得高級起來,雙腳一踏上解放橋,那種自豪感從腳底板開始升騰,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在哪裏,骨子裏的東西隨著這摩登又古老的建築以及厚重又典雅的氣質而被喚醒。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運河海河口,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有人說,“世界上的城市無一不是複雜多麵的,但是天津格外複雜。”宋喜樂覺得自己的家鄉既時尚又傳統,既高端洋氣又充滿煙火氣息,明明可以很高調卻總是很接地氣,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可謂聲名赫赫,卻網友心目中最會捧哏的城市。
解放橋連著解放北路,這座開合橋是天津蘊含曆史信息最豐富的一座橋,它於戰火硝煙中見證了天津的解放,伴隨天津一步步走向新時代的繁榮。現在它每次開橋,還時常會引起轟動,已然成為天津的一個獨家景觀,在這裏表演時裝秀,確實讓人很向往。
那還等什麽,把東西送迴家去,兩人匆匆吃了飯,一起約會去看大秀。
王桂蘭知道今天是兒子發工資的日子,老太太也不敢多問,隻是勸著說:“今天多冷啊,在家歇會兒不好嗎?”
“不好!”宋喜樂這段時間的疲憊一掃而光,換了好看的衣服,儀式感滿滿跟著老公去約會。她很久都沒有化妝了,臨走之前還擼了一個美美的妝。
王桂蘭小聲嘀咕:“都賣炸串去了,還看什麽時裝秀,還逛什麽解放北路?還化妝?有功夫多穿幾個串兒?”
周偉紅聽見了,馬上糾正親家母的錯誤觀念:“天津人的洋氣是刻在骨子裏的,不管你是大款精英,還是普通老百姓,大家對文藝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和對高雅的向往不是擺在浮頭給誰看的,也不是裝腔作勢活在別人的目光裏,而是實實在在就是這麽生活的。大富豪去看話劇,老百姓也看話劇,有錢的去看時裝秀,賣炸串的也愛看時裝秀。價格不貴,很多公益的根本不收費。喜歡為什麽不能去看?或者說生活就是給自己找樂子,又不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哪不痛快?”
\"有句話說,近代中國看天津。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水師,掀起洋務運動;嚴複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連載他翻譯的《天演論》,敲響救亡警鍾;大沽口的炮台、覺悟社的書聲,行走天津,九國租界是列強留下的傷疤,河東老工業基地印刻著鏗鏘的自強足跡……
“行行行行,應該看,應該看!”王桂蘭偃旗息鼓。
這“惡婆婆”這輩子她都是當不成的,不僅兒媳婦不吃這一套,親家母也有一說一,有時宋家兩個孫子還隨時糾正她,欺負她沒文化,有理說不出?反正無論怎麽說,要是放她自己身上,現在是萬萬沒心情去看什麽秀的。
“嫌棄我撿紙夾子丟人,那賣炸串就不丟人了?”王桂蘭叨叨咕咕的,“要我說,什麽人就幹什麽事兒。”
“什麽人應該幹什麽事兒?”周偉紅說,“不讓你撿髒紙夾子往家放,可也沒說不讓你去看時裝秀啊,你自己不好習這些,也不能阻止別人喜歡!”
“再說什麽人應該看話劇啊,賣炸串的又是什麽人啊?遠的說,看看五大道好幾百個小洋樓的名人故居,哪個大人物沒經曆過幾起幾落?但是也阻擋不了人家辦大事兒、成名人!”
“八國聯軍從天津沿海登陸,天津人反抗八國侵略還是三七年糧台戰役保家衛國,天津城經曆了多少磨難,不也改變不了依舊向前發展的腳步?我公公現在活著一百多歲了,當時就才華橫溢自學英語代表五礦集團去跟外國人談生意。我婆婆跟鄧穎超一個學校畢業的,照樣下放勞動過。我公公有一陣兒下放,別的幹部都過不去這道兒坎兒,我公公忙著跟老鄉們學木匠。他就想著迴家以後八成是沒工作了,總得會點兒什麽養活一大家子。那些覺得自己隻能幹大事兒都,早早就去見佛祖了。誰也別說誰應該過什麽日子,隻能說現在的日子怎麽能更好的過。”
王桂蘭不吭聲了,吭聲她也說不過這一家子人啊。老宋家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吵架不帶髒字,一套一套的說死你。但是老太太這一次心裏是實實在擔心的。宋喜明雖然她沒見過幾次,可她心裏頭知道這個家除了宋家二老撐著,實際上最能定心的還是這位大哥。如今大哥後院起火,怕是這個家真要維持不下去了。兒媳婦還有心思看什麽時裝秀,真是沒心沒肺。
宋喜樂小時候之所以喜歡逛解放北路,主要是爺爺最早的工作單位在這邊兒。宋喜樂像小時候爺爺給自己介紹那樣,一邊溜達,一邊給張冀介紹。
這條路上有好多了不起的建築,比如以前的匯豐銀,也就是現在的中國銀行。當時各國金融家看中了天津解放北路挨著東站和海河的優越位置,紛紛在此設立銀行,匯豐銀行便是其中的先驅者。還有之前的麥加利銀行也就是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麥加利銀行是與中國合作時間最久的英國皇家特許銀行。還有原來的橫濱正金銀行,也就是現在的現中國銀行博物館。原中法工商銀行大樓,也就是現中國銀行。原來的原大清郵政津局,現天津郵政博物館。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以蟠龍為圖案印有“大清郵政局”字樣,又稱大龍郵票。還有原來的原華俄道勝銀行,是當時俄國在中國設立的金融機構之一。 這是 戈登堂,又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1945年之後,這裏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天津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1月15日之後,成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攜著漫漫曆史中的如煙往事,海河奔湧向前。它的潮起潮落,見證了城市變遷,賦予天津開放包容的城市靈魂,並且外顯到了這座城市的建築文化中。
宋喜樂的爺爺比她的奶奶的年紀大很多,聽說是在河北省老家的媳婦在戰亂中都炸死了,後來才娶的自己的親奶奶。當時奶奶作為中央直屬學校的女學生在北京西山聚集等著國民黨來接學生去南邊兒,可等了很久,蔣介石早把這些直屬校的學生早忘脖子後頭了。中央直屬的學校太多了,一旦被遺忘,吃飯都成了問題。宋爺爺那時是軍官,見不得這些學生餓死,違背紀律開著卡車給學生們送吃的,一段美好的愛情就從這次高光的邂逅開始了。
張冀說:“你爺爺奶奶那麽厲害,要是知道你賣上大餅卷一切了,賣上炸串了,肯定會很傷心。覺得你嫁了一個窩囊廢。這個窩囊廢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孫女”
宋喜樂說:“我爺爺奶奶不會這麽想的,他們自己吃了更多的苦,所以更能理解別人生活的不易。他們要是活到現在,一準兒跟我一起賣炸串兒去。我爺爺吹得一口好笛子,說不定還笛子伴奏給我招攬顧客呢。”
其實宋爺爺陪伴宋喜樂成長沒有多少年,老人就去世了。在別人眼裏,宋爺爺是個很厲害的人,可在家裏,爺爺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幽默,善於自嘲。老爺子很少提及自己的光輝事跡,總是跟孩子們說自己過去的糗事兒。要不是相關領導一次次來家裏慰問,都沒人能知道爺爺原來是個有大本事的人。
張冀問:“有什麽糗事,跟我分享一下唄!”
宋喜樂一點也不覺得不好意思,她說:“很多都記不得了,印象比較深的是,我爺爺說有一次帶著部下去山裏執行任務,後來遇到來狼群,那麽多隻狼,做夢都想不到。眼見著活不了了,上天不能入地無門,所有人的命都得交代在山裏。”
張冀說:“那後來怎麽脫險的呢?”
“我爺爺說,當時下著蒙蒙細雨。本來為了趕路方便就沒打傘。我爺爺就覺得都遇到狼群了,基本上沒什麽生路了,這個時候必須得對自己好一點兒,他就讓部下跟自己把傘都撐開,別最後命沒了,臨死前還淋成落湯雞。然後一頂頂雨傘先後撐開,狼群竟然害怕了,不知道這是什麽套路,頭狼帶著狼弟兄們迅速撤退。”
“你看對自己好一點兒,關鍵時刻能救命!”
宋喜樂說著跟張冀一起笑彎了腰。
天津解放北路過去素有東方華爾街之稱,這條路見證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走在這條路上,既是對曆史的敬畏也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宋喜樂想著爺爺過去的故事,整顆心在寒冷的冬夜變得溫柔,從記憶中汲取了力量。
“我爺爺當年和我二太爺一起在河北省老家念私塾,然後約好一起去參軍報效祖國。命運就是這麽神奇,途中兩人遇到劫匪,就那麽走散了。然後我二太爺加入了共產黨成了後來的華北地區副司令,在解放前犧牲了。我爺爺考上了黃埔軍校,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打鬼子,九死一生。我奶奶是保定府的藥鋪家的小姐,早早跟當地綢緞莊家的少爺定了親。我奶奶親眼目睹了家裏嫂子在封建社會的家庭裏的悲慘命運,等大一點兒了就逃婚去考學,十幾歲就離了家。”
張冀說:“何著你爺爺奶奶都是河北人?”
宋喜樂白了一眼老公說:“京津冀一體化,不是這幾年的事兒,是從古至今這三個地方就是你中有我,根本分不了那麽清楚。後來我爺爺帶著一家子來到了天津,過了好長一段落魄的日子,後來才用幾個大頭買了房子,就正式成了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