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陽西下,農場主的十一歲兒子帶著來這裏度假的孩子們去田邊釣青蛙。
巧莉想著自己小時候在老家也是這樣,一手拿著竹子做的釣竿,一手拿著用布縫的長袋子,再到田間地頭挖一些蚯蚓,大家相約著去水田邊釣青蛙。
如果釣得又少又小,就拿來喂雞喂鴨,據老人說吃了青蛙的雞鴨下的蛋會更多更圓。
城市來的孩子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與興奮溢於言表,即便隻是釣上一兩隻青蛙,也能讓他們歡唿雀躍,仿佛得到了世間珍貴的寶藏。
孩子們都穿著長袖長褲,額頭沒遮沒擋的地方被蚊子咬的包包東一個西一個,成了他們此行最獨特的印記,用手抓了之後又紅又腫,癢得不得了,但這也阻礙不了孩子們對這項活動的喜愛。
小傑釣了兩隻青蛙,優優則在巧莉的幫助下抓了幾條很小很小的泥鰍,兩個孩子那是成就感滿滿,傲嬌的表情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熠熠生輝
清晨,一縷陽光穿透窗簾,兩個小家夥睜開眼就迫不及待的去看這兩隻青蛙和泥鰍起床沒。
陳小姐說:“昨天晚上外麵池塘裏的青蛙呱呱呱的叫了一個晚上,我做夢都在找青蛙。”
陳塵笑著說:“昨天我滿山遍野的抓雞,跑累了沾床就睡,一夜到天亮什麽聲音都聽不到。”
小傑和陳塵起床後都覺得腿隱隱約約的痛,巧莉想起他們上次來抓了一次雞,迴去和優優也疼了好幾天。
老爺子一大早就起來釣魚,去到魚塘邊時,發現還有比他更早的垂釣真愛粉,有的還坐在池塘邊打瞌睡。
對於釣友愛好者來說,不管能吃多少,釣的過程是快樂無比。
在魚塘裏釣的魚是30元一斤,比市場貴一倍,但老板說這是喂草的,原生態味道好。
這裏的魚至少都有三四斤,隨便釣上一條都好幾十,平時就拚命喂草讓它長大,周末就不喂,餓了的魚自然就會上鉤。
有的人桶裏有十條八條,據說這種是按時間算,1000元2小時,釣多少都可以帶走。不管怎樣算,買的都沒賣的精,好在這種消費不是天天都有。
農莊裏的桃樹、李樹、荔枝樹各種果樹都掛滿了累累果實,香瓜、西瓜、甜瓜等瓜果飄香四溢,能吃的都可以摘,就是價格不怎麽親民。
相對來說這裏住比較便宜,每個房間都裝修得很簡單,但每個房間都有空調,衛生間,電視這些基本的生活設施,衛生做得很好,服務員總是笑容可掬的。
老板也會做生意,每個人走的時候,不是送些水果,就是送些雞蛋。實際上,羊毛都出在羊身上,農莊人均消費基本上不低於800,而且往往都是朋友介紹而來。
老爺子也給劉家老人拿了些水果蔬菜和雞魚,也算對平時他們示好的迴饋。
周日的餘暉灑在歸途,陳小姐一家從惠州農莊滿載而歸,時間已經到了下午四點,陳小姐計劃農莊再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後迴深圳。
小傑卻說周一要上學還是早些返程,自從小雅流產後,劉先生事業、家庭的壓力大,小傑也越發的聽話懂事了。
盡管在巨大的壓力麵前,他幫不上什麽忙,但他的成長與懂事,如同春風拂麵,讓劉先生感到欣慰。
老爺子把帶迴來的食材分成兩份,一份讓小傑帶迴去給爺爺奶奶嚐嚐,陳小姐看在眼裏也沒有反對,反而叫農莊的服務員多拿些冰塊打包。
劉老爺子看到小傑拿迴來的東西,激動的久久不說話,這麽多年的兄弟朋友知己,他長久以來向對方發出的友好信號,終於在這份禮物中得到了迴應,那份激動與欣慰,讓他久久無法言語。
往日的記憶像潮水般的湧上心頭。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劉家的電子廠已經有五六十個人了,陳老爺子退伍後在他家工廠做保安,陳老爺子年輕時長得一表人才,踏實肯幹,劉老爺子很快就注意上他了。
把他調到了銷售部,帶著他一起跑業務,陳老爺子腦子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隨著劉家的廠子越做越大,陳老爺子也成了銷售部的負責人。
後來劉老爺子轉行做小家電,需要一種特殊的螺絲,當時深圳生產的廠家比較少,剛巧陳老爺子的一個老鄉剛起步做這種螺絲,於是陳老爺子就把老太太從老家叫過來,並注冊了一家小小的貿易公司,專門賣這種螺絲。
那個時候劉老太太在老家當代課老師,不想兩地分居也就過來了。一年多的時間,陳家就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個時候小家電是一個陽光產業,陳老爺子看準時機,向劉老爺子辭職自己另起爐灶單幹。
劉老爺子不但不為難他,還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由於陳老爺子步子邁得太大,迴籠貨款時間又長,造成了資金鏈斷裂。
劉老爺子知道後,帶他到熟悉的銀行貸款,給他做擔保人,還把自己的供貨商資源介紹給他,拿到優惠的價格,可以說劉老爺子是陳老爺子的恩人、貴人。
所以陳老爺子夫妻特別感激劉老爺子,兩家人不但是朋友,更是兄弟、親人。
因為走對了路子,劉陳兩家快速的成為行業中的領頭羊,彼此一直都非常友好的遵守做生意的原則。
這也是為什麽陳家一直要陳小姐嫁給劉先生的原因,或許是感恩,或許是對劉家人品的信任,隻是沒想到兩個孩子鬧成這樣,使得兩家斷了來往。
即便兩個孩子離婚,劉家除了堅持要小傑留在劉家外,在其它方麵都主動的傾向陳小姐。
這麽多年,劉家老人也很友好、耐心的向陳家邁出了九十九步,就等著陳家能夠轉身向前他們一步,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周一開完會,陳小姐就把餘師傅叫到辦公室,交代他去了解一下劉先生目前公司和工廠的情況。
巧莉想著自己小時候在老家也是這樣,一手拿著竹子做的釣竿,一手拿著用布縫的長袋子,再到田間地頭挖一些蚯蚓,大家相約著去水田邊釣青蛙。
如果釣得又少又小,就拿來喂雞喂鴨,據老人說吃了青蛙的雞鴨下的蛋會更多更圓。
城市來的孩子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與興奮溢於言表,即便隻是釣上一兩隻青蛙,也能讓他們歡唿雀躍,仿佛得到了世間珍貴的寶藏。
孩子們都穿著長袖長褲,額頭沒遮沒擋的地方被蚊子咬的包包東一個西一個,成了他們此行最獨特的印記,用手抓了之後又紅又腫,癢得不得了,但這也阻礙不了孩子們對這項活動的喜愛。
小傑釣了兩隻青蛙,優優則在巧莉的幫助下抓了幾條很小很小的泥鰍,兩個孩子那是成就感滿滿,傲嬌的表情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熠熠生輝
清晨,一縷陽光穿透窗簾,兩個小家夥睜開眼就迫不及待的去看這兩隻青蛙和泥鰍起床沒。
陳小姐說:“昨天晚上外麵池塘裏的青蛙呱呱呱的叫了一個晚上,我做夢都在找青蛙。”
陳塵笑著說:“昨天我滿山遍野的抓雞,跑累了沾床就睡,一夜到天亮什麽聲音都聽不到。”
小傑和陳塵起床後都覺得腿隱隱約約的痛,巧莉想起他們上次來抓了一次雞,迴去和優優也疼了好幾天。
老爺子一大早就起來釣魚,去到魚塘邊時,發現還有比他更早的垂釣真愛粉,有的還坐在池塘邊打瞌睡。
對於釣友愛好者來說,不管能吃多少,釣的過程是快樂無比。
在魚塘裏釣的魚是30元一斤,比市場貴一倍,但老板說這是喂草的,原生態味道好。
這裏的魚至少都有三四斤,隨便釣上一條都好幾十,平時就拚命喂草讓它長大,周末就不喂,餓了的魚自然就會上鉤。
有的人桶裏有十條八條,據說這種是按時間算,1000元2小時,釣多少都可以帶走。不管怎樣算,買的都沒賣的精,好在這種消費不是天天都有。
農莊裏的桃樹、李樹、荔枝樹各種果樹都掛滿了累累果實,香瓜、西瓜、甜瓜等瓜果飄香四溢,能吃的都可以摘,就是價格不怎麽親民。
相對來說這裏住比較便宜,每個房間都裝修得很簡單,但每個房間都有空調,衛生間,電視這些基本的生活設施,衛生做得很好,服務員總是笑容可掬的。
老板也會做生意,每個人走的時候,不是送些水果,就是送些雞蛋。實際上,羊毛都出在羊身上,農莊人均消費基本上不低於800,而且往往都是朋友介紹而來。
老爺子也給劉家老人拿了些水果蔬菜和雞魚,也算對平時他們示好的迴饋。
周日的餘暉灑在歸途,陳小姐一家從惠州農莊滿載而歸,時間已經到了下午四點,陳小姐計劃農莊再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後迴深圳。
小傑卻說周一要上學還是早些返程,自從小雅流產後,劉先生事業、家庭的壓力大,小傑也越發的聽話懂事了。
盡管在巨大的壓力麵前,他幫不上什麽忙,但他的成長與懂事,如同春風拂麵,讓劉先生感到欣慰。
老爺子把帶迴來的食材分成兩份,一份讓小傑帶迴去給爺爺奶奶嚐嚐,陳小姐看在眼裏也沒有反對,反而叫農莊的服務員多拿些冰塊打包。
劉老爺子看到小傑拿迴來的東西,激動的久久不說話,這麽多年的兄弟朋友知己,他長久以來向對方發出的友好信號,終於在這份禮物中得到了迴應,那份激動與欣慰,讓他久久無法言語。
往日的記憶像潮水般的湧上心頭。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劉家的電子廠已經有五六十個人了,陳老爺子退伍後在他家工廠做保安,陳老爺子年輕時長得一表人才,踏實肯幹,劉老爺子很快就注意上他了。
把他調到了銷售部,帶著他一起跑業務,陳老爺子腦子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隨著劉家的廠子越做越大,陳老爺子也成了銷售部的負責人。
後來劉老爺子轉行做小家電,需要一種特殊的螺絲,當時深圳生產的廠家比較少,剛巧陳老爺子的一個老鄉剛起步做這種螺絲,於是陳老爺子就把老太太從老家叫過來,並注冊了一家小小的貿易公司,專門賣這種螺絲。
那個時候劉老太太在老家當代課老師,不想兩地分居也就過來了。一年多的時間,陳家就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個時候小家電是一個陽光產業,陳老爺子看準時機,向劉老爺子辭職自己另起爐灶單幹。
劉老爺子不但不為難他,還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由於陳老爺子步子邁得太大,迴籠貨款時間又長,造成了資金鏈斷裂。
劉老爺子知道後,帶他到熟悉的銀行貸款,給他做擔保人,還把自己的供貨商資源介紹給他,拿到優惠的價格,可以說劉老爺子是陳老爺子的恩人、貴人。
所以陳老爺子夫妻特別感激劉老爺子,兩家人不但是朋友,更是兄弟、親人。
因為走對了路子,劉陳兩家快速的成為行業中的領頭羊,彼此一直都非常友好的遵守做生意的原則。
這也是為什麽陳家一直要陳小姐嫁給劉先生的原因,或許是感恩,或許是對劉家人品的信任,隻是沒想到兩個孩子鬧成這樣,使得兩家斷了來往。
即便兩個孩子離婚,劉家除了堅持要小傑留在劉家外,在其它方麵都主動的傾向陳小姐。
這麽多年,劉家老人也很友好、耐心的向陳家邁出了九十九步,就等著陳家能夠轉身向前他們一步,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周一開完會,陳小姐就把餘師傅叫到辦公室,交代他去了解一下劉先生目前公司和工廠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