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改革的攻堅戰已經打響,省紀委的調查初見成效,省委的態度也已明確,地方政府的反彈暫時被遏製。然而,顧晨知道,這隻是表麵的平靜,真正的風暴還未完全爆發。
在這場改革的博弈中,既有利益集團的反撲,也有政治勢力的角力,而更隱蔽的,是一些關鍵人物的態度變化。此時,如何穩住陣腳,進一步推動改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省委座談會
晚上八點,省委小範圍座談會在省委大樓的會議室召開。
參會者包括省委書記趙鴻儒,省長杜國梁,省紀委書記程正明,省委秘書長林建偉,以及財政廳、發改委、審計廳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
顧晨走進會議室時,徐同光已經坐在了會議桌的一側,麵色平靜,但顧晨能感覺到他的神色中隱含著一絲微妙的變化。
趙鴻儒看了看眾人,開門見山道:“這次座談會,主要圍繞財政改革的推進情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大家暢所欲言,不必拘謹。”
會議開始後,杜國梁首先發言:“財政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省委、省政府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實施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地方財政緊張,企業融資困難,這些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顧晨聽得很認真,他知道,杜國梁的意思是,財政改革必須考慮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刀切,否則可能引發經濟下滑的風險。
發改委主任周建國接著補充:“是的,尤其是一些重大基建項目,由於財政資金撥付流程變嚴,導致部分項目進度延遲,影響了投資和經濟增長。”
此時,省紀委書記程正明開口了:“財政改革不能動搖,關鍵是清理過去的腐敗問題,確保資金使用透明。省紀委的調查不會隻停留在財政廳,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深入地方財政係統,防止改革被利益集團所綁架。”
此言一出,會議室內頓時安靜了幾秒鍾。
顧晨明白,程正明的意思是,省紀委的調查不會局限於財政廳,而是要深入整個財政體係,包括地方財政部門。
這無疑會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
徐同光的態度變化
會議進行到一半時,趙鴻儒點名讓顧晨發言。
顧晨站起身,簡明扼要地匯報了財政改革的進展情況,以及遇到的主要阻力,最後總結道:“財政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讓財政資金使用更加透明、高效,同時遏製過去的亂象。短期內可能會有陣痛,但長期來看,一定是利大於弊。”
他的語氣堅定,但也不失緩和:“當然,我們也要兼顧經濟發展,針對地方政府反映的問題,可以考慮在某些方麵進行優化,比如設立專項資金池,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這個建議,正好迴應了杜國梁和周建國的擔憂,顯得既有原則性,又不失靈活性。
顧晨說完後,趙鴻儒微微點頭,而杜國梁的神情也緩和了一些。
這時,徐同光突然開口:“我讚同顧廳長的看法。改革是必須的,但執行過程中確實需要調整策略。財政廳內部也要加強溝通,確保政策落地時,能夠兼顧各方利益。”
顧晨微微一怔,他沒想到徐同光會在這個時候表態支持。
會議結束後,顧晨正準備離開,徐同光走了過來,低聲說道:“顧廳長,能聊幾句嗎?”
兩人來到一處僻靜的走廊。
徐同光歎了口氣,神色複雜:“這次改革,我原本是持保留意見的。但現在,我明白了,方向已定,再抗衡已經沒有意義。”
顧晨看著他,沒有急於表態。
徐同光繼續道:“省紀委的調查已經展開,財政係統的舊問題遲早會被清理,我不想再做無謂的掙紮。既然省委支持改革,那我也該調整自己的立場。”
顧晨微微一笑:“徐廳長的決策很明智,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財政體係更加健康,我們不是針對誰,而是要推動整個體係的進步。”
徐同光點了點頭,似乎下定了決心:“接下來,我會全力配合。”
---
地方的暗流
就在省委會議結束的第二天,一條消息在政界悄然流傳——某地市財政局局長被帶走調查。
消息傳來後,不少地方官員心頭一緊。
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省紀委的調查已經向地方財政係統延伸。
當天晚上,某地市的一家私密會所裏,幾位地方政府官員秘密聚會。
“如果再不想辦法,我們都得被逼到死角。”一名地市副市長低聲說道。
另一名財政局長皺眉道:“但現在省委態度堅決,趙鴻儒支持,省紀委又動手,我們還能怎麽辦?”
“想辦法向京城那邊反映,看看能不能爭取更高層的幹預。”
“但問題是,我們能找到合適的渠道嗎?”
幾人相互對視,沉默了。
他們已經意識到,這場博弈,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掌控。
---
顧晨的下一步
財政廳辦公室裏,顧晨正在和王煒、李青峰商討下一步的改革措施。
王煒說道:“廳長,現在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地方政府的反彈可能還會繼續。”
李青峰點頭:“特別是一些財政困難的地市,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想辦法繞開改革措施。”
顧晨沉思片刻,道:“改革不能停,但我們要適當調整策略。針對地方財政的困難,可以設立專項資金,但必須建立嚴格的監督機製,防止他們借機鑽空子。”
王煒問:“要不要向省委匯報這個方案?”
顧晨微微一笑:“不急,我們先完善細節,等方案成熟了,再報上去。”
他很清楚,這場改革戰役還遠沒有結束,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在這場改革的博弈中,既有利益集團的反撲,也有政治勢力的角力,而更隱蔽的,是一些關鍵人物的態度變化。此時,如何穩住陣腳,進一步推動改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省委座談會
晚上八點,省委小範圍座談會在省委大樓的會議室召開。
參會者包括省委書記趙鴻儒,省長杜國梁,省紀委書記程正明,省委秘書長林建偉,以及財政廳、發改委、審計廳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
顧晨走進會議室時,徐同光已經坐在了會議桌的一側,麵色平靜,但顧晨能感覺到他的神色中隱含著一絲微妙的變化。
趙鴻儒看了看眾人,開門見山道:“這次座談會,主要圍繞財政改革的推進情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大家暢所欲言,不必拘謹。”
會議開始後,杜國梁首先發言:“財政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省委、省政府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實施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地方財政緊張,企業融資困難,這些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顧晨聽得很認真,他知道,杜國梁的意思是,財政改革必須考慮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刀切,否則可能引發經濟下滑的風險。
發改委主任周建國接著補充:“是的,尤其是一些重大基建項目,由於財政資金撥付流程變嚴,導致部分項目進度延遲,影響了投資和經濟增長。”
此時,省紀委書記程正明開口了:“財政改革不能動搖,關鍵是清理過去的腐敗問題,確保資金使用透明。省紀委的調查不會隻停留在財政廳,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深入地方財政係統,防止改革被利益集團所綁架。”
此言一出,會議室內頓時安靜了幾秒鍾。
顧晨明白,程正明的意思是,省紀委的調查不會局限於財政廳,而是要深入整個財政體係,包括地方財政部門。
這無疑會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
徐同光的態度變化
會議進行到一半時,趙鴻儒點名讓顧晨發言。
顧晨站起身,簡明扼要地匯報了財政改革的進展情況,以及遇到的主要阻力,最後總結道:“財政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讓財政資金使用更加透明、高效,同時遏製過去的亂象。短期內可能會有陣痛,但長期來看,一定是利大於弊。”
他的語氣堅定,但也不失緩和:“當然,我們也要兼顧經濟發展,針對地方政府反映的問題,可以考慮在某些方麵進行優化,比如設立專項資金池,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這個建議,正好迴應了杜國梁和周建國的擔憂,顯得既有原則性,又不失靈活性。
顧晨說完後,趙鴻儒微微點頭,而杜國梁的神情也緩和了一些。
這時,徐同光突然開口:“我讚同顧廳長的看法。改革是必須的,但執行過程中確實需要調整策略。財政廳內部也要加強溝通,確保政策落地時,能夠兼顧各方利益。”
顧晨微微一怔,他沒想到徐同光會在這個時候表態支持。
會議結束後,顧晨正準備離開,徐同光走了過來,低聲說道:“顧廳長,能聊幾句嗎?”
兩人來到一處僻靜的走廊。
徐同光歎了口氣,神色複雜:“這次改革,我原本是持保留意見的。但現在,我明白了,方向已定,再抗衡已經沒有意義。”
顧晨看著他,沒有急於表態。
徐同光繼續道:“省紀委的調查已經展開,財政係統的舊問題遲早會被清理,我不想再做無謂的掙紮。既然省委支持改革,那我也該調整自己的立場。”
顧晨微微一笑:“徐廳長的決策很明智,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財政體係更加健康,我們不是針對誰,而是要推動整個體係的進步。”
徐同光點了點頭,似乎下定了決心:“接下來,我會全力配合。”
---
地方的暗流
就在省委會議結束的第二天,一條消息在政界悄然流傳——某地市財政局局長被帶走調查。
消息傳來後,不少地方官員心頭一緊。
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省紀委的調查已經向地方財政係統延伸。
當天晚上,某地市的一家私密會所裏,幾位地方政府官員秘密聚會。
“如果再不想辦法,我們都得被逼到死角。”一名地市副市長低聲說道。
另一名財政局長皺眉道:“但現在省委態度堅決,趙鴻儒支持,省紀委又動手,我們還能怎麽辦?”
“想辦法向京城那邊反映,看看能不能爭取更高層的幹預。”
“但問題是,我們能找到合適的渠道嗎?”
幾人相互對視,沉默了。
他們已經意識到,這場博弈,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掌控。
---
顧晨的下一步
財政廳辦公室裏,顧晨正在和王煒、李青峰商討下一步的改革措施。
王煒說道:“廳長,現在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地方政府的反彈可能還會繼續。”
李青峰點頭:“特別是一些財政困難的地市,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想辦法繞開改革措施。”
顧晨沉思片刻,道:“改革不能停,但我們要適當調整策略。針對地方財政的困難,可以設立專項資金,但必須建立嚴格的監督機製,防止他們借機鑽空子。”
王煒問:“要不要向省委匯報這個方案?”
顧晨微微一笑:“不急,我們先完善細節,等方案成熟了,再報上去。”
他很清楚,這場改革戰役還遠沒有結束,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