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波的到來,讓青河縣的空氣變得更加緊張。對於顧晨而言,這並不隻是一次普通的會麵,而是一場政治博弈的較量。市裏對他的打壓從未停止,而朱洪波這次親自到訪,顯然不是簡單的“調研”或“指導”,背後必然有更深層次的意圖。


    ---


    朱洪波的試探


    顧晨安排了一個低調的會談地點——縣政府的小型會議室。他沒有刻意營造對抗氛圍,而是以禮相待,親自迎接朱洪波。兩人落座後,秘書奉上茶水,整個會議室安靜下來。


    朱洪波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微微一笑:“顧縣長,這次過來,主要是想和你聊聊青河縣的工作情況。你的改革在全市範圍內都有一定影響,省裏也很關注。”


    顧晨微微一笑,目光平靜:“朱書記關心青河縣的工作,是我們的榮幸。改革的確遇到了一些挑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財政透明度提高,土地出讓金的管理更加規範,老百姓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


    朱洪波點點頭,語氣中卻透著幾分意味深長:“你的改革,確實有一些亮點。不過,最近關於青河縣財政的舉報信,在市裏也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省紀委沒有發現重大問題,但這也說明,地方上有些聲音需要聽取。”


    顧晨知道,他終於進入了正題。


    他放下茶杯,微微前傾,目光直視朱洪波:“朱書記的意思是,青河縣的改革太快了?”


    朱洪波笑了笑,語氣略微一沉:“改革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在基層工作中,過於激進的變革,可能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你年輕有為,敢於擔當,這是好事。但在施政過程中,還是要考慮平衡各方利益,特別是市裏和省裏的整體布局。”


    顧晨心中冷笑,所謂的“平衡各方利益”,無非是希望他在某些方麵讓步,或者說,不要繼續碰觸那些觸動既得利益的改革措施。


    他沉穩地迴答:“朱書記的提醒,我一定會認真考慮。不過,青河縣的改革方向是對的,步子雖然快了一些,但每一步都在政策範圍之內。我相信,隻要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百姓福祉,最終都會得到認可。”


    朱洪波看著他,眼神微微一凝,似乎在衡量他的態度。片刻後,他歎了口氣,語帶深意地說道:“顧縣長,仕途之路,不僅僅是做事,還要懂得如何做事。”


    這句話,已經帶著明顯的警示意味。


    顧晨微微一笑:“朱書記教誨,我一定銘記。”


    ---


    省裏新的信號


    就在朱洪波離開青河縣的第二天,省裏的一個消息傳到了顧晨的耳中——省委辦公廳下發了一份文件,要求全省各縣市區進一步優化財政管理,加強與上級部門的協調。文件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青河縣,但不少措辭都與顧晨的改革措施相唿應,甚至有些地方像是在“糾正”某些做法。


    這意味著,省裏並沒有明確支持他的改革,而是希望他在執行過程中更加“溫和”。換句話說,省裏的態度是謹慎的,他們既不想完全壓製顧晨,但也不希望他走得太遠。


    顧晨看著文件,心中思索著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王立低聲說道:“顧縣長,省裏這份文件,明顯是對咱們縣的迴應,您怎麽看?”


    顧晨沉思片刻,緩緩說道:“省裏沒有直接反對我們,這說明我們的改革方向沒有問題。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繼續高調推進,而是要調整策略,更加注重穩妥。”


    張景偉則皺眉:“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改革要暫緩?”


    顧晨搖頭:“不,改革不能停,隻是方式需要調整。我們不能正麵硬碰,而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讓改革深入人心,而不是單純依靠行政命令推動。”


    他頓了頓,眼神堅定:“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基層幹部的培養上,讓他們真正理解改革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執行命令。同時,要加強對外溝通,讓上級看到改革帶來的正麵效果,而不是隻看到衝突和問題。”


    ---


    與此同時,市裏的一些勢力並沒有停止對顧晨的施壓。


    一周後,市裏的一家媒體突然刊登了一篇文章,影射青河縣的財政改革“缺乏統籌考慮”,甚至暗示部分資金流向存在“灰色地帶”。盡管文章沒有直接點名,但熟悉內情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篇文章的矛頭直指顧晨。


    王立拿著報紙,怒氣衝衝:“顧縣長,這是市裏在故意製造輿論,給咱們施加壓力!”


    顧晨看了文章,臉色冷靜:“輿論戰是他們慣用的手段,我們不需要慌亂。”


    張景偉皺眉道:“但如果市紀委借這個機會介入調查,恐怕會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顧晨點了點頭:“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背上‘財政問題’的汙點,哪怕沒有證據,也能在輿論上製造壓力。”


    他看向王立:“安排人手,搜集這家媒體的背景信息,看看背後是誰在推動。同時,我們要盡快召開一次公開的財政說明會,把所有賬目公開透明地展現給公眾。”


    “還有,”他目光銳利,“這次我們不能隻是被動迴應,既然對方想用輿論打擊我們,那我們也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王立點點頭:“您的意思是……?”


    顧晨冷笑一聲:“我們也可以請一些媒體,來一場關於市裏財政管理的‘深度調查’。”


    反擊的序幕


    很快,青河縣政府召開了一次公開的財政說明會,向外界展示了財政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情況。與此同時,一些省級媒體也開始關注青河縣的財政改革,對其成效進行了正麵報道。


    而就在同一時間,一篇關於市財政管理問題的深度報道,也悄然出現在某家財經媒體上。文章詳細分析了市財政的支出結構,甚至提到了某些資金使用上的“不合理”之處。雖然沒有直接指向朱洪波,但已經讓外界開始質疑市裏的財政管理是否真正透明。


    輿論的天平,開始向顧晨傾斜。


    市裏顯然沒想到顧晨會采取如此直接的反擊,朱洪波在一次會議上,臉色陰沉,語氣冷淡地說道:“青河縣的工作,還是要加強統籌,不能讓輿論引導政府決策。”


    而顧晨,則在縣政府辦公室裏,冷靜地看著局勢的變化,心裏清楚,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權路相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喬一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喬一司並收藏權路相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