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仿佛也不知那一陣風吹得不對,轉眼的功夫,大明的天下似乎都走上了正軌,這個天下仿佛再一次走向盛世繁華了。


    時光荏苒,一轉眼三個月過去了。剛剛過去的正統十二年立即迎來了頭一次最短暫的冬日,幾場大雪下了後,京城就沒那麽在冷了,偶爾朝陽灑下來,竟讓人生出暖洋洋的感覺來,讓人仿佛感到了炎炎夏日的到來。往年遲遲不開的桃花、梨花、杜鵑花一夜之間鋪滿了京城,紅燦燦的,白茫茫的宛如一副優美的畫卷,讓京城頭一次感到京城原來也是美麗的江南。


    這種局麵可喜歡了那些無所事事的讀書人,這等百年難得一遇的奇特景象,頓時激活了他們胸中的文采與豪氣,短短幾日的功夫,描寫京城的詩詞歌賦就不下萬首,言語雖談不上多麽的出眾,但難得也有幾首好詩詞流傳下來,這可歡喜壞了一品居、紅袖招、醉香樓的歌姬,她們差不多有幾年沒聽到什麽好的詩詞歌賦,往年的那點曲子都唱亂了,偏生自己又沒那個本事,寫不出一首好的詩詞來,偶爾碰上了一兩個才華橫溢的才子,要麽是持才傲物不肯將自己的詩詞歌賦賦予他們,要麽就是寫的詞兒做無病呻吟之舉,唱起來還不如先前的曲調被她們嫌棄,一來二去,曲子也沒成,自是唱不出什麽動靜來。


    這幫歌姬本以為這輩子算是抱著先人的曲調唱上一輩子,不曾想到老天爺垂愛雪景後的陽光明媚,無意是給天下讀書人帶來了夢寐以求的景象,詩詞歌賦必然會傳揚幾首出來,能否拿到手就看各自的手段了。


    比起往年的冷冷清清,今年的京城可謂是一片歡樂,這種歡樂的氣氛不光體現在京城的百姓上,就連內閣,皇宮大內也是如此。


    文淵閣裏,靠在裏頭窗口的香爐裏香火已燃燒了一大半,嫋嫋白煙宛宛如剛剛沸騰的白開水,帶著陣陣的清香彌漫在整個文淵閣裏。


    六位閣臣以楊崢為首落了座商談國事,似這樣的場麵,自正統三年頭一次後,就在沒有出現過,算上楊崢如今的內閣七個人算是到齊了。


    楊溥致仕後,內閣一直是六個人,小皇帝鑒於內閣的作用越來越多,政務越來越繁忙將原先被擋在內閣門外的曹鼐選入內閣,至此遲了將近十年的曹鼐算是圓了宰相夢。


    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上都是宰相的最佳人選,所以很快就贏得了楊崢等人的敬重。此時,曹鼐對楊崢在內的六個閣臣訴述自己心頭的大事。


    其實也算不上極大的事,隻不過在邊疆上更有利國朝的邊防而已,問題還是出在沙州衛上。


    國朝建國後,太祖、永樂兩位有遠見的帝王鑒於沙州對國朝疆土的重要,在永樂二年設置了沙州衛,並以其蒙古首領昆濟楞、邁朱為指揮使,整個太祖、永樂年,國朝軍事實力強大,所以沙州一直相安無事,甚至一心想恢複祖宗疆土的蒙古人也忘記了這片重要的入門口,這裏也就成了國朝最安全的邊防了,但事情不是一塵不變的,到了宣宗等級,內憂一直是年輕宣宗的心頭之中,朝廷幾乎所有的兵力都對樂安州懷有警惕之心,沙州算是首當其中了,許多將帥從沙洲調往京城,兵力大大縮減,防守變得無比的薄弱,沙州的罕東(今甘肅敦煌)、西番看準了機會,從宣德三年始不斷的叩邊,戰事不斷,弄得沙州百姓難以安生,許多當地百姓難以生存,幹脆向朝廷乞求遷徙到察罕舊城耕牧。宣宗遣敕不許,又敕命罕東、西番還其所掠人畜。對方置之不理。


    宣宗末年,瓦剌的勢力日益強大,昆濟楞懼瓦剌肋迫,不能自立,於是率部眾二百餘人,走塞下陳饑窘狀,剛剛登基的小皇帝詔發邊粟救濟之。且令邊臣會議如何處置他們,邊臣請徙之苦峪,英宗從之。從此昆濟楞不複還沙州,僅遙統其部眾。其部眾逃入哈密、赤斤(今甘肅玉門西北)者甚多,而罕東則久駐牧沙州不去,朝廷數敕責,諸部皆不奉命。


    這事兒當時朝廷的意見沒同意,以楊崢為首的文官集團認為,沙洲雖小,但也是國朝之疆土,絕不容許他人欺辱,當以兵馬討伐。


    而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則認為,本朝一直走到是謙和,是拉攏策略,加上國庫稅收並不充盈,且這幾年國家戰事不斷,此事尚未惡化,當以和平為準,戰事為輔,雙方就此爭論不休,小皇帝一時也不知也拿不定主意,這事兒就一直擱淺。


    到了正統九年事情才來了轉機,昆濟楞卒,長子訥格率其弟恭羅淩戩來朝,朝廷授訥格為都督僉事,授其弟為都指揮使,賜敕戒諭。但這等好事並沒有持續多久,與尋常大家族爭鬥沒什麽兩樣,王位寶座隻有一個,做哥哥想做,做弟弟自然也想做,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唯一解決的法子便是靠拳頭說話了,誰的拳頭大,誰坐寶座,如此兄弟反目,相互爭鬥,部眾叛散。甘肅總兵任禮欲乘其窘乏,遷之內地,會訥格也來言欲居肅州,當年秋日,任禮遂遣使偕訥格先赴沙州撫諭其眾,而自率兵隨其後。比至,其部發生叛亂,訥格部下多欲投奔瓦剌。任禮出兵迫之,收其全部入塞,居之甘州,共二百餘戶,一千二百三十餘人。


    鑒於這事兒鬧出的動靜不小,與本年初,小皇帝下詔徙之山東,居其頭目於東昌、平山二衛,分其部落為三,屯居清平、博平二縣。此舉固然可以讓百姓得到安置,但帶來的惡果是沙州成了一座空城。


    一直對沙州垂延已的罕東立即占據了這座工空城,至此。當初明太祖、明成祖先後以次設置了哈密、罕東、赤斤、沙州四衛嘉峪關外,屏蔽西陲,此時沙州先廢,而諸衛亦漸不能自立,西邊遂多事。


    依曹大人的意思,沙州衛的設置,屏蔽了西陲,保證了西域往來和入藏的使臣商隊等安全通過,使明政府可以將國防防禦力量專門用以對付蒙古的一切力量,算是保證國朝最強有力的體現,一旦就此丟棄,勢必會麻煩不斷。


    對此陳循等人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無奈這事兒一直不被王振認可,間接的影響了小皇帝的決心,所以這事兒一直沒被提上朝堂,難免讓人擔心,陳循六人一合計,這事兒是軍國大事,馬虎不得,鑒於小皇帝近期對楊崢的信任他們覺得這事兒還是尋楊崢來說說,好讓他勸說勸說小皇帝重新部署沙州。


    與陳循等人的擔心,楊崢自是心知肚明,雖說這事兒有些棘手,但事關邊防,他這個首輔就是再不做事也不能不聞不問了,但顧全小皇帝在這事上的態度,他決定采取溫和的法子上奏章。之所以如此,一來也好看看小皇帝對自己是否一如既往的信任,另一方麵也還不想引起王振對他的警覺,早已定下的調子,總不能在毀於這十幾日的功夫,那樣就太對不起自己這些年的隱忍,還有那些默默舍棄的長者了。


    楊崢本擔心自己這一番顧慮必然會引起陳循等人的反對,那知這次六人竟難得認可了他的建議,陳循認為這是眼下最穩妥的法子。


    取得了內閣成員的讚同,楊崢頭一次感到某種欣慰,隻覺得多年的隱忍算是值了。


    春日的陽光帶著固有的柔和,透過百葉窗照射了進來,落在了書案之上。


    楊崢坐在了書案前,就著被陽光暖和的身子,提起了一隻湖筆,雖說做官也有十幾年了,但在骨子裏始終不能習慣毛筆,若非到了萬不得已自己親手寫奏章的時候,他是不是用毛筆書寫的。


    鋪開了雪白宣紙,紙張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一看就知不是尋常的紙了,事實上送入內閣的紙張,因承載了全國的政務,所以在要求上要高於其他衙門,除了宮中用上等的宣城郡紙外,內閣用的也是宣紙中的真品澄心堂紙了,這種珍品紙張據說來自徽州,,南唐後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讚其為“紙中之王“,並特辟南唐烈祖李節度金陵時宴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澄心堂“來貯藏它,還設局令承禦監製造這種佳紙,命之為“澄心堂“紙,供宮中長期使用。澄心堂紙質量極高,除了皇宮與內閣衙門能用一用外,極少有人用得起,墨寶落在了紙張,宛如在一麵鏡子上,非但寫著的人舒服,看的人也同樣如此。


    楊崢自問筆法不佳,唯有寄希望與紙張上,所以對紙張的要求也十分的挑剔,但凡是奏章,必用湖筆、徽墨、“澄心堂“紙了。


    一切準備充分,醞釀一番後,剩下的就是寫了。


    對於這件事他早就思索成熟,所以下筆沒有更多的猶豫,片刻的功夫便見紙張上多了一篇錦繡文章。


    楊崢端詳了一番,目光隨著那一個個的詞兒跟著念了起來:“我國建哈密、赤斤、罕東諸衛,授官賜敕,犬牙相製,不惟斷匈奴右臂,亦以壯西土藩籬”。使“西戎、北虜兩不相通,則邊疆可永無虞,而國家之固如磐石矣……?”


    奏章寫得很詳細,為了讓小皇帝能明白沙洲衛對國朝邊防的重要,楊崢幾乎將這份奏章揣摩了十幾遍才算是放下了手中的筆法,以他的看法,河西“守臣相繼撫馭,諸夷一遵舊規,不敢坐視啟釁。所以百五十年來,西陲晏然無事”。使河西地區乃至西北地區得到了安寧,猶如設置了防禦西北的一道強有力的防線,從而出現了“番夷效順,西陲晏然”的局麵。國朝設立關外衛的目的是鞏固西北邊防,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製,維護明朝與阿拉伯和中亞各國的貢路暢通,並能獲得朝貢的好處,他怕小皇帝不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刻意將沙洲七個衛都細說了,如在他看來,哈密衛,為西域要道,欲其迎護朝使,統領諸番,為西域屏蔽。朝廷立哈密有三要焉:斷北夷右臂而破散西戎交黨,一也;聯絡夷狄而控之,二也;設險於敵我邊無患,三也”。而哈密衛的設立,也的確發揮了以上作用。哈密處於明朝與西域諸國之間的要道口上,是中原與新疆地區來往的咽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據點,它隔絕了蒙古貴族與“番族”聯合而形成的對西北的軍事威脅,確保了西域貢道的安全與暢通。是明王朝對西域諸國的接待站、中間站、諸番朝貢頓宿之所。變成了朝廷“會同館”的分設機構;是防禦外敵入侵的西部前哨,與西北邊防息息相通,擔負著“弭西戎東窺之心,斷北虜南通之臂”的特殊職責。不可丟棄。


    其次,在經濟上說,沙洲衛的設立在朝貢上也與朝廷大有好處,在貢賜貿易中,貢使的往來促進了兩地間的經濟繁榮、生產發展,滿足了西北與內地經濟的互補性與物資流通的需要。七衛貢物多“馬、駝、玉、速來蠻石、青金石、把咱石、金剛鑽、梧桐、鐵器、諸禽皮”等物,為內地所急需或少見,朝廷迴賜物多彩段、糸寧絲、絹、鈔等,均為七衛所缺之物。貢使到京,除迴賜外,朝廷有時還額外給賞賜。對七衛求討之物,明政府大都允諾。在經濟來往中,七衛獲利更多,這是基於明政府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的“厚往薄來”,“寧厚毋薄”的指導思想。明廷允許貢使利用進貢的機會互市,以攜帶的各種土特產換取各種生活必需品和藥材,滿足了買賣雙方的需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