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雙方的戰事,從宣德三年一直斷斷續續打到了正統三年,這次有了王公公的參與,注定著這場戰事將會迎來一個新的高度,在之前,朝廷以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行在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率兵十五萬進軍麓川,隨後小皇帝聽從了王公公的建議,命都督方政、署都督僉事張榮往雲南協同沐昂率兵征剿。方與沐晟、沐昂等率兵進擊。兵至金齒,見思任發沿江立柵。沐晟遣指揮車琳往諭,思任發假降,以待救兵。沐晟信以為真,遷延不肯渡江,且防止方政出戰。而思任發暗中沿潞江渡船三百餘艘,欲取雲龍。方政得知,獨率軍士與思任發將緬簡大戰,斬殲三千餘級,算是小勝了一場,捷報傳來小皇帝昭告天下,著實高興了一陣,對前線將士大加讚賞,被勝利衝混了頭腦的方政等人,親自領兵追擊,一時之間直逼思任發聚居重地上江。因其遠攻疲憊,向沐晟求救。沐晟怒其不聽節製,單獨進兵,僅派少量兵力應付,且至夾象石駐紮不前。方政無奈,自率兵追思任發至空泥。思任發出象陣衝擊,遂策馬突陣而死。沐晟聞訊,焚江上積聚,奔還永昌,大敗而迴,消息傳至京城,朝廷為之震驚,王公公頂住壓力,向小皇帝建議以右都督沐昂為征南將軍,兼充總兵官,右都督吳亮為副總兵官,再次征討思任發。總算是不負眾望,朝廷大軍在潞江大敗思任發,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算是讓提心吊膽的王公公徹底鬆了一口氣。踹過了氣兒的王公公當即批了內閣送上來票擬,征討將士人人皆有封賞,封賞還不少,據說軍餉足足比東南沿海的將士多了一倍不止,算上前些日子王公公對西北將士的大力慰問,朝廷花在軍費上的銀子差不多有一百多萬兩,當然了這些銀子大半出自國庫,小半來自皇帝的內庫,手筆是大了些,但用於戰事,言官就算再沒事做,在這種事上也不敢大肆做文章了。所以朝廷上下難得對這兩件大事選擇了默認。


    看到了這兒,楊崢徹底丟了手中的奏章,空下來的雙手開始揉捏自己的額頭,讓自己大腦充分轉動起來,連續兩件大事都涉及到兵事,而這兩件大事偏偏都有王振的身影,這當然不是說,王公公好兵馬之事,也不是有拯救天下蒼生的覺悟,一個太監還沒這麽高的素養與覺悟,但也不能就說王振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事實上從這幾年王振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絕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參政者,無論是司禮監權勢的運用,還是對東廠的掌握,與太後小皇帝的關係都經過他的手,梳理得井井有條,可以說司禮監在王振掌權的這幾年最是輝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王振雖是一個太監,卻不是毫無野心,毫無抱負的小人,其心思之細,用意之深,比起外麵的那幫隻知罵人的言官可高明多了,沒走一步都有他獨特的用意,他不會無端地暴露出他的好心,隻為做一個被將士讚揚的好人,或是為了博取那點美名,這未免太小看了王振。


    作為大明第一掌權的太監,王振有著與常人不同的隱忍,這一點從他能狠下心來揮刀自宮入宮做太監謀取出路足以看出,一個人能舍棄妻兒,祖宗,臉麵絕不會是為了做一個好人那麽簡單,他的一切作為,都有著極深遠的意義,東南沿海也好,麓川剿匪也好,無不透露著一個信息,那就是兵事,這就說王振開始伸手兵權了,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占據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奔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王振想要以一己之力掌握大明內外權勢,唯有兵權最穩固,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法子,但大明自朱元璋開始,就對兵權設置了諸多的限製,一個太監想要掌握兵權,絕不會是那麽容易的事情,縱然王振能以權勢壓人,壓得了一時,未必能壓製得了一世,況且文官的虎視眈眈,沒有一個好糊弄的主兒,弄不好偷雞不成還了蝕把米,多年的隱忍讓王振深知,兵權是自己唯一可以走上權力巔峰的機會,所以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比起讀書人的固執己見,外麵的武將就要好對付多了,示好總比文人來得實在多了,從銀子下發的情況下,也的確超出了王振的想象,無論是東南沿海,還是邊疆的將士紛紛送來了奏章稱頌王振的的功德,並要求朝廷準許在邊疆的廟宇裏王公公樹個長命燈,祈禱菩薩保佑王公公長命百歲,其中東南沿海一些有意吹捧的武將,幹脆請來了幾個落魄的文人,寫了一道文采飛揚的文章加以傳揚,什麽王公公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東南事,誓□恢複,梟滅倭寇,任用胡文、吉康等,而麓川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解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為勇,以有今日。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言語之肉麻,讓人汗顏。文章傳到京城,王公公雖口口聲聲說是小皇帝的功勳,自己隻不過是奉王命而言,談不上什麽功勳,可還是有消息傳出來,這篇傳至京城的文章,在一夜之間送至了家家戶戶,第二日一早,京城六百萬戶百姓、商賈都人手一份,就連要飯的叫花子也手裏捏著,一時之間,王公公居功至偉的名頭響徹京師內外,好不風光。


    楊崢思索了許久,才重重吐了口氣,道:“王振如此小心謹慎,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看來王振是想借著東南沿海與麓川的戰事染指兵權了,以大明今時今日的國力,無疑這是王振最後的機會了。”


    想明白了王振的用意,楊崢也暗暗鬆了一口氣,依他的性子,最怕的不是敵人的陰謀詭計,而是看不明白真相,事情既已看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此事,做好應對便是了,在他看來,王振染指兵事並非是一件壞事,至少東南、麓川戰事能得以保證,不至於走進無窮無盡的深淵,既浪費了錢財又浪費了人力,但這事兒也不是一點壞處沒有,借著兵權,王振的權勢勢必會大漲,與他麵對麵的那一日勢必會提前了。


    想到這一點,楊崢不免頭疼起來。


    司禮監值班房裏,一個太監拿著著一把大蒲扇正在唿嗒唿嗒地煽著炭火煮茶,這是今年進貢的雙井茶,這茶產於江西修水,形如鳳爪,湯色碧綠,滋味醇和。昔日黃山穀曾以此茶為貢品。詩人歐陽修寫過“雙井茶詩”,詩曰:“西江水清江石老,石山生茶如鳳爪,穿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茶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廿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在大明算上一等一的好茶,每年從江西進貢的也不過一百斤的好茶,皇宮大內兩宮皇後,諸位王爺,以及皇親國戚每人一點,一百斤的好茶葉又哪裏夠分呢,到了皇上的手中也不過才幾斤而言,小皇帝雖不好茶,但也知這茶湯來得金貴,平日裏也舍不得喝上一口,縱然是接見外麵的那些大臣,那也是讓人送上了幾杯雨花茶而已,為此群臣還覺得榮幸呢,前兩日王公公入宮給小皇帝授課,無意間得知王公公喜好茶湯,便讓人送來了兩斤上等的雙井茶,兩斤茶葉不算多,但足以看得出王公公在小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了,隻是苦了煮茶的太監了。


    雙井茶古之崇以品質居先。茶萌早發,是而“窮臘不寒春氣早”;采極細嫩,故而“十斤茶養一兩芽”;茶芽毫白,有“長安富貴五侯家”一說;茶味醇好,又有“使得一啜猶須三日誇”的評論,煮出來的茶芽,外形圓緊略曲,形如鳳爪,鋒苗潤秀,銀毫顯露;內質香氣高香持久,湯色明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芽芽水之漫,宛如天女之散花;徐徐而之降,又若蘭花朵朵之歡暢。因此對煮茶的火候要求最高了,火苗大了難免將茶湯煮老了,壞了味道,可火候小了,茶葉的味兒又難以入湯,煮出來的茶湯就帶著苦味,所以在宮裏煮茶可是個技術活兒,一個不小心,責罰打罵是家常便飯,小太監今年才十八歲,因家裏苦楚才被送到宮中做了太監,為的不過是有一口飯菜吃,入了宮後仗著還算機靈勤快,才被分到了司禮監,這幾年讀書也算勤勉,識文斷字上也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一次偶然的機會給饑腸轆轆的王振煮了一杯上等西湖龍井,王公公品味之下竟對此大加讚揚,至此他在司禮監除了平日裏給王公公翻閱古籍尋常外麵官兒毛病外,還捎帶著煮茶,雖說煮茶不是正兒八經的差事,但往來司禮監可都是宮中的大擋,偶爾小皇帝心血來潮也會過來看看,這個時候茶湯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煮得不好難免丟了司禮監的臉麵,為此每日正經差事做好後,他便托人給尋了一本唐代陸羽的《茶經》來,每日夜深人靜的時候,翻閱兩頁,與茶道上也細細鑽研,一年下來在茶道上技藝竟大有長進,無論是煎出來的茶湯,還是泡出的茶湯都讓喝的人讚不絕口,久而久之他竟成了宮中有名的煮茶高手了,但凡司禮監來了人,王公公想喝上一杯好的茶湯,總也少不了他。


    見茶水開始冒熱氣了,他忙往爐子裏丟了兩塊炭進去,稍顯黯淡的火苗便重新亮了起來,醞釀多時的茶水總算是開始咕嚕咕嚕的叫了起來,他知道這會兒的茶湯,還沒有真正的沸騰,隻有這兩塊茶湯徹底燒盡了,煮沸的茶才是剛剛好


    看著越來越旺的火苗,小太監暗暗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嘀咕了聲:“總算可以歇會兒了。”說完,不知又想到了什麽,忍不住扭過頭往左側的書房裏飛快的撇了一眼,書房的門雖是關著,但並沒有關死,敞開的門縫仍能看到裏麵的一切,靠門前的書架旁王公公正皺著眉頭看一本厚厚的古籍,神情無比的專注,除了不時傳來的翻閱書本的聲音外,還能聽到王公公低低誦讀的聲音,那認真的模樣讓小太監心頭既佩服又向往,身為司禮監當值的太監,這幾日他日日在此煮茶,筆墨伺候,對裏麵的一切最是清楚不過了,算算日子應該是十八天前,聽聞東廠的大擋送來東南沿海倭寇猖獗的消息時,王公公的眉頭就沒舒展過,似是陷入了某種思慮當中無法自拔,這樣的日子過了三日,一天王公公把他尋來,讓他去宮外尋一本叫《尉繚子》的古書來,他雖識文斷字,但對古籍知道不多,外出尋的時候頗費了一番功夫才從一個落魄的將士手中買到手,剛帶迴來王公公便一頭躲入了書房,迫不及待的誦讀起來,整整三日都不曾出來過,飯菜也都是他給送進去的,每次進去總能看到王公公低著頭奮筆疾書,桌上都留下了不少注解,十分的認真,但不知為何,王公公似總不滿意,每次看不了幾頁,總能聽到屋子裏傳來一陣接著一陣的歎息聲,起先他不明白,似王公公這般聰明絕頂的人,還有什麽值得愁眉不展的事兒,可默默看了幾日,他算是看出了一點端倪來,原來王公公不懂這本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