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沉默的大殿裏開始有了些許議論,起先隻是幾個人,但這種事開了頭,後麵的人就很難在保持安靜了,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要說這場上最吃驚的,除了這些毫無準備的文武百官之外,還有皇上,對於楊崢這個安排,他自問很妥當,霍去病十九歲封狼居序,名動千古,楊崢雖不如霍去病驍勇,但為人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難得是治軍有方,這樣的人若是為將,他相信必是大明的又一個霍去病,而這也是他一直的盤算,自己雖說隻有三十六歲,但從年初,精力大不如前,許多政務他都是讓司禮監代為披紅了,隻是這事兒沒有形成規矩罷了,一旦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太子還小,難以麵對兇橫的韃子,用楊崢為將,替太子戍守邊疆,守住了韃子,也就守住了大明,縱然自己有個好歹,內閣有三楊,地方上有於謙、況鍾、周枕、邊疆有楊崢、王驥,京城有張輔、朱勇,足以保持大明安定團結十年,十年後太子長大成人,足以應付各種局麵,可如今楊溥的一番話卻讓他心頭一動,他忽然發現,在自己的計劃之中,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三楊的年紀,連年紀最小的楊溥,今年也過了六十的,六十的老人,縱然能幹又能幹幾年呢,而同時期能用的人胡瀅、郭尚書也都是三朝元老,這些人縱然能活得久遠,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擺三朝元老的架子呢,這樣的局麵對於一個年紀還不足以處理國事的太子而言,未必不是致命的,曆朝曆代這樣的例子可不少,當年的洪武爺爺之所以製造胡惟庸案,藍玉案、李善長案,就連忠心耿耿的劉伯溫,徐達等人都含著眼淚給殺掉,這並非是洪武爺爺當真毫無人性,說到底還是因當時的太子羸弱,為了大明的江山永固,洪武爺不得不為之,今日的局麵自己在的時候尚且能吃得住這些老臣,可一旦自己不在,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欺負太子呢,太假的實力自從去年劉寧一事飽受打擊,一直沒得到恢複,難以與文臣武將形成抗衡的局麵,所以自己一旦去了,太子年幼,孤兒寡母被人欺辱的局麵不是不可能,再者出於國事考慮,隨著內閣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個好的首輔健在,必能保大明數年的長治久安,這一點從他重用三楊十年,足以說明的這一切,今日的大明能被人稱作永宣盛世,其中固然有他的勵精圖治,但另一方麵三楊輔佐之功也不可否認,可以說他這個皇帝,能在這八年的光陰裏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盛世,靠的不外乎兩樣東西,一是完善了內閣,使得內閣成為了替他治理國家的衙門,他要做的事情是掌握著兵權,從文官之中挑選能幫著自己治理國家的奇才入閣便可,即便是他日日不上朝,不處理政務,朝廷正常運轉,皇權仍然穩定。第二件事就是皇權的把握上,身為皇帝既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采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於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做到政令萬無一失,另一方方麵就是在展現皇權至高無上的層麵上,他能做到當機立斷,便是憑著這兩點,他登基八年裏,朝廷裏外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各種力量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麵的重大爭論。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向在向前推進,兩點必不可少,但非要說出一個高低來,內閣的提高無疑要略高一點。


    一個好的內閣非但讓皇帝不必如洪武爺一樣日複一日處理全國來自四麵八方的功夫,還可以居高臨下的審視著一切,另一方麵好的內閣也有利於朝廷的團結,因權勢的集中,足以讓各方麵有效的運作,皇帝可以放心的看著自己的江山蒸蒸日上,比起鞏固的江山,瓦刺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楊崢的才學無疑是出眾的,難得是他對朕,對朝廷一片丹心,一個既有過人的才學,又能忠心耿耿的人,這樣的人,若不留在內閣,有些說不過,再者,與三楊相比,楊崢今年才是三十歲入了內閣,做十年,二十年的首輔大有可能,還有什麽比這個更重要。


    開疆拓土固然重要,可朕的江山已遠邁漢唐,韃子的苦寒之地縱然是奪了來,可江山不穩,要來又有何用,太子還年幼,朕不能不為他著想了?


    皇帝的這一番思索,先前的不滿頓時去得幹幹淨淨,甚至在這一刻有些感謝楊溥的提醒,仗可以讓他去打,但也沒必要阻了他入閣的路啊,這麽想來,皇帝便有了主意,道:“楊愛卿所言極是,楊侍郎為人實誠,難得的是有治國之才,比起替我大明戍守邊疆,朕更希望他替朕治理國家,封伯爵一事就此作罷?”


    皇上這一番話一出口,可謂是羨慕了大殿的數百個文武百官,雖說從洪武爺廢除了宰相,往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不再有,但經過大明七十年的演變,也孕育出了內閣來,雖說在人數上不在是昔日宰輔的一言堂,但內閣也是最高行政中樞,掌管著國家機構的行政權,實質上就是國家文官集團的代表,與昔日的宰相沒什麽分別,但凡有點野心的誰不想入閣被人稱上一聲“元輔”。可人數就那麽多,能入的不過就那麽幾個人,也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大明的內閣開始流行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如唐時非進士不得入翰林,如今在文官的集團裏,也有這麽一條規矩,“非庶吉士不能入內閣。”這規矩並沒有擺在明麵上說,但私底下卻早已被讀書人認定了,尤其是這兩年傳得越來越廣泛,漸漸被文官集團給默認了,所以不少有點野心的官兒,在想入閣前,莫不是掂量掂量自己的出身,若隻是一個普通的進士,那趁早死的這個心思,若是僥幸入了三甲的探花郎那就有點念想了,希望有那麽一日尋了個機會入了內閣做一個被人敬仰的元輔,可大明的天下,但凡入了庶吉士都有這個可能,內閣人數就那麽多,所以對於內閣的渴望,這幾年沒少明爭暗鬥,但凡有一點希望,莫不是使出渾身解數往內閣裏靠,哪怕進不去每日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感受也好,所以這些年的內閣,算是相當的熱鬧,可自從三楊當政,內閣已有五年沒往裏麵添人了,雖說群臣沒少有意見,或明或暗的也提起過此事,甚至有些資格的官員大著膽子向皇上老人家提起過,皇上那次都應和著,卻始終不見動靜,內閣還是那個內閣,三楊還是那個三楊,眾人雖不服,可也無可奈何,誰讓人家本事大呢,三人通力合作,愣是將一個破爛不堪的大明打理得井井有條,自宣宗登基不過八年的功夫,大明愣是走上了盛世的道路,眾官兒算是看明白了,這三人太強,縱然麵前進去了,隻怕這輔臣也不好當,所以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對於內閣裏添不添加人手,也沒人在繼續說了,誰都明白,人家三楊鐵板一塊,人家不想要人,說得再多也沒用,況且,這局麵誰也看得出來,大明盛世的功勳,一半歸功於皇上的勵精圖治,英明神武,另一半則歸功於三楊的通力合作,君臣和睦,政務精煉,他們縱然是進去了,這功勳也沒有他們半分,男子漢大丈夫,十年苦讀哪個不想青史留名,那個不想建立一番功勳,那個不想醒握天下權施展心中的抱負,可內閣有三楊,無人這事兒就用不著多想,因此隨著三楊於內閣的權勢地位水漲船高,越發沒人想往裏麵進了,但這不表示他們就死心了,不,他們的熱情甚至比往日更高漲,隨著三楊坐鎮內閣,僅用了八年的光影,便打造了一個太平盛世,對於內閣的完善無疑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隻要皇帝還想要一個太平盛世,隻要這大明的江山還在,這內閣的權勢地位隻會越來越好,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個道理他們看得分明,今日的內閣不似宰相,卻似宰相,讀書人那個沒有這個執掌天下的念頭,內閣權勢地位越高,他們對入內閣的念頭就越高,越期盼,今日他們入不了,但不代表明日入不了,年老的熬歲月,年輕的熬資曆,三楊雖強夯,但終究有年邁的一天,終究有退下來的一天,等他們老邁了幹不動了,退下去了,那麽交給他們的內閣,就是一個權勢地位空前的內閣,這樣的內閣才是他們想要的內閣,正因為誰都看得明白,對於三楊的年邁,三楊遲早退出內閣的那一日,誰都看得明白,入閣的爭鬥也越明顯了,依著他們的估計,入內閣也就這幾年的事情,不少官兒掂量著自己的分量,但凡覺得有一絲希望的可能,莫不是做好了入閣的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