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精彩無彈窗免費!太子雙眼一亮,嘴角帶著一絲燦爛的笑容,衝著王振點了點頭,隨即挺起胸脯一副小大人的模樣,開口接過王振的開頭道:“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伺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太子的聲音洪亮中透著稚氣,一番聖人之言誦讀下來,顯得朝氣蓬勃。


    王振不等他背誦完畢便大聲叫了三個:“好,好,好!你背的都比先生都好了,皇上一定滿意的?”


    太子道:“這都是先生教得好?”


    王振道:“不,不,這是殿下聰穎,可不是奴婢教得好?”


    太子道:“不是的,是先生教得好才是?”


    這主仆二人你來我往的謙讓不可開交,便聽得遠處鍾鼓樓的鍾聲“當!當!當……?“響了六下,兩人立即停止了爭論,太子扭頭看了一眼鍾聲的方向,吐了口氣,對王振道:“時間到了,我們去吧,可別讓他們久等了?”


    王振看了一眼鍾鼓樓的地方,提醒道:“做臣子的多等一會兒又有什麽關係?太子還怕他們說什麽不成?”


    太子道:“先生忘了,你不是時時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孤為太子國之儲君,哪能做出言而無信的事情來呢,這豈不是與聖人,先生的教誨不符?再說了那些大臣等孤那是因孤是太子,迫於父皇的威嚴,他們不得不等,可心裏未必願意,他們嘴上不說什麽,心裏還指不定如何罵孤不懂事呢?”


    王振呆了呆,有些驚訝的看著眼前的太子,這幾年來他可是看著太子長大的,太子固然是天資聰穎,但他一直把這看做是生在帝王家的緣故,不曾留意,如今看來是他的疏忽,帝王家的殘酷固然可以讓這個六歲的孩子聰穎早慧,但那份見識卻不是人人都有的,一個六歲的漢子能看出這一點,就單單不能用聰穎來形容他了,六歲年齡掩蓋的睿智,此時此刻展露無遺了。


    見王振遲遲沒說話,太子有些奇怪地扭過臉來看了一眼先生,略顯擔心的問:“先生,你不說話,是不是孤這話兒說錯了?”


    “不,不,殿下說得太對了,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殿下小小年紀便能明白這個道理,實乃天下之福,大明之福啊!”醒悟過來的王振大聲道。


    太子到沒想到自己這一番話竟引起了王先生的讚揚,頓時滿臉的歡喜,正要說什麽,卻聽得王振笑著道:“殿下這天不早了,殿下可不能光說不練?”


    太子立即恩了聲,道:“先生說的是,孤這就去?”


    主仆二人出了東宮,早有各種儀仗迎了上來,雖說隻有六歲,但這樣的陣仗卻沒少見,隻見他收起方才的嬉笑神色,一本正經的走了過去,在眾太監侍衛的攙扶下坐上了早已準備的玉輅,王振跟在身後,看著自己這個得意的弟子年紀不大,但舉手投足之間頗具帝王之氣,讓人小瞧不得,非但是他有這樣的感覺,他斜眼看了一眼四周的侍衛,太監多半是垂首而立,不敢直視,不由得暗暗感慨了一番。


    隨行的太監扯開了嗓子喊了兩聲,龐大的儀仗隊伍方才緩緩往大本堂而去,王振忙收起心思,急急忙忙跟了上去。


    皇太子出閣讀書的規矩,是朱元璋定下的,這位洪武老皇爺出身窮苦人家,自己沒讀過多少書,與戰亂中學了一身本事,對於詩書看得極重,所以登基之初便定下了被不少規矩,其中宮廷教育的規矩最多,主要是針對兩塊,一塊是針對皇帝本人的日常教育,這一點他在位時便做出了榜樣,不管在爭奪江南的時候,還是與韃子交戰的時候,但凡有了空閑,便令身旁的才學之士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給自己講學,做了皇帝後,更是延續了前朝經筵傳統,並作為子孫後代必須遵循的規矩,其用意在使帝王的講學不致間斷,以收持之以恆之效。明人十分注重經筵,視為講學第一事,認為:“經筵一日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日之進;一月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月之進。蓋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屬,則自然強敏。經筵講學,正人主開廣心思,聳勵精神之所也。”他本人更是學習不斷,“經筵”幾乎天天開,每天都召集文臣儒士前來,探討曆代治國的興亡得失,從中明白治國的道理,可以說朱元璋早前定下的許多規矩,都是通過不斷學習所得後總結出來的,最廣為流傳的一件趣事,便是洪武二十年的一次經筵了,當時有文臣提出了孟子“君之視臣如土芥,則稱視君如寇仇”的觀點,引得朱元璋大怒,當場大罵說:如果這個老頭活到現在,我肯定砍了他。為此將孟子的像搬出了孔廟,他幾千年配享孔廟的資格,就被朱元璋認為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給取消了,這等事情可謂是千古未有。


    至於第二塊對太子的教育培養,因太子是大明未來的希望,朱元璋甚至比自己的教育看的更重,不但自己加以引導,並以自己做榜樣。公元一三六七年吳元年十一月,在集慶,他去圜丘祭天地時,便帶了世子朱標一起去,那時朱標隻有十三歲,當時朱元璋就告訴朱標:“汝知農之勞乎?夫農身不離田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戶,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給費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居處食用,必念農之勞,取之有製,用之有節,使之不苦於饑寒。若複加之橫斂,則民不堪命矣!”這是告訴兒孫輩,要懂得民間的疾苦。朱元璋不僅給孩子說教,而且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地給子弟做榜樣。常說:“帝嚐與侍臣言聲色之害,甚於鴆毒,創業之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居高位者勿驕,處佚樂者勿侈。驕者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生怕自己言傳身教還不夠,於洪武元年十一月戊戌朔辛醜,宴集東宮官及儒士,各賜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圖書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番夜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朱元璋為此還寫了一篇《睹春光記》“洪武六年,歲在癸醜正月十有二日甲寅,時當巳漏,坐大本堂,閱幼儒習詩書……”。來記載他坐看皇子和伴讀生讀書的情境。此後盡管他國務繁忙,但涉及子孫讀書上總會親自看一看,必要的時候還親自出題考一考子孫的學問,這事兒作為皇家規矩一直被延續了下來。


    太子今年隻有六歲,按照年紀出閣讀書早了些,可太子身為國之儲君,擔負國家之安穩,早些讀書明白治國道理刻不容緩,加上皇帝子嗣稀少,太子的教育就顯得越發重要了,不少大臣上了奏折後,宣宗也覺得太子教育的問題不可耽擱,這事兒也就按照群臣的意思先行考校一番。


    參與這次考校的官員並不是太子口中所說的滿朝文武,能給太子當老師的人選本就不多,除了本朝的幾個大學士之外,便是翰林院的庶吉士,翰林編修了,可因太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年紀並不大,考慮到太子的接受能力,以及培養太子學習能力,所以挑選的老師也有諸多要求,首先老師精通學,治學嚴謹,其次老師為人需品行端正,鐵麵無私,光是這兩點就沒幾個人能滿足,人數能多才怪呢。


    今日來的除了內閣三楊之外,還有六部的各部尚書,都察院的顧佐、高榖一共十餘人外,並無其他人,人數雖少,可該有的規矩,場麵卻一點都不比太子正式出閣讀書小了許多,對於這一點群臣也理解,皇帝將近而立之年才得了這麽一個太子,自然寶貝,況且太子已定為國之儲君,也就是未來的皇帝,就算這場麵有些不符合祖宗規矩,除非後半生不想在官場混了可以去吵吵兩句,否則誰吃飽了沒事在這上麵去計較,六歲的孩子是小,可不代表他不會記事,不會記仇,所以在這件事上群臣竟難得選擇了沉默。


    對於百官這種反應,宣宗自是滿心歡喜,早早便讓人準備,天一亮就趕到了大本堂了。


    最快更新無錯,請訪問請收藏本站最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