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但隨著成祖爺遷都北京後,雖說陪都的職位,衙門不變,但南京終究是不如北京的,便是言官也如此,加上這些年,言官的力量不斷壯大,左右言路、規勸皇帝,稽查百官京城的力量已卓卓有餘,南京的言路除了偶爾能錦上添花之外,並無多大用處,久而久之,南京的言官也就斷了這份心思,但畢竟身在官場,多少還是有些期盼的。
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午門那兩場陣仗雖朝廷沒有發出告示,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才一夜的功夫,京城的言官一日之內連遭兩次大敗,這等開創大明奇聞的怪事,仿佛自己長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間就飛到了南京城牆下。
正優哉遊哉的南京言官們聽到了這消息,頓時人人大喜,這意味著什麽,他們比誰都清楚,於是聯絡的聯絡,寫奏折的些奏折,出主意的出主意,甚是調查楊崢這個人,也有一大幫人在做,宣德五年的這個秋天,南京城內注定是有一場大的熱鬧。
如此熱火朝天的幹。自是有了極大的效益,這不今日一早,雖兩京的距離,隔著十萬八千裏,但那一份份的奏折,仿佛一夜之間穿過了時間的隧道,全都傳入了宮中。
消息傳來,讓京城的言官感動得熱淚盈眶,為了不辜負同僚們的一番聲援,京城的言官,在經受昨日的連番打擊後,重整旗鼓,對於楊崢這個打不死的小強,他們展開了更為猛烈的攻擊,比起昨日的無頭蒼蠅,這次戰神李時勉親自上陣,其聲勢堪稱大明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
一看亡國之心不死,皇帝也有些緊張,不得不派王振連夜趕來送了個信兒,讓他想想法子,無比把這股強大士氣給壓下去,這樣才好說話。
聽了王振的皮外話,楊崢先是大罵言官不是個東西,老子又沒殺人放火,用得著這麽不依不饒麽,另一方麵也暗自慶幸徐朗的遠見,若不是他指點,自己早有準備,這麽大聲勢下,縱然自再無罪,皇帝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未必不會迫於壓力讓自己罷了官職,迴家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或者丟到南京遊山玩水也說不定。
但正是有了這一步,一來表示自己此所作所為,不過是處於自保而已,另外一方麵也給皇帝透了一個信兒,我可是為了才惹得這一身騷,你可不能不仗義,當然了皇帝你老人家如不仗義沒關係,看言官這勢頭,再這麽罵下去,遲早會罵到你的頭上,最終落到實處的,還不是那十分之一的西洋寶物上,皇帝你不心疼,我還心疼呢……?這一番極是表白,又是訴委屈的告誡,讓皇帝不管是道義上,還是利益上,還是維護皇帝的尊嚴上,都不能把自己拋棄了。
事實上楊崢與徐朗還是小看了皇帝,朱瞻基看似不如朱元璋、朱棣雄才大略,手段高明,但能被一代雄才的朱棣選作接班人,無論是其心性,還是手段都入得朱棣的發眼,否則以朱棣苛刻的眼光,在眾多的皇子皇孫之中,獨自看中了這個好聖孫,未必太兒戲了些,實施上在楊崢尚未上奏折告知實情,朱瞻基就已經做出了決定,他是個聰明人,言官固然有稽查百官,震懾百官的作用,但經過他這幾年的改革,無論是從官場,還是從戰場他都親力親為做出了一番調整,永樂末年所帶來的官場風氣已為之一變,更別說今年的京察大計,在楊士奇精心的謀劃下,官場的害群之馬已清楚幹淨了,所以如今的大明,雖說比不上洪武年,但也算是吏治清明了。所以在這種局麵下,他需要的不是震懾百官的言官,而是能為朝廷做大事的幹吏,而楊崢顯然是最合適的幹吏了,既然比言官有用,又豈能因為一番彈劾棄之不用呢,況且這彈劾還是因他而起,與情與理也做不出棄車保帥事情,況且楊崢說的沒錯,言官彈劾的起因是為了那十分之一的寶物,一旦讓楊崢走人,這事兒就由不得他了。
明白了這一點,才讓王振秘密去了一趟楊府說了些皮外話兒,但他相信這幾句不痛不癢的皮外話,以楊崢的聰明,是不難聽出他的用意的。
事實上,楊大人還真沒聽出來皇帝的用意,所以才徐朗幫自己參詳,參詳,但這老頭非要下兩盤象棋才說,可恨之極,無奈自己有求人家,也隻好舍命陪句子了。
眼看兩盤圍棋下得差不多,楊大人才小心的說上兩句話兒,還隻能是不痛不癢的話兒,勉強下了三盤,才敢說正經事兒。
徐朗一番分析,楊大人提著心算是安定了,也就是這一步後路是抱住了,但皇帝要求也不能不去做,一來,言官氣勢洶洶,大有楊崢殺了他父母,斷了他家財路,不殺之而後快是誓不罷休的,而且看人家的模樣,顯然不是短線玩玩,而是有了更為持久的計劃,這才是最可怕的。
“說說吧,下一步你是怎麽想的?”徐朗慢悠悠的將一個小卒推到了漢界的邊沿,丟出了這麽一句。
楊崢同樣退出了一個卒,道:“還能怎麽想,都欺負到家門口了,當然是打迴去了?大不了魚死網破了!“
徐朗一言不發,仿佛沒聽到這句話兒一眼,隻是將目光看向了棋盤,慢悠悠地將原先推出的“馬”給收了迴來。
楊崢眼前一亮,心道:“好你個老不死的徐朗,你也有走眼的時候,看小爺如何讓你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說完飛快的將自己的“車”推了出去,狠狠的吃了對方的幾枚小卒。
徐朗瞥了他一眼,不動聲色的將“馬“重新推了出去,位置不偏不奇,正好落在了楊崢的咽喉處,如此一來,先前的一記殺招,自己看似占了老大個便宜,事實上卻是一記渾招,而徐朗看似退了一步,實則是以退為進,從中占了大買賣,因此這一盤棋再下下去,輸贏已定了。
“這……?“楊崢盯著棋盤,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徐朗緩緩抬頭看了他一眼,淡淡的道:“怎麽,還沒看出來麽?“
楊崢一愣,疑惑地看了看徐朗,又看了看棋盤,道:“你是讓我退?“
徐朗翻了個白眼,道:“還不算太笨,官場與戰場,有時候顧的不是一兵一卒,而是整個戰局,這其中還包含著氣勢,戰法?眼下言官氣勢洶洶,你若大殺四方,固然氣勢上不錯,可結果如何,牽連的人越來越多,局麵越來越大,當各方勢力滲透其中,到那時就縱然皇帝想要保住你,又能如何呢?”
楊崢心頭一動,這自以為自己後路有了著落,沒了後顧之憂,大可放開懷抱與言官大殺四方,無論輸贏,也讓他們看看,小爺可不是你們的麵團,不是你們想揉就能揉的,可這樣的結果,必然如徐朗所言,牽連的人數不少,如今內閣觀望,都察院也已退出,其他六部官員,除了吏部少有人支持外,其餘六部官兒對他的遭遇還是有幾分同情的,就在昨日禮部尚書胡瀅就上書支援了一番,還有戶部,工部莫不是有人出來幫忙說說話兒,可一旦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就不敢保證了,言官說到底從根本上屬於文官係統,雖罵文官也是常有的事情,可打是親,罵是愛的道理,到哪兒都是一樣,明將近三百年的曆史,這一點得到充分的證明。
所以一旦各種力量牽扯進來的時候,出於站隊的問題,支持他的也不會多,那時候自己萬無一失的退路,在各種壓力下,結果一目了然了。
見他遲遲不說話,徐朗重新收拾了棋子,淡淡的道:“想好怎麽做了?”
楊崢翻了個白眼,不是氣惱,還是故意做給徐朗看的,沒好氣的道:“沒有!”
徐朗似知他性子,倒也不在意,微微一笑,將手中的棋子放下,道:“你沒想好,我可想好了?”
“想好了你不說?”楊崢仍舊氣鼓鼓的道。
“你也沒問不是?”徐朗淡淡的道。
楊崢差點一口血沒吐出來,心說:“這都什麽時候了,能不能不這麽計較啊?“
”說說吧,我該怎麽退,然後該怎麽進?“楊崢盯著徐朗問道。
徐朗將擺好的棋子,移到楊崢的麵前,伸手做了一個請的姿勢後,輕輕推出了馬?“
楊崢見他先前下棋最不濟的頭陣,也是車以上的,如今可好,淪落到馬了,皺了皺眉道:“這是做什麽,示弱麽,我可沒有敬老愛幼的習慣!“
徐朗淡淡一笑,也沒說話,繼續推出看卒。
楊崢不明其意,一味的廝殺,棋路殺到了中盤,徐朗依舊是在不痛不癢的示弱,眼看局麵差不多在控製之中,楊崢也就放鬆下來,趁著空閑問道:“你到是告訴我啊,進度有度,我該怎麽退吧?”
但隨著成祖爺遷都北京後,雖說陪都的職位,衙門不變,但南京終究是不如北京的,便是言官也如此,加上這些年,言官的力量不斷壯大,左右言路、規勸皇帝,稽查百官京城的力量已卓卓有餘,南京的言路除了偶爾能錦上添花之外,並無多大用處,久而久之,南京的言官也就斷了這份心思,但畢竟身在官場,多少還是有些期盼的。
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午門那兩場陣仗雖朝廷沒有發出告示,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才一夜的功夫,京城的言官一日之內連遭兩次大敗,這等開創大明奇聞的怪事,仿佛自己長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間就飛到了南京城牆下。
正優哉遊哉的南京言官們聽到了這消息,頓時人人大喜,這意味著什麽,他們比誰都清楚,於是聯絡的聯絡,寫奏折的些奏折,出主意的出主意,甚是調查楊崢這個人,也有一大幫人在做,宣德五年的這個秋天,南京城內注定是有一場大的熱鬧。
如此熱火朝天的幹。自是有了極大的效益,這不今日一早,雖兩京的距離,隔著十萬八千裏,但那一份份的奏折,仿佛一夜之間穿過了時間的隧道,全都傳入了宮中。
消息傳來,讓京城的言官感動得熱淚盈眶,為了不辜負同僚們的一番聲援,京城的言官,在經受昨日的連番打擊後,重整旗鼓,對於楊崢這個打不死的小強,他們展開了更為猛烈的攻擊,比起昨日的無頭蒼蠅,這次戰神李時勉親自上陣,其聲勢堪稱大明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
一看亡國之心不死,皇帝也有些緊張,不得不派王振連夜趕來送了個信兒,讓他想想法子,無比把這股強大士氣給壓下去,這樣才好說話。
聽了王振的皮外話,楊崢先是大罵言官不是個東西,老子又沒殺人放火,用得著這麽不依不饒麽,另一方麵也暗自慶幸徐朗的遠見,若不是他指點,自己早有準備,這麽大聲勢下,縱然自再無罪,皇帝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未必不會迫於壓力讓自己罷了官職,迴家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或者丟到南京遊山玩水也說不定。
但正是有了這一步,一來表示自己此所作所為,不過是處於自保而已,另外一方麵也給皇帝透了一個信兒,我可是為了才惹得這一身騷,你可不能不仗義,當然了皇帝你老人家如不仗義沒關係,看言官這勢頭,再這麽罵下去,遲早會罵到你的頭上,最終落到實處的,還不是那十分之一的西洋寶物上,皇帝你不心疼,我還心疼呢……?這一番極是表白,又是訴委屈的告誡,讓皇帝不管是道義上,還是利益上,還是維護皇帝的尊嚴上,都不能把自己拋棄了。
事實上楊崢與徐朗還是小看了皇帝,朱瞻基看似不如朱元璋、朱棣雄才大略,手段高明,但能被一代雄才的朱棣選作接班人,無論是其心性,還是手段都入得朱棣的發眼,否則以朱棣苛刻的眼光,在眾多的皇子皇孫之中,獨自看中了這個好聖孫,未必太兒戲了些,實施上在楊崢尚未上奏折告知實情,朱瞻基就已經做出了決定,他是個聰明人,言官固然有稽查百官,震懾百官的作用,但經過他這幾年的改革,無論是從官場,還是從戰場他都親力親為做出了一番調整,永樂末年所帶來的官場風氣已為之一變,更別說今年的京察大計,在楊士奇精心的謀劃下,官場的害群之馬已清楚幹淨了,所以如今的大明,雖說比不上洪武年,但也算是吏治清明了。所以在這種局麵下,他需要的不是震懾百官的言官,而是能為朝廷做大事的幹吏,而楊崢顯然是最合適的幹吏了,既然比言官有用,又豈能因為一番彈劾棄之不用呢,況且這彈劾還是因他而起,與情與理也做不出棄車保帥事情,況且楊崢說的沒錯,言官彈劾的起因是為了那十分之一的寶物,一旦讓楊崢走人,這事兒就由不得他了。
明白了這一點,才讓王振秘密去了一趟楊府說了些皮外話兒,但他相信這幾句不痛不癢的皮外話,以楊崢的聰明,是不難聽出他的用意的。
事實上,楊大人還真沒聽出來皇帝的用意,所以才徐朗幫自己參詳,參詳,但這老頭非要下兩盤象棋才說,可恨之極,無奈自己有求人家,也隻好舍命陪句子了。
眼看兩盤圍棋下得差不多,楊大人才小心的說上兩句話兒,還隻能是不痛不癢的話兒,勉強下了三盤,才敢說正經事兒。
徐朗一番分析,楊大人提著心算是安定了,也就是這一步後路是抱住了,但皇帝要求也不能不去做,一來,言官氣勢洶洶,大有楊崢殺了他父母,斷了他家財路,不殺之而後快是誓不罷休的,而且看人家的模樣,顯然不是短線玩玩,而是有了更為持久的計劃,這才是最可怕的。
“說說吧,下一步你是怎麽想的?”徐朗慢悠悠的將一個小卒推到了漢界的邊沿,丟出了這麽一句。
楊崢同樣退出了一個卒,道:“還能怎麽想,都欺負到家門口了,當然是打迴去了?大不了魚死網破了!“
徐朗一言不發,仿佛沒聽到這句話兒一眼,隻是將目光看向了棋盤,慢悠悠地將原先推出的“馬”給收了迴來。
楊崢眼前一亮,心道:“好你個老不死的徐朗,你也有走眼的時候,看小爺如何讓你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說完飛快的將自己的“車”推了出去,狠狠的吃了對方的幾枚小卒。
徐朗瞥了他一眼,不動聲色的將“馬“重新推了出去,位置不偏不奇,正好落在了楊崢的咽喉處,如此一來,先前的一記殺招,自己看似占了老大個便宜,事實上卻是一記渾招,而徐朗看似退了一步,實則是以退為進,從中占了大買賣,因此這一盤棋再下下去,輸贏已定了。
“這……?“楊崢盯著棋盤,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徐朗緩緩抬頭看了他一眼,淡淡的道:“怎麽,還沒看出來麽?“
楊崢一愣,疑惑地看了看徐朗,又看了看棋盤,道:“你是讓我退?“
徐朗翻了個白眼,道:“還不算太笨,官場與戰場,有時候顧的不是一兵一卒,而是整個戰局,這其中還包含著氣勢,戰法?眼下言官氣勢洶洶,你若大殺四方,固然氣勢上不錯,可結果如何,牽連的人越來越多,局麵越來越大,當各方勢力滲透其中,到那時就縱然皇帝想要保住你,又能如何呢?”
楊崢心頭一動,這自以為自己後路有了著落,沒了後顧之憂,大可放開懷抱與言官大殺四方,無論輸贏,也讓他們看看,小爺可不是你們的麵團,不是你們想揉就能揉的,可這樣的結果,必然如徐朗所言,牽連的人數不少,如今內閣觀望,都察院也已退出,其他六部官員,除了吏部少有人支持外,其餘六部官兒對他的遭遇還是有幾分同情的,就在昨日禮部尚書胡瀅就上書支援了一番,還有戶部,工部莫不是有人出來幫忙說說話兒,可一旦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就不敢保證了,言官說到底從根本上屬於文官係統,雖罵文官也是常有的事情,可打是親,罵是愛的道理,到哪兒都是一樣,明將近三百年的曆史,這一點得到充分的證明。
所以一旦各種力量牽扯進來的時候,出於站隊的問題,支持他的也不會多,那時候自己萬無一失的退路,在各種壓力下,結果一目了然了。
見他遲遲不說話,徐朗重新收拾了棋子,淡淡的道:“想好怎麽做了?”
楊崢翻了個白眼,不是氣惱,還是故意做給徐朗看的,沒好氣的道:“沒有!”
徐朗似知他性子,倒也不在意,微微一笑,將手中的棋子放下,道:“你沒想好,我可想好了?”
“想好了你不說?”楊崢仍舊氣鼓鼓的道。
“你也沒問不是?”徐朗淡淡的道。
楊崢差點一口血沒吐出來,心說:“這都什麽時候了,能不能不這麽計較啊?“
”說說吧,我該怎麽退,然後該怎麽進?“楊崢盯著徐朗問道。
徐朗將擺好的棋子,移到楊崢的麵前,伸手做了一個請的姿勢後,輕輕推出了馬?“
楊崢見他先前下棋最不濟的頭陣,也是車以上的,如今可好,淪落到馬了,皺了皺眉道:“這是做什麽,示弱麽,我可沒有敬老愛幼的習慣!“
徐朗淡淡一笑,也沒說話,繼續推出看卒。
楊崢不明其意,一味的廝殺,棋路殺到了中盤,徐朗依舊是在不痛不癢的示弱,眼看局麵差不多在控製之中,楊崢也就放鬆下來,趁著空閑問道:“你到是告訴我啊,進度有度,我該怎麽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