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暗暗點了點頭:“這小子還真敢想!“


    “你……,你……你好大膽子……?“許久才聽得楊善一聲冷喝:”tai祖爺的指令,豈容你如此胡亂質疑的?“


    “陛下,微臣鬥膽,請陛下立即派來衛士,抓走這個大膽妄為的逆臣!好還我tai祖聲譽!”楊善怒罵道,他一頭白發,這番話兒說來,須發皆張,模樣好不猙獰。


    他的鐵杆粉絲,沒少為其搖旗呐喊,聲勢倒也不弱。


    楊崢麵無懼色,隻是收斂了臉上的笑容而已,盯著楊善一字一字地道:“膽大妄為的隻怕不是我,而是楊大人吧,今日是朝政議論而已,楊大人爭論不過便給人定下罪名,下官獨膽,敢問楊大人,下官有罪沒罪需要刑部審理才是吧,再說了,皇帝都沒說話,楊大人這麽急幹什麽!”頓了頓目光掃視眾人道:“下官剛才不過是用心去聯想洪武爺下達這些號令的心情罷了,說到底我是懷著心在體會,可比某些臣子整日就知道抱著祖宗規矩出來嚇唬人,對祖宗規矩的真諦卻一無所知,這樣的人才是逆臣,奸臣!“


    眾官兒一直看他麵帶笑容,給人的感覺,如沐春風一般,冷不丁的聽他這麽說話,還有些不適應,微微呆了一呆,倒也沒人敢為楊善說話,生怕被人扣上了一個逆臣、奸臣的帽子。


    “你……你……?“楊善盯著楊崢連說了兩個”你“字再也說不出話兒來,一張老臉早已漲得通紅如火,偏偏找不到反駁的話兒來,心頭那個氣啊!別提多難受。


    眼看在這麽爭吵下去,朝會怕是要變成了打架的局麵,一直沒說話的朱瞻基總算是開始揮手打斷了這場沒意義的爭論。


    火藥味誰都看得出來,兩人又都是朝廷的高官,誰也不好多說什麽,所以朱瞻基的揮手來得恰是時候,人人的目光都下意識看向了他,期望他做出最公正,最正確的結論。


    大殿裏死一般的沉寂,就是剛才的議論也不知什麽時候開始停止了。


    朱瞻基忽然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至少是現在,但他畢竟是皇帝,還有選擇的權力,看了看群臣的目光,微微沉吟了一下,便將目光落在了楊士奇的臉上,笑著道:“楊愛卿,這事兒你怎麽看?”


    “一直躲,還是沒躲過啊?”楊士奇心裏嘀咕了聲,他是內閣首輔不假,可人家是皇帝,皇帝丟過來的皮球,他不願意接,也得咬牙接下,眼看著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臉上,也不好退縮,想了想道:“迴皇上的話兒,微臣覺得兩位楊大人所言都有道理,不過麽?“


    “不過什麽?“朱瞻基顯然不想放過楊士奇,追著問道。


    楊士奇心裏暗暗叫苦,隻好咬著牙繼續先前的話兒道:“不過楊侍郎所言,似更能說明洪武爺當年的心境罷了……?”


    耳聽楊士奇這話兒分明有了偏向楊崢之意,楊善哪還敢讓他繼續說下去,楊士奇如今是內閣首輔,自從仁宗將內閣的地位提高,如今的內閣儼然就是宰相了,一旦內閣定下了調子,其他官兒便是支持自己也不敢多說什麽了,所以不等楊士奇把話兒說完,他便搶過話兒道:“楊大人這話兒隻怕有失偏薄之嫌吧?洪武爺當年下海禁的心思究竟如何,我等豈能揣摸得到,微臣隻知道,洪武爺確實留下了禁海的規矩?白紙黑字可沒得假?“


    “有規矩不假,可洪武爺是什麽人,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誌,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tai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誌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嚐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可謂是一代雄主,其見解如何又是我等後世子孫可以理解的,但即便如此,楊大人也不能說楊侍郎說得不妥吧,沒準兒洪武爺當年就是這個意思呢,如今朝廷緊需銀子,而海洋又是充盈戶部的唯一捷徑,我們又何必非要究竟洪武爺說的那幾句話兒是不是規矩呢?”


    楊士奇這番話兒娓娓道來,說得不急不緩,剛剛還準備爭辯幾句的官兒,忽得沒了聲音。


    楊士奇繼續道:“洪武爺驅逐韃虜,肇始皇朝,自登基之初,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從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他審批閱內外諸司奏劄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劄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眾人聽得有些莫名其妙,明明在說祖宗規矩,怎麽扯到洪武爺勤政的事兒上了?“


    就在眾人不解之時,隻聽得一個聲音道:“何止這些,洪武爺的節儉,在曆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當了皇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隻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每天早飯,“隻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


    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如此作為,諸位大人當真看不出來麽?”楊崢的聲音在楊士奇的話音後,迅速的響起。


    “好小子,反應果然快啊?“楊士奇暗自讚揚了聲。


    “看出什麽?”郭資看了一眼楊士奇問道。


    楊士奇笑道:“洪武爺如此勤政,如此勤儉,說到底是想為了大明能夠興盛起來,能夠傳至千秋萬世,當年的所作所為,說到底還是為了朝廷好,若不然也不會親自知會倭國,一並解決倭國給沿海居民帶來的海患,若不是倭國的國王太過無禮,洪武爺未必會下這個禁海令……?”


    對於這事兒,畢竟離得不遠,許多人還是知道的,當年洪武爺想招撫倭國,兩次派人出使倭國,欲其臣服。結果,一次被拒,一次使臣被殺。倭國一個諸侯(大名)還給洪武爺一封書信,狠狠嘲諷了他。洪武爺大怒,想要出兵,卻又顧忌北方蒙古的實力,隻好下了禁海令,讓其騷擾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海盜自生自滅,這道禁海令如楊崢所言,不過是迫於當時朝廷局麵,才不得已而為之,如此一來,對於楊崢剛才的分析,眾人不免又信了幾分。


    “簡直是胡說八道?”楊善怒道,其他支持他的官兒,也紛紛點頭表示支援。看還有這麽多鐵杆粉絲,楊大人登時信心暴漲,瞪著楊崢道:“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真正的禁海,你們聽說我說,洪武四年,洪武爺給大都府臣的上諭是這樣寫的:“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嚐禁其往來。近聞福建興化衛指揮李興、李春和遣人出海行賈,則瀕海軍衛豈無知彼所為者乎?苟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隱於刑憲矣。爾其遣人諭之,有犯者論如律。這可記錄在《tai祖實錄》上,你們不會聽不明白,看不明白吧?”


    這份詔書語言簡短、意圖明顯,朱元璋首先提到大海是溝通外國的渠道,故而就需要將它禁止,雖然沒有明言是被倭寇所迫,但涵義自在其中。接著他又提到:自己近來聽說福建興化衛指揮李興、李春和兩個人(不知抱著什麽目的)居然派人出海經商,像這樣的事情,相關部門就應該好好地調查一下,不可放縱。對此,朱元璋又進一步指出:出海經商這是很危險的,搞不好這種行為就會變質,“人皆惑利而隱於刑憲”。在這份詔書的末尾,朱皇帝尤其表現出了對商人的不信任,因為逐利是商人的本性,正所謂“無奸不商”、“商無奸不立”雲雲。那些商人為圖一個“利”字,演變到最後往往就會不惜鋌而走險——而最可怕的是,這些商人可能還與軍隊有直接瓜葛,那就更不能不嚴肅對待了!以後,有鑒於各地執行不力,朱皇帝又接二連三地下詔重申海禁,比如洪武十四年就下詔說什麽“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而洪武十七年更幹脆下令“禁民入海捕魚”,這種切斷漁民生路的極端做法,已經有封海的意思了。洪武三十年又“申禁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的確算得上朱元璋海禁的一個最有利的證據,但態度上還可以反駁一下,楊崢正要反駁,楊善早見他的神色看在眼裏,見他要說話,忙搶先一步,繼續說道:“洪武爺的態度,成祖爺可說得清清楚楚,在即位詔書中就重申:“沿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後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樂二年朱棣又下令“禁民下海”,並“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你們聽聽,這還不是祖宗規矩麽?”


    楊崢忽然死死地看著楊善,哈哈大笑起來。


    跟著楊士奇也開始笑了。


    鄭和等人也尾隨其後。


    就是端坐在龍椅上的朱瞻基也眼角牽動了一下,露出一個難得的笑容。


    唯獨楊善看得有些莫名其妙,盯著楊崢道:“你,你們笑什麽,難道我說錯了什麽麽?“


    楊崢笑道:“你說的沒錯,隻是理解有錯誤而已?“


    “理解錯誤?“楊善一愣,本有些不信,可看眾人神色,以及自己的鐵杆粉絲也微微搖頭,便知對方的話兒所言非虛,但他著實不明白自己那裏理解錯誤了,明知道問下去會丟了麵子,可不弄清楚,又著實不甘心,一咬牙道:”敢問楊大人,本官那裏理解錯誤?“


    楊崢輕輕歎了聲,道:“楊大人,你也是個聰明人,我問你,我成祖爺在一生做了那些大事?”


    楊善麵上露出得意之色,道:“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在位二十二年,建北京城、建紫禁城、營建昌平皇家陵園,建武當山、建大報恩寺、五次出兵北元、修繕長城、疏通南北大運河,六下西洋……?”


    楊善忽然停住嘴巴不說了,他意識到,他的確犯了理解上的錯誤,若洪武爺當真立下的祖宗規矩,成祖以維護祖宗製度為己任,又豈會六下西洋呢?“


    “楊大人,你怎麽不說了……?“楊崢笑吟吟的道。


    “這個麽……”楊善一時說不出話來,不是他不想說,而是他不能說。


    楊崢仍舊在笑:“楊大人不說了,那下官說了,下官昨晚也看了些資料,洪武二十三年,‘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這話兒楊大人可聽明白了?”


    楊善剛才丟了老大一個麵子,對楊崢可謂是恨之入骨,看他的笑容,恨不得去廝兩把,聽了他這話兒哼了聲,道:“本官才疏學淺,不及楊大人這般會咬文嚼字?所以聽不明白?“


    這話兒擺明了為剛才的話兒辯解了,可越是這樣,眾人越覺得剛才的話兒有道理,越覺得楊大人小肚雞腸這就是逆反心理。


    楊崢也不在意,笑容仍在:“看來楊大人是沒聽明白了,下官這就給您老解釋解釋?洪武爺這裏說了,這裏禁止的金銀、銅錢、火藥、兵器,也就是說能危害百姓,朝廷安危的物資是不能販賣出去,而其他的物件,則沒那麽嚴禁了,隻要對朝廷對百姓有好處,賣出去也不無不可,成祖爺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在永樂年六下西洋,運至西洋之物,莫不是茶葉、絲綢、瓷器等,而金銀、銅錢、火藥、兵器不曾有半件賣出去……所以啊,所謂的祖宗規矩,不過是一些奸佞之臣,沒能深刻體會洪武爺的用意,斷章取義,不僅害了朝廷,還害苦了沿海的百姓,若是洪武活著,看到這幫不顧朝廷羸弱,不顧百姓困苦,一味的斷章取義的曲解他老人家的話兒……?“說到這兒他微微停頓了一下,目光一一從眾人臉上掃過,然後一字一字的道:”第一個開刀的就是這些抱著祖宗規矩牌坊的大臣!“


    眾人心頭一震,一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要說什麽,可那斷章取義,奸佞之臣八個字在,誰又敢多說呢,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扣上了這八個字的帽子。


    楊善臉上神色青了白,白了青,嘴唇動了動,可就是一句話兒也不敢說。


    大殿上,忽的變得沉靜起來。


    人人看著楊崢,此時天色已大亮,偶有陽光透過高高的門窗照了進來,恰好落在楊崢的臉上,將那一抹笑容照得如沐春風,說不出的溫暖,可眾人隻覺得心頭透著陣陣寒意,不過是祖宗規矩而已人家愣是給說出了斷章取義,奸佞之臣八個字,誰反對,誰便是在斷章取義祖宗的規矩,看不得朝廷好的奸佞臣子,這八個字可算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屠刀,誰沾上誰倒黴,如此一來,誰還敢小看了那陽光下的一抹笑容,誰還覺得這笑容是如此的如沐春風呢?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長江後浪推前浪啊?看來我們老了?”郭資輕輕一歎。


    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各自點了點頭,楊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好事,我大明後繼有人了?”


    四人微微一愣,隨機哈哈大笑了起來。


    “皇上,你看這事兒……?”楊善看眾人都不願意說話,自己又不敢再多說祖宗規矩的話兒,以免被人落下了那八字的口實,可讓他不說,擺明了是自己敗給了楊崢,他在官場不倒翁的名聲算是毀於一旦了,所以隻好把希望寄托在朱瞻基的身上,轉過身來喊了一聲:“皇上,這事兒還得您拿主意?“


    朱瞻基一笑,楊善的那點心思,他豈能不知,本可以推脫過去,但剛才楊崢那番話兒的確說得有理有據,而且自己內心深處也是想開海禁的,所以樂意做一個表態,微微頷了頷首。


    眾人一看皇帝要說話,紛紛整理了一下衣衫,各自重新站會了自己的位置,目光向上看著朱瞻基。


    朱瞻基道:“朕幼年時常跟著祖父身邊,看他處理政務,那時候祖父常常問朕,為何羸弱如趙家王朝,卻能在遼國、金國的重壓下,其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製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西洋五十多個國家通商……,最後與蒙古對抗五十年而不敗,這是為何?”


    眾人默默聽著,無人說話,朱瞻基自小就被朱棣喜歡,常年帶在身邊,即便是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這些眾人都心知肚明,所以皇帝的這番話兒,倒也沒人懷疑,耐著心思聽皇帝繼續說下去。


    朱瞻基語氣緩慢,神情頗有些感傷,似對某種記憶的懷念:“朕那時還小,尚不知這是為何?祖父看我不知,便告訴我,宋朝朝疆域狹小,又兵額龐大,單靠農業稅無法維持巨額財政支出,之所以能有這麽高的成就,皆靠海上之利焉,宋與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裏、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裏、斯伽裏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的五十三萬貫,治平六十萬貫,到了南宋紹興已達兩百萬貫,約占趙家王朝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所以宋代疆域不大,卻也是個富裕的國家。


    皇祖還說咱大明疆域比宋朝大,人口卻沒有宋朝多,加上tai祖定下的稅收地,江南多年戰亂,朝廷能收取的銀子少之又少,根本不足以應付朝廷的開支用度,長期沒有銀子的話,皇帝就會想方設法的想要銀子,如此一來,隻有加重百姓稅收一條路了,稅收一高,百姓必然困苦,天下必會亂戰,國必也不會長久……?“


    眾人默默的聽著,誰也沒說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