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幾章章寫了登聞鼓,許多書友們問來曆,還說這鼓不是從漢代開始的,應該更早,一時罵人的人不少,話兒還難聽。


    其實,我隻想說一句,你若覺得太差,可以不看,可以默默的離開,就當這個作者太次便是,用不著謾罵,一來浪費了你的口舌,二來也浪費了你的氣力,三來我也不好受,所以最好的效果,就是默默離開了。


    說幾句皮外話了,迴到正題上來,登聞鼓我寫到底有沒有錯,咱們一起來看看。


    因為古代皇帝都比較注重言論,誰也不希望落個防民如口的名聲,所以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無論是雄主,還是庸主,都會留下喜好臣子進言的美好印象,此後一直傳了下來。


    最早在周時期,周王朝設立了路鼓和肺石製度。


    秦漢時期,宮城外門設有公車司馬令一職,其副手為公車司馬丞,他們的職責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書或請求麵見皇帝陳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訪事務的官員。在西漢時代,又設有詣闕上書製度。它是漢代提起訴訟的一種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師向中央的司法機關提出訴訟,是一種典型的越訴行為。此外,漢代吏民上書信訪的形式還有禦駕前“庶行上書”、“因嬖人奏之”等等,而禦駕前“庶行上書”,概是後代“邀車駕”或“告禦狀”這種信訪形式之源頭。


    自魏晉開始,設置“登聞鼓”製度,並成為曆代直訴的一種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訪活動中一項重要製度。晉代在設有登聞鼓的同時,還繼續設置“誹謗木”,並改稱為“華表木”、“表木”。


    南朝設有諫鼓和謗木,聽取天下臣民的意見。北朝北魏太武帝時,宮闕左麵懸登聞鼓,人有冤則擊鼓,由主管官吏公車上奏其表。在北齊時期,還正式出現了“邀車駕”這種上訪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時,阻攔皇帝的車馬申訴。這種信訪形式一直延續到清代。


    隋代,隋煬帝設置了謁者台,以謁者大夫為主官,下隸有通事謁者等屬官,負責吏民申奏冤屈等事。同時,隋代繼續保留諫鼓製度。


    唐代繼承前代的做法,繼續設有肺石和登聞鼓。最有名的信訪機構莫過於武則天時創設匭使院。武則天垂拱二年於朝堂東西南北四麵置青、丹、白、黑四匭,上訪書信分養民勸農、議論時政、陳訴冤屈、告天文密策四類依次投入。匭使院的設置,首開了一條使民間下情大量上達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個曆史上信訪活動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較正規的信訪製度。此外,唐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訪形式就是“邀車駕”。


    宋代,信訪機構的設置繼承了唐代的登聞鼓和匭使院兩個係統,但是它的機構設置和運行機製更加嚴密和完善。登聞鼓院成為一個正式受理百姓信訪的部門。宋初,該機構稱為鼓司,太平興國九年匭院改稱登聞院。


    元代有擊登聞鼓、邀車駕等上訪方式,同時,元朝把向地fang政府的申訴作為向上級上訪申訴的前提。


    明代信訪製度繼續保留登聞鼓、邀車駕等信訪方式。將登聞鼓先置於午門外,“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擊即引奏。”後來,將其移至長安右門外, 讓六科錦衣衛輪流值班,接納擊鼓申訴上奏,不許阻遏。此外,明代設立了一個重要的信訪機構是通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設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訴書信等,不久撤銷。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設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通政司是朝廷機關的總收文機構。


    清代信訪製度中,設有叩閽製度。“叩閽”分兩種方式,即鼓狀和告禦狀。此外,清朝信訪製度中還有上控製度,具體分為地方上控與京控。地方上控就是對州縣衙門對審判不服,而向上一級機關申訴的製度。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軍統領衙門呈訴者,名曰京控。”清朝對上控有嚴格的程序規定,不得越級上控,即不得越級上訪申訴。


    所以,“鳴冤鼓”應該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