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楊鼎聲音不大,但場上眾人包括楊崢還是聽得清清楚楚,楊崢皺了皺沒有,尚未說話,就聽得人群裏叫好不止。【最新章節閱讀】


    這是安南這次趁機送來的《平吳大誥》,此文算是告誡安南百姓以及大明的一種詔書,難得是此詔書吸收了中國古代辭賦的簡潔寫法:例如北宋蘇洵的《六國論》中,以秦國為一方,以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為一方,展現出戰國時代錯綜複雜的形勢,《平吳大誥》亦采用此一技巧,把明軍及黎利軍之間曆時十年的戰事,以文約事豐的方式記述出來。但同時,《平吳大誥》對各場重要戰役記述得十分具體,一一點明日期,既能通報戰況,又營造出捷報頻傳的效果。


    在敘述上,注入個人的情感體驗:阮廌參與了黎利的抗明起義,又為黎利代寫《平吳大誥》,他在文中透過帶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帶出其對抗明戰爭的情感體驗。例如文中提到“予奮跡藍山,棲身荒野,念世讎豈可共戴,誓逆賊難與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餘年,嚐膽臥薪者蓋非一日。發憤忘食,每研談韜略之書,即古驗今,細推究興亡之理,圖迴之誌,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為基礎而下筆,因而讀來真實感人。即便是楊崢這個與古文不通文墨的人,也能聽出其中的浩然正氣,頗有幾分宋濂的《明tai祖朱元璋奉天討蒙元北伐檄文》味道,此文一開始,就揭示“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繼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以彰顯越人**行動的合理性。


    隨後,文章又述及中越間的交戰史,先略述吳權擊敗南漢、宋越熙寧戰爭、蒙越戰爭當中越人的戰績,繼而提到明朝占領大越國後“連兵結釁”的亂亡時期,控訴明人在越南所作的“欺天罔民”的種種罪惡,體現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後再敘黎利發動藍山起義,抗明建國的艱辛曆曆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撓,經過一段拚搏後,其勢力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於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支棱之役裏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結果,明朝政府決定撤兵,黎利勢力亦願意與明軍“修好有誠”。文章指出黎利戰勝明朝的本質是“以大義而勝兇殘,以至仁而易強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觀點。


    最後,文中提到黎利為大越國爭取到**複國,實為功勞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複泰,日月既晦而複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所以要在這個曆史時刻,“誕布維新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總之,通篇文章感情充沛,敘事流暢,正氣凜然,文采飛揚,采用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兼有很高的曆史和文學價值,堪稱是一篇傑出的作品。


    但細細誦來,,內容有部分誇大失實之處,頗多詆毀大明的味道,身為大明子民不以為恥,竟唿聲吆喝對方文采飛揚,不免讓他感到有些憤怒。


    其實這些人也未必沒體會到對方對大明的詆毀,但文人習性難改,被對方文章的優美所吸引了,忘了對方的目的而已,看到了這種結果,楊崢不免有些無奈。


    “看來是該做些改變了?”楊崢輕輕歎了聲,自從他莫名其妙的來到這個時代,日子越久,對這個時代的喜愛就越多,總想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麽,所以他才冒險當太子,冒險去剿滅什麽彌勒教,抵抗韃子,如今諫言皇帝平定安南,他做這些說到底就是在默默為大明做些改變,讓這個時代的大明變得更強,更富饒,雖說誰也沒逼著他去做這些,這才是最痛苦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疑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路,但既開了頭,便是再辛苦也走下去,翰林院的這些日子,他就有意識做出了改變,他上課不上四書五經,不說朱熹,甚至孔孟之道都極少提起,為此他才以《人間詞話》為藍本,主講詩詞,從而改變大明文風靡靡,不務實的盲點,可以說效果還是顯著,他甚至想著從其他幾方麵著手,徹底改變大明這種追求詞藻華麗,言之無物的文風,從而給大明帶來一場文藝上的複興。


    為此,他昨日都在思索這個問題,大明自朱元璋登基後,以八股取士,學子必須熟讀四書五經,熟知孔孟之道,這樣做的後果,不能說不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限製了讀書人擁有更大的空間,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隻顧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究實際問題。考中做官後,他們大都隻關心自己頭頂上的烏紗帽如何戴得高,戴得穩,其餘其他則極少關心,加上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就奉行朱熹“聖人千言萬語隻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為學”(《朱子語類》卷四“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的理學,雖說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yu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麵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yu。


    孟子提出了“盡心”、“存心”、“養心”之學,“盡心”就是要在認識上達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養心”,即是養性知天,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於習染性情就變的很複雜多樣了,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認為人的“真我”是一樣的,為什麽不同哪?主要是因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實現“真我”,這也就是他發揮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麵,也是他給宋明理學家留下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程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樣是從“理”上來的。這種學說,發揮的空間極小,這也是自大明後,中國文化上難以取得唐宋的輝煌成就了。


    楊崢起初思索從西方的哲學、詩歌、建築、機械、造船、美學、物理、法學、藝術、藥學、數學、天文、修辭、語法上著手,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但這種選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不容易,第一這是一個百科全書氏的改變,沒有數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功效是難以看出成果的,再者這個時候文藝複興才剛剛蔓延,還沒形成規模,許多的書籍也沒能形成,自己雖仗著兩世為人知道些,但終究不是百科全書氏的人物,所以在這個選擇上,他著實徘徊了許多時日,最後又想,文藝上功效不能一鳴驚人,不如從建築、物理、機械這些實用學科入手,這些東西見效快,周期短,一旦實施起來,那些士大夫必然會驚歎。


    但很快他就放棄了,自朱元璋登基後後,立即著手大明的戶口製度,明朝戶籍的分類,即可一清二楚: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鋪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船之類。瀕海有鹽灶。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人戶以籍為斷,禁數姓合戶附籍。漏口、脫戶,許自實,工匠算不得上什麽低賤人物,但也不是什麽上等人,建築、物理、機械這些實用學科若真能實施當然會被士大夫暗暗稱讚外,更多的視為奇技銀巧,那就難登大雅之堂了,所以從根本上,這個選擇達不到楊崢要改變大明的要求,這也是他苦惱的所在。


    這些時日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該從何處下手,到今日翰林院的這一刻,他仍不知該從何處下手,直到眾人對著安南的文章,明明裏麵有詆毀大明的內容,隻因為文詞優美,氣勢不凡,眾人便忘記了敵對雙方,讓他震驚之餘,腦海裏忽的想起魯迅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的情景,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


    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隻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麵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呐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魯迅被稱為名族的靈魂,並不為過。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昨晚諸位很給力,咱們這一月再戰——《逍遙江山》第一更送上,今天還是建軍節,竟忘記了,不得不說,我對節日不夠重視,嗬嗬,今晚依舊是三更!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