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先說東漢,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無彈窗小說網】每當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後之手,而母後當權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麵。當皇帝長大成人後,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衝突。在皇帝與外戚的鬥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這些宦官也不是什麽好鳥,幫助皇帝除掉了外戚,卻趁機把持了權勢,比如東漢時的大宦官侯覽、蘇康、管霸,他們幫皇帝除掉了外戚後,同樣盤剝百姓、任人唯親。宦官們的親屬及其黨羽占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而大多數太學生及地方儒生的仕進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趨黑暗,時人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如此一來,自是激起了不少清流的鄙視,等到永康元年,漢桓帝死後,竇太後及其父竇武迎立漢靈帝即位。當時靈帝年僅十三歲,竇太後臨朝稱製,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扶持左右。竇武與陳蕃都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因而密謀鏟除宦官。在竇太後的支持下,他們殺死了在朝中專權宦官管霸、蘇康二人。竇武還曾計劃除掉大宦官曹節等人,但因事機不密被宦官們知悉。曹節等人見勢不妙,急忙率人入宮劫持漢靈帝和竇太後,並假傳聖旨,派兵捉拿竇武。竇武慌忙避入軍營。宦官曹節、王甫等人糾集千餘兵馬圍攻竇武,最終斬殺竇武及其宗親、賓客,竇太後隨之被囚禁。陳蕃得知曹節等宦官矯詔捕殺竇武的消息後,不顧年老體弱,召集屬吏和學生八十餘人持刀衝入承明門,正被捕殺竇武迴宮的宦官王甫遇到。陳蕃因寡不敵眾而遭殺害。


    竇武、陳蕃被害後,宦官自行封賞、加官晉爵,完全控製了東漢的朝政。靈帝即位之初年少無知,重任宦官。成人後又耽於享樂與斂財,宦官們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亂與**可以想見。宦官侯覽的母親及其家人在其家鄉山東無惡不作,山東名士張儉上書彈劾。氣急敗壞的侯覽指使無賴朱並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圖謀造反。不明所以的靈帝下詔追捕張儉等人。張儉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後成功出塞。宦官們借此大肆捉拿張儉黨人,凡是幫助張儉逃跑的人都被列入黨人的行列,受牽連者甚眾。


    其後宦官把持下的東漢統治更加黑暗。朝臣上書指責宦官圖謀不軌,昏庸的漢靈帝竟不知何為“不軌”。在靈帝身邊隨時侍從左右的中常侍有張讓、趙忠等十二人,舉其大數稱“十常侍”。他們參預覽閱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靈帝卻心甘情願地受製於宦官,公然覥顏稱:“張常侍(張讓)乃我公,趙常侍(趙忠)乃我母。”皇帝與宦官一道盤剝百姓、賣官鬻爵,朝政日益**,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


    與東漢相比,唐代的官宦比漢代有過之而不及,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弑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大太監李輔國在唐玄宗年間入宮做了太監。後因盡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為太子的心腹。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所到之處,望風披靡,直逼京都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後安撫百姓,安土重遷的百姓們希望太子留下抗擊叛軍。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太子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輔國又勸太子迅速稱帝,以安民心。公元七百五十六年,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肅宗為人性格懦弱,此刻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托於他。


    肅宗取玄宗而代之是戰時的需要。天寶四十年,唐玄宗迴到了長安。起初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肅宗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因此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對玄宗步步緊逼。初則把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迴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強令玄宗遷到皇宮內宮,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玄宗;然後又把對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流放,強令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這樣,徹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淒涼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肅宗曾數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輔國的阻撓而未成行。李輔國權勢之大由此可以想見。


    李輔國大權在握,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於李輔國,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經他手然後才告知肅宗。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動向,李輔國還專門派幾十人負責監督官員的一舉一動。對於不順從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李輔國根據自己的好惡處治全國的訟案,並以皇意相標榜。地方上的節度使也是李輔國一手委派。李輔國權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李輔國出行時,氣勢之大無與倫比。出於對李輔國囂張權勢的敬畏,宗室貴人也以“五郎”尊之,當時的宰相李揆更稱李輔國為“五父”。也有一些正直之士不恥李輔國的行為,宗室李峴多次對肅宗陳說李輔國的違例行徑。肅宗雖有所警覺,但在李輔國的操縱下,還是把李峴貶官出京。一手遮天的李輔國企圖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舉遭到了宰相蕭華的激烈反對。李輔國懷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麵前誣陷蕭華,並威逼皇帝用自己的親信元載取代了蕭華的相位,最終將蕭華逐出京城。


    李輔國之所以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後張氏的勾結。張皇後與李輔國內外相應,控製政權。他們對不利於自己的人,無論是高官還是顯貴都是除之而後快。肅宗的次子建寧王李炎聰明過人,盡心輔佐太子廣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歡心。心胸狹窄的張皇後與李輔國多次在皇帝麵前中傷建寧王,誣蔑建寧王心懷不滿,準備謀害太子。昏庸的皇帝竟然下詔賜死建寧王。


    李輔國與張皇後的狼狽為奸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兩個都想大權獨攬的人是不可能永遠和平相處的。在肅宗病重期間,李輔國與張皇後終於在決定由誰繼承大寶的問題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李輔國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張皇後素與太子有隙,因而暗中策劃越王繼位,以便於自己將來繼續插手政局。張皇後密謀殺掉太子,其陰謀被李輔國的同黨發現,李輔國等首先把太子保護起來,然後衝進皇宮,抓獲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餘人。張皇後逃入重病中的肅宗寢宮,被李輔國抓住。肅宗因受到驚嚇而當天死亡。李輔國趁此混亂時機,將張皇後、越王及參與者一並斬首。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是為唐代宗。


    代宗上台後,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宰相夢。李輔國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對代宗皇帝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實際上讓代宗把軍國大事都托付於他。這一舉動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滿,但由於李輔國掌握軍權,代宗隻得忍氣吞聲卻奈何不得,其後,繼而有逼宮弑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複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無不是做出了禍國殃民之舉,加上迫害不少讀書人,久而久之,這些亂賬也比文人的筆,算到了宦官的頭上,經過曆代史書的宣揚,在中國這個以史為鑒的國度裏,太監這個聲名總算是臭名遠揚,尤其是天下讀書人,對這些沒了塵根的不男不女著實沒什麽好影響。


    讀書人看不上太監,太監也一樣看不起這些讀書人,在他們眼裏,這些比自己多了個東西讀書人除了讀了幾句聖人之言之外,並不自己好多少,太監裏有壞人,那飽讀詩書的文人堆裏也沒少好東西,精忠報國的嶽王爺沒實在金兵的手中,倒是死在了秦檜的手中,可見這讀書人東西到是全了,心兒可不是黑得很。


    ^^^^^^^^^^^^^^^^^^^^^^^^^^^^^^^^^^^^^^


    第三更了,今晚就這麽多了,弱弱的問一聲,諸位的月票還有麽,已經在榜末了,求月票!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