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其實,不僅是呂震,滿朝文武又何嚐放鬆過,要不然這些平日裏最痛恨錦衣衛、東廠的清流官員,會在錦衣衛的監視下,無動於衷,就是那些言官也選擇了沉默,說到底是他們的心裏也害怕,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員,誰都是從永樂年過來的,哪裏不知道當年的漢王與仁宗的那番爭鬥,若不是漢王連番做出了不法之事,未必會落得後來的下場,可靖難一戰不過才二十幾年,許多人都是親身經曆過,生怕這個時候再來一場叔侄之爭,畢竟是誰都看得出,當年的漢王並不甘心從此一後隻做一個閑散的王爺,這不符合漢王的性格,便是趙王,也有不少人看得出,未必心服口服,所以京城大小官員都認為仁宗新喪,皇帝年弱,正是漢王、趙王趁機舉兵奪位的好時機,這些官兒平日裏個個都是人精,得罪了新皇帝未必沒有好果子吃,得罪了漢王,趙王那是一定沒有好果子吃的,哪敢出頭。【最新章節閱讀】


    一時京城的大街小巷,飛短流長,弄得人心惶惶,守衛部隊嚴陣以待,京師戒嚴,經過這一個多月,人心才開始安定下來,直到前兩日,皇帝以安葬父皇的日期還有一段時間,眼下天氣炎熱,長期戒嚴,將士勞苦,讓英國公張輔戒嚴部隊全部撤掉。”張輔卻對局勢放心不下,仍然擔心京師會受到威脅,他委婉地對皇帝說:“殿下您還未繼承皇位,軍衛不能撤掉。”皇帝卻說:“天下神器(指皇位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終於下令解除了戒嚴。這一舉動不僅感動和激勵了京師將士,朝廷上下文武百官得知這一切,有感皇帝對局麵的把握,慢慢放下心來,如今假太子已到了良心,若是能順利返迴京城,這勢必對京城的人心的穩定,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楊榮覺得要濃重些才好,在人選上一直猶豫。


    這時,楊溥走過來道:“禮部已經派遣了官員,想讓呂震那老狐狸去隻怕是不可能了,我看此事就讓戶部尚書夏大人去最合適不過了?”


    對於夏元吉,楊榮是從心裏佩服的,早年喪父,遂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製誥。以誠篤幹濟為明tai祖朱元璋所重。建文時任戶部右侍郎,後充采訪使。任內政治清明,百姓皆悅服。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即位,委夏原吉以重任,與蹇義並稱於世。是個難得的幹練之臣?難得是人家還清廉無比,他自身才學沒話說,可在德行上,就比不過人家夏元吉了,因此平日裏對夏元吉也極為敬重的?讓他去迎接倒也說得過去,一來,夏元吉早些所作所為,在士林中樹立的極大的威望,永樂初年,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鬱做他的副手,派僉都禦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夏原吉請沿著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遊,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皇上聽從了。夏原吉動用十幾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說:“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迴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


    永樂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複做他的副手。不久,皇上又派陝西參政宋性輔助他。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鬆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永樂三年迴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皇上命原吉率領俞士吉、袁複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大水退後的淤田,夏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迴來,稱讚夏原吉說:“他真有上古仁愛之心“大明的百姓的心目中,夏元吉的位置極重,有他去迎接,足以對於眼下浮動的人心,的確大有幫助。


    第二點對於穩定眼下北京城的大小官員也有極大的幫助,當年北京城營造成功,卻在”第二年,三殿失火,讓朱棣心生不安,因此朱棣因三殿失火下詔求直言,群臣大都說遷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殺死主事蕭儀,說道:“當初要遷都時,曾與大臣們秘密討論過,很久才確定下來,並不是輕率決定的。”言官借機彈劾大臣。皇上命他們都跪在午門外辯論。大臣們都罵言官,夏原吉卻唯獨上奏說:“他們響應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將雙方都寬恕了。有人指責下原吉違背初衷。夏原吉說:“我們這些人任職很久了,雖然言語有失,僥幸皇上能夠原諒。如果言官得罪,那損失就不小了。”眾人這才佩服,這件事被清流大為讚揚,夏元吉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綜合以上兩點,有夏元吉去迎接太子,的確是穩定眼下局麵的最佳人選。


    一番思索後,楊榮夏元吉是最佳人選,一來,有他那麽的身份壓著,漢王就算想采取行動,估計也有所顧忌,二來,良鄉就在京城外,隻要夏元吉帶領人馬趕過去,除非漢王當真要造反,否則絕不會在良鄉動手,一番計較便命人給夏元吉送去了消息。


    夏元吉也估計到朱高煦若有行動,多半在樂安州,如今假太子已經到了良鄉,那說明漢王並沒有動手,便少了估計,當下奉命而行,帶上了侍衛,趕往良鄉。


    良鄉外,張翼等人將死去的將士一個個清理完畢,楊崢天生對這種戰場上的廝殺沒什麽好感,看了幾眼,便上了馬車,眾人隻道他心頭愧疚,登覺得這太子太仗義了,誰也沒說什麽。


    沈豔秋見他情緒不高,有心說些話兒讓他歡喜,黑白分明的眸子瞥了他一眼,道:“你將來會不會做王獻之?”


    “王獻之?”楊崢楞了一下,忽然笑了起來道:“我倒是想,可沒公主看上我啊?”


    沈豔秋聽他語氣,頓時大感不滿,小嘴一扁道:“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隻會讓喜歡自己的女人傷心,痛苦都要女人來承擔,自己卻是逍遙快活?好不氣人?”


    楊崢哈哈一笑道:“男人不是什麽好東西不假,可也不是人人都不是東西,你看那蘇武,可不是一心一意等候自己的妻子,可見這男人還是有好的,再說了,痛苦未必都是女人受,你沒看見,那王獻之為拒婚用艾草燒傷自己雙腳,後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動不便。即便如此仍無濟於事,王獻之隻能忍痛休了郗道茂,想到她沒了父親,沒了女兒,現在又沒了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籬下……他被傷心愧疚追隨了一輩子,到死也沒有原諒自己,還背負負心人的罵名,這份痛苦比起郗道茂可不是要重了幾分?“


    沈豔秋隻是隨口一說,此時被他一份分析,倒也有幾分道理,點了點頭道:“想來這王羲之的日子也不好過,可為何後來又納了妾?說到底男人啊,都是喜新厭舊?”說著滿含幽怨的看了他一眼。


    楊崢對王獻之了解也僅此與他的書法以及他與郗道茂悲劇的愛情故事,至於其他的風流韻事,知道的還真不多?“有些好奇的道:”怎麽?那王獻之還納過妾?“


    沈豔秋道:“王獻之與新安公主成婚之後納了一妾。妾名桃葉,深得王獻之寵愛。《樂府詩集》載,王獻之為桃葉作歌,民間傳說王獻之愛桃葉甚篤。曾為之迎送到渡口,作歌曰:


    桃葉複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據說,桃葉感王郎深情,作《團扇歌》答曰:


    七寶畫團扇,燦燦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


    團扇複團扇,持許自障麵。憔悴無複理,羞與郎相見。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風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今之南京仍存“古桃葉渡”的石碑。風景自然不複舊時。據說在東晉時河岸種滿了桃樹,起風的時候桃葉桃花落於河上,時人笑謂之“桃葉渡”。後因有王獻之在此作歌送渡,此地聲名大噪,引得曆代文人墨客歌詠不絕。宋人曾極《桃葉渡》:“裙腰芳草拒長堤,南浦年年怨別離。水送橫波山斂翠,一如桃葉渡江時。這個你不會知道?”


    ^^^^^^^^^^^^^^^^^^^^^^^^^^^^^^^^^^^^^^^^^^^^^^^^^^^^


    第一更送上,雙倍月票了,請諸位送上月票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