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問明朝的內閣為何在後期皇帝不上朝也能運作,這裏說一句。


    中國的內閣最開始,按照資料顯示,應該在唐代唐玄宗時期就開始在宮延內閣設置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係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隻是在宮延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


    當年因貞潔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其實就任過這個官銜。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幕賓、清客的身份,整天不離皇帝左右,常有進言的機會,有希望參與政務,直至升任宰相,所以為仕途中人所羨慕。後來習慣以翰林學士為清要之選。幾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為丞相。


    到了宋代後,沿襲唐代製度的。唐代有翰林學士、知製誥,為皇帝親信顧問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了。宋代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學士中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製誥。承旨不常設,其他學士也無定員。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製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還侍皇帝出巡,充顧問。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官員。地位進一步被抬高了,到後來與實際掌政權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學士知製誥即以代皇帝撰文告為專職,有的稱 “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屬學士院的,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這些所謂經筵官,以在皇帝左右進講書史為職。皇帝很需要收羅這批飽學之士作為“智囊”,故倍加恩寵。此後,凡執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銜,以表示尊崇。


    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朱元璋鑒於曆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都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招集一群顧問,據統計,廢除丞相製以後,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朱元璋有窮苦出身的底子,每天處理這麽多奏折,文件還是有些吃不消,有一次,戶部尚書茹太素上了一篇奏折給朱元璋,朱元璋命人讀給他聽,讀到一半的時候就用了近三個小時,都是什麽三皇五帝、仁義道德之類的套話,朱元璋當機立斷,告訴手下人不要讀下去了,數了數數字,已經有一萬字了。


    朱元璋氣急了,命侍衛將茹太素抓來狠狠地打了一頓。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感覺廢除丞相給皇帝帶來的種種弊端,經過深思熟慮後,仿照唐宋舊製,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 職官誌》)。


    自此,內閣在明朝正式落戶,但當初內閣的權利並不大,有點內似唐朝的翰林學士,品秩為正五品,其主要權力隻是顧問。


    靖難之後,朱棣從侄兒手中奪取了江山,他雖沒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禦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想象一下從京師到漠北運送文書的荒謬),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製度至此建立。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裏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然而,“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也就是說:內閣此時仍然隻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不是權力機構。


    內閣真正進入權力中心的是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明仁宗朱高熾,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到他兒子明宣宗時,內閣權力開始上升,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至此,明朝的內閣算是進入了權力的中心。


    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禦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後後,誥敕房、製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


    其間雖有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末年的反複,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認為多荒謬不經。可也有有楊廷和等幹練之臣掌握內閣,所以大明在正德年間沒有發生什麽大亂。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到萬曆皇帝後,因萬曆皇帝登基時隻有十歲,依靠內閣首輔張居正輔政,內閣首輔張居正實際上成為大明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


    他把自己的意見授意他人,寫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擬”讚同。給幼年皇帝的批紅,他是皇帝的老師,批紅自然毫無問題,如此一來,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他也是明朝內閣最有權勢的內閣大臣。


    萬曆後,皇帝大多數不理會朝政,但內閣中人才濟濟,隻要給予內閣權力,皇帝再怎麽瀟灑都無所謂(如隆慶帝);而內閣權力被虛化,被剝奪(如大明崇禎十七年換五十二任內閣),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誤國! 大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清朝則與明朝不同,大臣們隻是奉命辦事,皇帝則往往是把權力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此**成為大多數清朝皇帝的特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