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尚未答話,便聽得金幼孜道:“如今的局麵,唯有盡快迎迴太子,縱是皇帝身子有不適之處,朝廷也好有應對之法,我等也算是對得起先帝、對得起天下黎民百姓了。“


    楊溥輕輕嗯了聲道:“不錯,如今大明在皇帝的治理下,慢慢恢複,百姓也算是安居樂業,隻是再也禁不起折騰,朝局穩定才是最為重要,因此,此人必須慎之又慎,稍有不慎,我等便是千古罪人?也無臉去見先帝了?“


    眾人一陣沉默,楊溥這話雖重了些,但的確是那麽迴事,因此無人反駁。


    片刻後,楊榮忽然仰起頭道:“三位大人覺得王振此人如何?“


    三人各自望了一眼,有些不明白楊榮的意思,但王振三人都認識,這些時日來,皇帝批閱的奏折都是由他送入內閣的,此人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他便自閹入宮,對此楊溥極為鄙視,大多數太監是因為家境貧寒,無法養活自己,才不得做了太監,而這王振明明是個略通經書,做了教官的先生,隻因為不能考中舉人,進士,便自閹入宮,在他看來,此人首先對父母不小,對妻子不忠,妄為讀書人,因此對此人沒什麽好感。


    黃淮,金幼孜二人倒是對這個太監印象不錯,這主要歸功於王振這些時日的表現,對內閣裏四位閣臣,百般殷勤,畢恭畢敬,不像大太監海濤,陳蕪等太監,仗著皇帝,太子的寵信,平日裏趾高氣昂,不把這些大臣放在眼裏,與那兩人相比,這個叫王振的小太監,不但態度恭敬,還識文斷字,平日裏說話兒也極為好聽,因此很快引起了兩人的好感。


    黃淮看了一眼楊榮,道:“勉仁莫非想讓這個太監去南京迎接太子迴京?”


    此話一出,楊溥,金幼孜各自望了一樣,三人中楊溥為人最為正值,也正是如此,當年作太子朱高熾為洗馬時,便是敢於直言,得罪了漢王,才會招來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


    永樂十二年閏九月,成祖北征迴師,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隻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係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入獄,而且一係即長達十年之久。楊溥的出獄是在十年後的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得到成祖遺詔的第四天。


    按說為了太子受禍入獄十年,太子登基怎麽也要受到重用,但不知是朱高熾對楊溥不了解,還是覺得此人不過是有一腔熱血而已,總之,朱高熾在登基後,對這位受自己連累,受了十年牢獄之災的臣子,並沒有像楊士奇,楊榮,夏元吉一樣委以重任,隻是在思善門建立了一個名叫弘文閣的機構,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這樣的安排實在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被薦入閣的都是些無名無為的儒士,而楊溥則被命掌閣事,並且得賜給閣印。這樣的安排,一般人早就有些怒氣,但楊溥不但沒有半分的怒氣,還覺得本該如此,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直到前些時日,朱高熾才對楊溥說:“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授官太常卿,仍掌弘文閣事。數月之間,連授三職,受到重用。


    即便如今身居高位,楊溥秉性一點都沒改,此時聽楊榮有意讓一個太監去南京迎會太子這樣的大事上來,立即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滿。


    楊溥略一沉吟道:“我朝自太zu開國以來,便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製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靖難後,文皇帝雖對靖難有功太監多有提拔,但極少幹預朝政,如今你這麽做,難道不怕引人非議麽?”


    黃淮,金幼孜各自望了一眼,微微點了點頭道:“此事茲事體大,還需從長計議?“


    楊榮眉頭跳了一下,不悅的道:“皇帝身子如何,不用我多說,你們也知道,如今漢王虎視眈眈,趙王更是多有窺測,稍有不慎,後果如何不用我多說,滿朝文武百官,漢王、趙王多有認識,唯獨這個王振新入宮不久,為人也機靈無比,讓他出宮趕往南京,一來,一個新太監不會引人注意,二來也好盡快趕往南京給太子報信,此舉可謂一舉兩得?”


    楊溥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曆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楊溥卻因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為洗馬,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按說兩人境遇不同,多少有些芥蒂,但兩人不但沒有芥蒂,反而彼此互相欣賞。


    楊榮敬佩楊溥的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而楊溥則敬佩楊榮的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因此兩人感情極好,平日裏楊溥對楊榮的意見極為肯定,很少與他發生爭執,但事關原則問題上,楊溥從不退讓,別說是楊榮,就算是麵對的是皇帝,他該說的還是要說。


    這會兒,聽了楊榮的話兒,楊溥皺著眉頭道:“此事,我不同意,太監不得幹政,這是太zu皇帝當年立下的規矩,不能在你我手中給壞了?”


    楊榮倒也不惱,這位同窗好友性子,他很是清楚,聞言隻是一笑,道:“弘濟此言太過了,我隻是讓這個小太監去一趟南京而已,算不上幹政吧?再說了,若不用此人,三人大人可有合適人選?”


    楊溥絲毫不讓,朗聲道:“我大明滿朝文武成千上百,我就不信沒人能做好此事?“


    黃淮道:“弘濟言之有理,滿朝文武可用之人不少,未必非要用太監,這太假自東漢,唐宋以來,幹的壞事倒是不少,有益於朝廷、有益於百姓地事情?還真是少得很,迎太子返迴京城一事,事關重大,交給一個太監去辦,未免太過兒戲了些?”


    楊榮輕笑道:“三位大人莫要忘記了,我朝自永樂年間,太監可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事,為朝廷立下不少戰功,這個王振為人機靈無比,由他去往南京迎迴太子最合適不過了?


    楊溥,黃淮一聽這話,微微楞了一下,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這些太監忠心辦事,倒也為朝廷做了不少大事,尤其是太監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立下功勞不少。


    楊溥道:“這又如何,太監總是太監,將這樣大的事情,交給一個新入宮的太監去完成,楊大人未免太大膽了吧?”


    楊榮道:“自古富貴險中求!“


    黃淮素來知道楊榮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百官中是個謀而能斷,老成持重的能人,此時微微猶豫了一下,道:“我看楊大人所說倒也有些道理,那王振讀書識字,為人也寂靜,由他去南京,不足以引起漢王的警覺,這無論是對朝廷眼下的局麵,還是對太子能否早些迴到京城大大有利,我看王振此人可行?“


    楊撲道:“黃大人太過看重了王振?“


    楊榮忽然哈哈一笑,道:“弘濟為人謹慎是好事,可太過謹未必是好事了,不管王振能否辦成這件大事,與朝廷局麵影響不大,你或許忘記了,如今的欽安宮裏的皇帝還活著,縱然王振完不成此事,隻需皇帝還活著,我們還從長計議,倘若這個王振是個鄭和一般的人物,讓他去南京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黃淮點了點頭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如今皇帝還活著,提前派出一個太監去南京見過太子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此事一來,可以讓太子知曉朝廷的局麵,早些迴京,二來,此人是新入宮的太監,不足以引起漢王、趙王的警覺,可謂是最佳的人選?”


    楊溥還是蹙了蹙眉頭,說道:“兩位大人此番計劃,倒也不錯,可是將來皇帝一旦駕崩,此人便有擁龍之功,太子未免多有倚重,我觀此人秉性不端,隻怕日後要惹出禍端來?“


    楊榮嗬嗬笑道:“弘濟多慮了,當今太子年紀雖小,但為人極有主見,凡事以文皇帝為榜樣,又豈會重用一個太監呢?“


    “嗯,楊大人言之有理,此事就有王振去吧?”黃淮一錘定音的道。


    楊溥還想說什麽,看了看楊榮,又看看了黃淮,見三人紛紛點了點頭,嘴唇動了動終究沒說什麽。


    ^^^^^^^^^^^^^^^^^^^^^^^^^^^^^^^


    第三更了,不少書友說我更新的章節太少,其實那是有人不明白,我一章三千字,每天早中晚三章,也就是九千字,與那些一章一千字的自然顯得少了許多,但這樣來省得大家麻煩了,還是三千字一章為好了!月末了,請諸位莫要忘記手中的票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