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關於最近寫了胡瀅這個人,一些熟悉曆史的書友們,不斷問我當年胡瀅奉命尋找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帝?“


    對於這個問題,小景因為不是本文所要寫的內容,本不想去說,但還是忍不住查閱了一些資料,這裏說幾句。【最新章節閱讀】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二十一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說。


    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


    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隻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並從火堆裏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隻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第二種說法:削發為僧說,這種說法在明間流傳極廣。


    據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


    就在這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裏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麵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禦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


    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隻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


    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唿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麽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


    對建文帝是否**而死,登基為帝的朱棣,也很不放心,有人告訴他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而主錄僧溥洽知道建文帝去了哪兒。明成祖於是找個借口囚禁溥洽,把他關在監獄十五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但溥洽並且有說出來,朱棣又不好殺他,可心中對建文帝又極為不放心,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十六年,搜尋建文帝下落,至此胡瀅開啟了他尋找的建文帝傳奇。


    據記明崇禎版《雪峰山寺》載:“(永樂)十七年,禮部尚書胡濙奉使閩粵,登山攬勝,並立碑記其事(指該寺六十七代住持潔庵禪師中興雪峰寺事跡)。《雪峰山寺》載有胡瀅所寫碑文全文。


    《明史•胡濙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疑之。(永樂)五年遣頒禦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


    明成祖對胡濙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胡濙在外近十年,源源不斷將所見所聞所察上報。永樂十四年,結束訪查還朝,並請歸為母守喪,永樂帝仍不允許胡為濙母“丁憂”。


    ^^^^^^^^^^^^^^^^^^^^^^^^^^^^^^^^^^^^^^^


    永樂十七年,胡濙再次奉命出巡江、浙、湖、湘。永樂二十一年,胡匆忙趕迴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濙迴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以上資料見王熹《建文帝•永樂帝》一書)。


    看到這裏,你們也許會問,胡濙到底找沒找到建文帝。


    對此,小景查閱了《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傳中記載: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這裏的記載,沒有明確說出胡濙找到建文帝,倒是《明史記事本末》裏的說法是找到了,“胡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說明他把知道的都告訴朱棣了,一直談到四更天才出來,皇帝到現在的疑問終於可以放下了。說明皇帝終於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否則他不可能談這麽晚。


    《明史記事本末》是清朝穀應泰所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穀應泰延攬名士﹐藉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又廣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書。因該書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屬私人著述﹐頗為當時人所重視。該書仿《通鑒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跡﹐凡八十卷﹐每卷為一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朱由檢自殺。選錄其中八十個曆史事件或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雖不夠全麵之處﹐但因成書較早﹐又綜合多種明代史料編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所以可信度比較高。


    還有就是康熙三十三年,由雲貴總督範承勳主持修纂的《雲南通誌》(問世早於《明史》四十八年卷三十“建文帝”一節,根據當時掌握的史料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太宗(按:即朱棣夜召入殿問狀,(胡濙對曰:‘某(按:指建文帝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已久,無能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聖德,在彼獲終餘年。’太宗頷之,遂罷四出之使者。”


    這樣一來,這裏就有兩種結果了,第一種,要麽是得到建文確實已死的消息。


    第二種,就是建文親口說了不再爭奪皇位。總之胡瀅應該是見過建文帝的。


    說到這裏,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吧,那就是建文帝沒死,被胡瀅找到了,帶迴了朱棣想要的結果,才有“至是疑始釋!”


    也許書友們對小景這麽說,覺得是自己的猜測,但接下來我們裏看一段地方記載。


    據《江寧縣誌》中寫道:“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迴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衷雲。”


    《明史紀事本末》(永樂)八年春三月,建文帝複至(白龍庵。工部尚書嚴震使安南(今越南北密訪帝,震忽與帝遇於雲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夜縊於驛亭中。”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七曾有一段記載:永樂二年,春八月,朱允炆至吳江(與吳縣相鄰,同屬蘇州府史仲彬家,史留朱暫居數月,朱曰:“彼(按:指朱棣方急圖我”,“此近宮闕,不便”,三日後即離去。


    明代嘉靖年間鄭曉的《今言》,此書“一百六十六”有一所記述:“正統元年初,建文帝出滇南至廣西,一日唿寺僧,謂曰‘我建文皇帝也’。寺僧大懼,白官府,迎至藩堂,南麵趺足坐地,自稱朱允炆。曰‘胡濙名訪張邋遢,為我也。’眾聞之悚然,聞於朝,乘傳之京師,有司皆以王禮見。比至,入居大內,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明實錄•神宗實錄》載有萬曆二年十月,明神宗朱翊鈞與大學士張居正的一段對話雲:“上禦文華殿講讀,從容與輔臣語及建文帝事,因問曰:‘聞建文嚐逃逸,果否?’張居正對曰: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正統間至雲南,曾於壁上題詩一首,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有一禦史見詩起疑,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跽,曰‘我欲歸故國’,方驗知其為建文也。禦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時年已七、八十,後不知所終。上因命居正誦其詩全章,慨然興歎,繼命書寫進覽。尋且下詔複建文年號。”


    這些記錄都說明建文帝並沒有死,還被胡瀅找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