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柏不是真覺自己有錯,在他們看,他們那一瞬的反應是奴婢該有的。
但因此惹惱了吉了,且這惱怒還將波及主子,那做奴婢的就是有錯。
原能原非該向吉了請罪,叢柏則該向宗壽請罪,在他們看,這同樣是奴婢所應為該為的。
正是他們如此思想,使得吉了更加惱怒。
吉了的惱怒中,他們忠心於宗壽占據一環,他們不將自己當作人才是最核心的那段鎖鏈。
可做奴婢的,最忌諱將自己當作人,他們若有獨屬自己的思及想,會使主子覺得那是不忠。
這便使得吉了的惱怒不能對準他們。
他們不是全然無辜,但至少錯不僅在他們,主因更不在他們。
吉了不能因為他們身為奴婢對主子太過忠心,反迫使他們改變自身,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這一世,她短暫的成為過奴婢,知曉奴婢是與謹小慎微一詞緊密相連,心內心外皆得如此。
行差踏錯的後果,奴婢們輕易不能承受,因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
即使與數百年前的奴隸相比,奴婢的處境有所改善,明麵上主子不能隨意杖殺或虐待奴婢,但真的隻是明麵上。
這種處境變化本就不是為了奴婢,而是因著奴婢的用途發生了變化,他們有了大用,略算是貴重物件,因此律法保護他們的命。
沒有奴婢會覺自己命貴,律法保護,也不是因他們命貴,他們丟了命不會有人償命。
生殺握在主子手中,奴婢如何能不謹小慎微,如何敢違逆主子。
若有幸遇上不以武迫“人”,且知“人”善任的明主,那是奴婢的大幸。
同時也是大不幸。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明其理。
平陽侯府僮仆數千,吉了的桑柘園婢女近百,她總是感慨人太多,但這太多其實不算人。
他們沒有為人的心。
平陽侯府威重且奢華,對待奴婢卻既不苛責也不吝嗇,府中奴婢遠比一般民眾活得自在,甚至小富之家的兒女也無法與他們作比。
平陽侯府要的隻是奴婢的忠心,他們如何不願換取呢?
他們是自願為奴。
這樣的選擇無關對錯。
吉了又哪裏是因著他們的選擇氣憤,他們其實沒做選擇,天然的隻有一條路可走,哪裏是選擇?
若問世間的大多人,可願為奴?答案也許不定。
若是問世間大多人,可願為平陽侯府的奴?答案一定是肯定。
他們都是自願不做人嗎?世道讓他們做不得人。
他們也就真忘了,自己可以是人,一心隻是主子,主子,主子。
不是說奴婢沒有私心,私心是他們的枝葉,主子卻是他們的主幹。
隻要主子不是一味苛待他們,他們的心就很難從主子那兒移開,因為不能失去主幹。
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實與真實。
吉了也無可如何,她隻是對發生在身邊的,事關她的事上才格外地氣憤一下,好讓身邊人知曉她不喜。
偏她的氣憤其實更多利於她。
她這是掩耳盜鈴,因為她的身份是主子。
她的不喜被重視,即使身邊奴婢不解,她們也會遵從,而這全是基於主奴關係,是奴婢忠心的表現。
怎麽也脫不離主與奴,包括吉了與綠衣綠絲的關係。
吉了身邊的奴婢如何能不包含對她最忠心耿耿的綠衣綠絲,尤其是經惠明規訓後的綠衣綠絲。
當初惠明明麵應了吉了,私下對待她們二人卻絲毫沒有手軟。
她相當坦率地告訴綠衣綠絲,宗家最不缺奴婢,若她們一直不成器,被人取代是早晚的事。
還說她不是善人,若兩人覺她手段犀利,承受不住,趁早稟了主子,承認自己無能,一生隻能靠主子庇佑。
惠明話說得太狠,死死紮在綠衣綠絲心間。
二人自詡伺候吉了盡心,見識了宗家婢女,尤其是原能原非的本事後,她們格外心虧。
因原能原非居然總能先她們一步察覺吉了的需求,二人便覺自己的“一心為主”像個玩笑。
原能原非年歲長於她們,又事事領她們先,井井有條地替主子管著桑柘園,綠衣綠絲如何不慌。
是以,兩人沒有拒絕惠明,拒絕了隻怕自己先羞死。
而惠明的手段亦十分有效,在極短的時間裏,吉了就見識了成果。
當初她從書中迴神,陡然瞧見格外收斂,再不喜形於色的綠衣綠絲,是訝異的。
那時她才知惠明仍是用了狠功夫。
吉了沒有阻止,奴婢“自願”忠心太過正當,她尋不著更正當的理由來阻止。
在那之後,綠衣綠絲再沒有咋唿過,再沒有在她麵前歡騰過,也不再訴說屬於她們的喜悅。
她們從前在嬴府四處亂竄,打探趣聞的喜好更是不能有,閑言也不再說。
即使說了,即使活潑仍保留一些,也是為了取悅她這個主子。
如今的綠衣綠絲極克製又規矩,是實實在在的滿心都是主子,猶如原能原非一般。
吉了有愧疚,也有悔。
愧疚她的不在意,因她不在意,當初未深思惠明的意圖,未深思綠衣綠絲變化後會是何種模樣。
這不是什麽難想的事情,可她就是沒有去想,反倒順著惠明覺得那是為她們二人好。
吉了那時滿心是自己,就如輕易答應綠衣綠絲跟著她去郡守府一般,輕易答應了惠明,絲毫不究後果。
明明隻要她們二人跟著她去了宗家,就一定會變,即使沒有惠明,有原能原非她們就會跟著變。
潛移默化的變,不是她所謂庇護能解決的。
吉了更愧疚,她是因著綠衣綠絲發生的變化與她所願相悖,她是在見了綠衣綠絲變化後的模樣才愧疚。
而那時愧疚已晚矣,所以吉了悔,悔當初不該帶著她們二人去郡守府。
留她們在嬴府,繼續從前的生活不會比如今糟,她們能咋咋唿唿得愉快的活著。
吉了不需要綠衣綠絲為她付出太多,綠衣綠絲本也不需要跟著她走太遠。
“忠心”是個駭人的東西,曾經楊靜華告訴過她,她一時忘了。
不該忘的。
吉了有想,若是時機合適,她得放綠衣綠絲走,離開宗家,離開她,就當是彌補。
可奴輕易成不了人,時機總也不來。
在未來之前,她還得委二人以重任,而這以及眼下園中婢女對她的“不忠”,隻會加重綠衣綠絲對她的忠心。
好似頗為無解的一個問題。
世上無可如何的事,太多,人連感慨都要感慨無可如何。
但因此惹惱了吉了,且這惱怒還將波及主子,那做奴婢的就是有錯。
原能原非該向吉了請罪,叢柏則該向宗壽請罪,在他們看,這同樣是奴婢所應為該為的。
正是他們如此思想,使得吉了更加惱怒。
吉了的惱怒中,他們忠心於宗壽占據一環,他們不將自己當作人才是最核心的那段鎖鏈。
可做奴婢的,最忌諱將自己當作人,他們若有獨屬自己的思及想,會使主子覺得那是不忠。
這便使得吉了的惱怒不能對準他們。
他們不是全然無辜,但至少錯不僅在他們,主因更不在他們。
吉了不能因為他們身為奴婢對主子太過忠心,反迫使他們改變自身,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這一世,她短暫的成為過奴婢,知曉奴婢是與謹小慎微一詞緊密相連,心內心外皆得如此。
行差踏錯的後果,奴婢們輕易不能承受,因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
即使與數百年前的奴隸相比,奴婢的處境有所改善,明麵上主子不能隨意杖殺或虐待奴婢,但真的隻是明麵上。
這種處境變化本就不是為了奴婢,而是因著奴婢的用途發生了變化,他們有了大用,略算是貴重物件,因此律法保護他們的命。
沒有奴婢會覺自己命貴,律法保護,也不是因他們命貴,他們丟了命不會有人償命。
生殺握在主子手中,奴婢如何能不謹小慎微,如何敢違逆主子。
若有幸遇上不以武迫“人”,且知“人”善任的明主,那是奴婢的大幸。
同時也是大不幸。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明其理。
平陽侯府僮仆數千,吉了的桑柘園婢女近百,她總是感慨人太多,但這太多其實不算人。
他們沒有為人的心。
平陽侯府威重且奢華,對待奴婢卻既不苛責也不吝嗇,府中奴婢遠比一般民眾活得自在,甚至小富之家的兒女也無法與他們作比。
平陽侯府要的隻是奴婢的忠心,他們如何不願換取呢?
他們是自願為奴。
這樣的選擇無關對錯。
吉了又哪裏是因著他們的選擇氣憤,他們其實沒做選擇,天然的隻有一條路可走,哪裏是選擇?
若問世間的大多人,可願為奴?答案也許不定。
若是問世間大多人,可願為平陽侯府的奴?答案一定是肯定。
他們都是自願不做人嗎?世道讓他們做不得人。
他們也就真忘了,自己可以是人,一心隻是主子,主子,主子。
不是說奴婢沒有私心,私心是他們的枝葉,主子卻是他們的主幹。
隻要主子不是一味苛待他們,他們的心就很難從主子那兒移開,因為不能失去主幹。
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實與真實。
吉了也無可如何,她隻是對發生在身邊的,事關她的事上才格外地氣憤一下,好讓身邊人知曉她不喜。
偏她的氣憤其實更多利於她。
她這是掩耳盜鈴,因為她的身份是主子。
她的不喜被重視,即使身邊奴婢不解,她們也會遵從,而這全是基於主奴關係,是奴婢忠心的表現。
怎麽也脫不離主與奴,包括吉了與綠衣綠絲的關係。
吉了身邊的奴婢如何能不包含對她最忠心耿耿的綠衣綠絲,尤其是經惠明規訓後的綠衣綠絲。
當初惠明明麵應了吉了,私下對待她們二人卻絲毫沒有手軟。
她相當坦率地告訴綠衣綠絲,宗家最不缺奴婢,若她們一直不成器,被人取代是早晚的事。
還說她不是善人,若兩人覺她手段犀利,承受不住,趁早稟了主子,承認自己無能,一生隻能靠主子庇佑。
惠明話說得太狠,死死紮在綠衣綠絲心間。
二人自詡伺候吉了盡心,見識了宗家婢女,尤其是原能原非的本事後,她們格外心虧。
因原能原非居然總能先她們一步察覺吉了的需求,二人便覺自己的“一心為主”像個玩笑。
原能原非年歲長於她們,又事事領她們先,井井有條地替主子管著桑柘園,綠衣綠絲如何不慌。
是以,兩人沒有拒絕惠明,拒絕了隻怕自己先羞死。
而惠明的手段亦十分有效,在極短的時間裏,吉了就見識了成果。
當初她從書中迴神,陡然瞧見格外收斂,再不喜形於色的綠衣綠絲,是訝異的。
那時她才知惠明仍是用了狠功夫。
吉了沒有阻止,奴婢“自願”忠心太過正當,她尋不著更正當的理由來阻止。
在那之後,綠衣綠絲再沒有咋唿過,再沒有在她麵前歡騰過,也不再訴說屬於她們的喜悅。
她們從前在嬴府四處亂竄,打探趣聞的喜好更是不能有,閑言也不再說。
即使說了,即使活潑仍保留一些,也是為了取悅她這個主子。
如今的綠衣綠絲極克製又規矩,是實實在在的滿心都是主子,猶如原能原非一般。
吉了有愧疚,也有悔。
愧疚她的不在意,因她不在意,當初未深思惠明的意圖,未深思綠衣綠絲變化後會是何種模樣。
這不是什麽難想的事情,可她就是沒有去想,反倒順著惠明覺得那是為她們二人好。
吉了那時滿心是自己,就如輕易答應綠衣綠絲跟著她去郡守府一般,輕易答應了惠明,絲毫不究後果。
明明隻要她們二人跟著她去了宗家,就一定會變,即使沒有惠明,有原能原非她們就會跟著變。
潛移默化的變,不是她所謂庇護能解決的。
吉了更愧疚,她是因著綠衣綠絲發生的變化與她所願相悖,她是在見了綠衣綠絲變化後的模樣才愧疚。
而那時愧疚已晚矣,所以吉了悔,悔當初不該帶著她們二人去郡守府。
留她們在嬴府,繼續從前的生活不會比如今糟,她們能咋咋唿唿得愉快的活著。
吉了不需要綠衣綠絲為她付出太多,綠衣綠絲本也不需要跟著她走太遠。
“忠心”是個駭人的東西,曾經楊靜華告訴過她,她一時忘了。
不該忘的。
吉了有想,若是時機合適,她得放綠衣綠絲走,離開宗家,離開她,就當是彌補。
可奴輕易成不了人,時機總也不來。
在未來之前,她還得委二人以重任,而這以及眼下園中婢女對她的“不忠”,隻會加重綠衣綠絲對她的忠心。
好似頗為無解的一個問題。
世上無可如何的事,太多,人連感慨都要感慨無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