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晚些時候,吉了安置妥當後,宗壽在惠明的陪同下,進了這處終於有主的院落。
他一見吉了仍是笑得溫和,問出的第一句話是,“女郎,這處院落可合心意?”
問得有些刻意,他若是沒這般問,吉了還能當他是無意。
“難為費心,我險些以為自己未曾離開嬴府,住的還是告春園。”
宗壽仿佛聽不出吉了的怪聲怪氣,“這院落尚未命名,女郎若是掛念從前,仍可以‘告春’二字名之。”
吉了聞言,漫不經心地瞥了宗壽一眼,哪裏來的什麽從前值得她掛念。
宗壽被吉了的一瞥逗樂了,忙道:“是壽胡言。季夏將至,便以‘桑柘’二字為這處院落命名,女郎意下如何?”
(源《鄒子》:季夏取桑柘之火。)
“自是好於告春。”
吉了又瞥宗壽一眼,早想好了名,偏故意惱她一迴?
“女郎說的是。”
宗壽他就是有意的試探,有意借鑒告春園。
他想知曉,那嬴府與那養父究竟在小女郎心中是個什麽分量。
試探發現,真沒什麽分量,宗壽很滿意。
這又尤其顯得,小女郎與她那養父鬧不和是她有意為之啊,借與他宗壽的婚姻,巧妙擺脫了累贅。
聰慧得很,選了個極利她的法子,也省了他很多事。
宗壽得了他想要的答案,“桑柘園”就不該與“告春園”相似了。
這之後,極短的幾日內,園中那些能讓吉了不眼生的地兒全變了樣,而玉器與玉色衣物倒是沒有替換。
吉了頗有些無語,折騰一遭就為了知曉她是否和從前割裂?
可最與她從前相關的“玉”又為何不變換?
是因為這其實合了他宗壽的心意嗎?
嬴耒致力將她塑成所謂“玉人”,這“玉人”也合了他宗壽的喜好嗎?
如此,她的容貌,該遠比她所想,更令宗壽意滿。
吉了一直是以一種對敵的心態在麵對宗壽,她知曉他是男子,但她當他是敵手,想的是如何在劣勢下克敵製勝。
她知曉自己的容貌會得人歡喜,但她到底沒想過將這副容貌當作她的兵器。
因她不重皮囊,一心想的便不是皮囊。
但男女之間,或者說,可能涉及情愛的男女之間,會是不一樣的“對敵”,皮囊在其中有著大作用。
吉了不是要放棄她設想的“對敵方式”,而是有了新論斷,因著這副容貌,她得勝的可能增大了。
這很好,畢竟她是一無所有的與她的敵手對敵,何其不公啊。
(兩人之間極其不對等,女主不可能開情竅,她就這態度。)
不過,現今她尚未與宗壽結為夫妻,一切為時尚早。
成婚前,她還得在萍鄉,跟著宗壽聘的名師學幾年經。
要說吉了來到萍鄉最開心的事是什麽,便是這名師的確有大才,以及這郡守府有著許多藏書。
名師是宗壽好友,名嚴朔,大儒之子,前些年受父罪牽連,與其父一齊被至尊免為了庶人,後閑賦家中,協助其父著書。
宗壽與嚴朔交深,知好友不甘無名著書,恰好要為吉了尋師,便借著聘師的名義,將他請來了萍鄉。
嚴朔欣然應邀。
他每日在這郡守府,少數時間是為吉了講經,多數時間則伴在宗壽身旁,為他出謀劃策。
原本郡守是可以自行任免屬吏,但嚴朔是被至尊免為了庶人,宗壽到底不便請他為功曹。
是以,名義上嚴朔隻好是吉了的夫子。
對於這個大才夫子,吉了知他心不在此,貼心得沒有藏拙,學得很快,也在不經意間暴露了她的過目不忘。
嚴朔約莫教了吉了一月,逐漸發現了學生的天賦,他是驚喜又意外。
不過,他沒有興起教學的意趣,反倒幹脆變了教學,列了書簿,讓吉了照著次序,自行先背先學。
如此,在學生學完背完前,他就無須每日來這桑柘園了。
待學生自行學完,有不通之處,他到時一齊講解,也更便宜些。
學生到底是好友的未婚妻子,他還是該避嫌。
夫子這般安排,吉了自然聽從,她還挺懷念,從前她就是如此這般習得書。
除開夫子列的書簿,吉了還特讓婢女尋了叢柏,找了河東郡各縣的地誌集。
地誌集除了各縣縣衙,隻有在郡守府才能得見,她算是借了宗壽的職務之便。
集齊了書,吉了便如癡如醉地一頭紮進書堆,每日兩耳不聞窗外事,捧著書一卷一卷地翻閱。
在桑柘園,除了宗壽,極少有人來打擾,但宗壽又忙於公務,難得來一迴。
是以,對吉了來說,這樣的日子真是難得的清靜。
而對綠衣綠絲來說,這樣的日子,雖然清靜,但是也稀罕啊。
從前主子哪裏喜好讀書啊,那是最不願背經的啊。
哪敢想,主子竟是讀書的好材,從前真是被習舞給耽誤了。
至於吉了從前的藏拙行徑,則被她們理解為,從前的夫子都是庸人,不識主子的大才。
還得是嚴夫子這樣的大才,才能識得她們主子的大才。
兩人如此以為,其實是過於信任吉了,但在惠明看來,這兩個小婢,顯得有些蠢笨了。
奴婢如果連自己的主子都認不清,可如何是好呢?
原本她不願管閑事,但這兩個小婢今後會跟著女郎去到宗家,日後身份就是宗家婦的貼身侍女,在外也代表著宗家。
她得替女郎和小郎君調教好,省得將來惹出麻煩。
惠明是嘴硬心軟的人,說來好像是嫌棄綠衣綠絲,但其實是為她們著想,以曾為婢女的身份替這些小婢女著想。
奴婢隻有緊緊跟在主子身後,想主子所想,先主子所想,才能長久走下去,不能隻依仗主子心善。
吉了原先想著她能護住綠衣綠絲,也就不願拘著她們,可惠明貌似嫌棄的話提醒了她,今後變化太多,她們也得成長。
一味不拘著她們,於她們而言,真不一定是幸事,這點上,她確實考慮得不如惠明周全。
於是,吉了便聽了惠明建議,將綠衣綠絲全權交由她教導,隻提了一點,若是兩人學得太慢,千萬別罰得太狠。
惠明她,心雖軟,但嘴硬,手段更硬,吉了不得不有此一提。
他一見吉了仍是笑得溫和,問出的第一句話是,“女郎,這處院落可合心意?”
問得有些刻意,他若是沒這般問,吉了還能當他是無意。
“難為費心,我險些以為自己未曾離開嬴府,住的還是告春園。”
宗壽仿佛聽不出吉了的怪聲怪氣,“這院落尚未命名,女郎若是掛念從前,仍可以‘告春’二字名之。”
吉了聞言,漫不經心地瞥了宗壽一眼,哪裏來的什麽從前值得她掛念。
宗壽被吉了的一瞥逗樂了,忙道:“是壽胡言。季夏將至,便以‘桑柘’二字為這處院落命名,女郎意下如何?”
(源《鄒子》:季夏取桑柘之火。)
“自是好於告春。”
吉了又瞥宗壽一眼,早想好了名,偏故意惱她一迴?
“女郎說的是。”
宗壽他就是有意的試探,有意借鑒告春園。
他想知曉,那嬴府與那養父究竟在小女郎心中是個什麽分量。
試探發現,真沒什麽分量,宗壽很滿意。
這又尤其顯得,小女郎與她那養父鬧不和是她有意為之啊,借與他宗壽的婚姻,巧妙擺脫了累贅。
聰慧得很,選了個極利她的法子,也省了他很多事。
宗壽得了他想要的答案,“桑柘園”就不該與“告春園”相似了。
這之後,極短的幾日內,園中那些能讓吉了不眼生的地兒全變了樣,而玉器與玉色衣物倒是沒有替換。
吉了頗有些無語,折騰一遭就為了知曉她是否和從前割裂?
可最與她從前相關的“玉”又為何不變換?
是因為這其實合了他宗壽的心意嗎?
嬴耒致力將她塑成所謂“玉人”,這“玉人”也合了他宗壽的喜好嗎?
如此,她的容貌,該遠比她所想,更令宗壽意滿。
吉了一直是以一種對敵的心態在麵對宗壽,她知曉他是男子,但她當他是敵手,想的是如何在劣勢下克敵製勝。
她知曉自己的容貌會得人歡喜,但她到底沒想過將這副容貌當作她的兵器。
因她不重皮囊,一心想的便不是皮囊。
但男女之間,或者說,可能涉及情愛的男女之間,會是不一樣的“對敵”,皮囊在其中有著大作用。
吉了不是要放棄她設想的“對敵方式”,而是有了新論斷,因著這副容貌,她得勝的可能增大了。
這很好,畢竟她是一無所有的與她的敵手對敵,何其不公啊。
(兩人之間極其不對等,女主不可能開情竅,她就這態度。)
不過,現今她尚未與宗壽結為夫妻,一切為時尚早。
成婚前,她還得在萍鄉,跟著宗壽聘的名師學幾年經。
要說吉了來到萍鄉最開心的事是什麽,便是這名師的確有大才,以及這郡守府有著許多藏書。
名師是宗壽好友,名嚴朔,大儒之子,前些年受父罪牽連,與其父一齊被至尊免為了庶人,後閑賦家中,協助其父著書。
宗壽與嚴朔交深,知好友不甘無名著書,恰好要為吉了尋師,便借著聘師的名義,將他請來了萍鄉。
嚴朔欣然應邀。
他每日在這郡守府,少數時間是為吉了講經,多數時間則伴在宗壽身旁,為他出謀劃策。
原本郡守是可以自行任免屬吏,但嚴朔是被至尊免為了庶人,宗壽到底不便請他為功曹。
是以,名義上嚴朔隻好是吉了的夫子。
對於這個大才夫子,吉了知他心不在此,貼心得沒有藏拙,學得很快,也在不經意間暴露了她的過目不忘。
嚴朔約莫教了吉了一月,逐漸發現了學生的天賦,他是驚喜又意外。
不過,他沒有興起教學的意趣,反倒幹脆變了教學,列了書簿,讓吉了照著次序,自行先背先學。
如此,在學生學完背完前,他就無須每日來這桑柘園了。
待學生自行學完,有不通之處,他到時一齊講解,也更便宜些。
學生到底是好友的未婚妻子,他還是該避嫌。
夫子這般安排,吉了自然聽從,她還挺懷念,從前她就是如此這般習得書。
除開夫子列的書簿,吉了還特讓婢女尋了叢柏,找了河東郡各縣的地誌集。
地誌集除了各縣縣衙,隻有在郡守府才能得見,她算是借了宗壽的職務之便。
集齊了書,吉了便如癡如醉地一頭紮進書堆,每日兩耳不聞窗外事,捧著書一卷一卷地翻閱。
在桑柘園,除了宗壽,極少有人來打擾,但宗壽又忙於公務,難得來一迴。
是以,對吉了來說,這樣的日子真是難得的清靜。
而對綠衣綠絲來說,這樣的日子,雖然清靜,但是也稀罕啊。
從前主子哪裏喜好讀書啊,那是最不願背經的啊。
哪敢想,主子竟是讀書的好材,從前真是被習舞給耽誤了。
至於吉了從前的藏拙行徑,則被她們理解為,從前的夫子都是庸人,不識主子的大才。
還得是嚴夫子這樣的大才,才能識得她們主子的大才。
兩人如此以為,其實是過於信任吉了,但在惠明看來,這兩個小婢,顯得有些蠢笨了。
奴婢如果連自己的主子都認不清,可如何是好呢?
原本她不願管閑事,但這兩個小婢今後會跟著女郎去到宗家,日後身份就是宗家婦的貼身侍女,在外也代表著宗家。
她得替女郎和小郎君調教好,省得將來惹出麻煩。
惠明是嘴硬心軟的人,說來好像是嫌棄綠衣綠絲,但其實是為她們著想,以曾為婢女的身份替這些小婢女著想。
奴婢隻有緊緊跟在主子身後,想主子所想,先主子所想,才能長久走下去,不能隻依仗主子心善。
吉了原先想著她能護住綠衣綠絲,也就不願拘著她們,可惠明貌似嫌棄的話提醒了她,今後變化太多,她們也得成長。
一味不拘著她們,於她們而言,真不一定是幸事,這點上,她確實考慮得不如惠明周全。
於是,吉了便聽了惠明建議,將綠衣綠絲全權交由她教導,隻提了一點,若是兩人學得太慢,千萬別罰得太狠。
惠明她,心雖軟,但嘴硬,手段更硬,吉了不得不有此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