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誤解,寫在前:
本文有且隻有一位主角,即女主。
再,無男主不是指女主漫漫人生(許多世)中不會出現男人的意思。
再再,請不要對女主有過高期望,她做不到任何加快曆史\/文明進程的事(女主本人和作者本人都沒有這樣的奢望)。
—————————
永光六年,九月十七,日中。
一輛不起眼的馬車載著一嬌小的女童與一健碩的仆婦進了舞陽城。
進城後,穿過城中,徑直朝著城北富戶群居的地兒駛去,最終停在一處院牆高聳的宅第後門外。
仆婦牽著女童下馬,提起門環,輕重不一的叩了三下,少頃,門從內打開。
同守門的老仆略寒暄幾句,仆婦便領著女童繞過兩層低矮的院牆,穿過重疊的迴廊,進了處小院。
守院的婢女顯然是得了吩咐,見著二人,不待通稟,忙引著去了院內花廳。
花廳臨窗的榻上,一貌美女子正慵懶側臥,閉著雙目好似在養神,實則早已等得焦急,偏還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待身側婢女在她耳旁輕聲說了句,“人到了”,她才微抬眼瞧了瞧進門的兩人,尤其是綴在仆婦身後的女童。
不過還未細看,便被仆婦迴稟的話轉移了心神,仆婦隻是平實又細碎地說了她在外的經曆,女子聽了卻心覺悲痛。
可這情緒不宜在人前顯露,她隻不露聲色地讚了仆婦聲好,又將手中把玩的珠串賞了她。
仆婦得了賞告退,婢女也識趣離開,於是廳中隻剩下一直呆站不動的女童與仍舊側臥的女子。
兩人一臥一立,誰也沒開口說話,誰也沒瞧誰,就這麽靜默了好一會兒。
女子不是有意刁難或是慢待,她需要點時間平複情緒。
當初收到綠鶯寄來的信,她就猜到會是這麽個結果,但沒有準信,心中總會有一絲期冀。
可方才仆婦說了什麽,說沒等到她去,綠鶯人就沒了,最後一麵沒能見上,還累得綠鶯可憐的女兒守了屍身一夜。
怎得會如此啊。
女子長長歎出一口氣,歎綠鶯的命薄,明明九年前離開舞陽,人還是好好的,九年後,怎得人就沒了呢?
歎完氣,念及綠鶯信中的囑托,到底振作精神,撐肘起身,喚女童上前。
“黍子,上前來,讓我好好瞧瞧。”
聲音輕柔,沒了待仆婦的冷淡,還透著些許悵然,黍子聽後頓了一瞬,又緩步走到榻前,抬起臉低垂著眼,任她瞧看。
見黍子乖巧,女子微微笑了笑,隨後捧起她的臉,靜靜端詳了會兒。
黍子生了副誰都能瞧出的好相貌,眼下年歲小,姿容不盛,卻已十足惹人憐。
因著尚未除服,穿了身素衣,尤顯膚白,像極了玉做的人兒。
女子輕輕道了句,“難怪…”至於難怪什麽,她沒有說。
接著問黍子,“你阿娘臨終時,可有什麽話交代?”
黍子答道:“阿娘交代我,要聽您的話。”
“還說了什麽?”可有話要交代我?
黍子緩緩搖頭。
“那她可曾說過,為何要你來這兒?”
“阿娘說,來這兒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聽到這兒,女子沒有再問,反倒納罕地看著始終低垂著眉眼,卻也始終不曾露怯的黍子。
實在不像是綠鶯教養出來的孩子,或者說,九年前那個怯生生又嬌弱的綠鶯,教養不出這樣的孩子。
她不知黍子的沉靜、不怯懦是本性如此,還是綠鶯因著受了苦楚從而性情大變,教養出來的。
以女子對綠鶯的了解,知曉她該是改不了性的,所以是前者,黍子本性如此。
貌好,再配上這樣的性子,錦衣玉食一生又有何難,最差也比綠鶯的薄命好。
一想起綠鶯是因何命薄,女子又有些感傷,寬慰了黍子幾句,吩咐婢女將她帶去安置,自己則臥在榻上,任情緒翻湧。
女子傷懷,是因為物傷其類。
她和綠鶯的人生都不由己,若她當年也被主君贈與了他人,如今不知會在哪裏,過著什麽樣的生活。
可綠鶯還是太癡,怎麽就動了真情。
遇人不淑不是她的錯,被那個男人拋棄更不是她的錯,為何竟因此鬱鬱寡歡致死,連女兒都不顧了。
受了那麽多苦楚,又為何不早早來信,偏等到最後一刻,讓她幫無可幫。
到此刻,女子才落下幾滴淚,還未滑至鬢發,又被她一指抹去。
眼淚有何用呢,這幾滴就夠了,女子輕扯嘴角無聲笑笑,隨後命婢女為她梳妝,她得去見主君。
那邊,婢女將黍子領去廂房後就離開了,留她一人在房中靜坐。
黍子是永光元年五月十七生人,到如今年五歲又四個月。
而她與綠鶯隻相處了五年又兩月十八天。
這期間,苦楚是有的,還不少,但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她也就不在意。
歡樂也是有的,不過少得可憐,且多集中在她一歲之前,因為那會兒綠鶯以為她那未曾謀麵的父親還能迴來。
一歲之後,綠鶯漸漸心死,可隻死了小半,剩下大半仍盼望著,每每聽說有商隊進城,都要抱著她外出打聽,問問可有人知曉西南地的秦姓糧商。
無人知曉,又是無人知曉,問了太多次無人知曉,綠鶯便不問了,轉而出錢央著商隊途徑西南地時,幫她尋上一尋。
一年,又一年,再一年,綠鶯不尋了,不是徹底心死,是她早年攢的積蓄已用了大半,剩下的一點,得留著養活自己和女兒。
清貧的生活於黍子於旁人,或許尚能承受,於綠鶯卻是承受不住的。
她雖身份低賤,自幼卻是被嬌養的,此前人生中受過最大的苦不過是沒練好舞被責罰的苦,哪能與苦苦度日的苦相比。
綠鶯本就是嬌怯的女子,靠她自己是活不成的,鬱鬱寡歡加上生活困苦,短短五年時間,就這麽去了。
唯一放心不下的女兒,隻得托付昔日的姊妹,盼她將黍子帶走,讓黍子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不要再受苦了。
黍子,也就是薑靈川,憶及此,有股深深的無力感。
綠鶯的不幸,看似是因為男人的薄情,其實是因為她那曾經錦衣玉食的生活。
偏偏臨了,最忘不了的還是昔日的錦衣玉食,以致為女兒尋的出路就是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錦衣,玉食,為何不想想,旁人為何給你這些,以為是因著寵愛就太淺薄了。
不是說綠鶯有錯,她沒錯,這是她能為女兒尋到的最好的出路,再多的,她真的做不到。
薑靈川隻是為她歎息。
她與綠鶯母女緣淺,如果綠鶯死後還能有下一世,她希望是隨心所欲的一世。
本文有且隻有一位主角,即女主。
再,無男主不是指女主漫漫人生(許多世)中不會出現男人的意思。
再再,請不要對女主有過高期望,她做不到任何加快曆史\/文明進程的事(女主本人和作者本人都沒有這樣的奢望)。
—————————
永光六年,九月十七,日中。
一輛不起眼的馬車載著一嬌小的女童與一健碩的仆婦進了舞陽城。
進城後,穿過城中,徑直朝著城北富戶群居的地兒駛去,最終停在一處院牆高聳的宅第後門外。
仆婦牽著女童下馬,提起門環,輕重不一的叩了三下,少頃,門從內打開。
同守門的老仆略寒暄幾句,仆婦便領著女童繞過兩層低矮的院牆,穿過重疊的迴廊,進了處小院。
守院的婢女顯然是得了吩咐,見著二人,不待通稟,忙引著去了院內花廳。
花廳臨窗的榻上,一貌美女子正慵懶側臥,閉著雙目好似在養神,實則早已等得焦急,偏還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待身側婢女在她耳旁輕聲說了句,“人到了”,她才微抬眼瞧了瞧進門的兩人,尤其是綴在仆婦身後的女童。
不過還未細看,便被仆婦迴稟的話轉移了心神,仆婦隻是平實又細碎地說了她在外的經曆,女子聽了卻心覺悲痛。
可這情緒不宜在人前顯露,她隻不露聲色地讚了仆婦聲好,又將手中把玩的珠串賞了她。
仆婦得了賞告退,婢女也識趣離開,於是廳中隻剩下一直呆站不動的女童與仍舊側臥的女子。
兩人一臥一立,誰也沒開口說話,誰也沒瞧誰,就這麽靜默了好一會兒。
女子不是有意刁難或是慢待,她需要點時間平複情緒。
當初收到綠鶯寄來的信,她就猜到會是這麽個結果,但沒有準信,心中總會有一絲期冀。
可方才仆婦說了什麽,說沒等到她去,綠鶯人就沒了,最後一麵沒能見上,還累得綠鶯可憐的女兒守了屍身一夜。
怎得會如此啊。
女子長長歎出一口氣,歎綠鶯的命薄,明明九年前離開舞陽,人還是好好的,九年後,怎得人就沒了呢?
歎完氣,念及綠鶯信中的囑托,到底振作精神,撐肘起身,喚女童上前。
“黍子,上前來,讓我好好瞧瞧。”
聲音輕柔,沒了待仆婦的冷淡,還透著些許悵然,黍子聽後頓了一瞬,又緩步走到榻前,抬起臉低垂著眼,任她瞧看。
見黍子乖巧,女子微微笑了笑,隨後捧起她的臉,靜靜端詳了會兒。
黍子生了副誰都能瞧出的好相貌,眼下年歲小,姿容不盛,卻已十足惹人憐。
因著尚未除服,穿了身素衣,尤顯膚白,像極了玉做的人兒。
女子輕輕道了句,“難怪…”至於難怪什麽,她沒有說。
接著問黍子,“你阿娘臨終時,可有什麽話交代?”
黍子答道:“阿娘交代我,要聽您的話。”
“還說了什麽?”可有話要交代我?
黍子緩緩搖頭。
“那她可曾說過,為何要你來這兒?”
“阿娘說,來這兒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聽到這兒,女子沒有再問,反倒納罕地看著始終低垂著眉眼,卻也始終不曾露怯的黍子。
實在不像是綠鶯教養出來的孩子,或者說,九年前那個怯生生又嬌弱的綠鶯,教養不出這樣的孩子。
她不知黍子的沉靜、不怯懦是本性如此,還是綠鶯因著受了苦楚從而性情大變,教養出來的。
以女子對綠鶯的了解,知曉她該是改不了性的,所以是前者,黍子本性如此。
貌好,再配上這樣的性子,錦衣玉食一生又有何難,最差也比綠鶯的薄命好。
一想起綠鶯是因何命薄,女子又有些感傷,寬慰了黍子幾句,吩咐婢女將她帶去安置,自己則臥在榻上,任情緒翻湧。
女子傷懷,是因為物傷其類。
她和綠鶯的人生都不由己,若她當年也被主君贈與了他人,如今不知會在哪裏,過著什麽樣的生活。
可綠鶯還是太癡,怎麽就動了真情。
遇人不淑不是她的錯,被那個男人拋棄更不是她的錯,為何竟因此鬱鬱寡歡致死,連女兒都不顧了。
受了那麽多苦楚,又為何不早早來信,偏等到最後一刻,讓她幫無可幫。
到此刻,女子才落下幾滴淚,還未滑至鬢發,又被她一指抹去。
眼淚有何用呢,這幾滴就夠了,女子輕扯嘴角無聲笑笑,隨後命婢女為她梳妝,她得去見主君。
那邊,婢女將黍子領去廂房後就離開了,留她一人在房中靜坐。
黍子是永光元年五月十七生人,到如今年五歲又四個月。
而她與綠鶯隻相處了五年又兩月十八天。
這期間,苦楚是有的,還不少,但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她也就不在意。
歡樂也是有的,不過少得可憐,且多集中在她一歲之前,因為那會兒綠鶯以為她那未曾謀麵的父親還能迴來。
一歲之後,綠鶯漸漸心死,可隻死了小半,剩下大半仍盼望著,每每聽說有商隊進城,都要抱著她外出打聽,問問可有人知曉西南地的秦姓糧商。
無人知曉,又是無人知曉,問了太多次無人知曉,綠鶯便不問了,轉而出錢央著商隊途徑西南地時,幫她尋上一尋。
一年,又一年,再一年,綠鶯不尋了,不是徹底心死,是她早年攢的積蓄已用了大半,剩下的一點,得留著養活自己和女兒。
清貧的生活於黍子於旁人,或許尚能承受,於綠鶯卻是承受不住的。
她雖身份低賤,自幼卻是被嬌養的,此前人生中受過最大的苦不過是沒練好舞被責罰的苦,哪能與苦苦度日的苦相比。
綠鶯本就是嬌怯的女子,靠她自己是活不成的,鬱鬱寡歡加上生活困苦,短短五年時間,就這麽去了。
唯一放心不下的女兒,隻得托付昔日的姊妹,盼她將黍子帶走,讓黍子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不要再受苦了。
黍子,也就是薑靈川,憶及此,有股深深的無力感。
綠鶯的不幸,看似是因為男人的薄情,其實是因為她那曾經錦衣玉食的生活。
偏偏臨了,最忘不了的還是昔日的錦衣玉食,以致為女兒尋的出路就是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錦衣,玉食,為何不想想,旁人為何給你這些,以為是因著寵愛就太淺薄了。
不是說綠鶯有錯,她沒錯,這是她能為女兒尋到的最好的出路,再多的,她真的做不到。
薑靈川隻是為她歎息。
她與綠鶯母女緣淺,如果綠鶯死後還能有下一世,她希望是隨心所欲的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