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寒衣節。


    五更天,東方剛露出魚肚白,丹雲縣城內的家家戶戶就忙碌了起來。


    蓋因今日需在家中祭祀先祖,必得早早將香燭、飯食、豚肉、酒等一應供物準備妥當,趕在東方破曉時行祭禮。


    此時,城外山郊一處破茅屋內,睡在幹草堆中的老乞薑大醒了。


    按照往常,他該起身簡單拾掇下就進城去乞食的。


    寅時出,申時迴,無論能否乞到食都是這個時間來迴。


    此刻他靜靜地躺在草堆裏一動不動,眼睛也沒睜開,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寒衣節,到底是個容易讓人想起親人的節日。


    薑大原不是乞丐,二十餘年前,他還是個耕農,日子過得雖拮據,但家中老妻兒孫俱在,生活平淡也充實。


    每到寒衣節,他們一家忙碌得很。


    一早,由他領著家人進山祭祖。


    午後,家中再由老妻領著灑掃一番,又收拾箱籠,將不合時的衣物歸攏妥,添置好的寒衣拿出,曬曬太陽,這樣明日一早就能穿。


    申時,吃頓難得的飯食,黍米飯配上應季的新鮮蔬菜和肥魚一條,祭完祖一家人分食完,美味非常。


    後逢北方大旱,他們靈川縣受災最嚴重,不等口糧吃盡,他果斷帶著一家人往南逃荒去。


    農家存糧本就不多,都指著秋收,哪成想那年六月出現旱象,苦熬到七月旱情更為嚴重。


    鄉老們上報了縣令,縣裏議沒議不知道,總之官府沒人來查看,也沒給出任何解決之法。


    開倉賑濟還為時太早,畢竟沒到人餓死的地步。


    苦等官府救災太難了,即使等來了,來年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薑大幼年經曆過一次旱災,遠不如這次嚴重,他至今仍記得災年後總也吃不飽的日子,太苦。


    家裏的兒孫不能再過這樣的日子。


    為了吃飽,那就走吧,往南走,聽說那裏水多,種的還是水稻,總不會遇旱。(薑大這樣認知)


    因著當時鄉裏的水源並未枯竭,家中存糧還有,人還能活,加之故土難離,對官府的期盼,種種因素累加,初始逃荒的人並不多。


    薑大家算是較早的一批逃荒人,等上路後才發現,這次旱災比預想的還嚴重,縣裏逃荒的人已經不少,他們鄉的遭災情況比起來居然尚算輕的。


    鄉間避人的小路,一行逃荒人漸漸匯聚。


    他們棄鄉裏流亡,哪怕是為活命逃的荒,也已經是流民了,路上不得不避人,況且官府仍壓著災情不處理。


    ......


    靈川縣隸屬初陽郡,距離南方最富庶的東臨郡兩千多裏。


    他們一行人,一開始一天能走五六十裏,等到糧食越吃越少,沿途水源補給不足,一天二十裏都算很多了。


    走走停停,這麽著走了一個月,大多數人糧食都吃完了,為了填飽肚子隻能去吃樹皮,啃草根。


    薑大家六口人,老妻、兒媳和兩個小孫已經瘦得不成形。


    薑大和兒子本是壯勞力,身體底子好,一路上還得護著一家人,吃的比四人多些,可也是形容枯槁。


    不幸又幸的是,一個月過去,旱災越來越嚴重,初陽郡餓死不少人,逃出的流民有增無減,官府終於重視了。


    初陽郡郡守上奏請罪,懇請朝廷開常平倉賑災並妥善安置流民。


    薑大這批逃荒人,這會已出了初陽郡又出了平北郡,路上行走也不再避人,哪裏的路通暢便捷走哪裏。


    糧食吃完了,不往人前走,不從富裕的縣過,哪裏還能活。


    最差不過是被官府抓了或打殺了,可要是遇上善人賑粥那得多好啊。


    起初,麵對這一大群流民,大多數縣都是城門緊閉的,但越往南走受災越輕也越富,他們真就遇上善人了。


    想吃飽不可能,能喝上熱乎的稀粥已是大幸。


    這粥熱乎得讓不少人不想在往前走了,越往前走就越多人賤賣自身為奴。


    或許大多人逃荒並沒有什麽目的地,哪處能落腳就在哪處停下。


    薑大卻是個執拗的,一心想去東臨郡。


    在他看來,那是個極富庶的地方,去那日子過得不會差。


    再者旱災越來越嚴重,流民越來越多,朝廷肯定會管的,說不定到了東臨郡還能分到幾畝荒地。


    開荒不怕,頭幾年官府必是免除賦稅徭役的,閑時進城做雇工,怎麽都能養活一家。


    隻要頭幾年熬住了,以後兒孫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薑大的暢想很美好。


    像薑大這般想得不在少數,畢竟最早選擇棄鄉裏逃荒的人,多少有些見識,也不願賣身為奴。


    還有些人是想著為奴也要找個更富庶的地,就攢著勁往前再走走。


    哪成想,後半程的路更難走。


    賑粥的縣是多了,可都不願收容流民,官府不許流民進城,也禁城內私買流民。


    流民們想賣兒賣女賣自身,都沒好雇主。


    往迴走,不可能。


    往前走,太難太難。


    可留在原地,一天隻能喝上幾口米湯,又是活路嗎?


    薑大不知道活路在哪,隻一心往前走。


    可他能走,兒子或許也能,老妻、兒媳和兩個小孫能嗎?


    路上,兩個小孫兒是先沒的,然後是老妻,再然後是兒媳。


    再再然後,兒子也沒了。


    那會距離東臨郡不遠,他和兒子聽說東臨郡郡守下令命沿途各縣安置流民,就拚命往東臨郡趕。


    他兒子不是餓死的,因為他們趕到了。


    他兒喝著一碗稠粥,又是笑又是哭,又是哭又是笑,一氣喝完粥,人就去了。


    薑大沒死,也不能死。


    薑家隻剩他了。


    ......


    東臨郡確實是個好地方。


    郡守是為民造福的好官,所轄二十六縣的縣令\/縣長便都紛紛效仿,治下一派祥和,民眾生活富足。


    處置流民也很妥善,先是各縣連月賑粥解了流民的饑,後又安排流民落戶。


    仍願做耕農的給荒田幾畝,做雇工的便給安排活計。


    且不論流民選擇走還是留,都給了幾月的救濟糧。


    其實,走到東臨的流民尚算少,再將流民分散到各縣,並不費什麽力就能解決。


    薑大不做耕農了,他輾轉各縣做了十餘年的雇工,並不賣力掙錢,圖個糊口罷了。


    年老力弱後就留在了丹雲縣,在城外荒山腳下建了簡陋的茅屋度日(等死)。


    他沒想到的是,自己這麽不容易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任自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緜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緜蠻並收藏任自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