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並未在房中靜坐太久,半個時辰後,有婢女奉命來為她梳洗妝點。
妝畢,身穿的素縞麻衣被換成了玉色絹衣,新梳的雙髻上也戴了同色絹花,衣襯人,人襯衣,黍子更似了玉做的人兒。
為她妝點的婢女很是意滿,笑著讚她貌好,說她定能討得主君歡喜。
此一語,好似什麽都沒說,也好似什麽都說了。
在這宅邸中,該是沒什麽能比得上主君的歡喜,而生活其中的女子亦或是女童,要想討得主君的歡喜,依靠的就是美貌。
此一語,不是說主君重美色,貪圖享樂。
黍子雖未見過這位主君,但從綠鶯對往昔的追憶中能推斷出,這位主君重的是權欲,美色於他不過是向上攀附的手段。
以色謀權才是根本所求,因此相貌越是姣好的女子,在他眼中越是有價值。
若是他斷定你的美貌將來能為他帶來更多,那麽在將來未到來前,美貌反而是保護你的最佳利器。
但這絲毫不值得歡喜,有什麽可喜呢?
即使此刻門內門外的婢女都在善意的衝著黍子笑,她也笑不出半分。
婢女們的善意和笑是因著她許是能得主君的看重,而她要因著什麽笑呢?
因著不久前還穿著粗麻衣,眼下卻換了絹衣呢?還是所圖更大,因著未來十年可預見的被嬌養的生活呢?
不待她胡思,有婢女從正院來,說是主君要召她見上一見。
黍子便跟在此婢女身後,穿過層疊的迴廊,進了正院,進院後又過了三道院門,才在一處偏廳見著眾人口中的主君。
主君天生一副喜慶模樣,瞧著格外和善,一見黍子就關切道:“可人憐的孩子,快別行禮,上前來,讓我好好瞧瞧。”
瞧了一會兒,又狀似感傷,歎道:“哎,當年你父母是因我結緣,哪想結的是段孽緣,竟害得你母親早早離世。好孩子,你可怪我?”
黍子無論如何也不會言怪,緩緩搖頭,表示不怪。
主君見狀,好似被黍子觸動了某根他沒有的心弦,“好孩子,可人憐的孩子”,連聲地喚,就差帶上哭腔了。
他如此惺惺作態,黍子若真是五歲的女童,即使知事早,也會感動得無以複加。
於是,黍子不再頷首低眉,無措地抬眼望向主君,欲言又止,想寬慰他又不知該如何開口。
隻好神色焦急地望向主君身側的女子,希冀她能幫著勸上一二,不然,她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一時心急,眼眶中都盈了淚,欲滴未滴,好不惹人憐。
做戲與看戲的兩人,見真惹哭了孩子,忙收斂,一個安慰她莫感傷,另一個直接將她攬進懷中拭淚。
黍子畢竟是懂事的孩子,被安慰了幾句,情緒也就好轉了,故作羞赧地從女子懷中掙脫。
背朝兩人理了理微亂的發絲,理好發絲,複又轉迴身,低眉順眼地立在一旁,不再言語。
真是好不有禮的乖孩子。
被她忽視的兩人默默對視,不明白戲怎麽成了這麽個走向。
照理,不該是黍子寬慰主君,主君裝作被安慰,之後順勢提出認黍子作養女嗎?怎麽就沉默無聲了呢?
可戲已經演了大半,偏了也得繼續演完。
得了暗示,女子主動開口道:“黍子,雖你不怨怪主君,主君他心中仍是難安。”
主君應和著,“是啊,若是早知道你和綠鶯的境況,我定會派人將你們母女一起帶迴來。”
見黍子依舊不作聲,又道:“綠鶯雖不在了,黍子你在這世上還是有親人的,若是你願意,不妨認下我這個阿爺。”
話畢,一臉期冀地看著倏然抬頭的黍子。
黍子是真詫異,她沒想到兩人作戲竟是為了這麽個緣由,聽來怪異,想來也怪異。
她一個孤女,認主君作父,自然好處多多,可主君認她作女,能得到什麽呢?
黍子自是不會信了他的憐愛說。
除了家以女貴(女兒的女),她想不出別的能站住腳的理由。
黍子真想摸摸自己這張臉,它居然在這個以色謀權的主君眼中如此有價值,不惜給她一個女兒的身份。
女兒可不是婢女,不能隨意送人,是要高嫁的,至於高到哪裏,最高自然是那未央宮中。
黍子思緒轉了又轉,麵上卻是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阿爺?不,不能,我不能認您作阿爺。”
主君尚未說話,女子倒先義憤起來,“為何不能?可是還念著你的親阿爺?那個秦姓糧商?”
“哎,雲鸝,怎得語氣這般兇,莫嚇著黍子。她年歲小,念著自己的親阿爺也是應該。”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又在黍子麵前作起了戲。
等主君哄好了義憤的雲鸝,黍子訥訥開口,“他不是我阿爺,我沒有阿爺。”
說完似是情緒低落,又垂下了腦袋。
她這副失神的小模樣,怪惹人憐,主君放軟了語氣,又問了一迴,“沒有阿爺,為何不能認下我這個阿爺?可是怕我?”
黍子搖頭,猶豫片刻,抬頭似怯似盼地望了主君一眼,“您是主君,阿娘從前隻是您府上的婢女,您不該做我阿爺的。”
主君不想是這個理由,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失笑道:“傻孩子,身份算得什麽,我既認下你,自是不在意這些,你又何須介懷。”
說完又對雲鸝感慨,“你合該早些同綠鶯聯絡,若是黍子自幼長在府中,不會有這般多的顧慮。”
他的話說得動聽,起碼能騙住五歲的黍子。
她不禁又抬頭望了主君一眼,這一眼帶了些期冀,期冀能再問上她一迴,這一迴她一定會答應的。
一個玉做的小人兒,這般瞧著你,哪能不滿足她呢,主君便問了最後一迴,“黍子,你可願認下我這個阿爺?”
黍子忙頷首,又怕他瞧不見,脆聲說了句,“嗯,願意的。”
這聲是她進到偏廳後說得最響亮的一聲,短促又清脆,也總算透露出幾分孩童該有的稚氣。
主君朗聲大笑,興致上來,舉起嬌小的黍子,讓她改口喚他阿爺。
黍子“羞赧”不願叫,他便作勢將人舉高,預備向上拋擲,嚇得黍子在慌亂中連聲喚著阿爺。
得逞後,主君恢複了慈愛,相當寵溺地將黍子抱在臂彎,也連聲喚她乖女。
真是好一副父慈女孝的情景,如果不提兩人相識不過半個時辰的話。
妝畢,身穿的素縞麻衣被換成了玉色絹衣,新梳的雙髻上也戴了同色絹花,衣襯人,人襯衣,黍子更似了玉做的人兒。
為她妝點的婢女很是意滿,笑著讚她貌好,說她定能討得主君歡喜。
此一語,好似什麽都沒說,也好似什麽都說了。
在這宅邸中,該是沒什麽能比得上主君的歡喜,而生活其中的女子亦或是女童,要想討得主君的歡喜,依靠的就是美貌。
此一語,不是說主君重美色,貪圖享樂。
黍子雖未見過這位主君,但從綠鶯對往昔的追憶中能推斷出,這位主君重的是權欲,美色於他不過是向上攀附的手段。
以色謀權才是根本所求,因此相貌越是姣好的女子,在他眼中越是有價值。
若是他斷定你的美貌將來能為他帶來更多,那麽在將來未到來前,美貌反而是保護你的最佳利器。
但這絲毫不值得歡喜,有什麽可喜呢?
即使此刻門內門外的婢女都在善意的衝著黍子笑,她也笑不出半分。
婢女們的善意和笑是因著她許是能得主君的看重,而她要因著什麽笑呢?
因著不久前還穿著粗麻衣,眼下卻換了絹衣呢?還是所圖更大,因著未來十年可預見的被嬌養的生活呢?
不待她胡思,有婢女從正院來,說是主君要召她見上一見。
黍子便跟在此婢女身後,穿過層疊的迴廊,進了正院,進院後又過了三道院門,才在一處偏廳見著眾人口中的主君。
主君天生一副喜慶模樣,瞧著格外和善,一見黍子就關切道:“可人憐的孩子,快別行禮,上前來,讓我好好瞧瞧。”
瞧了一會兒,又狀似感傷,歎道:“哎,當年你父母是因我結緣,哪想結的是段孽緣,竟害得你母親早早離世。好孩子,你可怪我?”
黍子無論如何也不會言怪,緩緩搖頭,表示不怪。
主君見狀,好似被黍子觸動了某根他沒有的心弦,“好孩子,可人憐的孩子”,連聲地喚,就差帶上哭腔了。
他如此惺惺作態,黍子若真是五歲的女童,即使知事早,也會感動得無以複加。
於是,黍子不再頷首低眉,無措地抬眼望向主君,欲言又止,想寬慰他又不知該如何開口。
隻好神色焦急地望向主君身側的女子,希冀她能幫著勸上一二,不然,她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一時心急,眼眶中都盈了淚,欲滴未滴,好不惹人憐。
做戲與看戲的兩人,見真惹哭了孩子,忙收斂,一個安慰她莫感傷,另一個直接將她攬進懷中拭淚。
黍子畢竟是懂事的孩子,被安慰了幾句,情緒也就好轉了,故作羞赧地從女子懷中掙脫。
背朝兩人理了理微亂的發絲,理好發絲,複又轉迴身,低眉順眼地立在一旁,不再言語。
真是好不有禮的乖孩子。
被她忽視的兩人默默對視,不明白戲怎麽成了這麽個走向。
照理,不該是黍子寬慰主君,主君裝作被安慰,之後順勢提出認黍子作養女嗎?怎麽就沉默無聲了呢?
可戲已經演了大半,偏了也得繼續演完。
得了暗示,女子主動開口道:“黍子,雖你不怨怪主君,主君他心中仍是難安。”
主君應和著,“是啊,若是早知道你和綠鶯的境況,我定會派人將你們母女一起帶迴來。”
見黍子依舊不作聲,又道:“綠鶯雖不在了,黍子你在這世上還是有親人的,若是你願意,不妨認下我這個阿爺。”
話畢,一臉期冀地看著倏然抬頭的黍子。
黍子是真詫異,她沒想到兩人作戲竟是為了這麽個緣由,聽來怪異,想來也怪異。
她一個孤女,認主君作父,自然好處多多,可主君認她作女,能得到什麽呢?
黍子自是不會信了他的憐愛說。
除了家以女貴(女兒的女),她想不出別的能站住腳的理由。
黍子真想摸摸自己這張臉,它居然在這個以色謀權的主君眼中如此有價值,不惜給她一個女兒的身份。
女兒可不是婢女,不能隨意送人,是要高嫁的,至於高到哪裏,最高自然是那未央宮中。
黍子思緒轉了又轉,麵上卻是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阿爺?不,不能,我不能認您作阿爺。”
主君尚未說話,女子倒先義憤起來,“為何不能?可是還念著你的親阿爺?那個秦姓糧商?”
“哎,雲鸝,怎得語氣這般兇,莫嚇著黍子。她年歲小,念著自己的親阿爺也是應該。”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又在黍子麵前作起了戲。
等主君哄好了義憤的雲鸝,黍子訥訥開口,“他不是我阿爺,我沒有阿爺。”
說完似是情緒低落,又垂下了腦袋。
她這副失神的小模樣,怪惹人憐,主君放軟了語氣,又問了一迴,“沒有阿爺,為何不能認下我這個阿爺?可是怕我?”
黍子搖頭,猶豫片刻,抬頭似怯似盼地望了主君一眼,“您是主君,阿娘從前隻是您府上的婢女,您不該做我阿爺的。”
主君不想是這個理由,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失笑道:“傻孩子,身份算得什麽,我既認下你,自是不在意這些,你又何須介懷。”
說完又對雲鸝感慨,“你合該早些同綠鶯聯絡,若是黍子自幼長在府中,不會有這般多的顧慮。”
他的話說得動聽,起碼能騙住五歲的黍子。
她不禁又抬頭望了主君一眼,這一眼帶了些期冀,期冀能再問上她一迴,這一迴她一定會答應的。
一個玉做的小人兒,這般瞧著你,哪能不滿足她呢,主君便問了最後一迴,“黍子,你可願認下我這個阿爺?”
黍子忙頷首,又怕他瞧不見,脆聲說了句,“嗯,願意的。”
這聲是她進到偏廳後說得最響亮的一聲,短促又清脆,也總算透露出幾分孩童該有的稚氣。
主君朗聲大笑,興致上來,舉起嬌小的黍子,讓她改口喚他阿爺。
黍子“羞赧”不願叫,他便作勢將人舉高,預備向上拋擲,嚇得黍子在慌亂中連聲喚著阿爺。
得逞後,主君恢複了慈愛,相當寵溺地將黍子抱在臂彎,也連聲喚她乖女。
真是好一副父慈女孝的情景,如果不提兩人相識不過半個時辰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