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午時,食肆逐漸熱鬧起來。


    現今普通民眾一日隻食兩餐,但城內官紳富戶一日食三餐的並不少見。


    多出的一餐也不專吃飯食,多數是用些點心果脯等主食以外的填填腹。


    食肆後巷的眾人並不指著這餐,畢竟點心什麽的誰不想吃,還能扔到後巷啊。


    沒這麽傻的人。


    薑大這會看女嬰和他互動許久,怕她餓,就拿出陶罐裏尚溫的麵湯來喂她。


    女嬰胃口很小,薑大隻喂了幾勺就不再吃了,眯瞪著又睡了。


    麵湯剩下很多,足夠女嬰吃到明日。


    但薑大擔憂,去雲溪山的路上,該怎麽辦?


    其實薑大內心充滿了不確定。


    一是天寒日頭短了,他每日最多趁著日頭走四個時辰,且走得慢,歇歇停停,百餘裏恐怕要走上十來天。


    二是,一路上的飯食怎麽解決?


    東臨郡民風淳樸,郡內民眾家有餘糧,能討到飯食,但不是每日都能討到。


    平時餓一日能熬住,行路餓一日還能繼續走嗎?


    且他能熬,小娃娃能熬嗎?


    他隻得明日厚顏向老漢討些糧給女嬰備著,實在也沒別的法子。


    至於他,一會夕食多討些吃食吧,夠兩日的就好。


    ......


    酉時,薑大離開後巷往城外走。


    丹雲縣城門並不關閉,天黑後會戒嚴,出入城查驗也會更嚴格些。


    守城的兵卒們都認識薑大,好奇他今日居然晚了一個時辰離開,簡單查驗一番,見隻是多了些吃食,利索放他出城了。


    等薑大迴到茅屋,已是戌時三刻。


    從城門到茅屋約五裏地,薑大就走了這般久。


    他自己是習慣的,也不會多感慨老衰。


    進屋把依然熟睡的女嬰放進幹草堆,薑大生了火取暖照明,準備開始收拾路上要用的東西。


    今日從食肆得的吃食不多,拿到手就吃了。現有的幾塊蒸餅,是巷裏好心婦人們給的,許是看他帶著孩子,婦人們比往常給得多。


    要不是薑大跟老乞丐說他以後都不來了,少不得要被小乞丐們搶走些。


    往常他是不介意的,這迴不能讓。


    衣物隻他身上這些,他準備多帶些幹草,白天背身上,晚上露宿也能鋪蓋。


    他囤的幹草多,能編兩床,一床鋪一床蓋。


    趁著女嬰沒醒,先編了小背簍試手,還好,手不生。


    編完一個,薑大起身熱了麵湯,晾了晾叫醒女嬰喂食。


    哄睡女嬰,開始編草席,他編得粗,所以速度不慢。


    編完一床,快三更天了,人有些疲累,想著明日還要進城,才停手休息。


    第二日,薑大起晚了,比平日晚一個時辰出門,到早集時正是朝食的當口。


    老夫婦正忙著,薑大便沒往前,等他們把食客的麵湯都盛上,才走了過去。


    老夫婦今日到時辰沒見到人,真怕他直接就去雲溪山了。


    這會看到他來很是鬆了口氣,好歹把他們準備的東西帶上啊。


    老漢一把拉過薑大,從攤子底拿出一個大背簍。


    老婦利索取出最上麵的嬰兒繈褓給女嬰裹上,雖然舊了點,但能保暖。


    “家裏孩子都大了,用不上了,剛好給這小娃娃,多好的事。看,她還笑了,這是知道暖和,高興著呢!”老婦抱著孩子顯擺給老漢看。


    “真是好孩子。”老漢讚道。


    其實沒笑,早上女嬰吃完出得門,這會睡著呢。


    薑大知道他們的用意,內心感激不已。其實他哪裏能拒絕呢。


    老漢一看到薑大露出一副“大恩無以報”的神情,忙打斷他,介紹起背簍裏的其他東西。


    “這罐麵粉炒過了,多兌些熱水活稀些就能給孩子吃。這幾個竹筒可以裝水,方便路上喝。油紙裏包著幾張蒸餅,你留著吃。就這些了,可別嫌少啊。”


    薑大看他自己甚至都沒有厚顏討要,夫婦倆就給孩子和他都準備好了吃食,心中思緒翻湧,不知道該說什麽,最後隻是說,“不少,哪裏少。等這孩子大了,讓她迴來看看你們。”


    “哎,哎,等她迴來。”夫婦倆齊聲應好。


    他們雙方默契地沒有提薑大迴不迴來。


    攤上食客走了,挪出了位置,老漢給薑大盛了麵湯,鍋裏剩下的麵條都舀了出來,堆得陶碗冒尖,又拿出一個小陶罐,裝滿麵湯。


    薑大沒有說什麽,默默吃完了,湯也喝得精光。


    吃完,幫著老漢收拾攤位。


    攤位收拾起來很快,收拾完,夫婦倆就要迴了。


    薑大接過孩子,看看兩人,緩緩道,“珍重。”


    老夫婦,“珍重。”


    道完珍重,雙方就分開了。


    薑大帶著孩子迴了茅屋,繼續編草席。


    編完還有剩的幹草,他就搓軟,打算塞進衣服裏,這樣防寒應該不成問題。


    他把草席卷起來,試了試,剛好能裝進大背簍。


    也是這時,他才發現,背簍最底下還有個小布袋,裏麵裝了十文錢。


    十文錢不多,就是因為不多,夫婦倆知道薑大不會特意還迴來。


    官道上茶水鋪的蒸餅貴一些,兩文錢一個,十文錢就是五個蒸餅。


    薑大以前常在郡內各縣輾轉,他知道從丹雲縣到雲溪山所在的沁水縣一路能遇到三四個驛站,驛站旁邊都有茶水鋪,在茶水鋪買蒸餅是會送一碗熱水的。


    薑大內心感歎自己何德何能遇到這樣的友人,又無奈自己沒有能力答謝友人。


    歎奈何。


    薑大將十文錢放在了包袱裏,又在包袱裏鋪了些搓軟的幹草。


    他倒是不擔心在郡內遇到劫道的,他也不值得被劫。


    包袱多揣些幹草是給孩子保暖,把錢放進包袱是不想第一時間用它。


    東西都收拾好,薑大抱著孩子坐在門前曬太陽。


    這應該是最後一次坐在這間茅屋前曬太陽了,但他不是留戀。


    或者說他留戀的是太陽,但太陽去哪裏都有,沒什麽好留戀的。


    至於這間茅屋,雖然住了十餘年,但他從不把這裏當家,一開始是當個落腳地,後來以為會是身死地,現在不是也沒什麽。


    死在路上也挺好,於他們一家也算是一種團聚。


    薑大想到了他兒子,他和兒子在逃荒路上就地掩埋了四個家人,他兒子則是官府負責安葬的。


    東臨郡郡守仁善,出錢給最初死在東臨的流民都備了一口薄棺,一齊葬在了某山山郊。


    薑大起先常常去看兒子,到了丹雲縣後就沒再去過。


    這次去雲溪山的路上不經過,但薑大並不遺憾。


    他們一家就快要團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任自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緜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緜蠻並收藏任自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