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會議混子
原生家庭:我的孤獨人生 作者:半度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 sme 公司已經度過兩個月時光的李想,期間參與了數次培訓會議。說來也怪,幾乎每一場會議上,總能瞧見那麽一兩位看著似曾相識之人。細細迴想起來,好像每場會議都會出現這幾張熟悉的麵孔。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既非公司員工,亦非會議的主辦者。
經過一番觀察,李想發現這些人的目的頗為有趣——他們專門趕來參加這種免費的會議,彼此交換一下名片,接著心安理得地享用著免費提供的豐盛午餐,順便再聽聽課程。若要斷言他們並非真正的客戶,倒也不盡然……畢竟,他們手中確實持有自家注冊公司的名片,上麵清晰地印著各自的職務信息,隻是其真實性實在難以辨別。
不過,當注意到他們頻繁出現在各個不同公司所舉辦的會議現場時,基本上便能夠推斷得出,此類人士多半是以虛假身份每日四處蹭吃蹭喝罷了。對於這種現象,在該行業深耕已久、經驗豐富的李利老師自然心知肚明。某天,趁著閑暇之餘,李利老師將其中門道向李想娓娓道來:“像這樣的人啊,那可真是為數不少。遇到了不必去理睬他們就行啦!他們充其量也就是貪圖些許小便宜而已。但實際上,他們如此這般行徑,揮霍掉的可是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喲!”聽到這番話後,李想深表認同地點頭迴應道:“可不是嘛,真不知道他們到底圖個啥!”
李想心中暗自思忖著那些整日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之人到底是出於何種緣由如此行事呢?帶著滿心的疑惑與不解,當夜幕降臨,結束一天工作後的閑暇時光裏,李想決定拜訪王道老師,並與他就此話題展開一場深入而透徹的探討。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想找到王道老師。兩人相對而坐,一杯清茶,幾縷月光透過窗欞灑落在地上,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祥和的氛圍。
王道老師輕輕抿了一口茶,緩聲道:“混日子的人啊,通常都會曆經‘這四個階段’。首先,他們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羅盤的船隻一般,隻能隨波逐流;其次,這類人對於自我提升毫無動力,總是安於現狀,不願踏出舒適區去迎接新的挑戰;再者,他們對待時間極為隨意,肆意揮霍光陰卻不自知;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他們內心深處缺乏積極向上的心態,總是以消極悲觀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
頓了頓,王道老師接著說道:“實際上,許多人對於時間的認知和運用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那些生活順遂如意的人們,更注重享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將每一天都視為一次獨特的體驗和成長機會;然而,那些生活不盡人意的人,則僅僅是在數著日子過活,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單調乏味的節奏。正因如此,不少人才會選擇將寶貴的日子白白荒廢掉。”
李想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追問道:“那麽,具體來說,混日子的人通常都具備哪些鮮明的特征呢?”
王道老師隨後緩緩的講到:“第一個階段是很焦慮,但是不去行動。混日子的初級階段,就是非常焦慮。在這個時期,混日子的人可能剛剛大學畢業,可能經曆了一次失業,可能創業失敗,還可能遭遇了一次重大感情創傷,於是他們開始放任自流,當起了家裏蹲,一日三餐都吃起了外賣,一周隻出一次門丟垃圾。
他們也知道這個狀態下去不行,所以整天都非常焦慮,惶惶不可終日。每天午夜夢迴時,就迴想起過去的意氣風發,然後就失眠脫發,整天臭著一張臉,在心理上暗示自己生病了,所以需要好好休養一段時間。
我之前看一些肥宅的記錄片,他們的狀態基本就是這樣,物欲被壓得很低,每天都蝸居在一個小房子裏。 他們的內心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好過來了,但是身處泥潭,習慣了這種狀態無法自拔罷了。”
“第二個階段是習慣懶惰,用垃圾娛樂混日子。習慣懶散生活,閉門不出過後,人就會漸漸遺忘自己曾經的雄心壯誌,開始過一天是一天,也慢慢淡去了對時間的緊迫感。混日子到這個階段的人,他們內心會有些許不甘,但是卻懶得管了,他們不會再想去努力奮鬥,取而代之的是用垃圾娛樂來打發時間。
他盡管此時還是會因焦慮睡不著覺,但在深夜裏卻選擇用肥皂劇、網絡小說、打遊戲,還有刷小視頻等垃圾娛樂,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很多混日子的人,走到這一步就很難再自拔,因為垃圾娛樂有很強的稀釋性,能讓人更加頹廢、懶散,但卻能讓人產生“過得挺充實”的錯覺。
我想提醒你,別在娛樂中死去,別把“放鬆”當成“放縱”的擋箭牌。這樣混起日子來雖然很快活,但確是人生的“加速器”,將你人生的希望掐滅。”
“第三個階段是失去親人和朋友的支持。混日子的第三個階段,就是你將失去親人的關心,以及朋友的青睞。因為你被懶惰和絕望纏身,讓他們看不到人性之光,漸漸地他們會為你著急,想讓你改變,發現無力改變後,便會離你而去,任你自生自滅。
到了這個階段的人,你會感慨人性現實,但造成這一切苦果的人,卻是你自己,怪不了其他人。畢竟別人在拚盡全力,去過想要的生活,你卻在原地混日子,稍微有點兒誌氣的人,都會瞧不起你。你和親朋好友間,差距越來越遠,於是漸漸斷了聯係。最後,你隻能找一些同樣混日子的人在一起,一同在癡坐在泥潭裏。”
“第四個階段是無盡悔恨,卻無力迴天。混日子到第四個階段人,生命也差不多要走到盡頭了。他們最常說的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他們常常後悔年輕時沒有努力,活在無盡悔恨當中,當遇見以前的熟人,都不敢相認,就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
在無數個淩晨四點半,你會想,你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麽而活,你為後人留下什麽,人生有什麽意義?想來想去,還是後悔二十幾歲時,就放棄了自己。
人生在世,難免遭受一些打擊,但是千萬別去選擇混日子,因為一混日子,你的人生就等同直接走了下坡路,還是很難逆轉的那種。所以餘生很長,別忘記成長,別混日子,好好生活。”
經過一番觀察,李想發現這些人的目的頗為有趣——他們專門趕來參加這種免費的會議,彼此交換一下名片,接著心安理得地享用著免費提供的豐盛午餐,順便再聽聽課程。若要斷言他們並非真正的客戶,倒也不盡然……畢竟,他們手中確實持有自家注冊公司的名片,上麵清晰地印著各自的職務信息,隻是其真實性實在難以辨別。
不過,當注意到他們頻繁出現在各個不同公司所舉辦的會議現場時,基本上便能夠推斷得出,此類人士多半是以虛假身份每日四處蹭吃蹭喝罷了。對於這種現象,在該行業深耕已久、經驗豐富的李利老師自然心知肚明。某天,趁著閑暇之餘,李利老師將其中門道向李想娓娓道來:“像這樣的人啊,那可真是為數不少。遇到了不必去理睬他們就行啦!他們充其量也就是貪圖些許小便宜而已。但實際上,他們如此這般行徑,揮霍掉的可是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喲!”聽到這番話後,李想深表認同地點頭迴應道:“可不是嘛,真不知道他們到底圖個啥!”
李想心中暗自思忖著那些整日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之人到底是出於何種緣由如此行事呢?帶著滿心的疑惑與不解,當夜幕降臨,結束一天工作後的閑暇時光裏,李想決定拜訪王道老師,並與他就此話題展開一場深入而透徹的探討。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想找到王道老師。兩人相對而坐,一杯清茶,幾縷月光透過窗欞灑落在地上,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祥和的氛圍。
王道老師輕輕抿了一口茶,緩聲道:“混日子的人啊,通常都會曆經‘這四個階段’。首先,他們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羅盤的船隻一般,隻能隨波逐流;其次,這類人對於自我提升毫無動力,總是安於現狀,不願踏出舒適區去迎接新的挑戰;再者,他們對待時間極為隨意,肆意揮霍光陰卻不自知;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他們內心深處缺乏積極向上的心態,總是以消極悲觀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
頓了頓,王道老師接著說道:“實際上,許多人對於時間的認知和運用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那些生活順遂如意的人們,更注重享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將每一天都視為一次獨特的體驗和成長機會;然而,那些生活不盡人意的人,則僅僅是在數著日子過活,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單調乏味的節奏。正因如此,不少人才會選擇將寶貴的日子白白荒廢掉。”
李想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追問道:“那麽,具體來說,混日子的人通常都具備哪些鮮明的特征呢?”
王道老師隨後緩緩的講到:“第一個階段是很焦慮,但是不去行動。混日子的初級階段,就是非常焦慮。在這個時期,混日子的人可能剛剛大學畢業,可能經曆了一次失業,可能創業失敗,還可能遭遇了一次重大感情創傷,於是他們開始放任自流,當起了家裏蹲,一日三餐都吃起了外賣,一周隻出一次門丟垃圾。
他們也知道這個狀態下去不行,所以整天都非常焦慮,惶惶不可終日。每天午夜夢迴時,就迴想起過去的意氣風發,然後就失眠脫發,整天臭著一張臉,在心理上暗示自己生病了,所以需要好好休養一段時間。
我之前看一些肥宅的記錄片,他們的狀態基本就是這樣,物欲被壓得很低,每天都蝸居在一個小房子裏。 他們的內心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好過來了,但是身處泥潭,習慣了這種狀態無法自拔罷了。”
“第二個階段是習慣懶惰,用垃圾娛樂混日子。習慣懶散生活,閉門不出過後,人就會漸漸遺忘自己曾經的雄心壯誌,開始過一天是一天,也慢慢淡去了對時間的緊迫感。混日子到這個階段的人,他們內心會有些許不甘,但是卻懶得管了,他們不會再想去努力奮鬥,取而代之的是用垃圾娛樂來打發時間。
他盡管此時還是會因焦慮睡不著覺,但在深夜裏卻選擇用肥皂劇、網絡小說、打遊戲,還有刷小視頻等垃圾娛樂,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很多混日子的人,走到這一步就很難再自拔,因為垃圾娛樂有很強的稀釋性,能讓人更加頹廢、懶散,但卻能讓人產生“過得挺充實”的錯覺。
我想提醒你,別在娛樂中死去,別把“放鬆”當成“放縱”的擋箭牌。這樣混起日子來雖然很快活,但確是人生的“加速器”,將你人生的希望掐滅。”
“第三個階段是失去親人和朋友的支持。混日子的第三個階段,就是你將失去親人的關心,以及朋友的青睞。因為你被懶惰和絕望纏身,讓他們看不到人性之光,漸漸地他們會為你著急,想讓你改變,發現無力改變後,便會離你而去,任你自生自滅。
到了這個階段的人,你會感慨人性現實,但造成這一切苦果的人,卻是你自己,怪不了其他人。畢竟別人在拚盡全力,去過想要的生活,你卻在原地混日子,稍微有點兒誌氣的人,都會瞧不起你。你和親朋好友間,差距越來越遠,於是漸漸斷了聯係。最後,你隻能找一些同樣混日子的人在一起,一同在癡坐在泥潭裏。”
“第四個階段是無盡悔恨,卻無力迴天。混日子到第四個階段人,生命也差不多要走到盡頭了。他們最常說的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他們常常後悔年輕時沒有努力,活在無盡悔恨當中,當遇見以前的熟人,都不敢相認,就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
在無數個淩晨四點半,你會想,你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麽而活,你為後人留下什麽,人生有什麽意義?想來想去,還是後悔二十幾歲時,就放棄了自己。
人生在世,難免遭受一些打擊,但是千萬別去選擇混日子,因為一混日子,你的人生就等同直接走了下坡路,還是很難逆轉的那種。所以餘生很長,別忘記成長,別混日子,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