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練習
炮火連天二戰求生之路 作者:炮打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這款坦克,型號叫pzkpfw ii ausf c,8.9噸重,邁巴赫hl62tr型發動機,剛開始的時候叫做農業拖拉機。”
巴塔爾向霍夫曼詳細的介紹。
“當然,他現在有些落伍,就連捷克斯洛伐克的t38都比它好,我們現在是往輕裝甲師上靠攏,想來你也知道了。”
“是的,我的排增加了輪式裝甲車,減少了三輪摩托。”
“聽說那些三輪摩托被調往後方,用於治安作戰,打擊那些反抗分子。”
“我還真不知道,該死的反抗者。”
“嘿,不要看它的履帶比較窄,很穩定,5個中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前麵是主動輪,後麵是誘導輪,這裏,還有這裏,20毫米的附加裝甲。”
搭眼一瞧,看到有螺栓固定住,圍著坦克走一圈,自然要介紹整體。
霍夫曼知道戰時機械越簡單越好,比如蘇俄的t34底盤,德國的就是太精細,尤其是使用交錯排列負重輪的中重型坦克,光拆輪子就要拆一整天。
在隻有機械垂直穩定儀的時代,多個負重輪的地形通過性和移動火炮射擊穩定性更好,果然沒有完美的事物,精密的履帶複雜的交錯結構實在是讓人望而生畏。
德國人始終在糾結,中重型設備的設計,完美的體現出德國人對精密機械的癖好,以及“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使用效果。
後勤的維修,次次感動的都要哭出聲。
而蘇俄取消托帶輪,為t34等坦克安裝了寬輪窄間距負重輪,在負重輪損壞時,維修人員隻需單獨拆卸破損部分,隨後完成替換即可,迅速補充戰鬥。
質量重要還是數量重要?
發動機和懸掛係統同樣息息相關。
“來,進來看看。”
鑽入坦克裏麵,設計師們為了裝甲兵的腦袋不受碰撞,橡膠皮毛,覆蓋著可能磕磕碰碰的地方,為了酷,真用心。
“前進六檔、倒車一檔,由離合器以及刹車來進行控製,轉向是利用兩側履帶速差。”
“霍夫曼,主要武器為kwk30型55倍口徑20mm機關炮,能發射pzgr.39穿甲彈、pzgr.40高速穿甲彈以及sprgr. 39高爆彈,全車帶有18個10發的20毫米彈匣(共180發)和2250發7.92毫米機槍彈藥。”
“速射炮?那是mg34機槍!那可真棒,手握真理的感覺妙極了。”
“不,相信我,很多人接受不了炮塔裏的味道,刺鼻的硝煙味道,讓人難以唿吸。”
另外的味道,巴塔爾沒有說,估計是機油帶來的難以忍受的味道。
黑色的製服,與民國老百姓的衣服一樣,深色耐髒,沒毛病。
“這是fug5車載無線電,有興趣做裝甲兵嗎?”
巴塔爾隨手遞過耳機,指指喉管發音器。
戴上耳機的霍夫曼,沒有立即迴話,必須要想一想,因為言論導致獲罪的例子太多了。
謹慎再謹慎。
絕不做裝甲兵,死亡率太高。
衝擊波,金屬射流,震蕩,碎片。
人生苦短,不能想不開。
不過,步兵傷亡率更高,太天真,太熱血,結果是早投胎。
“不,你知道的,步兵配合一樣重要,相輔相成,我暫時不想離開,當然,如果國家需要,我時刻準備著。”
“向您致敬,中尉同誌。”
巴塔爾接下來的培訓,用心許多,頗有著傾囊相授的意味。
“炮彈的動能會衰減,200米,500米,1000米,彈道下墜,蔡司tzf瞄準鏡,大三角形是兩密位,三角形是一密位,知道車長,看看占到幾密位,然後用車長÷密位x1000=距離,一般我們隻做概略計算。”
“我看看,謝謝。”
固定的目鏡,鉸鏈式鏡頭,精密的儀表,無與倫比的質量。
“每一次射擊就是一次賭博,記住我們的原則,先手開火,先手擊殺!”
理論再多,不如實操。
轟隆隆的發動機,吱嘎吱嘎的履帶聲迴蕩在練習場。
操作射擊上手快,維修保養一眼清,仿佛對機械有天生的敏感。
休息時段的霍夫曼看著贈送的裝甲兵軍裝,耳邊還在迴想巴塔爾的誇獎。
“上帝啊!你可真是天才,難道你會魔法嗎?”
收集各個兵種的整套軍服,軍車等物品,應該不是不良癖好?
“酸菜燉豬肘子!紅菜湯,酸紫甘藍,竟然還有蛋糕?”
東北的德國飲食,霍夫曼還是會做的,一鍋出的亂燉。
所謂紅菜湯,把能找到的蔬菜,切吧切吧扔到鍋裏麵,倒入番茄醬。
再來些煮香腸,胡蘿卜燉青豆,土豆燉牛肉,齊活,必不可少的黑麥麵包,一小瓶蜂蜜。
霍夫曼的親自下廚,宴請巴塔爾車組的三個人,名聲很重要,人設要立好。
還邀請幾個班長做陪。
“伏特加?”
巴塔爾拿起酒瓶,看了幾下。
“波蘭?”
驚奇的問道。
德國人的文化素質確實高,學校一般會教授幾種語言,有些小語種也有,帶路黨始終存在。
存在即合理,有土壤的原因,有成長的原因,還有其他。
“霍夫曼,您的招待讓人印象深刻。”
“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讓我們滿飲一杯。”
幾個人站起來,舉著酒杯。
“為了帝國!”
“為了帝國 !”
用中國人的話說,賓客盡歡,交流的氛圍是愉悅的,是坦誠的,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雙方一致認為,以後的戰鬥中,必須要相互扶持。
戰爭初期,物資供應還算充沛,大量的戰爭準備,物質的匱乏,糟糕的後勤,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
每個國家采取的策略半斤和八兩,但凡希嗨善待烏克蘭,提高仆從軍的地位,不讓歐洲糧倉餓死人,免費的勞動力還是很多的,或許能堅持更久。
覺醒民族主義的烏克蘭,初期可是把德軍當做解放者。
英法希望帝國打蘇俄,蘇俄盼望帝國打英法,誰都沒有做好戰爭動員的準備。
而悲催的是帝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曆史隻不過是重演。
霍夫曼看著施耐德收拾宴席餐具,默默的思索著。
會不會是參加過一戰的希嗨,認為東線會像上一次一樣輕鬆取得勝利,卻忘記了培植的弗拉基米爾才是獲勝的關鍵。
想想也是,一個下士,怎麽會接觸到當初的政治利益交換?
東西兩線作戰,這一次東線硬扛住進攻,又是一次不幸。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還得是中國老祖宗有智慧。
巴塔爾向霍夫曼詳細的介紹。
“當然,他現在有些落伍,就連捷克斯洛伐克的t38都比它好,我們現在是往輕裝甲師上靠攏,想來你也知道了。”
“是的,我的排增加了輪式裝甲車,減少了三輪摩托。”
“聽說那些三輪摩托被調往後方,用於治安作戰,打擊那些反抗分子。”
“我還真不知道,該死的反抗者。”
“嘿,不要看它的履帶比較窄,很穩定,5個中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前麵是主動輪,後麵是誘導輪,這裏,還有這裏,20毫米的附加裝甲。”
搭眼一瞧,看到有螺栓固定住,圍著坦克走一圈,自然要介紹整體。
霍夫曼知道戰時機械越簡單越好,比如蘇俄的t34底盤,德國的就是太精細,尤其是使用交錯排列負重輪的中重型坦克,光拆輪子就要拆一整天。
在隻有機械垂直穩定儀的時代,多個負重輪的地形通過性和移動火炮射擊穩定性更好,果然沒有完美的事物,精密的履帶複雜的交錯結構實在是讓人望而生畏。
德國人始終在糾結,中重型設備的設計,完美的體現出德國人對精密機械的癖好,以及“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使用效果。
後勤的維修,次次感動的都要哭出聲。
而蘇俄取消托帶輪,為t34等坦克安裝了寬輪窄間距負重輪,在負重輪損壞時,維修人員隻需單獨拆卸破損部分,隨後完成替換即可,迅速補充戰鬥。
質量重要還是數量重要?
發動機和懸掛係統同樣息息相關。
“來,進來看看。”
鑽入坦克裏麵,設計師們為了裝甲兵的腦袋不受碰撞,橡膠皮毛,覆蓋著可能磕磕碰碰的地方,為了酷,真用心。
“前進六檔、倒車一檔,由離合器以及刹車來進行控製,轉向是利用兩側履帶速差。”
“霍夫曼,主要武器為kwk30型55倍口徑20mm機關炮,能發射pzgr.39穿甲彈、pzgr.40高速穿甲彈以及sprgr. 39高爆彈,全車帶有18個10發的20毫米彈匣(共180發)和2250發7.92毫米機槍彈藥。”
“速射炮?那是mg34機槍!那可真棒,手握真理的感覺妙極了。”
“不,相信我,很多人接受不了炮塔裏的味道,刺鼻的硝煙味道,讓人難以唿吸。”
另外的味道,巴塔爾沒有說,估計是機油帶來的難以忍受的味道。
黑色的製服,與民國老百姓的衣服一樣,深色耐髒,沒毛病。
“這是fug5車載無線電,有興趣做裝甲兵嗎?”
巴塔爾隨手遞過耳機,指指喉管發音器。
戴上耳機的霍夫曼,沒有立即迴話,必須要想一想,因為言論導致獲罪的例子太多了。
謹慎再謹慎。
絕不做裝甲兵,死亡率太高。
衝擊波,金屬射流,震蕩,碎片。
人生苦短,不能想不開。
不過,步兵傷亡率更高,太天真,太熱血,結果是早投胎。
“不,你知道的,步兵配合一樣重要,相輔相成,我暫時不想離開,當然,如果國家需要,我時刻準備著。”
“向您致敬,中尉同誌。”
巴塔爾接下來的培訓,用心許多,頗有著傾囊相授的意味。
“炮彈的動能會衰減,200米,500米,1000米,彈道下墜,蔡司tzf瞄準鏡,大三角形是兩密位,三角形是一密位,知道車長,看看占到幾密位,然後用車長÷密位x1000=距離,一般我們隻做概略計算。”
“我看看,謝謝。”
固定的目鏡,鉸鏈式鏡頭,精密的儀表,無與倫比的質量。
“每一次射擊就是一次賭博,記住我們的原則,先手開火,先手擊殺!”
理論再多,不如實操。
轟隆隆的發動機,吱嘎吱嘎的履帶聲迴蕩在練習場。
操作射擊上手快,維修保養一眼清,仿佛對機械有天生的敏感。
休息時段的霍夫曼看著贈送的裝甲兵軍裝,耳邊還在迴想巴塔爾的誇獎。
“上帝啊!你可真是天才,難道你會魔法嗎?”
收集各個兵種的整套軍服,軍車等物品,應該不是不良癖好?
“酸菜燉豬肘子!紅菜湯,酸紫甘藍,竟然還有蛋糕?”
東北的德國飲食,霍夫曼還是會做的,一鍋出的亂燉。
所謂紅菜湯,把能找到的蔬菜,切吧切吧扔到鍋裏麵,倒入番茄醬。
再來些煮香腸,胡蘿卜燉青豆,土豆燉牛肉,齊活,必不可少的黑麥麵包,一小瓶蜂蜜。
霍夫曼的親自下廚,宴請巴塔爾車組的三個人,名聲很重要,人設要立好。
還邀請幾個班長做陪。
“伏特加?”
巴塔爾拿起酒瓶,看了幾下。
“波蘭?”
驚奇的問道。
德國人的文化素質確實高,學校一般會教授幾種語言,有些小語種也有,帶路黨始終存在。
存在即合理,有土壤的原因,有成長的原因,還有其他。
“霍夫曼,您的招待讓人印象深刻。”
“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讓我們滿飲一杯。”
幾個人站起來,舉著酒杯。
“為了帝國!”
“為了帝國 !”
用中國人的話說,賓客盡歡,交流的氛圍是愉悅的,是坦誠的,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雙方一致認為,以後的戰鬥中,必須要相互扶持。
戰爭初期,物資供應還算充沛,大量的戰爭準備,物質的匱乏,糟糕的後勤,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
每個國家采取的策略半斤和八兩,但凡希嗨善待烏克蘭,提高仆從軍的地位,不讓歐洲糧倉餓死人,免費的勞動力還是很多的,或許能堅持更久。
覺醒民族主義的烏克蘭,初期可是把德軍當做解放者。
英法希望帝國打蘇俄,蘇俄盼望帝國打英法,誰都沒有做好戰爭動員的準備。
而悲催的是帝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曆史隻不過是重演。
霍夫曼看著施耐德收拾宴席餐具,默默的思索著。
會不會是參加過一戰的希嗨,認為東線會像上一次一樣輕鬆取得勝利,卻忘記了培植的弗拉基米爾才是獲勝的關鍵。
想想也是,一個下士,怎麽會接觸到當初的政治利益交換?
東西兩線作戰,這一次東線硬扛住進攻,又是一次不幸。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還得是中國老祖宗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