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宜州的叛亂,再又嘲笑完遼國的窩裏鬥,趙恆再又把目光轉迴到自己的身上。有件事他早就想做了,但就因為宜州這麽一鬧讓他隻得暫時將其擱置,而現在再沒有什麽能夠阻止他去做那件事了——挽迴尊嚴。
如我們之前所反複提到的那樣,自打王欽若當初以城下之盟詆毀澶淵之盟後,趙恆的心病就在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每當閑暇之時他總是為此而怏怏不樂。可是,他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自己業已受損的形象重新變得英明神武且又光輝燦爛,他隻好找來王欽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王愛卿啊,你給朕說說,朕要怎麽做才能挽迴在澶州所丟失的尊嚴?”
聰明又狡猾的王欽若並沒有直接跟趙恆開門見山,他明知道趙恆不想打仗,可他卻首先就跟趙恆提了一個以戰爭的方式來為趙恆重新正名的餿主意。
“陛下,如果你能夠率領大軍收複幽燕,那麽你必將萬古留名啊!”
趙恆聞聽此言第一個想法就是一個耳光給王欽若招唿上去,王欽若這話明擺著是在拿他開涮。同時,我們從這之中也不難看出他倆之間的關係達到了何種親密的程度,王欽若都敢拿自己的皇帝開玩笑了。
趙恆迴道:“河北的老百姓長期經曆戰亂之苦,如今才剛剛喘口氣,朕怎麽能夠讓他們再次陷入戰禍之中呢?你再給朕另外想個辦法!”
“既然陛下不想在軍事上建功立業,那就應該做件大事以鎮服四海,要讓遼國人都因此而被你所震懾住。”
“此話怎講?”
“陛下,你可以去封禪啊!不過,既然陛下不想打仗以建立軍功,那麽封禪這種事就必須得天降祥瑞才行,或是世間發生了前所未有之驚奇之事,如此方可為之。”
祥瑞?趙恆隨即陷入沉思,他開始思索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和操作手法。
王欽若借機繼續說道:“至於這個祥瑞,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出現的,但古人早已人為地製造出了許多祥瑞。隻要君王相信了這事是真的,然後再傳諭天下,那麽這個祥瑞即使是人為的卻也因此可以變成是上天所降的旨意。陛下,你想必知道“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吧?其實這哪裏是什麽上天的旨意,不過是上古聖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造的假,他們隻是通過所謂的神仙顯靈這種說法來欺蒙無知的民眾罷了。”
王欽若這裏所謂的“河出圖洛出書”是為何事何物呢?相傳遠古時期,在洛河突然飛升出了一頭形似駱駝但又馬身龍鱗且還長著一對翅膀的神獸,隻見這頭神獸在河裏是如履平地,而它的背上則是由諸多斑點和線條構成的一張誰都看不懂是為何物的圖樣。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氏在聽說此事後立馬前來觀摩,然後他從這神獸後背的這張圖上得到靈感就此發明了八卦圖。
這個故事簡單說到這裏,王欽若提到它無非就是讓趙恆效仿伏羲氏以神靈的旨意來做些驚天動地的封建迷信活動,從而以此來彰顯他是受到神靈眷顧和護佑的一代明主。
趙恆當然知道這是王欽若在慫恿他造假,是在讓他裝神弄鬼糊弄天下百姓,可畢竟這種事不是那麽的光彩,所以他再次陷入了沉思。最終,虛榮和自尊讓他決定采納王欽若的建議。可是,轉而他又頗為憂慮地對王欽若說道:“此事甚好,但就是不知道宰相王旦會不會配合?”
王欽若見趙恆動心了,於是他大喜,他拍著胸脯向趙恆保證道:“此事就不勞陛下你費心了,王旦那邊我去搞定他!”
說完,王欽若轉過頭就去找王旦說這事。王旦當即表示反對,可是當王欽若把趙恆給抬出來並表示這是皇上的意思後,王旦卻不敢再說什麽了。王欽若滿意而退,王旦的沉默在他這裏就意味著是讚同。
趙恆這邊雖然被強烈地誘惑了,可他心裏還是沒底,說到底他還是有寡廉鮮恥之心的,作為一個皇帝如果公然去造假,那麽此事必被後世之人所不齒。這天晚上,心事重重的趙恆在宮中漫無目的地閑逛,不知不覺中他走到了秘閣。見裏麵有人值班,他便走了進去。
值班的這人名叫杜鎬,趙恆隨即脫口問道:“愛卿,你讀的書多,有件事朕想問問你,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是真事嗎?”
杜鎬哪裏知道趙恆問他此話的緣由,他如實迴道:“陛下,你別信這個,假的,這不過是遠古聖人為了教化民眾而耍的手段而已。”
聽了這話,趙恆反而大鬆了一口氣。原來他此前所擔心的根本不是造假會受天譴,而是他現在終於確信了王欽若的那番話是真的。簡而言之,此時趙恆心裏所想的是:既然遠古聖人都可以造假,那我趙恆為什麽就不能效仿呢?
打定主意後,趙恆準備直接跟宰相王旦攤牌。他單獨將王旦召入宮中飲宴,但在整個過程中趙恆絲毫不提什麽封禪和祥瑞之事。
等到酒足飯飽之後,趙恆命人拿出一壺酒,然後對王旦說道:“此酒甚美,你把它帶迴去和你的家人共享吧!”
王旦迴家之後揭開酒蓋頓時就愣住了,這裏麵哪裏是什麽美酒,這是滿滿的一壺珍珠。王旦是何等聰明之人,前有王欽若的勸說,如今又有了趙恆的“行賄之物”,他就此什麽都明白了。最讓他感到後背發涼的是趙恆的那句“與家人共享”,趙恆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隻要你王旦肯配合我,那麽你全家都不愁富貴,反之可就不好說了。
這時候想必王旦定會想起當年李沆對他說過的那一番與趙恆有關的話:“ 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見此,此乃汝輩他日之憂也 ”。
如今的事實果然不出李沆所料,眼瞅著這天下太平了,趙恆竟然真的如李沆所擔憂的那樣開始胡搞亂來。但是,此時說這些又有什麽用,李沆已經死了,王旦隻能獨自麵對這一切,可他又能怎麽辦?他不是趙普,更不是呂蒙正和李沆,這些人都是能在皇帝麵前挺直腰杆說話和做事的人,而他對自己的皇帝隻有仰止的份兒,否則不止是他,就連他的家小都得跟著遭殃——畢竟偌大的北宋帝國不是隻有他王旦才是能做宰相的人。
王欽若這邊已然緊鑼密鼓地開始忙活,他的第一步就是造勢。在他的授意下,殿中侍禦史趙湘向趙恆上書請求趙恆效仿秦皇漢武前往泰山封禪。趙恆當然不能這麽沒有吃相,在與兩府大臣商議此事時,他連連擺手予以拒絕:“朕的德行怎麽能夠和秦皇漢武相提並論,封禪之事萬不可行啊!”
話雖如此,但這個聲勢和風聲已經起來了,趙恆和王欽若的目的也達到了,接下來就看下麵的人如何繼續造勢直到趙恆無法拒絕。
在準備大搞封建迷信活動之時,趙恆倒也沒有完全變成一個神棍,國家大事他也沒有荒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科考史上的“彌封製”被正式確立為一種必行的製度。這個彌封製簡而言之就是把考生的姓名和籍貫都用紙給遮蓋起來,然後再加蓋封印,等到成績出來再揭封,而此舉正是為了杜絕出現考官和考生之間私下交通敗壞科場紀律的情況。
此舉的目的當然是不言而喻,它就是為了能夠為國家選出具有真才實學之人。不過,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彌封製也是有漏洞的,考生隻需要在字跡或者在考試內容裏整點暗語或藏頭詩什麽的也能和考官暗中勾連上,為此後來又出現了“謄錄製”,就是由專人把考卷全部謄抄一遍,然後再交給考官評閱。總而言之,這科舉舞弊現象就是一場持續千年的魔道雙方相互較量的過程。
對趙恆來說,國計民生雖然是不可荒廢的大事,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裝神弄鬼。前麵有了趙湘的請求封禪之事,這時候禮部也選擇了跟進並上疏請求允許記錄各地祥瑞之事。這種事曆朝曆代都時有發生,某個地方出現了什麽奇異之事都必會逐級上報直達天聽,當然這些事都會被添油加醋地描述為祥瑞並以此彰顯當今天子的聖德。趙恆繼位之初曾下令禁止言說祥瑞,畢竟那時候國家內憂外患不斷已經亂成了一個爛攤子,誰如果不識相還來說什麽祥瑞簡直就是在找抽,而趙恆也會煩得要死。但是,現在不同了,對於禮部的請求,趙恆立馬照準。於是乎,各地祥瑞之聞在這之後競相飛向了京城。
以上這些各地的祥瑞事件其實根本上不了台麵,它們不過都是在小打小鬧而已,真正讓世人大開眼界的還是趙恆本人親自導演的祥瑞大戲。
如我們之前所反複提到的那樣,自打王欽若當初以城下之盟詆毀澶淵之盟後,趙恆的心病就在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每當閑暇之時他總是為此而怏怏不樂。可是,他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自己業已受損的形象重新變得英明神武且又光輝燦爛,他隻好找來王欽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王愛卿啊,你給朕說說,朕要怎麽做才能挽迴在澶州所丟失的尊嚴?”
聰明又狡猾的王欽若並沒有直接跟趙恆開門見山,他明知道趙恆不想打仗,可他卻首先就跟趙恆提了一個以戰爭的方式來為趙恆重新正名的餿主意。
“陛下,如果你能夠率領大軍收複幽燕,那麽你必將萬古留名啊!”
趙恆聞聽此言第一個想法就是一個耳光給王欽若招唿上去,王欽若這話明擺著是在拿他開涮。同時,我們從這之中也不難看出他倆之間的關係達到了何種親密的程度,王欽若都敢拿自己的皇帝開玩笑了。
趙恆迴道:“河北的老百姓長期經曆戰亂之苦,如今才剛剛喘口氣,朕怎麽能夠讓他們再次陷入戰禍之中呢?你再給朕另外想個辦法!”
“既然陛下不想在軍事上建功立業,那就應該做件大事以鎮服四海,要讓遼國人都因此而被你所震懾住。”
“此話怎講?”
“陛下,你可以去封禪啊!不過,既然陛下不想打仗以建立軍功,那麽封禪這種事就必須得天降祥瑞才行,或是世間發生了前所未有之驚奇之事,如此方可為之。”
祥瑞?趙恆隨即陷入沉思,他開始思索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和操作手法。
王欽若借機繼續說道:“至於這個祥瑞,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出現的,但古人早已人為地製造出了許多祥瑞。隻要君王相信了這事是真的,然後再傳諭天下,那麽這個祥瑞即使是人為的卻也因此可以變成是上天所降的旨意。陛下,你想必知道“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吧?其實這哪裏是什麽上天的旨意,不過是上古聖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造的假,他們隻是通過所謂的神仙顯靈這種說法來欺蒙無知的民眾罷了。”
王欽若這裏所謂的“河出圖洛出書”是為何事何物呢?相傳遠古時期,在洛河突然飛升出了一頭形似駱駝但又馬身龍鱗且還長著一對翅膀的神獸,隻見這頭神獸在河裏是如履平地,而它的背上則是由諸多斑點和線條構成的一張誰都看不懂是為何物的圖樣。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氏在聽說此事後立馬前來觀摩,然後他從這神獸後背的這張圖上得到靈感就此發明了八卦圖。
這個故事簡單說到這裏,王欽若提到它無非就是讓趙恆效仿伏羲氏以神靈的旨意來做些驚天動地的封建迷信活動,從而以此來彰顯他是受到神靈眷顧和護佑的一代明主。
趙恆當然知道這是王欽若在慫恿他造假,是在讓他裝神弄鬼糊弄天下百姓,可畢竟這種事不是那麽的光彩,所以他再次陷入了沉思。最終,虛榮和自尊讓他決定采納王欽若的建議。可是,轉而他又頗為憂慮地對王欽若說道:“此事甚好,但就是不知道宰相王旦會不會配合?”
王欽若見趙恆動心了,於是他大喜,他拍著胸脯向趙恆保證道:“此事就不勞陛下你費心了,王旦那邊我去搞定他!”
說完,王欽若轉過頭就去找王旦說這事。王旦當即表示反對,可是當王欽若把趙恆給抬出來並表示這是皇上的意思後,王旦卻不敢再說什麽了。王欽若滿意而退,王旦的沉默在他這裏就意味著是讚同。
趙恆這邊雖然被強烈地誘惑了,可他心裏還是沒底,說到底他還是有寡廉鮮恥之心的,作為一個皇帝如果公然去造假,那麽此事必被後世之人所不齒。這天晚上,心事重重的趙恆在宮中漫無目的地閑逛,不知不覺中他走到了秘閣。見裏麵有人值班,他便走了進去。
值班的這人名叫杜鎬,趙恆隨即脫口問道:“愛卿,你讀的書多,有件事朕想問問你,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是真事嗎?”
杜鎬哪裏知道趙恆問他此話的緣由,他如實迴道:“陛下,你別信這個,假的,這不過是遠古聖人為了教化民眾而耍的手段而已。”
聽了這話,趙恆反而大鬆了一口氣。原來他此前所擔心的根本不是造假會受天譴,而是他現在終於確信了王欽若的那番話是真的。簡而言之,此時趙恆心裏所想的是:既然遠古聖人都可以造假,那我趙恆為什麽就不能效仿呢?
打定主意後,趙恆準備直接跟宰相王旦攤牌。他單獨將王旦召入宮中飲宴,但在整個過程中趙恆絲毫不提什麽封禪和祥瑞之事。
等到酒足飯飽之後,趙恆命人拿出一壺酒,然後對王旦說道:“此酒甚美,你把它帶迴去和你的家人共享吧!”
王旦迴家之後揭開酒蓋頓時就愣住了,這裏麵哪裏是什麽美酒,這是滿滿的一壺珍珠。王旦是何等聰明之人,前有王欽若的勸說,如今又有了趙恆的“行賄之物”,他就此什麽都明白了。最讓他感到後背發涼的是趙恆的那句“與家人共享”,趙恆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隻要你王旦肯配合我,那麽你全家都不愁富貴,反之可就不好說了。
這時候想必王旦定會想起當年李沆對他說過的那一番與趙恆有關的話:“ 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見此,此乃汝輩他日之憂也 ”。
如今的事實果然不出李沆所料,眼瞅著這天下太平了,趙恆竟然真的如李沆所擔憂的那樣開始胡搞亂來。但是,此時說這些又有什麽用,李沆已經死了,王旦隻能獨自麵對這一切,可他又能怎麽辦?他不是趙普,更不是呂蒙正和李沆,這些人都是能在皇帝麵前挺直腰杆說話和做事的人,而他對自己的皇帝隻有仰止的份兒,否則不止是他,就連他的家小都得跟著遭殃——畢竟偌大的北宋帝國不是隻有他王旦才是能做宰相的人。
王欽若這邊已然緊鑼密鼓地開始忙活,他的第一步就是造勢。在他的授意下,殿中侍禦史趙湘向趙恆上書請求趙恆效仿秦皇漢武前往泰山封禪。趙恆當然不能這麽沒有吃相,在與兩府大臣商議此事時,他連連擺手予以拒絕:“朕的德行怎麽能夠和秦皇漢武相提並論,封禪之事萬不可行啊!”
話雖如此,但這個聲勢和風聲已經起來了,趙恆和王欽若的目的也達到了,接下來就看下麵的人如何繼續造勢直到趙恆無法拒絕。
在準備大搞封建迷信活動之時,趙恆倒也沒有完全變成一個神棍,國家大事他也沒有荒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科考史上的“彌封製”被正式確立為一種必行的製度。這個彌封製簡而言之就是把考生的姓名和籍貫都用紙給遮蓋起來,然後再加蓋封印,等到成績出來再揭封,而此舉正是為了杜絕出現考官和考生之間私下交通敗壞科場紀律的情況。
此舉的目的當然是不言而喻,它就是為了能夠為國家選出具有真才實學之人。不過,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彌封製也是有漏洞的,考生隻需要在字跡或者在考試內容裏整點暗語或藏頭詩什麽的也能和考官暗中勾連上,為此後來又出現了“謄錄製”,就是由專人把考卷全部謄抄一遍,然後再交給考官評閱。總而言之,這科舉舞弊現象就是一場持續千年的魔道雙方相互較量的過程。
對趙恆來說,國計民生雖然是不可荒廢的大事,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裝神弄鬼。前麵有了趙湘的請求封禪之事,這時候禮部也選擇了跟進並上疏請求允許記錄各地祥瑞之事。這種事曆朝曆代都時有發生,某個地方出現了什麽奇異之事都必會逐級上報直達天聽,當然這些事都會被添油加醋地描述為祥瑞並以此彰顯當今天子的聖德。趙恆繼位之初曾下令禁止言說祥瑞,畢竟那時候國家內憂外患不斷已經亂成了一個爛攤子,誰如果不識相還來說什麽祥瑞簡直就是在找抽,而趙恆也會煩得要死。但是,現在不同了,對於禮部的請求,趙恆立馬照準。於是乎,各地祥瑞之聞在這之後競相飛向了京城。
以上這些各地的祥瑞事件其實根本上不了台麵,它們不過都是在小打小鬧而已,真正讓世人大開眼界的還是趙恆本人親自導演的祥瑞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