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閑聊結束,我們再把視線轉迴到公元1003年9月,轉迴到李繼遷攻陷西涼府的這個時候。
李繼遷之前攻下靈州意味著他在富庶的河套平原站住了腳跟。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裏所指的就是河套平原,盡管李繼遷現在還並未完全占據這塊富庶的農業灌溉區,但從他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靈州並將靈州改為西平府就足以看出他已經將這塊地方視為遲早會到手的囊中之物。眼下,隨著西涼府的到手,讓所有人都垂涎三尺的河西走廊在李繼遷看來也是唾手可得。一點也不誇張地說,隻要完全拿下了這兩塊農業和商貿都極為發達的地區,那他李繼遷將就此具備向宋朝甚至是遼國叫板的底氣和實力。
現在擺在李繼遷麵前的是一個輝煌壯麗得無與倫比的畫卷,如果他真的讓這一切成為了現實,那麽西夏的開國皇帝也就輪不到他的孫子李元昊來做。可是,命運是公平的,一個人的人生和曆史使命也是有定量的,李繼遷在上天那裏所受到的眷顧也是有盡頭的。
打下西涼府之後,李繼遷並沒有將這塊新得來的土地當成是自己的家當,他仍然以一個強盜的身份而自居,具體的表現就在於他將西涼城中的所有金銀財寶和有價值的好東西都裝車運往他的都城西平府(也就是靈州)。李繼遷這迴估計也是被迷花了眼,他甚至有可能這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麽多好東西,於是他決定親自帶著一隊人馬押運這批財物。
就在李繼遷神氣活現地帶著這一堆寶物走在返迴西平府的路上時,這個多年以來靠著打劫起家的職業搶劫犯不會想到自己會第二次被別人給狠狠地打劫一迴,而且打劫他的強盜還是這些年一直被他所打劫的宋朝人。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他曾經在攻打麟州的時候被曹璨把糧食給搶了個精光,那是他這個搶劫犯第一次被別人給打劫,而可恨的是這一次打劫他的人還是一個姓曹的人,而且這人跟前麵那個曹璨還是親兄弟,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曹瑋——曹彬的四公子、宋朝的鎮戎軍知軍。
當曹瑋領著宋軍突然從道路兩旁蹦出來並像兇神惡煞一般向黨項人舉起鋼刀的時候,李繼遷完全慌了手腳,他和他的士兵此時是真正意義上的手足無措,而宋軍則是血灌瞳仁像瘋了一樣在不斷地揮刀砍殺。在被宋軍的突襲殺得一陣鬼哭狼嚎之後,李繼遷勉強組織起兵力試圖向宋軍發動反攻,但宋軍這一次充分地展現出了搶劫犯所應有的素質——凡事不肯交出財物並想反抗的都得死,而且還會死得很慘很難看。李繼遷敗了,最後隻得心不甘情不願地扔下從西涼府搶來的東西向著西平府逃命而去。
迴到西平府的李繼遷雖然對曹瑋是又氣又恨,但是他卻也拿曹瑋沒什麽辦法,他現在已經是把潘羅支給徹底得罪了,他得時刻防備潘羅支對他的報複,對曹瑋他現在隻能選擇隱忍。好在遼國一直死死地拖住了宋朝,他倒也不擔心宋朝這個時候會拿他怎麽樣。
兩個月後,李繼遷再次聚集重兵準備以西涼府為前出基地徹底剿滅潘羅支的勢力,他要趁著宋遼兩國忙於火拚的時候把河西走廊全部據為己有。可是,就在李繼遷憋足了勁準備跟潘羅支大幹一場時,天上突然掉下來一個大餡餅砸得他是眼冒金星繼而心花怒放——潘羅支派人來說他願意投降!
投降?李繼遷好歹也算是一個投降專業戶,估計連他自己都數不清曾經向宋朝投降過多少迴了,但每一次他都是在詐降和偽降,可這個詐降專業戶卻對潘羅支的請降毫不懷疑。這可是他第一次以受降者的身份接受別人的投降,這帶給李繼遷的感受絲毫不比搶劫犯反而被別人搶劫來得震撼,但這時候他的震撼卻是一種幸福——原來我已經是一個強者了!
強者不但擁有強大的實力,而且也擁有寬廣的胸懷,這順帶著也讓李繼遷的胸懷變得寬廣了。人世間有些事情就是如此的荒誕,獵人被老鷹啄了眼睛這種事比比皆是,這其中原因何在?無非就是自大惹的禍。
李繼遷跟宋朝不死不休地纏鬥了二十年,他不但沒死反而還一步步地坐大以至於連宋朝都奈何不了他,而他如今的實力和個人威望在整個大西北更是無人能出其左右。這些便是李繼遷的自信源頭,在他看來,自古都是強者為王且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潘羅支在丟掉西涼府且自己現在又大兵壓境之時選擇向他投降實在是個明智之舉。可是,他就忘了一點,他當初敢於在隻有幾十個隨從的情況下公然反抗他眼中的巨無霸宋朝,那他憑什麽就覺得與他同樣擁有數萬兵馬的潘羅支會成為一個識時務的“俊傑”呢?他還真的以為這世上就他李繼遷一個人才是真男人?笑話!
得知李繼遷準備接受潘羅支的投降,他的親信謀臣張浦頓覺大事不妙,他提醒李繼遷小心潘羅支是在詐降:“潘羅支乃一方梟雄,他在兵力並未受到重創的時候向我們投降極有可能就是在詐降,不如我們假意接受他的投降,暗地裏卻集結重兵一路殺過去,如此可一戰定河西。”
李繼遷冷笑道:“我打下西涼府就已經把潘羅支給嚇死了,我現在大兵壓境,他請降完全合情合理,何來詐降一說?況且殺降不祥,如果真的把他給殺了,那以後誰還敢向我投降?河西之地又什麽時候才能平定?如果你覺得此事有什麽不妥,那你先迴西平府,我親自去受降。”
正所謂良言難勸該死的鬼,任憑張浦磨破了嘴皮,可李繼遷就是聽不進去。張浦無比鬱悶地返迴了西涼府,李繼遷則帶著人前去受降。
如李繼遷所料,潘羅支的投降儀式進行得很順利,李繼遷由此在名義和形式上成了西北的霸主。想必在享受潘羅支等人的拜賀之時李繼遷還會在心裏嘲笑張浦太過謹慎了,這世上確實隻有他才是真正的老爺們兒,潘羅支這種番種土包子哪能跟他這個幾十年裏從屍山血海裏摸爬滾打出來的新一代戰神相提並論?
等到將一切事宜都安排妥當之後,李繼遷頂著新一代河西霸主的大帽子洋洋得意地走在了返迴西平府的路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李繼遷在返程的路上心裏是爽得不行,他的人生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可接下來呢?他的下一個巔峰又在哪裏呢?答案是——天堂!
在行至距離西平府三十裏處的一個名叫三十九井的地方時,李繼遷看到了前來恭迎他榮升天堂的一大群望不到盡頭的吐蕃騎兵——潘羅支將整個六穀部以及者龍族的數萬精兵都提前埋伏在了這裏。一聲令下,這數萬的吐蕃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李繼遷張開了懷抱。
李繼遷這時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可這時候說什麽都晚了。一場激戰下來,李繼遷的這點人馬根本不夠吐蕃人砍,李繼遷這個逃跑專家再次想到了跑路,這一生他無數次地跑路,而且在這之前他每一次都成功地在絕境中逃出生天。遺憾的是,之前他之所以每次都能在與宋軍的交戰中成功逃生是因為他的黨項戰馬足夠的給力,可吐蕃人不是宋朝人,你李繼遷的黨項戰馬確實很能跑,可吐蕃人的馬也不是吃素的。
在突圍中,李繼遷很不幸地身中流矢,他最後是拚了老命才跑了出去。史書裏沒有交代他中箭的部位以及他是否被射成了一隻刺蝟,但可以確定的是他被射中了要害——比趙光義當年慘得多。
正如影視劇裏的大人物一般都很難利索地死去,李繼遷也是如此,他逃迴到西平府之後並沒有馬上去天堂當神仙,看樣子他似乎還可再搶救一下。更離譜的是,這個已經在死亡線上做最後掙紮的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竟然還想著要搞點事情。這年的十二月,他又在浦洛河聚集重兵聲稱自己要去攻打宋朝的環州。可是,這不過就是個煙幕彈,就像諸葛亮當年死了之後都還想再嚇唬一下司馬懿一樣,李繼遷隻是想以此讓自己的部下和族人都能安心,他想向世人證明他李繼遷依然還活得好好的且即將有更大的動作。最重要的是,他想以此鎮住潘羅支,讓其不敢有更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時間進入公元1004年,在箭傷中掙紮了將近兩個月的李繼遷在新的這一年剛一開頭(正月初二)就不得不與這個世界告別了,而他應該是不會有什麽遺憾的,畢竟他好歹是看見了這一年的太陽。
臨終之前,李繼遷將自己的兒子李德明叫到了自己的身前。他對李德明囑咐道:“我死之後你必須立馬向宋朝上表請求歸附,一次不行就再請,即使宋朝那邊拒絕你一百次也不能停,直到那邊同意為止。”
隨後,李繼遷又對張浦等人說道:“你們和我一同起兵,我與諸位早已如同骨肉兄弟,我兒德明還年輕,望諸位能夠同心輔佐他。我們如今占據靈、夏之地,雖無法和宋遼相提並論,但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卻也足以定鼎一方,如能守住祖宗的這份基業,我當死而無憾!”
說完,李繼遷就此撒手人寰,享年四十一歲。
對於這個人,我們還需要多說什麽嗎?有鑒於我在前麵說了很多對李繼遷同誌“大不敬”的話,在他告別曆史舞台的時候我很是願意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立場上為他說點好話。
這個在十九歲之時帶領區區數十人起兵反抗宋朝的年輕人用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他的先祖拓跋思恭都沒能達成的偉大的成就,說他是黨項族曆史上最偉大的人其實毫不為過。或許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更配得上這個名號,但無可否認的是,李元昊是站在他爺爺李繼遷以及他父親李德明的肩膀上才建立起了不世之功。若真的要論及白手起家,李元昊未必能強得過李繼遷。
這番話或許會讓一些人感到不爽,其實我對李繼遷的態度在前麵那麽多的敘述裏就已經顯露無遺,可是承認李繼遷的偉大和強大其實並不丟人也不可恥,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此人就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甚至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心理學家,一個百煉成鋼的強者,如果不是因為黨項這個民族先天的曆史缺陷,如果李繼遷是更早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抑或是契丹人,那麽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他極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耶律阿保機甚至比之更強。
在我個人看來,李繼遷身上最值得讓人佩服的其實是他的精神屬性,是他那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意誌力。在這二十餘年的征戰裏,尤其是在前十餘年的時間裏,李繼遷無數次遭受過近乎於毀滅性質的打擊,他無數次地戰敗,無數次地驚慌逃命,無數次地傷心絕望,甚至於他的妻子和母親都替他做了擋箭牌,但命運的這些考驗和打擊都沒能將他打倒在地,他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立了起來並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
李繼遷完全憑借自己的一雙手和一張嘴為自己的民族建立起了一個在今後與宋遼兩大強國鼎足而立的帝國,放眼古今中外,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多。或許確實有一些人能夠與他一較高下,但這些人裏麵有幾個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有幾個沒有借助或求助於外國或外部勢力的支援?有幾個不是世家子弟抑或沒有通過聯姻為自己撈取了大把的政治和軍事利益?有,但少之又少。也許有人會說遼國就是李繼遷的外部援手,但在整個起兵反宋的過程中,遼國可曾給過李繼遷軍事援助?可曾派遣過什麽軍事顧問?可曾出兵幫助他李繼遷攻打宋朝?都沒有,有的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官職和頭銜,有的不過是一番鼓勵他多給宋朝添點惡心事的殷切期待。李繼遷確實勉強算個黨項貴族,可事實上如果不是李繼捧和他的叔叔們內鬥,李繼遷這一輩子都別想有什麽出頭之日。
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戰士,作為一個黨項人,李繼遷是完全可以驕傲著離開這個世界的。
李繼遷之前攻下靈州意味著他在富庶的河套平原站住了腳跟。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裏所指的就是河套平原,盡管李繼遷現在還並未完全占據這塊富庶的農業灌溉區,但從他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靈州並將靈州改為西平府就足以看出他已經將這塊地方視為遲早會到手的囊中之物。眼下,隨著西涼府的到手,讓所有人都垂涎三尺的河西走廊在李繼遷看來也是唾手可得。一點也不誇張地說,隻要完全拿下了這兩塊農業和商貿都極為發達的地區,那他李繼遷將就此具備向宋朝甚至是遼國叫板的底氣和實力。
現在擺在李繼遷麵前的是一個輝煌壯麗得無與倫比的畫卷,如果他真的讓這一切成為了現實,那麽西夏的開國皇帝也就輪不到他的孫子李元昊來做。可是,命運是公平的,一個人的人生和曆史使命也是有定量的,李繼遷在上天那裏所受到的眷顧也是有盡頭的。
打下西涼府之後,李繼遷並沒有將這塊新得來的土地當成是自己的家當,他仍然以一個強盜的身份而自居,具體的表現就在於他將西涼城中的所有金銀財寶和有價值的好東西都裝車運往他的都城西平府(也就是靈州)。李繼遷這迴估計也是被迷花了眼,他甚至有可能這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麽多好東西,於是他決定親自帶著一隊人馬押運這批財物。
就在李繼遷神氣活現地帶著這一堆寶物走在返迴西平府的路上時,這個多年以來靠著打劫起家的職業搶劫犯不會想到自己會第二次被別人給狠狠地打劫一迴,而且打劫他的強盜還是這些年一直被他所打劫的宋朝人。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他曾經在攻打麟州的時候被曹璨把糧食給搶了個精光,那是他這個搶劫犯第一次被別人給打劫,而可恨的是這一次打劫他的人還是一個姓曹的人,而且這人跟前麵那個曹璨還是親兄弟,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曹瑋——曹彬的四公子、宋朝的鎮戎軍知軍。
當曹瑋領著宋軍突然從道路兩旁蹦出來並像兇神惡煞一般向黨項人舉起鋼刀的時候,李繼遷完全慌了手腳,他和他的士兵此時是真正意義上的手足無措,而宋軍則是血灌瞳仁像瘋了一樣在不斷地揮刀砍殺。在被宋軍的突襲殺得一陣鬼哭狼嚎之後,李繼遷勉強組織起兵力試圖向宋軍發動反攻,但宋軍這一次充分地展現出了搶劫犯所應有的素質——凡事不肯交出財物並想反抗的都得死,而且還會死得很慘很難看。李繼遷敗了,最後隻得心不甘情不願地扔下從西涼府搶來的東西向著西平府逃命而去。
迴到西平府的李繼遷雖然對曹瑋是又氣又恨,但是他卻也拿曹瑋沒什麽辦法,他現在已經是把潘羅支給徹底得罪了,他得時刻防備潘羅支對他的報複,對曹瑋他現在隻能選擇隱忍。好在遼國一直死死地拖住了宋朝,他倒也不擔心宋朝這個時候會拿他怎麽樣。
兩個月後,李繼遷再次聚集重兵準備以西涼府為前出基地徹底剿滅潘羅支的勢力,他要趁著宋遼兩國忙於火拚的時候把河西走廊全部據為己有。可是,就在李繼遷憋足了勁準備跟潘羅支大幹一場時,天上突然掉下來一個大餡餅砸得他是眼冒金星繼而心花怒放——潘羅支派人來說他願意投降!
投降?李繼遷好歹也算是一個投降專業戶,估計連他自己都數不清曾經向宋朝投降過多少迴了,但每一次他都是在詐降和偽降,可這個詐降專業戶卻對潘羅支的請降毫不懷疑。這可是他第一次以受降者的身份接受別人的投降,這帶給李繼遷的感受絲毫不比搶劫犯反而被別人搶劫來得震撼,但這時候他的震撼卻是一種幸福——原來我已經是一個強者了!
強者不但擁有強大的實力,而且也擁有寬廣的胸懷,這順帶著也讓李繼遷的胸懷變得寬廣了。人世間有些事情就是如此的荒誕,獵人被老鷹啄了眼睛這種事比比皆是,這其中原因何在?無非就是自大惹的禍。
李繼遷跟宋朝不死不休地纏鬥了二十年,他不但沒死反而還一步步地坐大以至於連宋朝都奈何不了他,而他如今的實力和個人威望在整個大西北更是無人能出其左右。這些便是李繼遷的自信源頭,在他看來,自古都是強者為王且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潘羅支在丟掉西涼府且自己現在又大兵壓境之時選擇向他投降實在是個明智之舉。可是,他就忘了一點,他當初敢於在隻有幾十個隨從的情況下公然反抗他眼中的巨無霸宋朝,那他憑什麽就覺得與他同樣擁有數萬兵馬的潘羅支會成為一個識時務的“俊傑”呢?他還真的以為這世上就他李繼遷一個人才是真男人?笑話!
得知李繼遷準備接受潘羅支的投降,他的親信謀臣張浦頓覺大事不妙,他提醒李繼遷小心潘羅支是在詐降:“潘羅支乃一方梟雄,他在兵力並未受到重創的時候向我們投降極有可能就是在詐降,不如我們假意接受他的投降,暗地裏卻集結重兵一路殺過去,如此可一戰定河西。”
李繼遷冷笑道:“我打下西涼府就已經把潘羅支給嚇死了,我現在大兵壓境,他請降完全合情合理,何來詐降一說?況且殺降不祥,如果真的把他給殺了,那以後誰還敢向我投降?河西之地又什麽時候才能平定?如果你覺得此事有什麽不妥,那你先迴西平府,我親自去受降。”
正所謂良言難勸該死的鬼,任憑張浦磨破了嘴皮,可李繼遷就是聽不進去。張浦無比鬱悶地返迴了西涼府,李繼遷則帶著人前去受降。
如李繼遷所料,潘羅支的投降儀式進行得很順利,李繼遷由此在名義和形式上成了西北的霸主。想必在享受潘羅支等人的拜賀之時李繼遷還會在心裏嘲笑張浦太過謹慎了,這世上確實隻有他才是真正的老爺們兒,潘羅支這種番種土包子哪能跟他這個幾十年裏從屍山血海裏摸爬滾打出來的新一代戰神相提並論?
等到將一切事宜都安排妥當之後,李繼遷頂著新一代河西霸主的大帽子洋洋得意地走在了返迴西平府的路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李繼遷在返程的路上心裏是爽得不行,他的人生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可接下來呢?他的下一個巔峰又在哪裏呢?答案是——天堂!
在行至距離西平府三十裏處的一個名叫三十九井的地方時,李繼遷看到了前來恭迎他榮升天堂的一大群望不到盡頭的吐蕃騎兵——潘羅支將整個六穀部以及者龍族的數萬精兵都提前埋伏在了這裏。一聲令下,這數萬的吐蕃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李繼遷張開了懷抱。
李繼遷這時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可這時候說什麽都晚了。一場激戰下來,李繼遷的這點人馬根本不夠吐蕃人砍,李繼遷這個逃跑專家再次想到了跑路,這一生他無數次地跑路,而且在這之前他每一次都成功地在絕境中逃出生天。遺憾的是,之前他之所以每次都能在與宋軍的交戰中成功逃生是因為他的黨項戰馬足夠的給力,可吐蕃人不是宋朝人,你李繼遷的黨項戰馬確實很能跑,可吐蕃人的馬也不是吃素的。
在突圍中,李繼遷很不幸地身中流矢,他最後是拚了老命才跑了出去。史書裏沒有交代他中箭的部位以及他是否被射成了一隻刺蝟,但可以確定的是他被射中了要害——比趙光義當年慘得多。
正如影視劇裏的大人物一般都很難利索地死去,李繼遷也是如此,他逃迴到西平府之後並沒有馬上去天堂當神仙,看樣子他似乎還可再搶救一下。更離譜的是,這個已經在死亡線上做最後掙紮的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竟然還想著要搞點事情。這年的十二月,他又在浦洛河聚集重兵聲稱自己要去攻打宋朝的環州。可是,這不過就是個煙幕彈,就像諸葛亮當年死了之後都還想再嚇唬一下司馬懿一樣,李繼遷隻是想以此讓自己的部下和族人都能安心,他想向世人證明他李繼遷依然還活得好好的且即將有更大的動作。最重要的是,他想以此鎮住潘羅支,讓其不敢有更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時間進入公元1004年,在箭傷中掙紮了將近兩個月的李繼遷在新的這一年剛一開頭(正月初二)就不得不與這個世界告別了,而他應該是不會有什麽遺憾的,畢竟他好歹是看見了這一年的太陽。
臨終之前,李繼遷將自己的兒子李德明叫到了自己的身前。他對李德明囑咐道:“我死之後你必須立馬向宋朝上表請求歸附,一次不行就再請,即使宋朝那邊拒絕你一百次也不能停,直到那邊同意為止。”
隨後,李繼遷又對張浦等人說道:“你們和我一同起兵,我與諸位早已如同骨肉兄弟,我兒德明還年輕,望諸位能夠同心輔佐他。我們如今占據靈、夏之地,雖無法和宋遼相提並論,但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卻也足以定鼎一方,如能守住祖宗的這份基業,我當死而無憾!”
說完,李繼遷就此撒手人寰,享年四十一歲。
對於這個人,我們還需要多說什麽嗎?有鑒於我在前麵說了很多對李繼遷同誌“大不敬”的話,在他告別曆史舞台的時候我很是願意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立場上為他說點好話。
這個在十九歲之時帶領區區數十人起兵反抗宋朝的年輕人用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他的先祖拓跋思恭都沒能達成的偉大的成就,說他是黨項族曆史上最偉大的人其實毫不為過。或許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更配得上這個名號,但無可否認的是,李元昊是站在他爺爺李繼遷以及他父親李德明的肩膀上才建立起了不世之功。若真的要論及白手起家,李元昊未必能強得過李繼遷。
這番話或許會讓一些人感到不爽,其實我對李繼遷的態度在前麵那麽多的敘述裏就已經顯露無遺,可是承認李繼遷的偉大和強大其實並不丟人也不可恥,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此人就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甚至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心理學家,一個百煉成鋼的強者,如果不是因為黨項這個民族先天的曆史缺陷,如果李繼遷是更早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抑或是契丹人,那麽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他極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耶律阿保機甚至比之更強。
在我個人看來,李繼遷身上最值得讓人佩服的其實是他的精神屬性,是他那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意誌力。在這二十餘年的征戰裏,尤其是在前十餘年的時間裏,李繼遷無數次遭受過近乎於毀滅性質的打擊,他無數次地戰敗,無數次地驚慌逃命,無數次地傷心絕望,甚至於他的妻子和母親都替他做了擋箭牌,但命運的這些考驗和打擊都沒能將他打倒在地,他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立了起來並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
李繼遷完全憑借自己的一雙手和一張嘴為自己的民族建立起了一個在今後與宋遼兩大強國鼎足而立的帝國,放眼古今中外,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多。或許確實有一些人能夠與他一較高下,但這些人裏麵有幾個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有幾個沒有借助或求助於外國或外部勢力的支援?有幾個不是世家子弟抑或沒有通過聯姻為自己撈取了大把的政治和軍事利益?有,但少之又少。也許有人會說遼國就是李繼遷的外部援手,但在整個起兵反宋的過程中,遼國可曾給過李繼遷軍事援助?可曾派遣過什麽軍事顧問?可曾出兵幫助他李繼遷攻打宋朝?都沒有,有的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官職和頭銜,有的不過是一番鼓勵他多給宋朝添點惡心事的殷切期待。李繼遷確實勉強算個黨項貴族,可事實上如果不是李繼捧和他的叔叔們內鬥,李繼遷這一輩子都別想有什麽出頭之日。
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戰士,作為一個黨項人,李繼遷是完全可以驕傲著離開這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