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繼宣被人彈劾臨敵怯戰這事,我們還得從遼軍撤軍說起。
如前所言,遼軍在望都之戰結束後就開始北撤,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就是他們擔心會被宋軍給前後包了餃子。結合後麵即將發生曆史事件來看,遼軍這次出兵的意圖就是為了試探和檢驗駐紮在定州的宋軍步兵的戰力以及宋軍主帥王超的戰場指揮能力。既然是試探,那就隻能是速戰速決,然後盡快撤離,但遼軍這次要試探的對象是將近十萬人定州步軍大陣,因此他們的這次試探必然也是要下血本,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他們可以安全返迴。由於宋軍騎兵的實力已經在上次的威虜之戰中被遼軍檢驗過了,所以現在輪到了宋朝的步兵,在這之後遼國才會據此製定出下一次對宋進行全麵戰爭的作戰計劃和部署。
我們在此完全可以假設的是,如果這一次王超能夠率軍單憑定州步兵的實力就將遼軍殺得丟盔棄甲,那麽遼國甚至根本就不敢謀求再次主動對宋朝發動戰爭,他們會寄希望於通過和談實現雙方的和平(畢竟在此之前趙光義和趙恆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表明了希望雙方能夠締結和約的願望)。遺憾的是,王超和宋軍在望都之戰裏的表現讓遼國人摸到了他以及定州大陣的硬度,更遺憾的是,遼國這次順帶著還從之前讓他們吃了大虧的宋軍騎兵身上看到了可乘之機。如此這才導致了不久之後的遼國舉國南侵,而遼國皇太後蕭燕燕此次再度親征的終極意圖隻有一個,那就是以戰迫和或是以戰迫降,如此蕭燕燕才可以完成她的人生終極奮鬥目標和夙願——為遼國的子民帶去千秋萬載的和平歲月,讓南北永不再戰。
綜上所述,遼軍在擒獲王繼忠以後就開始迅速北撤其實隻不過是在執行他們的戰前預設計劃。他們已經完成對宋軍定州大陣以及王超本人的軍事摸底,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趕在前方的宋軍騎兵完成集結並對他們加以阻截之前安全地返迴到國境之內。換句話說,遼軍現在其實深感自己正陷入危局之中,畢竟上次的威虜之戰還猶在眼前,倘若前方的宋軍騎兵大陣已經在對他們嚴陣以待,那麽他們想要迴去勢必要付出相當慘烈的代價。反之,如果他們前方的數萬宋軍騎兵隻是在各處各自為戰,他們自是無所畏懼。
遼軍北撤所要麵對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駐守高陽關的周瑩所部。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周瑩這個軟蛋在發現自己要獨立承擔阻截任務後選擇了陽奉陰違,他幾乎是目送著遼軍從他眼皮子底下急速北歸。周瑩的所為自然是讓耶律諾袞和蕭撻凜長出了一口大氣,如果周瑩在路上拚死阻截並為後方的宋軍騎兵贏得了趕來集體參戰的時間和機會,如果王超這時候也率軍尾隨而上,那麽遼軍的結局必然是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但事實卻是周瑩對遼軍視而不見,王超更是因為王繼忠的戰場失蹤而在定州城裏瑟瑟發抖,這兩人壓根就沒有膽量與遼軍正麵對決,這也幾乎就等同於他們坐視遼軍的北歸。手握重兵的兩位大帥尚且如此,更後方的宋軍又豈敢以卵擊石?
遼軍繼續馬不停蹄地北上,在有驚無險的越過了周瑩這道關口後,他們現在已經可以確定自己可以安全北歸了。
事實證明宋朝在河北方麵的兵力部署和戰略規劃上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漏洞,那便是在遼軍騎兵的閃電戰策略下,宋軍河北各部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能力和統一的指揮,宋軍的各自為戰讓遼軍很是輕易地做到了在河北大地上進退自如。趙恆和他的大臣們自以為完美的戰略防禦計劃在應對實戰檢驗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張漏洞百出的破網,拿最簡單的說,用王超堵截遼軍南下確實沒問題,可遼國人想要迴家你拿什麽去擋?沒錯,那時候遼國人所麵對的可能高陽關裏的周瑩所部以及趕來此處赴援的四萬宋軍鐵騎,可這些人如何才能迅速地從各地集結到一處?再然後就是由誰來統一指揮作戰?要知道戰場上的戰機可是轉瞬即逝,等到開封城裏的趙恆對以上事宜做出具體的人事安排時,恐怕那時候遼國人早就如決堤的洪水一般迅速遠去。
一言蔽之,現在的河北大地對於遼軍來說根本不是什麽軍事禁區,而依舊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有鑒於此,遼軍在退到邊境線上後再又得意甚至是驕狂了起來。他們現在已經擺脫了被宋軍合圍的危險,於是乎遼軍決定在迴家之前再去招惹一下宋軍,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年讓遼軍吃盡了苦頭的威虜軍城。
此時駐守威虜軍城的宋軍將領仍然是魏能,麵對遼軍的進犯,魏能的選擇仍然是出城列陣與敵交鋒,同時他也派人前去聯絡與他最近的李繼宣前來助戰。魏能率領大軍主力在正麵與遼軍交鋒,另外他又派自己的兒子魏正和監軍劉知訓走小路從背後攻擊遼軍。
當遼軍與魏能在城下往來衝殺了數十個迴合之後,魏正和劉知訓突然從遼軍的身後殺出,不知虛實的遼軍就此大亂而逃,這一次的威虜軍之戰遼軍依然是沒能獲勝。不過,魏能此戰能夠擊退遼軍主要是因為這次前來攻打威虜軍城的並非是遼軍的主力,而是耶律諾袞派來的一支偏師,但經此一敗遼軍也沒再來找魏能麻煩。那麽,這事跟李繼宣又有什麽關係呢?關鍵就在於李繼宣直到這場戰鬥結束都沒有趕到戰場,當威虜軍城完全解除警報後李繼宣才姍姍而來。麾下全是騎兵的李繼宣行動竟然如此遲緩顯然是有反常態,這招致了魏能的不滿和憤怒。
在威虜軍城吃了敗仗後,遼軍再又去騷擾宋將王汀駐守的靜戎軍城(今河北徐水境內)。王汀同樣派人去聯絡李繼宣請他趕緊過來增援,但李繼宣直接就拒絕了這個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的請求,他雖然派出遊騎密切注意遼軍的動向,但從始至終李繼宣所部都沒有主動跟遼軍交戰。
當遼軍完全撤離宋境後,魏能和王汀直接就是一道奏折送到了開封,而他們的奏折都是在告發李繼宣畏敵怯戰,李繼宣因此而被降職為如京副使。可是,這事又真的能怪李繼宣嗎?王超和周瑩統領數萬人也不敢跟遼軍接戰,手中隻有三千人的李繼宣如果主動向遼國人撲上去,那他指定是個瘋子和蠢材,而且他的犧牲也將是毫無價值和意義。至於魏能和王汀,他們就真的想跟遼軍交戰嗎?遼軍是主動來攻擊他們的,他們是不得不戰。
上次威虜軍之戰表現神勇的各路宋軍這是怎麽了?其實,他們的行為也談不上什麽反常,上次他們敢於英勇作戰是因為他們在戰前就凝聚成了一個整體且分工明確,李繼宣最後雖然同樣是隻以本部數千人去與遼軍作戰,可那時候他打的是大勝之後的追擊戰,這與主動向遼軍挑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遼軍是在這年的四月底全部撤迴到了遼國境內,而宋朝這邊這隨即就開始了事後諸葛亮式的戰後總結。先不說宋朝這邊是如何總結的,我這裏就想說點自己想說的話。
望都之戰其實很簡單,遼軍從入境到撤軍前後所持續的時間連一個月也不到,可我卻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來敘述這場戰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滿身的無力感和頹廢感,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覺自己是如鯁在喉,有太多的話我想說卻又不知道如何說起。
每次遼軍入境之前宋朝方麵總是做好了各種準備和預案,上至皇帝、中書省和樞密院,下至定州大營和邊關各處據點,每個人都在出謀劃策都在陳述自己的禦敵之策,最後再由皇帝本人拍板製定出一份看似完美的禦敵之策,可結果呢?由宋朝最有頭腦、最聰明、最有權勢、最有鬥爭經驗、最勇武善戰的人所構建出來的看似無懈可擊又麵麵俱到的攻防之策卻像是一道用竹片紮起來的籬笆,而遼國人則像是一群肥碩且狂暴的野豬一般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這道籬笆。那麽,單就此次望都之戰而言,宋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窩囊,這中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王超、周瑩、王繼忠,這三人都是皇帝的幕府出身,他們能身居如此要職憑的是什麽?周瑩不肯聽命於王超繼而拒絕發兵的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在王超與遼軍對戰的時候,保州的宋軍尤其是那幾萬騎兵為什麽沒有迅速集結然後攻擊遼軍的身後從而與王超前後夾擊遼軍?如果說遼軍入境的初期宋軍來不及反應,那麽當遼軍開始從望都撤退的時候,保州的宋軍為什麽還是在分散在各處?為什麽他們沒有集結在一處阻截遼軍北撤?為什麽在保州境內沒有任命一位統帥來統領分散於各處隘口和險要地段的宋軍?宋朝為什麽要將他們的第一戰將李繼隆一直冷凍雪藏?
我知道以上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給出答案,而正是這些答案導致了我的無力感和頹廢感。趙恆以及宋朝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那些人都不是蠢人,至少不會比我本人愚笨,他們明知道還有更有效的抵禦遼軍的策略,可他們出於某些不可明說但又誰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不做,他們寧願犧牲數萬將士和百姓性命也不願去做,而這被某些人美其名曰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年輕人不會懂唯有成熟持重的人才能懂的政治智慧。
所謂君子不口出惡語,我未必然算得上是一個君子,但我確實不想動不動就口出惡語。我就想說,視生命為草芥未必就是泯滅人性之人才有的特質,某些滿嘴仁義道德和家國情懷的人在這方麵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是成熟——反以為是眼光超前和智慧超然的表現。
如前所言,遼軍在望都之戰結束後就開始北撤,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就是他們擔心會被宋軍給前後包了餃子。結合後麵即將發生曆史事件來看,遼軍這次出兵的意圖就是為了試探和檢驗駐紮在定州的宋軍步兵的戰力以及宋軍主帥王超的戰場指揮能力。既然是試探,那就隻能是速戰速決,然後盡快撤離,但遼軍這次要試探的對象是將近十萬人定州步軍大陣,因此他們的這次試探必然也是要下血本,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他們可以安全返迴。由於宋軍騎兵的實力已經在上次的威虜之戰中被遼軍檢驗過了,所以現在輪到了宋朝的步兵,在這之後遼國才會據此製定出下一次對宋進行全麵戰爭的作戰計劃和部署。
我們在此完全可以假設的是,如果這一次王超能夠率軍單憑定州步兵的實力就將遼軍殺得丟盔棄甲,那麽遼國甚至根本就不敢謀求再次主動對宋朝發動戰爭,他們會寄希望於通過和談實現雙方的和平(畢竟在此之前趙光義和趙恆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表明了希望雙方能夠締結和約的願望)。遺憾的是,王超和宋軍在望都之戰裏的表現讓遼國人摸到了他以及定州大陣的硬度,更遺憾的是,遼國這次順帶著還從之前讓他們吃了大虧的宋軍騎兵身上看到了可乘之機。如此這才導致了不久之後的遼國舉國南侵,而遼國皇太後蕭燕燕此次再度親征的終極意圖隻有一個,那就是以戰迫和或是以戰迫降,如此蕭燕燕才可以完成她的人生終極奮鬥目標和夙願——為遼國的子民帶去千秋萬載的和平歲月,讓南北永不再戰。
綜上所述,遼軍在擒獲王繼忠以後就開始迅速北撤其實隻不過是在執行他們的戰前預設計劃。他們已經完成對宋軍定州大陣以及王超本人的軍事摸底,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趕在前方的宋軍騎兵完成集結並對他們加以阻截之前安全地返迴到國境之內。換句話說,遼軍現在其實深感自己正陷入危局之中,畢竟上次的威虜之戰還猶在眼前,倘若前方的宋軍騎兵大陣已經在對他們嚴陣以待,那麽他們想要迴去勢必要付出相當慘烈的代價。反之,如果他們前方的數萬宋軍騎兵隻是在各處各自為戰,他們自是無所畏懼。
遼軍北撤所要麵對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駐守高陽關的周瑩所部。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周瑩這個軟蛋在發現自己要獨立承擔阻截任務後選擇了陽奉陰違,他幾乎是目送著遼軍從他眼皮子底下急速北歸。周瑩的所為自然是讓耶律諾袞和蕭撻凜長出了一口大氣,如果周瑩在路上拚死阻截並為後方的宋軍騎兵贏得了趕來集體參戰的時間和機會,如果王超這時候也率軍尾隨而上,那麽遼軍的結局必然是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但事實卻是周瑩對遼軍視而不見,王超更是因為王繼忠的戰場失蹤而在定州城裏瑟瑟發抖,這兩人壓根就沒有膽量與遼軍正麵對決,這也幾乎就等同於他們坐視遼軍的北歸。手握重兵的兩位大帥尚且如此,更後方的宋軍又豈敢以卵擊石?
遼軍繼續馬不停蹄地北上,在有驚無險的越過了周瑩這道關口後,他們現在已經可以確定自己可以安全北歸了。
事實證明宋朝在河北方麵的兵力部署和戰略規劃上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漏洞,那便是在遼軍騎兵的閃電戰策略下,宋軍河北各部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能力和統一的指揮,宋軍的各自為戰讓遼軍很是輕易地做到了在河北大地上進退自如。趙恆和他的大臣們自以為完美的戰略防禦計劃在應對實戰檢驗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張漏洞百出的破網,拿最簡單的說,用王超堵截遼軍南下確實沒問題,可遼國人想要迴家你拿什麽去擋?沒錯,那時候遼國人所麵對的可能高陽關裏的周瑩所部以及趕來此處赴援的四萬宋軍鐵騎,可這些人如何才能迅速地從各地集結到一處?再然後就是由誰來統一指揮作戰?要知道戰場上的戰機可是轉瞬即逝,等到開封城裏的趙恆對以上事宜做出具體的人事安排時,恐怕那時候遼國人早就如決堤的洪水一般迅速遠去。
一言蔽之,現在的河北大地對於遼軍來說根本不是什麽軍事禁區,而依舊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有鑒於此,遼軍在退到邊境線上後再又得意甚至是驕狂了起來。他們現在已經擺脫了被宋軍合圍的危險,於是乎遼軍決定在迴家之前再去招惹一下宋軍,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年讓遼軍吃盡了苦頭的威虜軍城。
此時駐守威虜軍城的宋軍將領仍然是魏能,麵對遼軍的進犯,魏能的選擇仍然是出城列陣與敵交鋒,同時他也派人前去聯絡與他最近的李繼宣前來助戰。魏能率領大軍主力在正麵與遼軍交鋒,另外他又派自己的兒子魏正和監軍劉知訓走小路從背後攻擊遼軍。
當遼軍與魏能在城下往來衝殺了數十個迴合之後,魏正和劉知訓突然從遼軍的身後殺出,不知虛實的遼軍就此大亂而逃,這一次的威虜軍之戰遼軍依然是沒能獲勝。不過,魏能此戰能夠擊退遼軍主要是因為這次前來攻打威虜軍城的並非是遼軍的主力,而是耶律諾袞派來的一支偏師,但經此一敗遼軍也沒再來找魏能麻煩。那麽,這事跟李繼宣又有什麽關係呢?關鍵就在於李繼宣直到這場戰鬥結束都沒有趕到戰場,當威虜軍城完全解除警報後李繼宣才姍姍而來。麾下全是騎兵的李繼宣行動竟然如此遲緩顯然是有反常態,這招致了魏能的不滿和憤怒。
在威虜軍城吃了敗仗後,遼軍再又去騷擾宋將王汀駐守的靜戎軍城(今河北徐水境內)。王汀同樣派人去聯絡李繼宣請他趕緊過來增援,但李繼宣直接就拒絕了這個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的請求,他雖然派出遊騎密切注意遼軍的動向,但從始至終李繼宣所部都沒有主動跟遼軍交戰。
當遼軍完全撤離宋境後,魏能和王汀直接就是一道奏折送到了開封,而他們的奏折都是在告發李繼宣畏敵怯戰,李繼宣因此而被降職為如京副使。可是,這事又真的能怪李繼宣嗎?王超和周瑩統領數萬人也不敢跟遼軍接戰,手中隻有三千人的李繼宣如果主動向遼國人撲上去,那他指定是個瘋子和蠢材,而且他的犧牲也將是毫無價值和意義。至於魏能和王汀,他們就真的想跟遼軍交戰嗎?遼軍是主動來攻擊他們的,他們是不得不戰。
上次威虜軍之戰表現神勇的各路宋軍這是怎麽了?其實,他們的行為也談不上什麽反常,上次他們敢於英勇作戰是因為他們在戰前就凝聚成了一個整體且分工明確,李繼宣最後雖然同樣是隻以本部數千人去與遼軍作戰,可那時候他打的是大勝之後的追擊戰,這與主動向遼軍挑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遼軍是在這年的四月底全部撤迴到了遼國境內,而宋朝這邊這隨即就開始了事後諸葛亮式的戰後總結。先不說宋朝這邊是如何總結的,我這裏就想說點自己想說的話。
望都之戰其實很簡單,遼軍從入境到撤軍前後所持續的時間連一個月也不到,可我卻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來敘述這場戰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滿身的無力感和頹廢感,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覺自己是如鯁在喉,有太多的話我想說卻又不知道如何說起。
每次遼軍入境之前宋朝方麵總是做好了各種準備和預案,上至皇帝、中書省和樞密院,下至定州大營和邊關各處據點,每個人都在出謀劃策都在陳述自己的禦敵之策,最後再由皇帝本人拍板製定出一份看似完美的禦敵之策,可結果呢?由宋朝最有頭腦、最聰明、最有權勢、最有鬥爭經驗、最勇武善戰的人所構建出來的看似無懈可擊又麵麵俱到的攻防之策卻像是一道用竹片紮起來的籬笆,而遼國人則像是一群肥碩且狂暴的野豬一般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這道籬笆。那麽,單就此次望都之戰而言,宋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窩囊,這中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王超、周瑩、王繼忠,這三人都是皇帝的幕府出身,他們能身居如此要職憑的是什麽?周瑩不肯聽命於王超繼而拒絕發兵的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在王超與遼軍對戰的時候,保州的宋軍尤其是那幾萬騎兵為什麽沒有迅速集結然後攻擊遼軍的身後從而與王超前後夾擊遼軍?如果說遼軍入境的初期宋軍來不及反應,那麽當遼軍開始從望都撤退的時候,保州的宋軍為什麽還是在分散在各處?為什麽他們沒有集結在一處阻截遼軍北撤?為什麽在保州境內沒有任命一位統帥來統領分散於各處隘口和險要地段的宋軍?宋朝為什麽要將他們的第一戰將李繼隆一直冷凍雪藏?
我知道以上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給出答案,而正是這些答案導致了我的無力感和頹廢感。趙恆以及宋朝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那些人都不是蠢人,至少不會比我本人愚笨,他們明知道還有更有效的抵禦遼軍的策略,可他們出於某些不可明說但又誰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不做,他們寧願犧牲數萬將士和百姓性命也不願去做,而這被某些人美其名曰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年輕人不會懂唯有成熟持重的人才能懂的政治智慧。
所謂君子不口出惡語,我未必然算得上是一個君子,但我確實不想動不動就口出惡語。我就想說,視生命為草芥未必就是泯滅人性之人才有的特質,某些滿嘴仁義道德和家國情懷的人在這方麵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是成熟——反以為是眼光超前和智慧超然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