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遼軍南下寇邊都是選擇在每年的深秋時分或是初冬時節,但這一次他們在宋朝方麵毫無任何情報和臨戰準備的情況下悄悄地集結了將近十萬人的大軍突然越過邊境向著宋朝的縱深地帶猛撲而來。
這一次遼軍的主帥不再是遼國的那位梁王殿下耶律隆慶,而是遼國南府宰相耶律諾袞和遼國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這二人的名字都比較陌生,但此二人絕非善茬,更不是什麽戰場初哥,早在雍熙北伐時他倆就跟隨耶律斜軫出兵山西,楊業生平最後一戰的對手就是這二人。
遼軍此次南侵的作戰方案完全不循常規,他們首先成功地避開了宋朝在遼國境內的眼線,而在進入宋境之後他們也沒去跟宋朝設在邊關的各座軍城糾纏,更沒有去找宋軍各支騎兵的麻煩,他們一路狂奔如不可阻擋的旋風一般直逼宋軍的定州大營而來。麵對突然間冒出來的如此規模且不做任何停留的遼軍,沿途各處城池和據點裏的宋軍根本就毫無辦法隻能目送著遼軍快速衝來然後又從自己的身邊疾馳而去。
接到前方的探報,再加上有傅潛這個深刻的反麵典型,此時身在定州的宋軍北方統帥王超選擇了立馬出兵迎敵。可是,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沒有人會想到遼軍這次竟然會直奔定州而來,這讓保州境內的前線各處據點瞬間都成了擺設,宋朝之前的所有戰事預案也隨之作廢,一切都得臨機行事。為此,王超命人緊急傳命鎮州都部署桑讚和高陽關都部署周瑩率領本部兵馬前來與他會合,他要在定州以北尋求與遼軍進行決戰。
值此遼軍大兵壓境,王超本來還應該命令此時已經被遼軍甩在身後的各路兵馬前來合圍或是從背後襲擊遼軍,比如楊延昭、魏能、李繼宣等人的騎兵大隊以及駐紮在北平寨和莫州的宋軍。可是,王超沒有這樣做,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沒有這個權力,當初赴任之時他曾請求趙恆賦予他當初傅潛所擁有的統領河北戰區所有軍隊的權力,可趙恆和他的宰執集團沒有同意。沒想到這一次遼軍不按套路出牌正好引爆了王超最為擔心的那一個火藥桶,他還能怎麽辦?隻能是硬著頭皮出戰!如果他避戰甚至是在定州城裏據城而守都是不行的,傅潛的前車之鑒可是猶在眼前。
接下來所發生的情況就讓王超感到抓狂了,接到他的集結令後,鎮州都部署桑讚率軍火速趕來與他會合,可作為北方三鎮之一且坐擁三分之一兵力的高陽關都部署周瑩卻隻給王超送來了一封信:主帥大人,我高陽關的兵力是不會聽從你的調遣的,除了皇命誰都別想命令我!
看到這封迴信,王超差點一口老血吐了出來!值此兩國兩軍交戰之際,可這個周瑩卻在意氣用事,完全把個人的私怨淩駕於國家安危之上,王超隻恨自己的手不夠長,要不然他肯定會被氣得當場一巴掌給掄在周瑩的臉上。
此話從何說起呢?我們在前麵其實就已經提過這事,這個周瑩和王超一樣都是趙光義當親王時的王府舊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今這二人都成了國之重臣。王超自是不必說,不管他在戰場上本事和戰績如何,但這些年東征西討他是沒少跑,而此時他更是負責抵禦遼國的河北方麵軍統帥。周瑩呢?這個人雖然沒怎麽上過戰場,但他絕不會認為自己比王超差,更不認為王超有什麽權力和資格對他指手畫腳,在出任高陽關都部署之前他的官職可是宣徽南院使兼知樞密院事,這是一個距離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第一長官樞密使僅僅一步之遙的朝廷大員。更何況王超在官階上還是周瑩的下屬,可現在王超竟然拿著主帥的令旗來命令他,這對周瑩來說無疑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麵對周瑩的拒不配合,王超雖然恨不得一刀砍了這個混蛋但最後卻也隻能忍下這口惡氣,這位生性仁厚的老哥為了軍中的和氣甚至都沒有立即向趙恆告禦狀,而在戰後他也是以密奏而非公文的形式向趙恆表達他對周瑩的不滿。也不知道這樣的一個老好人怎麽就生出了王德用這種煞星一般的兒子?對了,順便提一下王德用。
自從這位少年英雄揚威於烏白池之後他就遠離了戰場,因為他被皇帝陛下看上了,為了彰顯皇恩浩蕩,他成了京城禁軍裏的一員,成了整日跟在皇帝陛下身後東遊西蕩的貼身侍衛。等到他終於熬出頭眼看就可以領兵打仗時,宋遼卻在澶州城下議和了,而黨項那邊李繼遷也死了,他的一身本事也沒了用武之地,而等到李元昊突然蹦出來上躥下跳的時候他卻已經是垂垂老矣。這位少年英雄幾乎是完美地錯過了所有能讓他揚名立萬的時機,他一出道即巔峰,然後憑借這一功他也吃了一輩子的紅利,晚年更是出任軍方第一大佬樞密使,再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迴到戰場。
沒有了周瑩的赴援,王超隻能帶著定州和鎮州的約四萬人的軍隊去迎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遼軍。當王超的大軍出發之時遼軍的動向卻發生了變化,耶律諾袞和蕭撻凜不知道是出於何種原因突然下令攻擊距離定州不遠的望都縣。王超命令定州行營鈐轄張耆率領一千五百名步兵作為大軍的先鋒前去支援,而王超的大軍緊跟著也隨即出發。但是,望都不是威虜軍城,張耆還沒趕到城下望都城就已經被遼軍給攻破了,而他的大軍也很快就碰上了專程前來歡迎他的遼軍大隊人馬。
張耆旋即命令所部這千餘人在望都以南的曠野中列陣迎敵,兩軍之間的戰鬥隨即爆發。身為主將的張耆這一仗裏親自揮刀上陣,期間他身中數槍但仍然激勵部下奮勇殺敵並在激戰中陣斬遼軍將領一名。
要說這個張耆可是大有來頭,別看他沒什麽資曆,此前更是沒有在我們的故事露過臉,此時的軍職也不過是一個定州鈐轄,但他可是當今皇帝趙恆的頂級鐵杆親信。他早在十一歲那年就奉皇命去跟當時還是小王爺的趙恆一起玩,此後跟趙恆更是成了一起吃喝玩樂的好基友,仁宗朝時期他借由這層身份使得他攀上了人生和仕途的巔峰——從地方官員一躍升任宋朝樞密使。
請記住這個人,我們以後還會說到他。事實上,他最後能在官場位極人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當年偷偷地在宮廷之外給趙恆的小情人找了一個容身地,為此他不惜把自己的宅子讓出來供趙恆金屋藏嬌。趙恆駕崩以後,那個當初看似柔弱的小女人開始以女主的身份主宰宋朝的朝局,如此才讓張耆得以成為軍方的首席主事人。
不過,相比於此時的張耆,在定州大軍裏麵有一個人其實比他還要更加親近趙恆,此人便是宋軍定州大營的主帥王超的副手——定州大營的副帥王繼忠。作為烈士的遺孤,王繼忠六歲的時候就被趙光義派去跟身為皇子的趙恆結成了玩伴。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趙光義和他身邊的人是這樣,趙恆和他身邊的人也是這樣。然而,古今中外誰人不是如此呢?我隻是想說,國家的統兵大將和軍方的最高首長竟然不是出身行伍的那些浴血拚殺出來的將領,而是從小跟著皇帝一起長大的玩伴,這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就在張耆與遼軍的前軍激戰正酣之時,遼軍的主力大軍趕來了,而張耆倒也沒有陷入絕望,因為王超這時候也帶著宋軍主力趕到了戰場。
宋遼兩軍的主力兵團終於在戰場上再次碰麵了,而宋軍這一次可謂是劣勢盡顯。王超或許根本沒有想到望都的城池會這麽快就被遼軍給攻破了,如此一來他所希望的內外夾擊抑或背城擊敵也就成了妄想,更重要的是他將不得不在毫無任何屏障可以依靠的野外與遼軍對壘。最要命的是,宋軍的數量遠不及遼軍。
盡管有種種的不利局麵,但兩軍相遇一場大戰已是不可避免。王超當即命令宋軍呈東西橫向列陣,大陣的左翼是桑讚,中軍是王超,右翼則是王繼忠。大戰在這一天的黃昏時分開始,驍勇但也驕狂的遼軍在宋軍的重甲步兵大陣麵前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雙方這一天激戰至深夜時分,遼軍宋軍的大陣前扔下無數的屍體之後終於是停止了這一天的攻勢。
第二天的黎明,遼軍在經過一夜休整後再次向宋軍發起挑戰,這一次遼軍將主攻的方向放在了由王繼忠鎮守的右翼。一場激戰下來,遼軍還是沒能攻破宋軍的陣型,但這時候的宋軍已經開始顯現出了疲態,盡管大陣的陣型未亂,但宋軍的戰損卻並不比遼軍少。身為全軍主帥的王超發現繼續這樣與遼軍對峙下去將會兇多吉少,一來是宋軍沒法跟遼軍比消耗,二來野外列陣且缺乏機動性的宋軍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短板——後勤輜重。
不幸的是,偏偏怕什麽來什麽,眼看沒法啃動宋軍的步兵大陣,遼軍再次動起了對付宋軍的老辦法——劫糧道。在主動撤出了戰陣後,遼軍突然迂迴到王繼忠的身後將宋軍的糧道給截了,而且還把宋軍儲存的糧草一把大火給燒毀了。
這對宋軍來說可謂是滅頂之災,遠離城池且糧道被斷再加上隨軍攜帶的糧草被焚,這樣下去宋軍在短時間內恐將呈全軍崩潰之勢。想想當初曹彬在涿州得知糧道被劫後是什麽反應?一旦沒有了糧食,不用遼國人動手宋軍自己就能自行崩潰。
有鑒於此,王超於是緊急下令全軍趁著戰力尚在的情況下整軍撤向幾十裏之外的大本營定州,但這個時候趙恆的好基友王繼忠卻來了一個風騷的走位。身為全軍副帥且擔負右翼安全的他竟然親自帶領一隊人馬前往糧草被焚毀處查探軍情,他本是想去搶救糧草,可他很不走運地跟耶律諾袞的大軍撞了個滿懷。王繼忠這一次犯下的另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就是本該低調出行的他這次出門很拉風地穿了一身格外紮眼的大將衣甲。具體是什麽顏色的衣甲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遠處的遼國人一看到他這身與眾不同的衣甲就瞬間集體瘋狂了——對麵的宋軍裏麵有大魚!
很快,遼軍的大隊人馬就圍了上來,有多少人?史稱“圍數十重”!也就是說,遼軍的人數至少是這支宋軍偵察大隊的數十倍,在這種情況下王繼忠能衝出包圍圈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為零!
被圍之後的王繼忠首先想到的是突圍,一場惡戰再次爆發,宋軍的將士們拚死保衛自己的主帥向著大軍主力的所在方向突圍,但此時的遼國人就如同已經嗅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他們怎麽可能讓王繼忠跑掉?人數眾多的遼軍死死地堵在了王繼忠的身前,而宋軍的主力這時候已經開始向定州撤離,遼軍自然把這道口子封的最為嚴實。王繼忠被迫隻能率領自己身邊的這些幾乎個個都渾身是血的將士轉而向北突圍,他們與宋軍的主力就此是越發遙遠。即使如此,遼國人還是不會放過他們,誰讓你王繼忠暴露了身份呢?當王繼忠等人一路轉戰到達白城之時,他們已是勢窮力竭,這一次遼國人將他們團團包圍後就再沒讓他們逃出包圍圈。
在白城,王繼忠的這一支宋軍最後是全軍覆沒!
這一次遼軍的主帥不再是遼國的那位梁王殿下耶律隆慶,而是遼國南府宰相耶律諾袞和遼國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這二人的名字都比較陌生,但此二人絕非善茬,更不是什麽戰場初哥,早在雍熙北伐時他倆就跟隨耶律斜軫出兵山西,楊業生平最後一戰的對手就是這二人。
遼軍此次南侵的作戰方案完全不循常規,他們首先成功地避開了宋朝在遼國境內的眼線,而在進入宋境之後他們也沒去跟宋朝設在邊關的各座軍城糾纏,更沒有去找宋軍各支騎兵的麻煩,他們一路狂奔如不可阻擋的旋風一般直逼宋軍的定州大營而來。麵對突然間冒出來的如此規模且不做任何停留的遼軍,沿途各處城池和據點裏的宋軍根本就毫無辦法隻能目送著遼軍快速衝來然後又從自己的身邊疾馳而去。
接到前方的探報,再加上有傅潛這個深刻的反麵典型,此時身在定州的宋軍北方統帥王超選擇了立馬出兵迎敵。可是,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沒有人會想到遼軍這次竟然會直奔定州而來,這讓保州境內的前線各處據點瞬間都成了擺設,宋朝之前的所有戰事預案也隨之作廢,一切都得臨機行事。為此,王超命人緊急傳命鎮州都部署桑讚和高陽關都部署周瑩率領本部兵馬前來與他會合,他要在定州以北尋求與遼軍進行決戰。
值此遼軍大兵壓境,王超本來還應該命令此時已經被遼軍甩在身後的各路兵馬前來合圍或是從背後襲擊遼軍,比如楊延昭、魏能、李繼宣等人的騎兵大隊以及駐紮在北平寨和莫州的宋軍。可是,王超沒有這樣做,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沒有這個權力,當初赴任之時他曾請求趙恆賦予他當初傅潛所擁有的統領河北戰區所有軍隊的權力,可趙恆和他的宰執集團沒有同意。沒想到這一次遼軍不按套路出牌正好引爆了王超最為擔心的那一個火藥桶,他還能怎麽辦?隻能是硬著頭皮出戰!如果他避戰甚至是在定州城裏據城而守都是不行的,傅潛的前車之鑒可是猶在眼前。
接下來所發生的情況就讓王超感到抓狂了,接到他的集結令後,鎮州都部署桑讚率軍火速趕來與他會合,可作為北方三鎮之一且坐擁三分之一兵力的高陽關都部署周瑩卻隻給王超送來了一封信:主帥大人,我高陽關的兵力是不會聽從你的調遣的,除了皇命誰都別想命令我!
看到這封迴信,王超差點一口老血吐了出來!值此兩國兩軍交戰之際,可這個周瑩卻在意氣用事,完全把個人的私怨淩駕於國家安危之上,王超隻恨自己的手不夠長,要不然他肯定會被氣得當場一巴掌給掄在周瑩的臉上。
此話從何說起呢?我們在前麵其實就已經提過這事,這個周瑩和王超一樣都是趙光義當親王時的王府舊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今這二人都成了國之重臣。王超自是不必說,不管他在戰場上本事和戰績如何,但這些年東征西討他是沒少跑,而此時他更是負責抵禦遼國的河北方麵軍統帥。周瑩呢?這個人雖然沒怎麽上過戰場,但他絕不會認為自己比王超差,更不認為王超有什麽權力和資格對他指手畫腳,在出任高陽關都部署之前他的官職可是宣徽南院使兼知樞密院事,這是一個距離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第一長官樞密使僅僅一步之遙的朝廷大員。更何況王超在官階上還是周瑩的下屬,可現在王超竟然拿著主帥的令旗來命令他,這對周瑩來說無疑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麵對周瑩的拒不配合,王超雖然恨不得一刀砍了這個混蛋但最後卻也隻能忍下這口惡氣,這位生性仁厚的老哥為了軍中的和氣甚至都沒有立即向趙恆告禦狀,而在戰後他也是以密奏而非公文的形式向趙恆表達他對周瑩的不滿。也不知道這樣的一個老好人怎麽就生出了王德用這種煞星一般的兒子?對了,順便提一下王德用。
自從這位少年英雄揚威於烏白池之後他就遠離了戰場,因為他被皇帝陛下看上了,為了彰顯皇恩浩蕩,他成了京城禁軍裏的一員,成了整日跟在皇帝陛下身後東遊西蕩的貼身侍衛。等到他終於熬出頭眼看就可以領兵打仗時,宋遼卻在澶州城下議和了,而黨項那邊李繼遷也死了,他的一身本事也沒了用武之地,而等到李元昊突然蹦出來上躥下跳的時候他卻已經是垂垂老矣。這位少年英雄幾乎是完美地錯過了所有能讓他揚名立萬的時機,他一出道即巔峰,然後憑借這一功他也吃了一輩子的紅利,晚年更是出任軍方第一大佬樞密使,再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迴到戰場。
沒有了周瑩的赴援,王超隻能帶著定州和鎮州的約四萬人的軍隊去迎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遼軍。當王超的大軍出發之時遼軍的動向卻發生了變化,耶律諾袞和蕭撻凜不知道是出於何種原因突然下令攻擊距離定州不遠的望都縣。王超命令定州行營鈐轄張耆率領一千五百名步兵作為大軍的先鋒前去支援,而王超的大軍緊跟著也隨即出發。但是,望都不是威虜軍城,張耆還沒趕到城下望都城就已經被遼軍給攻破了,而他的大軍也很快就碰上了專程前來歡迎他的遼軍大隊人馬。
張耆旋即命令所部這千餘人在望都以南的曠野中列陣迎敵,兩軍之間的戰鬥隨即爆發。身為主將的張耆這一仗裏親自揮刀上陣,期間他身中數槍但仍然激勵部下奮勇殺敵並在激戰中陣斬遼軍將領一名。
要說這個張耆可是大有來頭,別看他沒什麽資曆,此前更是沒有在我們的故事露過臉,此時的軍職也不過是一個定州鈐轄,但他可是當今皇帝趙恆的頂級鐵杆親信。他早在十一歲那年就奉皇命去跟當時還是小王爺的趙恆一起玩,此後跟趙恆更是成了一起吃喝玩樂的好基友,仁宗朝時期他借由這層身份使得他攀上了人生和仕途的巔峰——從地方官員一躍升任宋朝樞密使。
請記住這個人,我們以後還會說到他。事實上,他最後能在官場位極人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當年偷偷地在宮廷之外給趙恆的小情人找了一個容身地,為此他不惜把自己的宅子讓出來供趙恆金屋藏嬌。趙恆駕崩以後,那個當初看似柔弱的小女人開始以女主的身份主宰宋朝的朝局,如此才讓張耆得以成為軍方的首席主事人。
不過,相比於此時的張耆,在定州大軍裏麵有一個人其實比他還要更加親近趙恆,此人便是宋軍定州大營的主帥王超的副手——定州大營的副帥王繼忠。作為烈士的遺孤,王繼忠六歲的時候就被趙光義派去跟身為皇子的趙恆結成了玩伴。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趙光義和他身邊的人是這樣,趙恆和他身邊的人也是這樣。然而,古今中外誰人不是如此呢?我隻是想說,國家的統兵大將和軍方的最高首長竟然不是出身行伍的那些浴血拚殺出來的將領,而是從小跟著皇帝一起長大的玩伴,這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就在張耆與遼軍的前軍激戰正酣之時,遼軍的主力大軍趕來了,而張耆倒也沒有陷入絕望,因為王超這時候也帶著宋軍主力趕到了戰場。
宋遼兩軍的主力兵團終於在戰場上再次碰麵了,而宋軍這一次可謂是劣勢盡顯。王超或許根本沒有想到望都的城池會這麽快就被遼軍給攻破了,如此一來他所希望的內外夾擊抑或背城擊敵也就成了妄想,更重要的是他將不得不在毫無任何屏障可以依靠的野外與遼軍對壘。最要命的是,宋軍的數量遠不及遼軍。
盡管有種種的不利局麵,但兩軍相遇一場大戰已是不可避免。王超當即命令宋軍呈東西橫向列陣,大陣的左翼是桑讚,中軍是王超,右翼則是王繼忠。大戰在這一天的黃昏時分開始,驍勇但也驕狂的遼軍在宋軍的重甲步兵大陣麵前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雙方這一天激戰至深夜時分,遼軍宋軍的大陣前扔下無數的屍體之後終於是停止了這一天的攻勢。
第二天的黎明,遼軍在經過一夜休整後再次向宋軍發起挑戰,這一次遼軍將主攻的方向放在了由王繼忠鎮守的右翼。一場激戰下來,遼軍還是沒能攻破宋軍的陣型,但這時候的宋軍已經開始顯現出了疲態,盡管大陣的陣型未亂,但宋軍的戰損卻並不比遼軍少。身為全軍主帥的王超發現繼續這樣與遼軍對峙下去將會兇多吉少,一來是宋軍沒法跟遼軍比消耗,二來野外列陣且缺乏機動性的宋軍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短板——後勤輜重。
不幸的是,偏偏怕什麽來什麽,眼看沒法啃動宋軍的步兵大陣,遼軍再次動起了對付宋軍的老辦法——劫糧道。在主動撤出了戰陣後,遼軍突然迂迴到王繼忠的身後將宋軍的糧道給截了,而且還把宋軍儲存的糧草一把大火給燒毀了。
這對宋軍來說可謂是滅頂之災,遠離城池且糧道被斷再加上隨軍攜帶的糧草被焚,這樣下去宋軍在短時間內恐將呈全軍崩潰之勢。想想當初曹彬在涿州得知糧道被劫後是什麽反應?一旦沒有了糧食,不用遼國人動手宋軍自己就能自行崩潰。
有鑒於此,王超於是緊急下令全軍趁著戰力尚在的情況下整軍撤向幾十裏之外的大本營定州,但這個時候趙恆的好基友王繼忠卻來了一個風騷的走位。身為全軍副帥且擔負右翼安全的他竟然親自帶領一隊人馬前往糧草被焚毀處查探軍情,他本是想去搶救糧草,可他很不走運地跟耶律諾袞的大軍撞了個滿懷。王繼忠這一次犯下的另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就是本該低調出行的他這次出門很拉風地穿了一身格外紮眼的大將衣甲。具體是什麽顏色的衣甲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遠處的遼國人一看到他這身與眾不同的衣甲就瞬間集體瘋狂了——對麵的宋軍裏麵有大魚!
很快,遼軍的大隊人馬就圍了上來,有多少人?史稱“圍數十重”!也就是說,遼軍的人數至少是這支宋軍偵察大隊的數十倍,在這種情況下王繼忠能衝出包圍圈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為零!
被圍之後的王繼忠首先想到的是突圍,一場惡戰再次爆發,宋軍的將士們拚死保衛自己的主帥向著大軍主力的所在方向突圍,但此時的遼國人就如同已經嗅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他們怎麽可能讓王繼忠跑掉?人數眾多的遼軍死死地堵在了王繼忠的身前,而宋軍的主力這時候已經開始向定州撤離,遼軍自然把這道口子封的最為嚴實。王繼忠被迫隻能率領自己身邊的這些幾乎個個都渾身是血的將士轉而向北突圍,他們與宋軍的主力就此是越發遙遠。即使如此,遼國人還是不會放過他們,誰讓你王繼忠暴露了身份呢?當王繼忠等人一路轉戰到達白城之時,他們已是勢窮力竭,這一次遼國人將他們團團包圍後就再沒讓他們逃出包圍圈。
在白城,王繼忠的這一支宋軍最後是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