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宋遼之間的這場戰爭,我們接下來再來說說在這期間另外所發生的一些事,而這些事的主角絕對少不了那個永遠都會搶戲並很會給自己加戲的李繼遷。
公元999年6月,也就是在遼國正式下詔對宋宣戰的前一個月,在被宋朝“招安”之後的這一年半裏乖得不能再乖的李繼遷突然伸手狠狠地甩了宋朝君臣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宋朝的舉國公卿們看來應該對宋朝之前給予的巨大恩賞感恩戴德且永世臣服的李繼遷率領萬餘鐵騎大肆攻掠河西之地。例行巡邊的宋軍虎翼軍指揮使李璠及其所部與李繼遷的大隊人馬不期而遇,麵對宗主國的王師,李繼遷根本沒有任何猶豫和顧忌就命人舉刀砍了過去。明顯占據了人數優勢的李繼遷所部很快就把這支宋軍給包圍了起來並發動了攻擊,激戰中李璠親手陣斬數十名黨項騎兵,即使後來身中數槍仍然奮力殺賊,最後他的戰馬因中箭無數而力竭倒地,而他最終也壯烈地死於賊眾的亂槍之下。
此戰過後,李繼遷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宋朝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去應對遼國的大舉入寇,這就給了李繼遷可以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的時機和本錢。兩個月後,李繼遷轉而率軍向東攻掠宋朝的麟州(今陝西省神木市店塔鎮楊城村),眼見賊人勢大,麟州守將立即向鄰近的府州宋軍求救。府州知州折惟昌(折禦卿的次子)親自率領自己的弟弟折惟信和叔父折海超率軍赴援。可是,折惟昌雖然忠勇可嘉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或許他還以為此時的李繼遷所部不過還是一群數千人的蟊賊,但事實上李繼遷早就不是以前的那個掏光家底也隻能帶幾千人出來打劫的遊擊大隊長了。
兩軍即將接戰之時折惟昌才發現自己這次輕敵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人馬竟然被李繼遷給包圍了,他怎麽也沒想到李繼遷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就在實力上遠遠地超過了他,但這時候說什麽都沒用了。戰端開啟,李繼遷以優勢兵力向宋軍衝鋒並命令弓箭手萬箭齊發,宋軍這邊帶頭衝鋒的折惟昌當場中箭落馬。折惟昌立馬抓起地上的弓箭準備射殺賊寇,這時候他的一個裨將把自己的戰馬讓給了他並讓他趕快殺出重圍。事已至此,折惟昌隻得率部突圍,他縱馬持槍一路劈殺,李繼遷所部竟無人能擋。勇武絕倫的折惟昌最後是鮮血滿身地殺出了重圍,可他的弟弟折惟信和叔父折海超卻在這一戰裏為賊所困最終死於賊陣。
折惟昌敗走之後,李繼遷全力圍攻麟州,但進化這種事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進化了將近百年的遼國人都拿城牆沒辦法更何況還是你李繼遷。在麟州城下李繼遷啃了將近一個月的城牆,但他啃得滿嘴是血也沒能啃出一個缺口。於是,他再又打起了府州的主意,但這一迴吃一塹長一智的折惟昌就沒那麽好對付了。雙方在埋井峰展開激戰,折惟昌還是親自領兵與府州兵馬鈐轄宋思恭一同迎敵。此戰李繼遷大敗,最後他隻能垂頭喪氣地帶著敗兵跑迴老窩,然後他就開始猛敲自己的腦瓜子並反複思考一個讓他抓狂的問題:我為什麽就啃不動漢人的那些該死的城牆?
這些就是宋遼兩國這年正式開戰前李繼遷在宋朝西北邊疆所做出的“成績”。麵對李繼遷如此舉動,上至趙恆下至當初每一個唿籲對李繼遷施行懷柔和綏靖政策的宋朝官員都選擇了集體性失明和失聲,似乎打臉這迴事根本就不存在。毫無疑問的是,對李繼遷的戰略性誤判這口鍋很明顯得由宋朝的君臣一起來背,但正所謂法不責眾,更何況這事還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集團的集體性決定和行為,難道要讓他們集體跪下來向蒼天謝罪嗎?開玩笑!就算是他們意識到了錯誤,但他們也還是會說自己沒錯,錯的是忘恩負義的李繼遷,而他們永遠偉大、光明和正確。
反觀此時對宋朝毫無愧疚感和負罪感的李繼遷,在他這裏一切都是那麽的自然而然和理所當然。試問:一個反複無常、降而複叛甚至連自己的母親的死活都可以毫不在乎的人會知道什麽叫做忠孝仁義嗎?李繼遷的眼裏隻有自己的個人利益,為了自己的那個遠大夢想他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再者說,宋朝對他的妥協並賜給他定難五州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麽恩德,而是宋朝畏懼他,而是他得到了自己理應所得的祖宗故地,他哪裏需要對宋朝感恩戴德,他反而會因此而更加憎恨宋朝。
李繼遷或許對趙光義還有那麽一絲的畏懼乃至是恐懼,畢竟這個人總是讓他東躲西藏像個賊似的艱難維生,可趙恆的上台以及宋朝新一屆政府對他的懷柔卻讓他打心眼裏開始鄙視:你宋朝對我李繼遷示好,我就不打你了?你跪下了,我就不踹你了?你躺下了,我就對你溫柔了?既然你這麽喜歡受虐,我當然不能對你客氣!哦,對了,雖然我現在脾氣不好打了你,可每個月的俸祿和賞賜你還得按時給我送過來,我畢竟還是你們宋朝的官兒,你們不能拖欠我的工資,要不然我還要打你!
這裏我還想再問一次:是誰讓那個在趙光義的鐵血打擊之下隻能蜷縮在荒漠戈壁裏與狼共舞的土匪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變成了如今的國之巨寇?是朝堂之上的那些飽讀聖賢之書堅持要以德服人、以禮待人的聖人門徒和謙謙君子!可是,李繼遷是人嗎?他是狼崽子,而且還是野心勃勃的白眼狼!
反之,同樣是對付敵人,看看宋朝甚至是各朝各代的那些飽學和儒雅之士又是如何對付國家內部政敵的?趕盡殺絕不留後患!有人說這種對內兇殘對外柔媚的做派是儒家思想的遺毒,但我對此持保留意見,因為此類現象放之於整個人類社會其實並非罕見。窩裏橫、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攘外必先安內、把自己最美的一麵竭盡所能地展現給外人,把自己最醜的一麵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家人,這些現象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因此,與其說這是思想毒瘤,倒不如說是人性使然。
宋朝這邊對李繼遷此時的所作所為選擇了忍氣吞聲毫無表示,對遼的戰事才是他們當前壓倒一切的大事。等到宋遼兩國正式開戰後,李繼遷很狡猾地選擇了在一旁看大戲。他就想看看宋遼這兩個他眼裏的龐然大物到底誰能咬死誰,然後他好趁火打劫為自己撈取點好處和利益。傅潛的作為想必是讓李繼遷笑掉了大牙,甚至連他這個黨項人都從內心深處用自己的後腦勺鄙視了傅潛無數迴,他甚至會幻想如果他能像傅潛那樣領兵十萬該如何跟遼國人大幹一場。
不過,李繼遷終究還是個急性子,本來他是想等到宋遼之中有一方被打殘了之後他再動手,可他實在是沒有想到在他麵前狂暴嗜血的宋朝人竟然在遼國人麵前像是沒了膽兒的太監:既然遼國人可以在河北大地橫行無忌,那麽如果我現在趁著宋朝人暫時被嚇得虛脫的時候去偷一把雞會不會也有大便宜可撿呢?不過,且慢,這宋朝人畏懼遼國人,可他們對我一直非常的暴力,我得耍點花招才行。
李繼遷的花招又是什麽呢?說來很搞笑,是一個封建小迷信。在這年的十二月,即遼國鐵騎在河北大地橫行肆虐而傅潛卻寧死不出戰的時候,一件怪事開始在李繼遷的部眾中瘋傳開來並傳到了宋朝人的耳朵裏:某天,一塊從天而降的大石頭準確無誤卻又恰到好處地砸在了李繼遷的大帳外,在將地麵砸出一個大坑以後,隻見這塊大石頭上麵筆跡剛勁有力地寫著幾個漢字: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這句話不用翻譯都能知道它的意思,而這件事也無疑是老天爺在告誡李繼遷不要再招惹宋朝,否則下一次這塊石頭就會直接把他的大帳連同他自己本人直接砸成一團骨頭渣。這事到底有沒有發生不好說,但它向外界所傳遞出來的訊息就是李繼遷從此不敢再為害宋朝了,可關鍵就在於這是李繼遷一手導演的,那他的目的何在呢?很簡單,麻痹宋朝人。別說是當時,就是現在的某些高級知識分子都對此類靈異事件深深地信服,那麽當時鬥大的字一個也不認識的黨項人以及宋朝人又會怎麽想呢?是不是兩方的部眾和百姓都會覺得李繼遷從此會當一個乖寶寶了呢?
宋朝的右班殿直盧斌將此事奏報給了趙恆,趙恆問他該如何看待此事,盧斌的迴答一針見血:“陛下,這是李繼遷在搞障眼法,我看他肯定在醞釀對我們的大舉進犯,我們應該在西北加強防備!”
盧斌話音剛落,幾天後,李繼遷便突然帶領一萬多名騎兵進攻宋朝在陝西的腹地延州(今陝西延安)。
如果我沒記錯,這應該是李繼遷自起兵以來第一次把自己的手伸向了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勢力範圍之內。而且,請注意李繼遷此時帶來的兵力,幾年前他也曾有過一次領兵萬人作戰的經曆,但那是他聯合了其他部落一同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而並非是他自己本部的人馬,可就是從這一年起他李繼遷有了隨時都可以拉出一支萬人隊的實力。擁有如此規模的軍力,當他再次劫掠宋朝邊地時就已經不能再用“襲擾”這個詞了,那樣會讓李繼遷覺得是在羞辱他,我們現在對他的軍事行動應該給一個更適合的詞匯——入寇!
李繼遷帶著這一萬人馬心潮澎湃地來到了延州,看這架勢會讓人覺得他這次定然會殺得一個屍山血海而還,搞不好他還會一舉攻下延州導致西北震蕩繼而讓整個東亞大地的格局重新洗牌。可悲的是,李繼遷來得時候有多激動走的時候就有多狼狽和屈辱。事實證明,不管宋朝在遼國麵前是什麽樣子,但在李繼遷的麵前,宋朝是他一生都要仰視的對象。
麵對突然而至的李繼遷萬人大軍,在兩宋數百年曆史裏幾乎籍籍無名的陝西轉運副使張佶率兵出戰迎敵,結果是李繼遷所部在麵對具有血脈壓製的宗主國正規軍的時候竟然一觸即潰,然後便一路風馳電掣地滾迴了老窩。此戰在史書裏幾乎都沒有什麽筆墨,隻是一句簡單的“李繼遷卻之”。
以上便是宋遼在開戰前以及戰事結束之時李繼遷同誌的工作成績,這也可以說是他在被宋朝冊封為定難五州之主後對宋朝的“報答”。如今賊已成寇,宋朝現在即使悔青了腸子也無濟於事,但剛剛被遼國蹂躪了一番的宋朝此時根本無心也無力再發重兵對李繼遷進行剿殺,因為趙恆和他的大臣們現在最緊迫最急切的敵人並不是李繼遷,而是自己的家賊——帝國西南的蜀川大地再又兵火連天。
公元999年6月,也就是在遼國正式下詔對宋宣戰的前一個月,在被宋朝“招安”之後的這一年半裏乖得不能再乖的李繼遷突然伸手狠狠地甩了宋朝君臣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宋朝的舉國公卿們看來應該對宋朝之前給予的巨大恩賞感恩戴德且永世臣服的李繼遷率領萬餘鐵騎大肆攻掠河西之地。例行巡邊的宋軍虎翼軍指揮使李璠及其所部與李繼遷的大隊人馬不期而遇,麵對宗主國的王師,李繼遷根本沒有任何猶豫和顧忌就命人舉刀砍了過去。明顯占據了人數優勢的李繼遷所部很快就把這支宋軍給包圍了起來並發動了攻擊,激戰中李璠親手陣斬數十名黨項騎兵,即使後來身中數槍仍然奮力殺賊,最後他的戰馬因中箭無數而力竭倒地,而他最終也壯烈地死於賊眾的亂槍之下。
此戰過後,李繼遷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宋朝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去應對遼國的大舉入寇,這就給了李繼遷可以在西北地區為所欲為的時機和本錢。兩個月後,李繼遷轉而率軍向東攻掠宋朝的麟州(今陝西省神木市店塔鎮楊城村),眼見賊人勢大,麟州守將立即向鄰近的府州宋軍求救。府州知州折惟昌(折禦卿的次子)親自率領自己的弟弟折惟信和叔父折海超率軍赴援。可是,折惟昌雖然忠勇可嘉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或許他還以為此時的李繼遷所部不過還是一群數千人的蟊賊,但事實上李繼遷早就不是以前的那個掏光家底也隻能帶幾千人出來打劫的遊擊大隊長了。
兩軍即將接戰之時折惟昌才發現自己這次輕敵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人馬竟然被李繼遷給包圍了,他怎麽也沒想到李繼遷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就在實力上遠遠地超過了他,但這時候說什麽都沒用了。戰端開啟,李繼遷以優勢兵力向宋軍衝鋒並命令弓箭手萬箭齊發,宋軍這邊帶頭衝鋒的折惟昌當場中箭落馬。折惟昌立馬抓起地上的弓箭準備射殺賊寇,這時候他的一個裨將把自己的戰馬讓給了他並讓他趕快殺出重圍。事已至此,折惟昌隻得率部突圍,他縱馬持槍一路劈殺,李繼遷所部竟無人能擋。勇武絕倫的折惟昌最後是鮮血滿身地殺出了重圍,可他的弟弟折惟信和叔父折海超卻在這一戰裏為賊所困最終死於賊陣。
折惟昌敗走之後,李繼遷全力圍攻麟州,但進化這種事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進化了將近百年的遼國人都拿城牆沒辦法更何況還是你李繼遷。在麟州城下李繼遷啃了將近一個月的城牆,但他啃得滿嘴是血也沒能啃出一個缺口。於是,他再又打起了府州的主意,但這一迴吃一塹長一智的折惟昌就沒那麽好對付了。雙方在埋井峰展開激戰,折惟昌還是親自領兵與府州兵馬鈐轄宋思恭一同迎敵。此戰李繼遷大敗,最後他隻能垂頭喪氣地帶著敗兵跑迴老窩,然後他就開始猛敲自己的腦瓜子並反複思考一個讓他抓狂的問題:我為什麽就啃不動漢人的那些該死的城牆?
這些就是宋遼兩國這年正式開戰前李繼遷在宋朝西北邊疆所做出的“成績”。麵對李繼遷如此舉動,上至趙恆下至當初每一個唿籲對李繼遷施行懷柔和綏靖政策的宋朝官員都選擇了集體性失明和失聲,似乎打臉這迴事根本就不存在。毫無疑問的是,對李繼遷的戰略性誤判這口鍋很明顯得由宋朝的君臣一起來背,但正所謂法不責眾,更何況這事還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集團的集體性決定和行為,難道要讓他們集體跪下來向蒼天謝罪嗎?開玩笑!就算是他們意識到了錯誤,但他們也還是會說自己沒錯,錯的是忘恩負義的李繼遷,而他們永遠偉大、光明和正確。
反觀此時對宋朝毫無愧疚感和負罪感的李繼遷,在他這裏一切都是那麽的自然而然和理所當然。試問:一個反複無常、降而複叛甚至連自己的母親的死活都可以毫不在乎的人會知道什麽叫做忠孝仁義嗎?李繼遷的眼裏隻有自己的個人利益,為了自己的那個遠大夢想他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再者說,宋朝對他的妥協並賜給他定難五州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麽恩德,而是宋朝畏懼他,而是他得到了自己理應所得的祖宗故地,他哪裏需要對宋朝感恩戴德,他反而會因此而更加憎恨宋朝。
李繼遷或許對趙光義還有那麽一絲的畏懼乃至是恐懼,畢竟這個人總是讓他東躲西藏像個賊似的艱難維生,可趙恆的上台以及宋朝新一屆政府對他的懷柔卻讓他打心眼裏開始鄙視:你宋朝對我李繼遷示好,我就不打你了?你跪下了,我就不踹你了?你躺下了,我就對你溫柔了?既然你這麽喜歡受虐,我當然不能對你客氣!哦,對了,雖然我現在脾氣不好打了你,可每個月的俸祿和賞賜你還得按時給我送過來,我畢竟還是你們宋朝的官兒,你們不能拖欠我的工資,要不然我還要打你!
這裏我還想再問一次:是誰讓那個在趙光義的鐵血打擊之下隻能蜷縮在荒漠戈壁裏與狼共舞的土匪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變成了如今的國之巨寇?是朝堂之上的那些飽讀聖賢之書堅持要以德服人、以禮待人的聖人門徒和謙謙君子!可是,李繼遷是人嗎?他是狼崽子,而且還是野心勃勃的白眼狼!
反之,同樣是對付敵人,看看宋朝甚至是各朝各代的那些飽學和儒雅之士又是如何對付國家內部政敵的?趕盡殺絕不留後患!有人說這種對內兇殘對外柔媚的做派是儒家思想的遺毒,但我對此持保留意見,因為此類現象放之於整個人類社會其實並非罕見。窩裏橫、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攘外必先安內、把自己最美的一麵竭盡所能地展現給外人,把自己最醜的一麵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家人,這些現象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因此,與其說這是思想毒瘤,倒不如說是人性使然。
宋朝這邊對李繼遷此時的所作所為選擇了忍氣吞聲毫無表示,對遼的戰事才是他們當前壓倒一切的大事。等到宋遼兩國正式開戰後,李繼遷很狡猾地選擇了在一旁看大戲。他就想看看宋遼這兩個他眼裏的龐然大物到底誰能咬死誰,然後他好趁火打劫為自己撈取點好處和利益。傅潛的作為想必是讓李繼遷笑掉了大牙,甚至連他這個黨項人都從內心深處用自己的後腦勺鄙視了傅潛無數迴,他甚至會幻想如果他能像傅潛那樣領兵十萬該如何跟遼國人大幹一場。
不過,李繼遷終究還是個急性子,本來他是想等到宋遼之中有一方被打殘了之後他再動手,可他實在是沒有想到在他麵前狂暴嗜血的宋朝人竟然在遼國人麵前像是沒了膽兒的太監:既然遼國人可以在河北大地橫行無忌,那麽如果我現在趁著宋朝人暫時被嚇得虛脫的時候去偷一把雞會不會也有大便宜可撿呢?不過,且慢,這宋朝人畏懼遼國人,可他們對我一直非常的暴力,我得耍點花招才行。
李繼遷的花招又是什麽呢?說來很搞笑,是一個封建小迷信。在這年的十二月,即遼國鐵騎在河北大地橫行肆虐而傅潛卻寧死不出戰的時候,一件怪事開始在李繼遷的部眾中瘋傳開來並傳到了宋朝人的耳朵裏:某天,一塊從天而降的大石頭準確無誤卻又恰到好處地砸在了李繼遷的大帳外,在將地麵砸出一個大坑以後,隻見這塊大石頭上麵筆跡剛勁有力地寫著幾個漢字:天戒爾勿為中國患。
這句話不用翻譯都能知道它的意思,而這件事也無疑是老天爺在告誡李繼遷不要再招惹宋朝,否則下一次這塊石頭就會直接把他的大帳連同他自己本人直接砸成一團骨頭渣。這事到底有沒有發生不好說,但它向外界所傳遞出來的訊息就是李繼遷從此不敢再為害宋朝了,可關鍵就在於這是李繼遷一手導演的,那他的目的何在呢?很簡單,麻痹宋朝人。別說是當時,就是現在的某些高級知識分子都對此類靈異事件深深地信服,那麽當時鬥大的字一個也不認識的黨項人以及宋朝人又會怎麽想呢?是不是兩方的部眾和百姓都會覺得李繼遷從此會當一個乖寶寶了呢?
宋朝的右班殿直盧斌將此事奏報給了趙恆,趙恆問他該如何看待此事,盧斌的迴答一針見血:“陛下,這是李繼遷在搞障眼法,我看他肯定在醞釀對我們的大舉進犯,我們應該在西北加強防備!”
盧斌話音剛落,幾天後,李繼遷便突然帶領一萬多名騎兵進攻宋朝在陝西的腹地延州(今陝西延安)。
如果我沒記錯,這應該是李繼遷自起兵以來第一次把自己的手伸向了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勢力範圍之內。而且,請注意李繼遷此時帶來的兵力,幾年前他也曾有過一次領兵萬人作戰的經曆,但那是他聯合了其他部落一同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而並非是他自己本部的人馬,可就是從這一年起他李繼遷有了隨時都可以拉出一支萬人隊的實力。擁有如此規模的軍力,當他再次劫掠宋朝邊地時就已經不能再用“襲擾”這個詞了,那樣會讓李繼遷覺得是在羞辱他,我們現在對他的軍事行動應該給一個更適合的詞匯——入寇!
李繼遷帶著這一萬人馬心潮澎湃地來到了延州,看這架勢會讓人覺得他這次定然會殺得一個屍山血海而還,搞不好他還會一舉攻下延州導致西北震蕩繼而讓整個東亞大地的格局重新洗牌。可悲的是,李繼遷來得時候有多激動走的時候就有多狼狽和屈辱。事實證明,不管宋朝在遼國麵前是什麽樣子,但在李繼遷的麵前,宋朝是他一生都要仰視的對象。
麵對突然而至的李繼遷萬人大軍,在兩宋數百年曆史裏幾乎籍籍無名的陝西轉運副使張佶率兵出戰迎敵,結果是李繼遷所部在麵對具有血脈壓製的宗主國正規軍的時候竟然一觸即潰,然後便一路風馳電掣地滾迴了老窩。此戰在史書裏幾乎都沒有什麽筆墨,隻是一句簡單的“李繼遷卻之”。
以上便是宋遼在開戰前以及戰事結束之時李繼遷同誌的工作成績,這也可以說是他在被宋朝冊封為定難五州之主後對宋朝的“報答”。如今賊已成寇,宋朝現在即使悔青了腸子也無濟於事,但剛剛被遼國蹂躪了一番的宋朝此時根本無心也無力再發重兵對李繼遷進行剿殺,因為趙恆和他的大臣們現在最緊迫最急切的敵人並不是李繼遷,而是自己的家賊——帝國西南的蜀川大地再又兵火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