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蜀地的平亂和西北的“剿匪”,我們現在需要迴到開封去看看趙光義的近況。
當時間進入公元994年9月,這時候蜀川叛亂的熊熊烈火雖然已經被撲滅,但零星的火點仍然不時地在撲騰,年初進入蜀川的宋軍此時還不敢也不能迴師。宋朝的西北方向也是同樣的狀況,李繼遷雖然服軟了,可宋軍接管了李繼捧的地盤就得駐軍,另外還得時刻提防李繼遷那頭反複無常的惡狼,他隨時有可能撲上來亂咬一通。也就是說,盡管眼下看似天下太平了,但宋朝在這兩個地方依然屯駐了重兵且時刻都繃緊了神經。
繃緊神經的還有趙光義,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裏他是整個宋朝把神經繃得最緊的那個人,原因沒有別的,隻有一個——北方的強敵和死敵遼國。
遼國這幾年對宋朝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真的是讓人無法看透的一個謎。宋朝發動的雍熙北伐結束之後,遼國人不死不休地逮著宋朝狠狠地撕咬了好幾迴,看那架勢似乎是一定要把宋朝給打得亡國才能解恨。然而,自打耶律休哥率領的遼國重裝騎兵接連兩次在李繼隆的手裏遭遇慘敗之後,遼國的君臣們似乎突然間就變成了和平主義者。從那之後的整整六年裏,遼國再沒有對宋朝發動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一門心思地在國內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悶聲發大財。
很明顯的是,宋朝派出大軍分別前往蜀川和黨項進行平亂和征討是不可能瞞得住遼國人的,趙光義最擔心的就是遼國人會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如果蕭燕燕再來一次禦駕親征直入河北,那麽宋朝很有可能就此崩潰。同時在三個方向開戰且其中一個對手的整體實力與自己旗鼓相當甚至是超過了自己,放眼古今中外這種事情還真的是難找,此事如果成真,那趙光義和他的大宋幾乎可以直接去死。因此,趙光義在此期間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避免宋朝陷入三麵作戰的困境,簡單說就是不去主動招惹遼國,為此宋朝不惜犧牲了自己的藩屬國高麗。
就在兩個月前的公元994年7月,高麗國曾派使者出海到開封來請求趙光義發兵幫助其抵禦遼國的大舉入侵,但自己正深陷戰爭漩渦的趙光義根本抽不出手來幫助高麗,況且這還是要他和遼國為敵,他要是真的發兵援助高麗無異於自尋死路,這一點理智趙光義還是有的。因而,對於高麗的求援他隻能表示自己愛莫能助。就此,宋朝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高麗被遼國征服並從此改奉遼國為宗主國。
可是,你不主動去招惹遼國人,但對方如果主動來找你的麻煩呢?趁你病要你命,遼國人可絕對不是什麽善茬,而這正是趙光義所最為擔心的事。奇怪的是,遼國的君臣就好像集體都眼瞎了,對於宋朝此時正兩線作戰之事他們什麽反應都沒有,他們甚至都沒有在背後為李繼遷搖旗呐喊。可是,即使如此趙光義也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在趙光義看來,高麗顯然滿足不了遼國人的胃口,為了防止遼國人接下來發兵南下攻掠宋境,生性驕傲的趙光義久經思量決定做一件他極其不情願但又必須要做的事。這年八月,趙光義派人出使遼國希望兩國能夠訂立一份永久性的和約,但遼國毫不客氣地對此予以拒絕,這可讓趙光義就此大汗淋漓:你遼國是什麽意思?不給我講和,那意思就是要繼續打了?
趙光義不甘心,一個月後他再次派人去給遼國約和,對方再次拒絕。趙光義徹底心涼了,既然我現在不得安生,那麽我也不能讓你好過。為此,趙光義想出了一個陰招:他派人坐船走海路帶著大量金銀去聯絡一直被遼國欺辱和打壓的女真和兀惹等部落,他希望這些部落的人能在遼國的大後方搞出點亂子以便讓遼國無暇南顧。
很遺憾的是,女真人直接把趙光義給賣了,他們把這事捅給了遼國。女真人這樣做或許是出於怨氣,當初他們被遼國人打得無以為家之時也曾派人去請趙光義幫忙救命,可趙光義因為雍熙北伐的失敗實在是無力再次大舉北征,女真人最後也隻能向遼國投了降。此時人家都當了遼國的良民了,你趙光義這時候再鼓動人家反叛算是怎麽一迴事?
依照遼國的品性,趙光義一麵求和但一麵卻在他們的背後搞這種小動作定然會讓他們怒不可遏,這無疑也是他們再次發兵南征的絕佳理由。可是,遼國人的反應還是沉默,就好像這事根本沒有發生一樣,但遼國越是如此就越是讓趙光義感到心慌。沉默在很多時候都不是懦弱,而是在憤怒中積蓄力量以待他日的雷霆一擊。
蜀川的動蕩,西北李繼遷的威脅,遼國對和平提議的拒絕,我們在這裏將趙光義此時所麵臨的三大難題逐一羅列,但事實上這些事都是同時存在和發生的。之前我們說過不理解趙光義為何會同意李繼遷的再次服軟,但在了解到趙光義此時所背負的各種壓力之後也就不難理解此事了。他不是不想鏟除李繼遷,隻是不想讓自己三麵受敵。然而,趙光義此時所麵臨的難題和壓力還不止這些。國事煩人,家事同樣也讓他心神難寧,而他本人更是預感到了死亡的臨近——還是他的老毛病箭傷。
說到趙光義的家事,這其實也是國事。他的大兒子趙元佐已經成了一個活死人,而他曾經寄予厚望的次子趙元僖也死了,那麽他就得重新選一個兒子來做自己的繼承人。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事關國本的安危,這種事當然不能容得下半點馬虎,在自己最為中意的兩個兒子相繼因為各種原因而出局後,趙光義在這個問題上很是費腦筋。相比於此,更讓他感到頭疼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已是明顯的大不如前。
就是在這種心力憔悴的局麵下,趙光義將那個總是惹他生氣但他本人卻又對其總是一直心懷牽掛的人從青州召迴了京城——寇準。一見到寇準,趙光義是滿心歡喜但又百感交集。對於這個從年齡上來說是自己兒子輩的大臣,趙光義也不知道是出於何種原因總是打心底裏喜歡,即使寇準在他麵前做了好些有違臣子禮節的事,即使寇準總是滿嘴開炮得罪同僚無數,但這些都沒能讓他在趙光義這裏失寵,反而他還以這種剛直和率性的性格特質贏得了趙光義的賞識。
寇準上迴因為和張遜在趙光義麵前相互攻訐和揭短而被趙光義貶到了青州做知州,但很快趙光義就後悔了,可皇帝金口玉言總不能說改就改,於是他就開始經常在近臣身邊念叨起寇準:“也不知道寇準在那邊怎麽樣了?他吃得好不好?他睡得好不好?水土習慣不習慣?每天快不快樂啊?”
左右當時的迴答都說青州是一個好地方,寇準當然過得很好,可趙光義幾乎每天都在詢問寇準的近況就讓他身邊的人嫉妒了。當某天趙光義再次念叨起寇準的時候,有人就說了這麽一句:“陛下,你在這裏這麽掛念寇準,可他未必掛念你啊!我可是聽說他在青州整日宴飲且鶯歌燕舞不斷啊!”
聽了這話,趙光義就此沉默了。可是,他終究還是惦記著寇準,於是他在這一年再次把寇準召迴了京城。寇準上殿朝見,趙光義直接叫寇準上前,然後他掀開自己的衣擺讓寇準察看他腿上的傷勢,他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說道:“寇準啊,你怎麽現在才迴來啊?你來看看朕這傷啊!”
見到老皇帝如此滄桑和可憐且又對自己如此的親近,寇準一時間也是激動得一塌糊塗,他迴道:“陛下,臣在青州乃是一介外臣,未得朝廷詔命,臣是不能迴京的啊!”
寒暄完畢之後,趙光義對寇準小聲說道:“你覺得朕的幾個兒子裏麵誰可以繼承大位啊?”
寇準大驚,趙光義這話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了,但他這句話也實在是太出乎寇準的意料了。要知道當年宋沆和馮拯等人就是因為上奏請立太子而被貶到了嶺南去當官,可這時候趙光義竟然主動問寇準誰可繼承他的大位。
麵對趙光義的發問,寇準迴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明君,此事不應與宦官和後宮商量,也不應該和我這樣的近臣商量,此事你應該自己做主才是。”
趙光義沉思良久,然後他屏退左右,問道:“你覺得元侃可以嗎?”
寇準還是不打算表態,他迴道:“此事不是臣應該過問和知道的。”
話雖如此,但寇準的這番表態顯然是在讚同趙光義的想法。在史書裏關於趙光義此次立儲之事就隻見他和寇準談起過,這也足以說明寇準在趙光義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就此,趙光義決定立皇三子趙元侃為儲君。
公元994年9月,也就是在遼國第二次拒絕趙光義的和議請求後,趙光義正式下詔封皇三子、襄王趙元侃為開封府尹並改封其為壽王。未來的真宗陛下在前麵兩位哥哥相繼出局之後正式成為了大宋的準皇儲。沒錯,是準皇儲而非皇儲,因為此時的趙元侃並未被直接加封為皇太子,但這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當時間進入公元994年9月,這時候蜀川叛亂的熊熊烈火雖然已經被撲滅,但零星的火點仍然不時地在撲騰,年初進入蜀川的宋軍此時還不敢也不能迴師。宋朝的西北方向也是同樣的狀況,李繼遷雖然服軟了,可宋軍接管了李繼捧的地盤就得駐軍,另外還得時刻提防李繼遷那頭反複無常的惡狼,他隨時有可能撲上來亂咬一通。也就是說,盡管眼下看似天下太平了,但宋朝在這兩個地方依然屯駐了重兵且時刻都繃緊了神經。
繃緊神經的還有趙光義,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裏他是整個宋朝把神經繃得最緊的那個人,原因沒有別的,隻有一個——北方的強敵和死敵遼國。
遼國這幾年對宋朝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真的是讓人無法看透的一個謎。宋朝發動的雍熙北伐結束之後,遼國人不死不休地逮著宋朝狠狠地撕咬了好幾迴,看那架勢似乎是一定要把宋朝給打得亡國才能解恨。然而,自打耶律休哥率領的遼國重裝騎兵接連兩次在李繼隆的手裏遭遇慘敗之後,遼國的君臣們似乎突然間就變成了和平主義者。從那之後的整整六年裏,遼國再沒有對宋朝發動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一門心思地在國內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悶聲發大財。
很明顯的是,宋朝派出大軍分別前往蜀川和黨項進行平亂和征討是不可能瞞得住遼國人的,趙光義最擔心的就是遼國人會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如果蕭燕燕再來一次禦駕親征直入河北,那麽宋朝很有可能就此崩潰。同時在三個方向開戰且其中一個對手的整體實力與自己旗鼓相當甚至是超過了自己,放眼古今中外這種事情還真的是難找,此事如果成真,那趙光義和他的大宋幾乎可以直接去死。因此,趙光義在此期間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避免宋朝陷入三麵作戰的困境,簡單說就是不去主動招惹遼國,為此宋朝不惜犧牲了自己的藩屬國高麗。
就在兩個月前的公元994年7月,高麗國曾派使者出海到開封來請求趙光義發兵幫助其抵禦遼國的大舉入侵,但自己正深陷戰爭漩渦的趙光義根本抽不出手來幫助高麗,況且這還是要他和遼國為敵,他要是真的發兵援助高麗無異於自尋死路,這一點理智趙光義還是有的。因而,對於高麗的求援他隻能表示自己愛莫能助。就此,宋朝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高麗被遼國征服並從此改奉遼國為宗主國。
可是,你不主動去招惹遼國人,但對方如果主動來找你的麻煩呢?趁你病要你命,遼國人可絕對不是什麽善茬,而這正是趙光義所最為擔心的事。奇怪的是,遼國的君臣就好像集體都眼瞎了,對於宋朝此時正兩線作戰之事他們什麽反應都沒有,他們甚至都沒有在背後為李繼遷搖旗呐喊。可是,即使如此趙光義也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在趙光義看來,高麗顯然滿足不了遼國人的胃口,為了防止遼國人接下來發兵南下攻掠宋境,生性驕傲的趙光義久經思量決定做一件他極其不情願但又必須要做的事。這年八月,趙光義派人出使遼國希望兩國能夠訂立一份永久性的和約,但遼國毫不客氣地對此予以拒絕,這可讓趙光義就此大汗淋漓:你遼國是什麽意思?不給我講和,那意思就是要繼續打了?
趙光義不甘心,一個月後他再次派人去給遼國約和,對方再次拒絕。趙光義徹底心涼了,既然我現在不得安生,那麽我也不能讓你好過。為此,趙光義想出了一個陰招:他派人坐船走海路帶著大量金銀去聯絡一直被遼國欺辱和打壓的女真和兀惹等部落,他希望這些部落的人能在遼國的大後方搞出點亂子以便讓遼國無暇南顧。
很遺憾的是,女真人直接把趙光義給賣了,他們把這事捅給了遼國。女真人這樣做或許是出於怨氣,當初他們被遼國人打得無以為家之時也曾派人去請趙光義幫忙救命,可趙光義因為雍熙北伐的失敗實在是無力再次大舉北征,女真人最後也隻能向遼國投了降。此時人家都當了遼國的良民了,你趙光義這時候再鼓動人家反叛算是怎麽一迴事?
依照遼國的品性,趙光義一麵求和但一麵卻在他們的背後搞這種小動作定然會讓他們怒不可遏,這無疑也是他們再次發兵南征的絕佳理由。可是,遼國人的反應還是沉默,就好像這事根本沒有發生一樣,但遼國越是如此就越是讓趙光義感到心慌。沉默在很多時候都不是懦弱,而是在憤怒中積蓄力量以待他日的雷霆一擊。
蜀川的動蕩,西北李繼遷的威脅,遼國對和平提議的拒絕,我們在這裏將趙光義此時所麵臨的三大難題逐一羅列,但事實上這些事都是同時存在和發生的。之前我們說過不理解趙光義為何會同意李繼遷的再次服軟,但在了解到趙光義此時所背負的各種壓力之後也就不難理解此事了。他不是不想鏟除李繼遷,隻是不想讓自己三麵受敵。然而,趙光義此時所麵臨的難題和壓力還不止這些。國事煩人,家事同樣也讓他心神難寧,而他本人更是預感到了死亡的臨近——還是他的老毛病箭傷。
說到趙光義的家事,這其實也是國事。他的大兒子趙元佐已經成了一個活死人,而他曾經寄予厚望的次子趙元僖也死了,那麽他就得重新選一個兒子來做自己的繼承人。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事關國本的安危,這種事當然不能容得下半點馬虎,在自己最為中意的兩個兒子相繼因為各種原因而出局後,趙光義在這個問題上很是費腦筋。相比於此,更讓他感到頭疼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已是明顯的大不如前。
就是在這種心力憔悴的局麵下,趙光義將那個總是惹他生氣但他本人卻又對其總是一直心懷牽掛的人從青州召迴了京城——寇準。一見到寇準,趙光義是滿心歡喜但又百感交集。對於這個從年齡上來說是自己兒子輩的大臣,趙光義也不知道是出於何種原因總是打心底裏喜歡,即使寇準在他麵前做了好些有違臣子禮節的事,即使寇準總是滿嘴開炮得罪同僚無數,但這些都沒能讓他在趙光義這裏失寵,反而他還以這種剛直和率性的性格特質贏得了趙光義的賞識。
寇準上迴因為和張遜在趙光義麵前相互攻訐和揭短而被趙光義貶到了青州做知州,但很快趙光義就後悔了,可皇帝金口玉言總不能說改就改,於是他就開始經常在近臣身邊念叨起寇準:“也不知道寇準在那邊怎麽樣了?他吃得好不好?他睡得好不好?水土習慣不習慣?每天快不快樂啊?”
左右當時的迴答都說青州是一個好地方,寇準當然過得很好,可趙光義幾乎每天都在詢問寇準的近況就讓他身邊的人嫉妒了。當某天趙光義再次念叨起寇準的時候,有人就說了這麽一句:“陛下,你在這裏這麽掛念寇準,可他未必掛念你啊!我可是聽說他在青州整日宴飲且鶯歌燕舞不斷啊!”
聽了這話,趙光義就此沉默了。可是,他終究還是惦記著寇準,於是他在這一年再次把寇準召迴了京城。寇準上殿朝見,趙光義直接叫寇準上前,然後他掀開自己的衣擺讓寇準察看他腿上的傷勢,他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說道:“寇準啊,你怎麽現在才迴來啊?你來看看朕這傷啊!”
見到老皇帝如此滄桑和可憐且又對自己如此的親近,寇準一時間也是激動得一塌糊塗,他迴道:“陛下,臣在青州乃是一介外臣,未得朝廷詔命,臣是不能迴京的啊!”
寒暄完畢之後,趙光義對寇準小聲說道:“你覺得朕的幾個兒子裏麵誰可以繼承大位啊?”
寇準大驚,趙光義這話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了,但他這句話也實在是太出乎寇準的意料了。要知道當年宋沆和馮拯等人就是因為上奏請立太子而被貶到了嶺南去當官,可這時候趙光義竟然主動問寇準誰可繼承他的大位。
麵對趙光義的發問,寇準迴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明君,此事不應與宦官和後宮商量,也不應該和我這樣的近臣商量,此事你應該自己做主才是。”
趙光義沉思良久,然後他屏退左右,問道:“你覺得元侃可以嗎?”
寇準還是不打算表態,他迴道:“此事不是臣應該過問和知道的。”
話雖如此,但寇準的這番表態顯然是在讚同趙光義的想法。在史書裏關於趙光義此次立儲之事就隻見他和寇準談起過,這也足以說明寇準在趙光義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就此,趙光義決定立皇三子趙元侃為儲君。
公元994年9月,也就是在遼國第二次拒絕趙光義的和議請求後,趙光義正式下詔封皇三子、襄王趙元侃為開封府尹並改封其為壽王。未來的真宗陛下在前麵兩位哥哥相繼出局之後正式成為了大宋的準皇儲。沒錯,是準皇儲而非皇儲,因為此時的趙元侃並未被直接加封為皇太子,但這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