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轉換一下視線,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向宋朝的西北方向,我們來看一看李繼遷這個黨項小青年在宋遼大戰期間都幹了些什麽。
自打李繼遷粉墨登場之後,東亞大地這個曆史舞台上就再不是宋遼兩國皇帝的雙人戲,而是三人戲。在雍熙北伐之前,宋朝打殘了李繼遷,可他的生命力依舊旺盛,而隨著宋遼兩國開始死掐,李繼遷的生存空間也由此變得自由廣闊。
就在宋朝發動雍熙北伐的前一個月(公元986年2月),近乎於山窮水盡的李繼遷在痛定思痛之後腦子突然變得靈光。他意識到靠自己單打獨鬥是怎麽也無法撼動大宋這個龐然大物,於是他決定去抱一個超級大腿——他派人到遼國去請求歸附。
此時的李繼遷在遼國君臣的眼裏根本不算個人物,而且他屢次被大宋給打得鼻青臉腫也看不出他有什麽能耐,蕭太後本來無意搭理他,可遼國方麵負責西南方向軍務的大將韓德威(遼國大丞相韓德讓的五弟)卻極力建議蕭燕燕收納李繼遷以製衡宋朝。於是,遼國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使、特進、檢校太師並都督夏州諸軍事。也就是說,遼國把此時掌握在宋朝手裏的定難五州之地封給了李繼遷。這雖然是遼國給李繼遷畫的一個餅,但這事的政治意義卻非同一般,這意味著李繼遷從此有了靠山,他再不是孤魂野鬼。
在這之後,李繼遷躺在自己的安樂窩裏一邊慢慢地做大自己,一邊舒舒服服地看著宋遼兩國幾十萬軍隊打生打死。當遼國將宋朝打得一敗塗地之後,為了讓自己和遼國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李繼遷覺得自己還應該再做點什麽,而他選擇的時間點也恰到好處。
公元986年11月(宋遼君子館之戰爆發的前一個月),正當蕭燕燕因為遼軍在保州遭遇失利而大動肝火之時,李繼遷的使者再次前來請求參拜。這一次李繼遷是來向遼國求婚的,而且他的胃口還不小,他希望遼國方麵能許配給他一個遼國公主。如果是在平時,李繼遷的這個請求定然會讓蕭燕燕笑掉大牙:你一個小蟊賊竟然想娶我遼國的公主?可是,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了,蕭燕燕迫切地希望李繼遷此時能在大宋的西北方向搞點動靜出來以此給宋朝火上澆油。
李繼遷向遼國求婚這事蕭燕燕最後答應了。不過,答應和最後落實卻是兩碼事,你李繼遷想娶遼國的公主總不能打著個空手吧?這事雙方反複扯來扯去,直到兩年多以後的公元989年3月李繼遷才等來了他朝思暮想的遼國公主,而且這個公主還是臨時被敕封的,她其實是遼國皇族宗室耶律襄的女兒。可是,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繼遷從此不但是遼國的臣屬和“封疆大吏”,更是遼國的駙馬爺——宋朝在西北邊境的噩夢開始了。
轉過年來,公元987年2月,李繼遷在休養生息一年多之後再次發兵大舉進攻夏州,黨項族的這個天生的軍事天才在這一戰裏再次向宋朝人展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華。李繼遷的大軍沒有選擇攻城,甚至都沒有在夏州城下囤積大兵,他隻是派遣一部分人馬在夏州城外溜達以此挑釁宋軍。
夏州知州安守忠大怒,他隨即集結城內的番漢大軍出城擊敵,黨項人頓時一哄而散,憤恨難平的安守忠命令全軍追擊。當大軍追至王庭鎮之時,李繼遷突然伏兵四起,安守忠所部就此遭遇大敗,到最後反而是李繼遷帶著人追著安守忠的屁股一路追到了夏州的城門而止。這一下就輪到雙方互換角色了,李繼遷的大軍將夏州四麵圍困,安守忠對此卻無可奈何。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誘敵深入然後半途設伏而擊的戰法在李繼遷的軍事生涯裏被經常運用且屢試不爽,甚至於他的孫子李元昊也把這一招給繼承了下來並讓宋朝吃盡了苦頭。這是多麽小兒科的一個招數,可宋朝為何就屢屢在這方麵吃虧呢?說到底還是自大心理在作祟,宋朝方麵從上到下根本沒有把李繼遷以及後來的李元昊太當迴事,但事實上這爺孫倆在軍事上的才能在當時堪稱卓絕於當世。
安守忠一生戰功赫赫但在此時竟然被李繼遷堵在門口出不了門,這堪稱他人生的一大恥辱,但這不是因為他無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安守忠手裏如果有兵也就不至於這麽窩囊了。至於兵,趙光義這時候正在為十餘萬宋軍精銳的報銷而痛徹心扉,而且北方邊境四處漏風他還想要兵呢!他哪裏還能給安守忠派兵?安守忠之前帶出城的兵看似一大群,可這些以本地土著為主的散兵遊勇哪裏能敵得過李繼遷?
安守忠就這樣無比屈辱地被李繼遷給堵在夏州城門口長達兩個月之久,直到四月的時候,當得知陝西方麵的麟州知州韓崇訓帶領大軍前來解圍之後李繼遷才從夏州城外撤軍。
四個月後,李繼遷再次主動出擊,這一迴他將目標選定在了銀、夏、綏、府四州都巡檢使石保興的身上,可事實證明李繼遷這迴選錯了對手。這個石保興可是大有來頭,他的老爹正是宋初的開國名將、趙匡胤的結義兄弟石守信,所謂虎父無犬子,當年趙光義親征北漢時石保興就是趙光義的保鏢大總管——禦寨四麵都巡檢。
得知石保興率領兩千人正在黑水河畔的罨子寨巡視,李繼遷也帶著數千人進至黑水河。在摸清了石保興的兵力不過才兩千人之後,李繼遷大搖大擺地帶著人涉水過河想要一口吃掉石保興。如果李繼遷得逞了,那麽這就將是繼曹光實之後他第二次成功擊殺宋軍西北方麵軍的主帥。可惜的是,李繼遷高興得太早了。就在李繼遷的人馬爭相過河去撿便宜的時候,石保興提前埋伏在河岸草叢裏的宋軍突然起身並向李繼遷所部發起了衝鋒。遭遇埋伏且是被半渡而擊的李繼遷及其所部人馬頓時大亂,他們慌忙調轉馬頭競相踩踏,宋軍趁勢全線進攻,李繼遷就此大敗而逃。
哼哼!就你老李會打埋伏?這一招我石保興也會!
李繼遷再次敗了,但也再次成功地逃脫了,這個比泥鰍還滑的人始終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他雖不致命但總能搞得大宋時不時地吐一迴血。他就像一隻體型巨大的蚊子,你打不著他但他卻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狠狠地在你身上咬上一口。事實證明,這些年來宋朝對李繼遷及其勢力進行武力清剿這一招並不奏效。
李繼遷的不斷襲擾、遼國的虎視眈眈、軍力的嚴重枯竭,朝臣對當前朝政和國策的爭執不一,坐在開封城裏的趙光義麵對的眼前的這份紛亂的局麵顯得是格外心力憔悴。
時間很快進入公元988年,趙光義思來想去覺得雍熙這個年號實在是有些跟他不對付,於是他下詔改年號為端拱並寄希望以此換換國運。從這個年號的寓意來看,趙光義的心裏此時已經有種想要祈求上蒼來保佑他的意味了,這個年號也折射出他想要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心態。當然,上蒼是不會來幫他解危紓難的,一切都得靠他自己,而他現在急需的是一個能夠幫他走出困局的幫手,他的腦子裏再次浮現出一個人的名字——趙普。
自從趙普被第二次罷相之後,他就一直處於閑賦的狀態,他倒是想就此安度晚年,可偏偏趙光義將這個國家整得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這也讓他無法安享晚年。
早在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之時,已經下野的趙普就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位宋朝的開國宰相以其超前的戰略眼光敏銳地察覺到宋朝即將大難臨頭。就在曹彬等人在各條戰線齊頭並進之時,趙普就以一個退休老臣的身份向趙光義上疏:“陛下,我們此次發兵的時機不對,等到秋後遼國人必然大舉反攻,現在撤軍還來得及,如果繼續深入必然導致失敗。”
遺憾的是,當時正被眼前的節節勝利衝昏了頭的趙光義對此根本不屑一聞,而等到宋軍真的大敗之時他才不得不佩服趙普的遠見卓識,可他仍然選擇死硬到底拒不認錯。趙普曾經幾次上疏陳述自己對當前局勢的應對之策,趙光義仍然嘴硬地向趙普表示一切盡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遼國人膽敢進犯他定讓他們有來無迴,但在這之後他得到的消息卻是劉廷讓在君子館的全軍覆沒。趙光義被趙普接連打臉,可生性要強的他這時候還是不準備把趙普請來幫他收拾殘局。
在掙紮了數月之後,趙光義終於還是認輸了,他決定召趙普迴京助他整理亂局。放眼天下,他也實在是想不出還能有誰能比趙普更有可能拯救他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初,趙光義將趙普以養老為名送出了開封,然後將宋琪和李昉提拔為了宰相,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因為宋琪和李昉在他麵前非常聽話,他要的就是獨斷朝綱的這種感覺。宋琪後來在雍熙北伐時發出了一點雜音,趙光義是毫不客氣地就將其罷免,而好好先生李昉則是得以繼續做一個對皇帝唯命是從的宰相。然而,今時不同往昔,趙光義麵對眼前的困局已經幾乎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在這方麵頗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他現在不再需要聽話的人,而是能幫他出主意甚至是做決定的人。
自打李繼遷粉墨登場之後,東亞大地這個曆史舞台上就再不是宋遼兩國皇帝的雙人戲,而是三人戲。在雍熙北伐之前,宋朝打殘了李繼遷,可他的生命力依舊旺盛,而隨著宋遼兩國開始死掐,李繼遷的生存空間也由此變得自由廣闊。
就在宋朝發動雍熙北伐的前一個月(公元986年2月),近乎於山窮水盡的李繼遷在痛定思痛之後腦子突然變得靈光。他意識到靠自己單打獨鬥是怎麽也無法撼動大宋這個龐然大物,於是他決定去抱一個超級大腿——他派人到遼國去請求歸附。
此時的李繼遷在遼國君臣的眼裏根本不算個人物,而且他屢次被大宋給打得鼻青臉腫也看不出他有什麽能耐,蕭太後本來無意搭理他,可遼國方麵負責西南方向軍務的大將韓德威(遼國大丞相韓德讓的五弟)卻極力建議蕭燕燕收納李繼遷以製衡宋朝。於是,遼國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使、特進、檢校太師並都督夏州諸軍事。也就是說,遼國把此時掌握在宋朝手裏的定難五州之地封給了李繼遷。這雖然是遼國給李繼遷畫的一個餅,但這事的政治意義卻非同一般,這意味著李繼遷從此有了靠山,他再不是孤魂野鬼。
在這之後,李繼遷躺在自己的安樂窩裏一邊慢慢地做大自己,一邊舒舒服服地看著宋遼兩國幾十萬軍隊打生打死。當遼國將宋朝打得一敗塗地之後,為了讓自己和遼國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李繼遷覺得自己還應該再做點什麽,而他選擇的時間點也恰到好處。
公元986年11月(宋遼君子館之戰爆發的前一個月),正當蕭燕燕因為遼軍在保州遭遇失利而大動肝火之時,李繼遷的使者再次前來請求參拜。這一次李繼遷是來向遼國求婚的,而且他的胃口還不小,他希望遼國方麵能許配給他一個遼國公主。如果是在平時,李繼遷的這個請求定然會讓蕭燕燕笑掉大牙:你一個小蟊賊竟然想娶我遼國的公主?可是,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了,蕭燕燕迫切地希望李繼遷此時能在大宋的西北方向搞點動靜出來以此給宋朝火上澆油。
李繼遷向遼國求婚這事蕭燕燕最後答應了。不過,答應和最後落實卻是兩碼事,你李繼遷想娶遼國的公主總不能打著個空手吧?這事雙方反複扯來扯去,直到兩年多以後的公元989年3月李繼遷才等來了他朝思暮想的遼國公主,而且這個公主還是臨時被敕封的,她其實是遼國皇族宗室耶律襄的女兒。可是,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繼遷從此不但是遼國的臣屬和“封疆大吏”,更是遼國的駙馬爺——宋朝在西北邊境的噩夢開始了。
轉過年來,公元987年2月,李繼遷在休養生息一年多之後再次發兵大舉進攻夏州,黨項族的這個天生的軍事天才在這一戰裏再次向宋朝人展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華。李繼遷的大軍沒有選擇攻城,甚至都沒有在夏州城下囤積大兵,他隻是派遣一部分人馬在夏州城外溜達以此挑釁宋軍。
夏州知州安守忠大怒,他隨即集結城內的番漢大軍出城擊敵,黨項人頓時一哄而散,憤恨難平的安守忠命令全軍追擊。當大軍追至王庭鎮之時,李繼遷突然伏兵四起,安守忠所部就此遭遇大敗,到最後反而是李繼遷帶著人追著安守忠的屁股一路追到了夏州的城門而止。這一下就輪到雙方互換角色了,李繼遷的大軍將夏州四麵圍困,安守忠對此卻無可奈何。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誘敵深入然後半途設伏而擊的戰法在李繼遷的軍事生涯裏被經常運用且屢試不爽,甚至於他的孫子李元昊也把這一招給繼承了下來並讓宋朝吃盡了苦頭。這是多麽小兒科的一個招數,可宋朝為何就屢屢在這方麵吃虧呢?說到底還是自大心理在作祟,宋朝方麵從上到下根本沒有把李繼遷以及後來的李元昊太當迴事,但事實上這爺孫倆在軍事上的才能在當時堪稱卓絕於當世。
安守忠一生戰功赫赫但在此時竟然被李繼遷堵在門口出不了門,這堪稱他人生的一大恥辱,但這不是因為他無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安守忠手裏如果有兵也就不至於這麽窩囊了。至於兵,趙光義這時候正在為十餘萬宋軍精銳的報銷而痛徹心扉,而且北方邊境四處漏風他還想要兵呢!他哪裏還能給安守忠派兵?安守忠之前帶出城的兵看似一大群,可這些以本地土著為主的散兵遊勇哪裏能敵得過李繼遷?
安守忠就這樣無比屈辱地被李繼遷給堵在夏州城門口長達兩個月之久,直到四月的時候,當得知陝西方麵的麟州知州韓崇訓帶領大軍前來解圍之後李繼遷才從夏州城外撤軍。
四個月後,李繼遷再次主動出擊,這一迴他將目標選定在了銀、夏、綏、府四州都巡檢使石保興的身上,可事實證明李繼遷這迴選錯了對手。這個石保興可是大有來頭,他的老爹正是宋初的開國名將、趙匡胤的結義兄弟石守信,所謂虎父無犬子,當年趙光義親征北漢時石保興就是趙光義的保鏢大總管——禦寨四麵都巡檢。
得知石保興率領兩千人正在黑水河畔的罨子寨巡視,李繼遷也帶著數千人進至黑水河。在摸清了石保興的兵力不過才兩千人之後,李繼遷大搖大擺地帶著人涉水過河想要一口吃掉石保興。如果李繼遷得逞了,那麽這就將是繼曹光實之後他第二次成功擊殺宋軍西北方麵軍的主帥。可惜的是,李繼遷高興得太早了。就在李繼遷的人馬爭相過河去撿便宜的時候,石保興提前埋伏在河岸草叢裏的宋軍突然起身並向李繼遷所部發起了衝鋒。遭遇埋伏且是被半渡而擊的李繼遷及其所部人馬頓時大亂,他們慌忙調轉馬頭競相踩踏,宋軍趁勢全線進攻,李繼遷就此大敗而逃。
哼哼!就你老李會打埋伏?這一招我石保興也會!
李繼遷再次敗了,但也再次成功地逃脫了,這個比泥鰍還滑的人始終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他雖不致命但總能搞得大宋時不時地吐一迴血。他就像一隻體型巨大的蚊子,你打不著他但他卻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狠狠地在你身上咬上一口。事實證明,這些年來宋朝對李繼遷及其勢力進行武力清剿這一招並不奏效。
李繼遷的不斷襲擾、遼國的虎視眈眈、軍力的嚴重枯竭,朝臣對當前朝政和國策的爭執不一,坐在開封城裏的趙光義麵對的眼前的這份紛亂的局麵顯得是格外心力憔悴。
時間很快進入公元988年,趙光義思來想去覺得雍熙這個年號實在是有些跟他不對付,於是他下詔改年號為端拱並寄希望以此換換國運。從這個年號的寓意來看,趙光義的心裏此時已經有種想要祈求上蒼來保佑他的意味了,這個年號也折射出他想要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心態。當然,上蒼是不會來幫他解危紓難的,一切都得靠他自己,而他現在急需的是一個能夠幫他走出困局的幫手,他的腦子裏再次浮現出一個人的名字——趙普。
自從趙普被第二次罷相之後,他就一直處於閑賦的狀態,他倒是想就此安度晚年,可偏偏趙光義將這個國家整得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這也讓他無法安享晚年。
早在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之時,已經下野的趙普就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位宋朝的開國宰相以其超前的戰略眼光敏銳地察覺到宋朝即將大難臨頭。就在曹彬等人在各條戰線齊頭並進之時,趙普就以一個退休老臣的身份向趙光義上疏:“陛下,我們此次發兵的時機不對,等到秋後遼國人必然大舉反攻,現在撤軍還來得及,如果繼續深入必然導致失敗。”
遺憾的是,當時正被眼前的節節勝利衝昏了頭的趙光義對此根本不屑一聞,而等到宋軍真的大敗之時他才不得不佩服趙普的遠見卓識,可他仍然選擇死硬到底拒不認錯。趙普曾經幾次上疏陳述自己對當前局勢的應對之策,趙光義仍然嘴硬地向趙普表示一切盡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遼國人膽敢進犯他定讓他們有來無迴,但在這之後他得到的消息卻是劉廷讓在君子館的全軍覆沒。趙光義被趙普接連打臉,可生性要強的他這時候還是不準備把趙普請來幫他收拾殘局。
在掙紮了數月之後,趙光義終於還是認輸了,他決定召趙普迴京助他整理亂局。放眼天下,他也實在是想不出還能有誰能比趙普更有可能拯救他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初,趙光義將趙普以養老為名送出了開封,然後將宋琪和李昉提拔為了宰相,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因為宋琪和李昉在他麵前非常聽話,他要的就是獨斷朝綱的這種感覺。宋琪後來在雍熙北伐時發出了一點雜音,趙光義是毫不客氣地就將其罷免,而好好先生李昉則是得以繼續做一個對皇帝唯命是從的宰相。然而,今時不同往昔,趙光義麵對眼前的困局已經幾乎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在這方麵頗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他現在不再需要聽話的人,而是能幫他出主意甚至是做決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