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軍的臨時變陣,遼軍這邊倒也沒太在意,我管你是八個方陣還是兩個方陣,反正我這次來就是要打你的。韓匡嗣隨即命令遼軍列陣準備進行主動攻擊,可就在這個時候宋軍這邊派來了一個使者,這人帶來了一個讓遼軍上下全都摸不著頭腦但又欣喜萬分的消息:我們主帥不想跟你們打仗,我們想投降!


    聽到這話,身為遼軍主帥的韓匡嗣大喜:看來宋軍是在高粱河被我們給打怕了,這邊我還沒動手居然就把他們給嚇住了。要是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就收降將近十萬宋軍,而且還是對方的精銳,那這可是奇功一件啊!


    韓匡嗣當場一拍大腿,說道:“好!本帥同意你們投降!左右吩咐下去,馬上準備受降儀式!”


    韓匡嗣的確是高興得昏了頭,但別忘了他的身邊可還有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這兩個老狐狸呢!


    耶律休哥當場表示反對,他說:“宋軍這些人都是他們的精銳且是由宋朝的好幾個大將帶隊,他們無緣無故就投降,這裏麵肯定有貓膩,大帥不可輕信啊!”


    韓匡嗣雖然是漢人,可他此時在遼國的地位絕對是處在耶律休哥、耶律沙和耶律斜軫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這次遼軍南征的主帥,最後怎麽拍板都得由他說了算。這個人在宋朝圍困幽州以及高粱河之戰時沒見過有什麽高見和表現,但這個時候卻是牛氣衝天。他根本沒把耶律休哥的話放在心裏,甚至都覺得耶律休哥可能是因為上次被宋軍砍了三刀搞出了心理陰影才會說出這種隻有膽小鬼才會說出來的話。


    他擺了擺手對耶律休哥說道:“別說了,我是主帥,受降的事我說了算。傳令下去,馬上準備受降!”


    宋朝的史料裏找不到那個想出詐降這個法子的宋軍將領是誰,雖然戰場上本來就是一個允許耍詐出老千的地方,但詐降畢竟是陰招,這種事在正史以及個人傳記裏都不會被記載——尤其是講究偉光正的宋朝正統史料。但是,不管怎樣,宋軍的這出詐降計是成功了。


    收到韓匡嗣的迴複後,宋軍全軍開始向遼軍的營寨徐徐而進。看著眼前這兩個朝自己緩步走來的整齊方陣,韓匡嗣不禁是心花怒放,他就好像是看見有幾萬個美人正向他走來,而遼軍這邊也基本上是毫無戒備,他們就等著宋軍排著隊過來上繳武器。然而,就在遼軍露出大白牙對宋軍笑臉相迎之時,隻聽見宋軍的陣中突然響起了一陣懾人心魄的鼓聲——這是大軍發起攻擊的訊號!


    刹那間,隻見先前還要死不活的宋軍突然間像是兩隊受了巨大驚嚇的馬群一般向遼軍的營地猛地衝殺了過來,遼軍將士在這一瞬間隻見好大的兩團沙塵暴正在向他們急速地席卷而來。等到他們明白過來是怎麽迴事的時候,宋軍的刀槍箭矢和戰馬的鐵蹄已經開始在遼軍陣地的前沿瘋狂肆虐。


    毫無防備的遼軍被宋軍突然張開的血盆大口咬得當即鮮血四濺,可以說這一戰遼國人剛一接戰就一觸即潰。更糟糕的是,由於事前毫無預警和準備,另外再加上宋軍的攻勢顯得既突然又兇狠,這就讓遼軍前軍的潰退迅速就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個遼軍就像淝水之戰時的前秦大軍一樣由前至後地整體崩潰。當潰退的浪潮席卷到遼軍的中軍大營時,身為全軍主帥的韓匡嗣頓時也方寸大亂,他急忙找人前去抵禦,但此時的遼軍陣營裏卻無人敢在這種局麵下冒死出戰。


    所謂兵敗如山倒,眼見十萬遼軍隻是在片刻之間已然呈全軍崩潰之勢,韓匡嗣為了保命也隻好跟著敗兵一道逃命。大兵團作戰之時如果在本方已成潰逃之勢的情況下還待在原地不動或是要逆流而進,那麽韓匡嗣最後的下場隻能是被己方的潰兵給踩死了事。


    遼軍一路向西而逃,而這正好被之前早就埋伏在半路上的宋軍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給逮了個正著。崔彥進率領所部約兩萬人馬猛然從山穀裏殺出,已是驚弓之鳥的遼軍哪裏還顧得上抵抗,他們這下子跑得更快了,崔彥進率軍在後麵對遼軍又是一頓窮追猛打。就在崔彥進殺得興起之時,宋軍的大部隊又追了上來逮著遼國人再又是一陣猛捶。宋軍這一路上對遼軍進行的是趕盡殺絕式的追擊,大軍從滿城一路追擊遼軍到了遂城,直到後來遼軍靠著自己的戰馬跑得快才逃出生天。


    滿城之戰宋軍斬殺遼軍一萬零三百餘人,繳獲戰馬千餘匹,生擒遼軍三員高級將領,俘獲遼軍士兵及隨行家屬共計三萬餘人,收繳兵器、車帳和牲畜更是不可計數。此戰宋軍不但將高粱河之戰的損失全都給找補了迴來,而且還狠狠地賺了一筆。要知道高粱河之敗宋軍可沒怎麽被遼國人給生擒,更不用說這次宋軍單是在戰場上俘獲的人口就是三萬多人。


    這一戰終於是讓宋軍因高粱河之敗而憋在心裏的一口惡氣給狠狠地吐了出去!


    滿城之戰宋軍的大獲全勝讓宋朝舉國上下都為之而振奮不已,趙光義非但沒有追究前線將領違命變陣的責任,反而還對前線的參戰將士通令嘉獎。長出一口大氣的趙光義這時候也總算是覺得自己的臉麵被找迴來了一些,於是他決定在這個時候對攻滅北漢的軍事行動進行封賞:趙廷美被封為秦王,薛居正晉升為司空,沈倫加官為尚書左仆射,盧多遜加為兵部尚書,曹彬、潘美、崔翰等軍中將領以及其他的有功之人也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封賞。


    試問,這個時候有人會想起因為替北征的將士請功而被趙光義猜忌和訓斥最終導致其自殺身亡的趙德昭嗎?即使有恐怕也隻能是幾聲徒唿奈何的歎息吧!


    這邊宋遼在河北戰場的硝煙剛剛散去,那邊的山西戰場上宋軍也幾乎在同一時期對進犯的遼軍予以了迎頭痛擊。


    宋朝這時候負責山西防務的軍事統帥正是潘美,他在高粱河之戰結束後不久就被趙光義任命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負責在太行山以西的廣袤地域裏防禦遼軍的進犯。滿城之戰結束後不久,遼軍開始在山西境內的兩國邊境地帶修建軍事寨堡意圖以此作為他日入侵宋境的前進基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時候的宋軍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都可謂是相當的硬氣,潘美當即下令駐防邊境的宋軍將遼軍建在各處的寨堡全部蕩平,隨後宋軍又將數股入境騷擾的遼軍盡數全殲。麵對宋軍的強勢迴應和反擊,遼軍至此再不敢在邊境地帶有絲毫的不軌行為。


    為了加強河東地區的防務,趙光義決定給潘美配備一個幫手,而他的這個安排對中國後來的民間文學而言堪稱是“功德無量”,因為他的這一安排直接催生了在後世被經久傳誦的演義故事——《楊家將》。潘美的這個幫手正是前北漢的第一名將和猛將楊業,趙光義加封楊業為代州知州並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這裏我們多說兩句。楊業這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與宋朝為敵,降宋的第七年他戰死於陳家穀,而《楊家將》的故事幾乎全是這七年裏所發生的事。我實在是懶得去提及各類小說和評書演義裏的那個楊業,我隻想說筆杆子有時候真的是可以殺人於無形且是用看似最高尚實則最卑劣的手段。某些無恥文人為了拔高楊業為了將楊業及其後世子孫的故事渲染得感天動地就毫無下限地去詆毀和抹黑為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潘美,這種行為實在是為人所不齒。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種行為就是低俗之輩為了博取流量而各種無下限地手段用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到時候再來細說。


    此時宋朝在山西的軍力雖然不像河北戰場那樣是名將雲集重兵屯守,但山西戰場的兩位將領卻是聲名顯赫且戰功卓著,可以說潘美坐鎮太原總攬全局加上楊業駐守邊境第一線這種配置是宋朝當時在邊關地帶的最強雙人組合。潘美此生守湖南、滅南漢,平南唐,征北漢,他幾乎打下了半個宋朝的天下,而楊業僅憑他的那個“金刀楊無敵”的名號就足以說明他的戰力和能力。有這兩個人屯守山西並依托有利的地形和關隘抵禦遼軍的進犯,趙光義大可高枕無憂。


    趙光義這下子倒是舒坦了,可遼國皇帝耶律賢卻是越發火大。十萬遼軍精銳在河北戰場的滿城遭遇大敗,山西戰場的遼軍又被宋軍全部拒之於國門之外,這一係列的消息讓耶律賢大為惱火,偏偏在這個時候狼狽不堪的韓匡嗣領著殘兵敗將迴到了上京。此前一直對韓匡嗣無比信任且敬重的耶律賢徹底火了,怒不可遏的他當場對韓匡嗣進行嚴厲斥責並細數韓匡嗣此次南征犯下五條大罪:輕敵冒進,一也;軍紀渙散,二也;棄軍逃竄,三也;情報失誤,四也;丟棄輜重器械以資敵,五也。


    盛怒之下,耶律賢命人把韓匡嗣拖出去砍了。這時候耶律休哥等契丹族貴族大臣估計也是心裏暗爽,他們都沒有為韓匡嗣求情,反倒是韓匡嗣未來在實質上的兒媳婦、此時還是耶律賢老婆的蕭燕燕跑出來極力為韓匡嗣求情。在蕭燕燕的一番聲淚俱下之後,韓匡嗣的這條老命是保住了,但他的權力卻就此被剝奪,耶律賢任命耶律休哥接替韓匡嗣總領對宋的戰事。不得不說,這一人事變動對宋朝來說是個悲劇。如果讓韓匡嗣這個“身在遼營心在宋”的“大宋臥底”繼續執掌大權,宋遼戰爭往後的走向定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以上位者自居的遼國和耶律賢顯然不會甘心遼國在滿城之戰裏的失敗以及在山西戰場上所處的困局,趙光義的北征幽燕就如是捅了一個超級巨大的馬蜂窩,而滿城之戰就是遼國這群“蜂子”的第一次報複,但沒曾想他們不但沒能報複成功,反而還被狠狠地扇了一記兇狠的耳光。耶律賢撫摸著這火辣辣的臉頰氣不打一處來,宋遼邊境上就此衝突不斷,但小打小鬧顯然不會讓耶律賢滿意,他要的是一次超級大戰的徹底勝利。既然遼軍在河北吃了大虧,那為什麽不能在山西方向去碰碰運氣呢?為什麽不去找宋朝的潘美和楊業碰一碰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