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鉉的再次請和失敗讓李煜終於是認清了現實,他打算出城向曹彬投降,可陳喬和張洎仍然認為金陵城高池深是絕不會被攻破的,他們還是堅決反對李煜投降。而且,張洎這迴還有了切實的拒絕投降的行動,他派出五千人趁夜偷襲宋軍的北邊營寨。
倒黴的是,張洎不知道駐守在北寨這邊的宋軍主將恰好就是宋軍裏麵戰力最強的潘美。更倒黴的是,趙匡胤此前在看了宋軍在金陵城外的布防圖後就下令潘美要在營寨前遍挖深溝以備南唐方麵的夜間偷襲。張洎這一腳踢出去正好撞上了潘美這塊鐵板以及隱藏在鐵板後麵的陷阱。這一次夜間偷襲讓五千南唐大兵全軍覆沒,一個也沒跑了,戰後打掃戰場,宋軍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了十餘塊將軍的腰牌。這也就是說,南唐軍隊裏的將軍們都親自充當敢死隊了。
此戰過後,李煜和他的大臣們都沉默了,可他們還是不說投降的事,反正就這樣死氣活樣地僵著,或者也可以說是在等死。
到了這個時候,金陵已經快被圍了一年了,曹彬終究還是不想以武力攻城,他想讓李煜主動出城投降。為此,曹彬多次派人進城去勸降李煜,而且直接聲明如果宋軍決定攻城,那麽金陵是絕對守不住的。李煜隻是靜靜地聽著,至於他到底是選擇投降還是死守卻隻字不提。幾次下來,曹彬這頭以好脾氣著稱的老虎終於是忍無可忍,他下令開始攻城!
宋軍剛一開打,李煜立馬求饒,他終於是同意妥協了。請注意,李煜不是投降,是妥協,因為他還有花招可玩。李煜派人告訴曹彬,他可以讓自己的兒子李仲寓到開封去充當人質,但曹彬等了好些天也不見他把兒子送出來。
曹彬耐著性子再次派人去向李煜傳話:“你家的公子可以不去開封,隻要到了我的大營裏我就下令停止攻城。”
李煜的迴答是:“再等一等,我兒子的衣服和行囊還沒打理妥當。”
如此拙劣的借口虧他李煜想得出來。曹彬再次催促:“再晚一點,金陵可就要破城了!”
把曹彬氣得要死的是,李煜再次選擇耳聾,他沒有搭理曹彬的威脅。
曹彬這下是徹底火了,宋軍全軍上下也火了,李煜這不是在玩人嗎?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讓他見識一下什麽叫真正的血腥和暴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一個人在耐心被消磨殆盡的時候所積攢的那種想要摧毀一切的能量有多麽的可怕,單單一個人就是這樣,那麽如果是十萬正在參與滅國戰爭的軍人都是這樣,那麽這種能量又具有怎樣的爆炸當量呢?
遠在開封的趙匡胤此時也開始擔心在金陵城下被憋瘋了的宋軍會發瘋,如果金陵城最後是被強攻下來的,到時候血灌瞳仁的宋朝大兵們肯定會難以抑製殺人的衝動,金陵勢必成為人間地獄。為此,趙匡胤幾次派人告誡曹彬,如果金陵要經過血戰才能拿下一定不能亂殺人,尤其是不能傷害李煜的全家。曹彬也是左右為難,他手裏有趙匡胤賜給他的那把可以先斬後奏的禦賜寶劍,可他不想走那一步,他不想做得那麽絕。苦思冥想之下,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很快,曹彬重病不起的消息傳入了宋軍諸位將領的耳朵裏,諸將都來探視。隻見曹彬對他們說道:“我的病不是什麽藥可以治好的,我這是心病,但隻要你們與我盟誓,城破之日不亂殺一人,那麽我的病就好了。”
仁義的曹彬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這些將軍也不好多說什麽了,曹彬手裏可是握有天子之劍,他完全沒必要說這些,誰敢亂來當場軍法處置就完事了。既然曹彬如此給麵子,他們怎麽可能不知好歹?於是,眾將焚香盟誓進城之後絕不濫殺無辜。第二天,曹彬的病就完全好了。
公元975年11月27日,金陵城在宋軍的四麵猛攻之下終於是被攻破了。南唐將領咼彥、馬誠信、馬承俊率領所部士兵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這些人及其所部最後全部戰死,南唐勤政殿學士鍾蒨不願就此做亡國奴,其全家老幼全部赴死壯烈殉國。
城池告破加上巷戰的失敗,這讓李煜等人徹底陷入了絕望,但即便如此李煜也仍然沒有主動走出深宮向曹彬投降,而是待在宮裏擺出一副坐等別人過來把他砍成兩截的痛苦萎靡之狀。
說難聽點兒,作為南唐國主的李煜根本就沒有一丁點的擔當精神,他把個人的痛苦完全淩駕於整個國家和老百姓的痛苦之上。作為平民或許這樣做無可指責,可他李煜不是平民,他是至高無上的南唐國主,但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關口以及整座都城麵臨著被屠城的巨大災難麵前,他李煜做了什麽?他什麽也沒做,他隻是像個柔弱的女人一般整日哀怨歎息,他不想苟活卻又沒有殺身殉國的勇氣,最後近乎於是被人給拖了出來向宋軍的主帥曹彬表示臣服。
隨著李煜的出降,南唐就此被埋進了曆史的塵土。南唐所轄十九州、一百零八縣,六十五萬五千零六十五戶人口從此並入宋朝版圖和戶籍。消息傳入開封,大宋的朝臣集體向趙匡胤表示祝賀,而趙匡胤聽聞李煜是在城破之後才被迫向宋軍投降後不禁是當場潸然淚下。
他對群臣說道:“國家分裂,老百姓受苦最深,而這次我們又是經過血戰才拿下了金陵,想必這一次破城定然也是殺戮無數,如此說來這件事也沒什麽可值得慶賀的。”
攻滅一國不為之而喜,反為之而落淚,如此帝王,恐怕也真的是千古唯此一帝,關鍵是這人還是一個武將出身的帝王。隨後,趙匡胤下令撥出十萬石糧食即刻運往金陵以賑濟城中因圍城而導致的大量饑民。
我們再來說一下李煜。
這個人我覺得在國破之時其表現連劉鋹都不如,後者在山窮水盡之時知道自己打不過潘美,於是他很識趣地選擇了投降,如此也算是保全了廣州城中許多軍民的性命。別的不說,他承認自己是個軟骨頭,他覺得向強者低頭不算丟人,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苟安而選擇讓他的子民和士兵去給他拚命,去做無謂的犧牲。可李煜呢?他也承認自己打不過,可他不肯低頭,不肯承認自己是個貪生怕死的軟骨頭,但他又不敢拚命,也就是所謂的兩頭都想保全但又兩頭都無法保全。說得不客氣一點,那些死於這次戰爭的南唐軍民其實都死得很冤,因為李煜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他們去保全和守護,他不配。
有句關於立牌坊的話我不想在這裏明說,但李煜就是這樣。他治國無能,可他不想承認這一點,儒家的那一套臨難死節的精神紮根在他心中,他也忠於這個信念,但他又做不到,於是他最後裏外不是人。
在接受了李煜的請降之後,曹彬先是對他本人進行了一番撫慰,曹彬叫他不要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還派人守在他的宮門口並且嚴令宋軍的任何人都不得擅闖。然後,曹彬叫李煜去府庫裏裝銀子以便到了開封之後他還可以繼續當大款,因為一旦裏麵的東西被宋軍登記在冊後就屬於宋朝的國有財產,李煜那時候再想拿就絕無可能。
李煜對此表現得很是感激,可當他進了府庫之後卻又變得慷慨激昂和悲憤。他歎息道:“國都亡了,我還要這些銀子幹什麽?”
史稱其將府庫中的大量財物都分發給了身邊的近侍,至於他自己有沒有拿抑或拿了多少就不清楚了。
另外,據《南唐書》和《江南別錄》記載,李煜還幹了一件事,這件事對中國的書法藝術來說是一件相當令人惋惜的事:由於李煜和他老爹李璟都有很深的文藝和文化情結,南唐的府庫裏也因此而珍藏了很多的名家字畫,這裏麵就包括鍾繇和王羲之的墨寶真跡,然而這些東西在城破之後都被李煜命人給一把大火燒成了灰燼。
有些東西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別以為這是沒文化、沒教養的人才會有的想法和行為。
好了,這個磨人的李煜終於是該謝幕了,但這隻是他的南唐謝幕了。至於李煜,他在曆史上的名聲和地位這時候才剛剛開始拉開大幕,等到他今後日夜在亡國的悲憤和苦悶中痛苦不堪之時,等到他寫出那些不朽的名篇佳句之時,他的曆史地位才會真的得以確立。他不是一個好的國君,但宋詞能夠在中華文化史上與唐詩並列,李煜功不可沒——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到時候再來細說。
平定了南唐之後,趙匡胤開始大賞有功之臣,就連南漢的那位末代皇帝劉鋹也得到了封賞,他的爵位由侯爵變成了公爵,成了宋朝的彭城郡公。被帶迴開封的李煜也被封了個侯爺,隻是頭銜稍微有點膈應人——違命侯。另外就是參與此次宋朝滅唐的各級將帥:原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被封為樞密使並領忠武軍節度使,原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加官為宣徽北院使,李漢瓊、劉遇、田欽祚、梁迥以及未來的北宋一代名將李繼隆等人也因為戰時的軍功而相應受賞。
曹彬就此成為了宋朝的第一軍人,他不但是節度使還是樞密使,以一個軍人的身份掌理宋朝的軍務,這在整個兩宋的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整個北宋就隻有曹彬、王德用和狄青是以軍人的身份掌理樞密院,至於後來南宋的那位同樣以軍人身份成為樞密使的張俊,這個人我們不提他也罷。
說來曹彬能在此時獲封樞密使還得“歸功”於潘美。當初發兵南唐之時趙匡胤就公開許諾事成之後要給曹彬升官且是讓他出任宋朝的樞密使。走出宮門之後,潘美向曹彬提前表示祝賀,曹彬卻隻是淡然一笑,說此事難成。潘美詢問原因,曹彬迴答:“北漢未平。”
沒想到等到二人從金陵迴朝麵見皇帝的時候,趙匡胤果然變卦,他說:“曹彬啊,本來朕是準備讓你當樞密使的,可樞密使已經是最大的官兒了,如果往後你再立功朕就沒法再封你了,要不等你今後拿下太原再封你當樞密使吧!”
聽到這話,潘美當即忍不住笑場了。這一幕恰好被趙匡胤看到了,趙匡胤覺得潘美這是在笑話他說話不算數,於是他紅著臉問道:“潘美,你在那裏笑啥?”
潘美將之前曹彬的那個預言說給了趙匡胤聽,趙匡胤這下徹底無語了,這明擺著他是沒退路了,於是他也隻好一咬牙把樞密使的帽子戴在了曹彬頭上。另外,趙匡胤還賞賜了曹彬數十萬的錢財。當曹彬迴到家看到滿屋子的銅錢不禁發出了一句人生感悟:“哎,其實當不當樞密使又有啥關係,給錢比啥都實惠!”
倒黴的是,張洎不知道駐守在北寨這邊的宋軍主將恰好就是宋軍裏麵戰力最強的潘美。更倒黴的是,趙匡胤此前在看了宋軍在金陵城外的布防圖後就下令潘美要在營寨前遍挖深溝以備南唐方麵的夜間偷襲。張洎這一腳踢出去正好撞上了潘美這塊鐵板以及隱藏在鐵板後麵的陷阱。這一次夜間偷襲讓五千南唐大兵全軍覆沒,一個也沒跑了,戰後打掃戰場,宋軍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了十餘塊將軍的腰牌。這也就是說,南唐軍隊裏的將軍們都親自充當敢死隊了。
此戰過後,李煜和他的大臣們都沉默了,可他們還是不說投降的事,反正就這樣死氣活樣地僵著,或者也可以說是在等死。
到了這個時候,金陵已經快被圍了一年了,曹彬終究還是不想以武力攻城,他想讓李煜主動出城投降。為此,曹彬多次派人進城去勸降李煜,而且直接聲明如果宋軍決定攻城,那麽金陵是絕對守不住的。李煜隻是靜靜地聽著,至於他到底是選擇投降還是死守卻隻字不提。幾次下來,曹彬這頭以好脾氣著稱的老虎終於是忍無可忍,他下令開始攻城!
宋軍剛一開打,李煜立馬求饒,他終於是同意妥協了。請注意,李煜不是投降,是妥協,因為他還有花招可玩。李煜派人告訴曹彬,他可以讓自己的兒子李仲寓到開封去充當人質,但曹彬等了好些天也不見他把兒子送出來。
曹彬耐著性子再次派人去向李煜傳話:“你家的公子可以不去開封,隻要到了我的大營裏我就下令停止攻城。”
李煜的迴答是:“再等一等,我兒子的衣服和行囊還沒打理妥當。”
如此拙劣的借口虧他李煜想得出來。曹彬再次催促:“再晚一點,金陵可就要破城了!”
把曹彬氣得要死的是,李煜再次選擇耳聾,他沒有搭理曹彬的威脅。
曹彬這下是徹底火了,宋軍全軍上下也火了,李煜這不是在玩人嗎?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讓他見識一下什麽叫真正的血腥和暴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一個人在耐心被消磨殆盡的時候所積攢的那種想要摧毀一切的能量有多麽的可怕,單單一個人就是這樣,那麽如果是十萬正在參與滅國戰爭的軍人都是這樣,那麽這種能量又具有怎樣的爆炸當量呢?
遠在開封的趙匡胤此時也開始擔心在金陵城下被憋瘋了的宋軍會發瘋,如果金陵城最後是被強攻下來的,到時候血灌瞳仁的宋朝大兵們肯定會難以抑製殺人的衝動,金陵勢必成為人間地獄。為此,趙匡胤幾次派人告誡曹彬,如果金陵要經過血戰才能拿下一定不能亂殺人,尤其是不能傷害李煜的全家。曹彬也是左右為難,他手裏有趙匡胤賜給他的那把可以先斬後奏的禦賜寶劍,可他不想走那一步,他不想做得那麽絕。苦思冥想之下,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很快,曹彬重病不起的消息傳入了宋軍諸位將領的耳朵裏,諸將都來探視。隻見曹彬對他們說道:“我的病不是什麽藥可以治好的,我這是心病,但隻要你們與我盟誓,城破之日不亂殺一人,那麽我的病就好了。”
仁義的曹彬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這些將軍也不好多說什麽了,曹彬手裏可是握有天子之劍,他完全沒必要說這些,誰敢亂來當場軍法處置就完事了。既然曹彬如此給麵子,他們怎麽可能不知好歹?於是,眾將焚香盟誓進城之後絕不濫殺無辜。第二天,曹彬的病就完全好了。
公元975年11月27日,金陵城在宋軍的四麵猛攻之下終於是被攻破了。南唐將領咼彥、馬誠信、馬承俊率領所部士兵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這些人及其所部最後全部戰死,南唐勤政殿學士鍾蒨不願就此做亡國奴,其全家老幼全部赴死壯烈殉國。
城池告破加上巷戰的失敗,這讓李煜等人徹底陷入了絕望,但即便如此李煜也仍然沒有主動走出深宮向曹彬投降,而是待在宮裏擺出一副坐等別人過來把他砍成兩截的痛苦萎靡之狀。
說難聽點兒,作為南唐國主的李煜根本就沒有一丁點的擔當精神,他把個人的痛苦完全淩駕於整個國家和老百姓的痛苦之上。作為平民或許這樣做無可指責,可他李煜不是平民,他是至高無上的南唐國主,但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關口以及整座都城麵臨著被屠城的巨大災難麵前,他李煜做了什麽?他什麽也沒做,他隻是像個柔弱的女人一般整日哀怨歎息,他不想苟活卻又沒有殺身殉國的勇氣,最後近乎於是被人給拖了出來向宋軍的主帥曹彬表示臣服。
隨著李煜的出降,南唐就此被埋進了曆史的塵土。南唐所轄十九州、一百零八縣,六十五萬五千零六十五戶人口從此並入宋朝版圖和戶籍。消息傳入開封,大宋的朝臣集體向趙匡胤表示祝賀,而趙匡胤聽聞李煜是在城破之後才被迫向宋軍投降後不禁是當場潸然淚下。
他對群臣說道:“國家分裂,老百姓受苦最深,而這次我們又是經過血戰才拿下了金陵,想必這一次破城定然也是殺戮無數,如此說來這件事也沒什麽可值得慶賀的。”
攻滅一國不為之而喜,反為之而落淚,如此帝王,恐怕也真的是千古唯此一帝,關鍵是這人還是一個武將出身的帝王。隨後,趙匡胤下令撥出十萬石糧食即刻運往金陵以賑濟城中因圍城而導致的大量饑民。
我們再來說一下李煜。
這個人我覺得在國破之時其表現連劉鋹都不如,後者在山窮水盡之時知道自己打不過潘美,於是他很識趣地選擇了投降,如此也算是保全了廣州城中許多軍民的性命。別的不說,他承認自己是個軟骨頭,他覺得向強者低頭不算丟人,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苟安而選擇讓他的子民和士兵去給他拚命,去做無謂的犧牲。可李煜呢?他也承認自己打不過,可他不肯低頭,不肯承認自己是個貪生怕死的軟骨頭,但他又不敢拚命,也就是所謂的兩頭都想保全但又兩頭都無法保全。說得不客氣一點,那些死於這次戰爭的南唐軍民其實都死得很冤,因為李煜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他們去保全和守護,他不配。
有句關於立牌坊的話我不想在這裏明說,但李煜就是這樣。他治國無能,可他不想承認這一點,儒家的那一套臨難死節的精神紮根在他心中,他也忠於這個信念,但他又做不到,於是他最後裏外不是人。
在接受了李煜的請降之後,曹彬先是對他本人進行了一番撫慰,曹彬叫他不要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還派人守在他的宮門口並且嚴令宋軍的任何人都不得擅闖。然後,曹彬叫李煜去府庫裏裝銀子以便到了開封之後他還可以繼續當大款,因為一旦裏麵的東西被宋軍登記在冊後就屬於宋朝的國有財產,李煜那時候再想拿就絕無可能。
李煜對此表現得很是感激,可當他進了府庫之後卻又變得慷慨激昂和悲憤。他歎息道:“國都亡了,我還要這些銀子幹什麽?”
史稱其將府庫中的大量財物都分發給了身邊的近侍,至於他自己有沒有拿抑或拿了多少就不清楚了。
另外,據《南唐書》和《江南別錄》記載,李煜還幹了一件事,這件事對中國的書法藝術來說是一件相當令人惋惜的事:由於李煜和他老爹李璟都有很深的文藝和文化情結,南唐的府庫裏也因此而珍藏了很多的名家字畫,這裏麵就包括鍾繇和王羲之的墨寶真跡,然而這些東西在城破之後都被李煜命人給一把大火燒成了灰燼。
有些東西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別以為這是沒文化、沒教養的人才會有的想法和行為。
好了,這個磨人的李煜終於是該謝幕了,但這隻是他的南唐謝幕了。至於李煜,他在曆史上的名聲和地位這時候才剛剛開始拉開大幕,等到他今後日夜在亡國的悲憤和苦悶中痛苦不堪之時,等到他寫出那些不朽的名篇佳句之時,他的曆史地位才會真的得以確立。他不是一個好的國君,但宋詞能夠在中華文化史上與唐詩並列,李煜功不可沒——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到時候再來細說。
平定了南唐之後,趙匡胤開始大賞有功之臣,就連南漢的那位末代皇帝劉鋹也得到了封賞,他的爵位由侯爵變成了公爵,成了宋朝的彭城郡公。被帶迴開封的李煜也被封了個侯爺,隻是頭銜稍微有點膈應人——違命侯。另外就是參與此次宋朝滅唐的各級將帥:原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被封為樞密使並領忠武軍節度使,原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加官為宣徽北院使,李漢瓊、劉遇、田欽祚、梁迥以及未來的北宋一代名將李繼隆等人也因為戰時的軍功而相應受賞。
曹彬就此成為了宋朝的第一軍人,他不但是節度使還是樞密使,以一個軍人的身份掌理宋朝的軍務,這在整個兩宋的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整個北宋就隻有曹彬、王德用和狄青是以軍人的身份掌理樞密院,至於後來南宋的那位同樣以軍人身份成為樞密使的張俊,這個人我們不提他也罷。
說來曹彬能在此時獲封樞密使還得“歸功”於潘美。當初發兵南唐之時趙匡胤就公開許諾事成之後要給曹彬升官且是讓他出任宋朝的樞密使。走出宮門之後,潘美向曹彬提前表示祝賀,曹彬卻隻是淡然一笑,說此事難成。潘美詢問原因,曹彬迴答:“北漢未平。”
沒想到等到二人從金陵迴朝麵見皇帝的時候,趙匡胤果然變卦,他說:“曹彬啊,本來朕是準備讓你當樞密使的,可樞密使已經是最大的官兒了,如果往後你再立功朕就沒法再封你了,要不等你今後拿下太原再封你當樞密使吧!”
聽到這話,潘美當即忍不住笑場了。這一幕恰好被趙匡胤看到了,趙匡胤覺得潘美這是在笑話他說話不算數,於是他紅著臉問道:“潘美,你在那裏笑啥?”
潘美將之前曹彬的那個預言說給了趙匡胤聽,趙匡胤這下徹底無語了,這明擺著他是沒退路了,於是他也隻好一咬牙把樞密使的帽子戴在了曹彬頭上。另外,趙匡胤還賞賜了曹彬數十萬的錢財。當曹彬迴到家看到滿屋子的銅錢不禁發出了一句人生感悟:“哎,其實當不當樞密使又有啥關係,給錢比啥都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