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究竟有沒有違規販運木材?這事的真相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趙普曆經兇險總算是躲過了這一劫,但他也由此發現自己不再像從前那般受趙匡胤的信任和袒護。此事也讓趙普充分意識到他的政敵們是越來越猖狂了,這一次要不是有王溥等前朝老臣他的幫忙,他趙普說不準就已經倒下了。


    幾個月後,趙普終於找到機會給自己出了口惡氣,這事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那就是因為黃河在澶州發生了決堤導致澶州知州杜審肇被免職、澶州通判姚恕也被處死並棄屍於黃河。姚恕之所以死得這樣慘還得歸功於趙普,是他極力建議趙匡胤處死姚恕,而他理由還是那麽的冠冕堂皇——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讓姚恕以及那些同情姚恕的人根本找不到任何怪罪趙普這是在公報私仇的理由,因為這一次是皇帝下令要殺你,也因為你姚恕確實有罪。


    兩年前,趙普曾在自己的府邸設宴待客,姚恕這天恰好有事前去拜會趙普,可他不知道趙普在請客,於是趙府的門吏就不讓他進去,原因則是姚恕手裏沒有請帖。所謂狗仗人勢,趙普的門吏估計也是見多了達官顯貴:你這麽一個我未曾謀麵的人也想隨隨便便就能見我們家宰相大人?你誰啊你?姚恕?不好意思,我沒聽說過。


    見此情形,姚恕大怒,他一甩衣袖轉身就走。門吏覺得這人實在是太囂張了,打狗還得看主人,你這個無名之輩竟然對我如此無禮,你這簡直就是沒有把宰相大人放在眼裏。


    這個門吏隨後就把這事告訴給了趙普,說是有一個叫姚恕的人是如何如何的囂張,可還沒等這人把話說完,趙普已經是氣得臉色鐵青。趙普估計當時至少是把這個門吏給臭罵了一頓,然後他派人去追姚恕並給姚恕賠禮道歉請他再迴相府,誰知道這個姚恕根本不給趙普麵子,他還是頭也不迴地就走了。


    道歉?姚大爺我今天被你們搞得心情很不好,這個道歉我不接受!


    姚恕的身份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他是開封府的判官,也就是晉王趙光義的左膀右臂,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如此的心高氣傲。趙普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同時也是為了跟趙光義修複一下關係,於是當趙匡胤決定讓自己的舅舅去做澶州知州時,趙普就推薦姚恕去給那位國舅爺當副手。


    趙光義本來不舍得給,但最後在皇命麵前還是不得不忍痛割愛。可是,誰能想到就是在這兩年裏趙普和趙光義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還越發尖銳呢?因為私運木材的事兒,趙普差點被人搞下台,他這口惡氣又怎麽能夠忍受得了呢?很不巧的是,姚恕這時候恰好撞到了趙普的槍口上,趙普拿趙光義確實沒有什麽辦法,可小小的一個姚恕且是一個正好剛剛犯事的罪臣就很好收拾了,而且還是名正言順地收拾你。至於殺了姚恕之後再又棄屍黃河,雖說慘了一點,但趙普給趙光義一黨所帶來的威懾效果卻是相當明顯和有效。


    這一次算是趙普扳迴了一局,可他的敵人們是不會讓他繼續勝利下去的。


    這裏要說到宋朝官場的另一位大佬,他就是時任樞密使的李崇矩。宋初頂級官場的三位大佬分別是主管國家行政的東府宰相和主管軍事的西府樞密使以及主管國家財政的三司使。這個三司使大人我們現在不說,我們現在要說的是樞密使大人李崇矩。


    不清楚趙普是不是昏了頭,還是說李崇矩的女兒實在是太招人喜歡,在公元972年——就是處死姚恕的第二年,趙普和李崇矩成為了兒女親家。這對於一個老練的政治家來說簡直就是愚不可及的錯誤,主管行政的宰相和主管軍事的樞密使結成了親家,這讓皇帝老兒趙匡胤會怎麽想?果然,聽聞此事,趙匡胤很不高興,史書明明白白地記載——“帝聞之,不喜”。


    數日後,趙普和李崇矩按照常例進宮麵聖。在此之前,他和李崇矩都是同在一個地方等待趙匡胤的召見,可這天趙普發現李崇矩許久都沒來,等他詢問後才得知李崇矩也是來了的,隻是他從此將在另一個屋子裏等候召見。趙普頓時汗流浹背,直到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和李崇矩的這個親家結出了問題,他本想以此讓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更為穩固,可他沒料到這竟然成為了授人以柄的愚蠢之舉。可是,現在後悔有用嗎?晚了,他的政治夥伴、他的親家李崇矩很快就要遭殃了。


    沒過幾天,李崇矩家裏的一個當差逾十年的仆人鄭伸敲響了登聞鼓,他向趙匡胤當麵揭發李崇矩收了別人的賄賂,然後李崇矩就委托翰林學士扈蒙幫助行賄之人考取功名,鄭伸還給自己找了個證人—— 軍器庫使劉審瓊。趙匡胤把劉審瓊找來問話,但哪邊都不敢得罪的劉審瓊卻說這事他根本什麽都不知情。


    怪事就此出現,既然證據不足,趙匡胤就該還李崇矩一個清白並懲處鄭伸,可最後的結果是李崇矩被罷免樞密使之職,趙匡胤讓其離開京城出任鎮國軍節度使,而這個鄭伸卻被賜予同進士出身,趙匡胤還讓他去做了酸棗縣的主簿——這明顯就是賞賜。也就是說,趙匡胤認為這個鄭伸是有功的,換言之,李崇矩被趙匡胤認定有不法之舉。


    這件事的前後以及中間的過程都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似乎還缺少了某些情節加以連接,但為何沒有記載在冊卻是不得而知。可是,不管怎樣,趙普的心裏肯定是發涼了。李崇矩這一倒台讓他何止是少了一條手臂,簡直就是少了半條命。趙普的苦日子真的是來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已經漸漸處於劣勢。


    次年三月,原樞密使、後外放為鎮國軍節度使的李崇矩再次莫名被貶,他成了左衛大將軍,名字是好聽,而且還威武霸氣,可實際的權力卻是丁點都沒有。李崇矩這下看樣子是要徹底歇菜了,趙普也是束手無策,而趙光義此時卻是風光無限。


    四月初,趙匡胤把他的弟弟趙光義以及他戎馬之時備受他信任但此時早已是閑散富貴之人的石守信召到了他的皇家獵場裏玩樂,三人又是打獵又是喝酒著實好不快活。幸好這一切趙普看不見,如果看見了,他指不定會咬牙切齒到何種程度。


    進入月底,趙普又挨了當頭一棒,這段時間他幾乎是遭遇到了疾風暴雨般的攻擊,但這還沒完,後麵還有更大的暴風雨在等著他。先說前麵這事:在毫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趙匡胤突然下詔要重組趙普宰相府的堂後官班底,理由更是合情合理:相府的堂後官這麽多年了從來沒有更換過,這既阻礙了這些人的升遷又沒能給新人以曆練的機會,這樣很不好。從此以後吏部就負責把這個事管起來,然後這些堂後官每三年定期一換。


    堂後官,相府的屬吏,這些人這麽多年來一直唯趙普馬首是瞻,而且趙普也用得順手,可以說這是他的一大政治資本和勢力,可突然間趙匡胤要把這批人給一鍋端了。趙普此時會是什麽心情和感受?他已經不再被趙匡胤信任了,而且他的皇帝陛下還要逐步剪除他的羽翼。趙普的盟友李崇矩倒了,他的屬官這時候也要沒了,接下來又會是誰倒黴?


    趙普的黴運和黴事還不止這些,這些還隻是他在秘密戰場上的潰敗,在公開場合他同樣有一個敵人,這個人就是此時趙匡胤身邊的另一個大紅人——翰林學士盧多遜。別看年紀輕輕的盧多遜跟趙普在級別上和職權上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可仗著有趙匡胤的恩寵,盧多遜根本沒把趙普這個宰相大人放在眼裏。趙匡胤為什麽會喜歡盧多遜呢?原因沒有別的,因為這個人年輕、聰明、懂事且學富五車。


    趙匡胤愛才——才華的才,對於有學識的人他是很敬重的,他也喜歡親近讀書人,他自己更是在當皇帝之後經常狂補各種文化知識,甚至於這個讀書不怎麽多的皇帝還曾經勸自己的宰相趙普要多讀書。放在其他朝代,皇帝勸宰相多讀書簡直可以說是一個超級大笑話,可在宋初事實就是如此。


    趙普不是正牌進士出身,就像如今某個單位裏的某個高管沒有大學文憑一樣,某些什麽985或者喝過洋墨水的人在心裏和骨子裏是瞧不上這人的,盡管我也不知道這些人的驕傲和自信是從哪裏來的,可他們就是覺得自己的文憑比這個人的能力更值得驕傲。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和心理,自打有了科舉製度,自打有了文憑這件事,那個章印就變成了無數人引以為豪的標誌和符號,可無論在哪裏也無論在何時,一個人能夠取得一番成就靠的是能力,所謂學識不過是施展能力時的一個輔助技能。


    一個真實的現象是:真正高學識的人最後都成了清心寡欲的大家、大宗師,他們的名字成了某個領域的代名詞,而大多數的“有識之士”帶著那個印章一頭紮進了七情六欲的汪洋大海裏,然後費盡心思和精力去追求夢寐以求的東西:金錢、權力、地位、美色、豪車豪宅。我的問題是:一個完全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人有什麽資格瞧不起那些正在創造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人?對,在本質上這二者都是欲望的產物以及由欲望而衍生出來的一種現象,可前者隻造福於己,後者卻能惠及於人。


    趙普或許沒有那麽偉大的理想去立誌於造福蒼生濟世萬民,這是趙匡胤而且是在當了皇帝之後的趙匡胤才會去想才會去幹的事。趙普不過就是找到了一個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然後他抓住了機會並且也成功地實現和創造了自己的價值:收天下之精兵、罷地方節鎮之軍權、財權和行政權、開科取士以提高地方官員的整體素質、整頓吏治、治理河患,與趙匡胤一道定鼎大宋三百餘年之基業——麵對趙普的這些實打實的功績,也不知道那些嘲笑趙普沒有進士功名的高材生們是否仍然會嗤之以鼻?還是會覺得換了自己肯定比趙普幹得更好?


    遺憾的是,這些事和這些問題盧多遜不會去想,他隻知道趙普在中書省霸氣側漏且獨斷專行讓他非常討厭,而且趙普的私人德行和操守還有問題,根本就不像個讀書人更不像一個合格的宰相,而且趙普又沒什麽文化,這樣的人打心眼裏讓他瞧不起:我是孔門弟子,是蓋過章的,我跟你趙普不一樣,你就是個泥腿子和暴發戶。


    本著這種心理以及趙匡胤對自己的賞識和偏愛,盧多遜沒少在朝臣議事的時候給趙普穿小鞋打嘴仗,而且還每次都把趙普整得狼狽不堪,因為他總能抓住趙普在言辭上的漏洞或學識上的短板並加以利用和攻擊。無論奏事還是麵折庭爭,盧多遜總能引經據典且口若懸河,而趙普在這方麵就隻能吃癟。兩相對比之下,在趙匡胤眼裏盧多遜的形象就太過高大偉岸了:你是真的有才,朕喜歡!


    當然,盧多遜有才確實不假,但說得不客氣一點,這人也算不得是什麽君子——請注意,不是君子的人未必就是小人,非黑即白的理論和思想是要不得的。君子不失色於人、君子不失口於人,這兩點盧多遜都沒做到,而且他還幹了一件相當“小人”的事。他知道趙匡胤愛讀書,而且是秉燭夜讀,第二天還會給自己的臣子們來個讀書交流會,暢談一下自己晚上讀書的讀後感。發現趙匡胤有了這個愛好之後,盧多遜就去找了宮中的書吏,至於具體都幹了什麽以及都說了什麽不得而知,隻是從此以後每天晚上趙匡胤看什麽書盧多遜就看什麽書。第二天趙匡胤來了興致要開書友會的時候,大宋的皇帝陛下發現這個盧多遜簡直就是自己的知音,無論他看過什麽書,這個盧多遜好像都看過,而且還講得頭頭是道。反觀趙普,趙匡胤每次說起書裏的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時候,他隻能是當一個安靜的聽眾。


    有了這層修為和表現之後,趙匡胤對盧多遜更加地賞識了,倆人經常在一起分享讀後感,但盧多遜的內心卻著實不怎麽純潔。趁著趙匡胤興頭正濃的時候,他經常冷不丁地趁著某個空當突然轉換話題:“陛下,臣聽說宰相大人最近又在外麵圈地建房子了。陛下,臣聽說宰相大人前些天又開了幾家商鋪……”


    盧多遜對趙普的所為讓眾人都知道了他倆之間的矛盾,就連盧多遜的那個已經退休在家的老爹都知道了此事。這位老夫子對自己的兒子大為不滿,他捶胸頓足地對盧多遜說道:“趙普是開國元勳,你這樣不知天高地厚地跟人家對著幹遲早要禍及全家,我這把老骨頭到時候恐怕也不得安生。我情願早點死了算了,免得到時候被你連累以至於死得難看,如此倒可謂幸事一件。”


    這事最後還真的被盧老爹給言中了。後來,趙普主動向已經當了皇帝的趙光義示好並搬出了“金匱之盟”這個大殺器,趙光義就此讓趙普又當上了宰相,而盧多遜則成了光義兄和趙普政治交易的犧牲品,他最後的下場比雷德驤還不如,趙光義一直保全著雷德驤,而盧多遜卻在五十多歲的時候鬱鬱而終死於貶所。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現在這個時候盧多遜正值春風得意之時,而趙普則是灰頭土臉如驚弓之鳥一般地生存著。


    在距離下詔重選相府堂後官三個月後,壓垮趙普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了,這根稻草就是雷有鄰——那位被趙匡胤砸掉兩顆門牙並貶到商州的雷德驤的大公子。


    雷德驤被貶到商州做參軍之後,有鑒於這個人曾經在京城裏當過大官,所以商州的刺史大人對雷德驤非常的謙恭有禮,盡管這個時候雷德驤是他的下屬,可他從來沒給雷德驤擺什麽官架子。既然如此,那就收拾一下心情繼續好好過日子?雷德驤起初也是這麽得想的,可命運總是喜歡給人製造一些驚喜,而這些驚喜一旦發生其所產生的蝴蝶效應更是讓人目瞪口呆。


    後來,商州刺史換人了,這是一個叫奚嶼的人。這人可就不是個什麽好鳥了,他知道雷德驤是得罪了趙普才被貶到這裏來的,於是就想著怎麽收拾一下雷德驤以便在趙普那裏能夠博得一個更好的前程。他先是以長官的身份讓雷德驤從此以後見到他要給他行參拜之禮,形勢比人強,雷德驤盡管千萬個不情願但還是不得不按要求做了。對於一個連趙普都敢正麵揭發的嫉惡如仇的人,奚嶼的行為無疑讓雷德驤又羞又怒,他在私下裏也就忍不住地問候了奚嶼的全家,深得小人精神之精髓的奚嶼聽到這些話後自然是大怒,這下他就更有理由整治雷德驤了。


    奚嶼聽到有人說雷德驤因為被貶出京而時常在家裏寫文章表達自己對皇帝和朝廷的怨憤和不滿,但這隻是傳言,需要有證據才能坐實。為此,奚嶼便把雷德驤找來“商談公務”,暗地裏則派官員到雷德驤的家裏以公事為名向雷德驤的家人索要他寫的文章。不清楚雷德驤都寫了什麽,反正這東西一到手奚嶼立馬把雷德驤給拿下了,然後雷德驤被以誹謗朝廷和辱罵當今聖上的罪名上報朝廷。然而,可能是對於自己上次處罰雷德驤有些過意不去,趙匡胤這次沒有上綱上線地讓雷德驤迴到娘胎裏重新做人,他把雷德驤罷官發配到了靈州(今寧夏靈武)。


    雖說雷德驤撿迴了一條命,可這事對於雷家上下不但是奇恥大辱更可謂是雪上加霜,本來在京城住得好好的,可這下子突然成了被發配到偏遠地區的罪人,一家人連生計都成了問題。這落差換了誰都是無法接受和忍受的,況且雷德驤的大兒子雷有鄰這時候又正因為遲遲都沒能考取功名而滿肚子的邪火。極度憤怒中的雷有鄰心理就此變態了,他覺得這一切都是趙普在使壞,為了給父親報仇,更給自己家出口惡氣,雷有鄰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搞倒趙普。


    雷公子的這次複仇堪稱一部勵誌加教科書式的諜戰大戲。他先是得知趙普的下屬——相府堂後官胡讚和李克度貪贓受賄的罪行,然後又找到了雷德驤的同年進士——時任朝廷秘書丞的王洞,他的如意算盤就是希望通過王洞拿到胡、李二人受賄的證據以扳倒趙普。


    借由父親和王洞之間的交情,雷有鄰得以在王洞家裏有了容身之所,而在當了一段時間的“臥底”之後,雷有鄰更是取得了王洞的深度信任,以至於後來王洞將家裏的好多要事都托付給雷有鄰去辦,直到有一天王洞讓他拿著金銀去賄賂胡讚。要說這雷公子還真的很有本事,在京城的這段時間裏他不但取得了王洞的信任,就連胡讚也跟他混成了熟人,也正因如此王洞才把這事交給他去辦。就此,雷公子日思夜想的證據終於是成功到手。


    這還沒完,雷公子還有猛料。在此期間,他在京城還結交了一個朋友,這人叫劉偉,其官職是剛剛轉正的上蔡縣主簿,但他這次能順利轉正是因為他的那位剛考中進士的兄長劉侁利用私人關係打點了相府的官員幫他“偽造”了一份之前被他遺失的材料證明。


    老實說,這種行為其實叫補辦,而非偽造,但問題就在於這件事是給了錢才辦成的,所以事件的性質立馬就變了。對雷公子來說,這又是趙普馭下不力的鐵證。盡管他告發此事會有出賣朋友為自己謀私的嫌疑,可複仇心切的雷公子哪會管這些,他巴不得這些東西越多越好,那樣才會更有把握把趙普扳倒。


    手握兩條鐵證,雷公子這下可以去告禦狀了吧?且慢!雷公子的槍裏還有子彈,百忙之中的他還另外收集了趙普的一樁罪行:宋朝攻滅後蜀之後,朝廷管理皇族宗正事務的宗正丞趙孚因為當初不想去剛剛平定的蜀川做官而找到了趙普,然後他就以足疾為由留在了京城當官,而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什麽足疾。


    好了,火力足夠了,雷公子於是敲響了登聞鼓。在趙匡胤麵前他把這些事全給說了出來,每件事最後的矛頭都直指趙普。趙匡胤大怒,他下令徹查這三樁案件。同時,趙普也由此跌入了深淵,趙匡胤取消了他獨相的權力,他的兩位副手薛居正和呂餘慶開始與他平權,他倆都具有了和趙普一樣的掌印、押班和升政事堂的權力,也就是級別雖然還是小了一點,但是權力卻一樣大。


    幾天後,案件的審理結果出來了:那位涉嫌履曆“造假”的上蔡縣主簿劉偉被砍了腦袋並棄屍於市,劉偉的哥哥劉侁、宗正丞趙孚、雷老爹的同年進士王洞、趙普的屬官胡瓚和李可度皆被罷官並拉出去集體享受大棒子的伺候,這其中胡瓚和李可度還被抄沒了全部家產。


    至於雷公子,他當官了——雖然他沒有考取功名,可他為國除害有功所以當官了,而且他順帶著把他老爹雷德驤也從靈州那個偏遠的鬼地方給撈迴了京城。但是,上蔡縣主簿劉偉之慘死給雷有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估計也是因為他事後太過自責,於是他開始每晚做噩夢,繼而出現瘋癲的症狀——他在大白天裏狂唿劉偉的名字,不久他也死了——癲狂而死。


    這事怎麽說呢?為父伸冤絕對沒錯,可是為此而不擇手段乃至置人於死地,這可真的就是幸福我一家,痛苦別人家。所謂天道好輪迴,善惡終有報,或許這就是如此吧!


    當然,從表麵上看雷有鄰為父報仇的這一係列行為都是他的個人所為,如此孝心可謂感天動地,但這裏麵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他的背後會不會有一雙神秘的大手在一路為其保駕護航呢?如若不然,以他的身份和能力他又豈能在藏龍臥虎的開封城裏掀起如此大風大浪?不管怎樣,總之趙普受此重擊之後是徹底蔫了。


    如此看來,趙普在這場鬥爭裏還是表現得幼稚了一些。正所謂態度決定成敗,這話用來總結他在這場鬥爭裏的表現可謂是再恰當不過,因為從一開始他的鬥爭指導思想就輸了一截。從古至今,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較量,可趙普卻以為他和趙光義之間的爭鬥是在過家家,這也難怪他會被人狠狠地上這麽一課。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因為趙光義這個小子發育得太過妖孽。曆史將會告訴我們:在心狠手辣這方麵,趙匡胤和趙普這兩個被他尊之為兄且對他一味忍讓和包容的人都將成為他的手下敗將且敗得毫無還手之力。


    終於,趙普和趙光義之間內鬥大結局上演了:公元973年8月,趙普被罷免宰相之職出京就任河陽三城節度使。理由是什麽?理由是大宰相太辛苦了,需要出去休息一下,免得勞累過度。這些顯然都是官麵上的話,但所有人都知道這裏麵究竟是怎麽迴事。趙普輸了,輸得一塌糊塗。


    有個現象很有意思:我們在這場爭鬥從頭到尾幾乎都看不到趙光義同誌的身影,似乎這些年的一切政治爭鬥都跟他毫無關係,他渾身上下都是幹淨的,一切都是我們在蓄意給他潑髒。可是,趙普離京之前給趙匡胤寫了一份奏疏,裏麵說道:他們都說我跟你的弟弟趙光義不和,說我總是在刻意針對他,我現在終於發現你的弟弟確實很好,他既忠又孝,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這下子趙光義同誌算是徹底跑不掉了。趙普的這番話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我趙普之所以會有今天是跟完美無缺的趙光義同誌有很大關係的。很遺憾的是,我們那位可憐的未來的太宗陛下把趙普的這些話完全當成了對他的誇讚從而讓史書對其原文留筆。


    當然,想必未來“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並不會理會像我這般心理陰暗的人會怎麽去分析他在這場鬥爭裏的角色和戲份,他隻知道他是最後的贏家,是勝利者,而這世間唯有勝利者才能擁有生存權和話語權。成王敗寇,勝利者書寫的曆史才叫正史,至於失敗者,誰叫你輸了呢?失敗者隻配去接受和忍受屈辱和痛苦!


    戰鬥結束了,接下來就該召開表彰大會了。


    來看一看這份趙普倒台之後的受賞名單:封皇弟開封尹趙光義為晉王且從此每次上朝時負責押班引領百官——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封山南西道節度使、皇弟趙光美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皇子、貴州防禦使趙德昭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封吏部侍郎、參知政事薛居正為門下侍郎,封樞密副使、戶部侍郎沈義倫為中書侍郎並平章事,封翰林學士、兵部員外郎、知製誥盧多遜為中書舍人兼參知政事。


    封左驍衛大將軍、判三司楚昭輔為樞密副使。


    最後,別忘了之前就已經受到晉升和封賞的另一位參知政事呂餘慶。


    從這份名單裏不難看出趙普的對手們其陣容有多麽的恐怖和強大。當然,這裏麵並非所有人都與趙普為敵,比如趙光美和趙德昭,這二人獲得封賞很大程度上是趙匡胤為了稍微製衡和掣肘一下在皇族內部已經形成一家獨大的趙光義。趙匡胤的想法很美好,但曆史同樣會證明他太高看自己的三弟和自己的兒子了,這二人根本不是未來的大宋太宗陛下的對手。


    這裏真的要為趙匡胤感到歎息,也要為趙普感到委屈和憋屈,趙普一直都主張要製衡和限製趙光義越加膨脹的權力欲和野心,可趙匡胤最終還是在趙普和親弟弟之間選擇了後者。三年後,相信在得知趙匡胤突然死亡的消息時,趙普的內心是既悲痛又不甘:當初你如若不把我趕出京城,事情又何以至此啊?


    隨著趙普的罷相,大宋朝堂算是就此安定了,接下來又到了再動刀兵之時,目標——李煜的南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