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開封,趙匡胤一路南下來到了湖北複州,這裏有他老爹的一個故交,此人便是時任複州防禦使的王彥超。論輩分趙匡胤得管王彥超叫一聲叔叔,但這個隻比趙匡胤年長十三歲的王叔叔在為趙匡胤接風洗塵的飯桌上直接就掏出了十貫銅錢(擱現在也就是差不多五千塊錢的樣子)遞給了趙匡胤。好歹趙匡胤也是一個要臉且識趣的人,他當即就明白王彥超這樣做到底是什麽意思——王叔叔並不打算收留他,而是請他到別處去另謀高就。


    這件事讓趙匡胤困擾了很久,他不知道王彥超為什麽不肯留下他,直到他後來當了皇帝之後這件事還是困擾著他。他有天在一次宮廷酒宴上借著酒勁當麵問了王彥超,可憐這個王彥超當時被嚇得趕緊跪下磕頭,他說一切都是天意,還說趙匡胤是神龍,而複州那個地方水太淺,如果他當時收留了趙匡胤就不會有趙匡胤後來的發達。這個王彥超在戰場上可是個猛男,堪稱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位名將和勇將,但是沒想到這人拍起馬屁來也是功夫一流,趙匡胤當時聽他這麽一番解釋之後也是哈哈大笑,這事也就此翻篇。


    不過,當時趙匡胤拿著王彥超的十貫銅錢並走出王家的大門時心裏可非常的不是滋味,那感覺簡直就是極度的悲涼。初次見麵,他到底是哪裏不好了或者是讓王彥超看不順眼了?對於像趙匡胤這種好麵子的人來說,這種事是很傷自尊的,嚴重一點它甚至會讓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就是帶著這種心情,趙匡胤又上路去找工作了。其實他也不是去找工作,準確說是去找人投靠,因為趙老爹在湖北隨州還給他準備了一個人——董宗本。


    董宗本是隨州的刺史,也是趙老爹的故交,但董宗本比趙老爹混得好,他至少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此人本是後晉時的大漢奸趙延壽手下的人,可趙延壽投靠遼國當了漢奸後,不願附逆的董宗本就偷偷地逃迴了中原。或許是在逃亡的路上走得太過驚險和慌亂,他連自己的老婆都給搞丟了(趙匡胤當了皇帝後把這位老婦人又給接了迴來)。


    這個董宗本不像王彥超,在詢問了趙匡胤的來意後,董宗本當即收下了這位故交之子。趙匡胤這下總算是可以安頓下來了,他準備在這裏好好工作,甚至是準備幹一番事業出來以便將來把妻兒接來就此安家。可是,天命這個東西還真的不好說,他怎麽也沒想到有個人竟然會成為他在隨州的災星(但從後來的人生走向上來說,這人卻是他的福星),這個人就是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


    董遵誨比趙匡胤年長一歲,趙匡胤本來是很想跟他搞好關係的,可這位公子哥卻總是看趙匡胤不順眼。原因沒有別的,在趙匡胤來隨州之前,他是這裏的一號衙內且能文能武,隨州的所有年輕人都圍著他轉,他儼然就是隨州地界上的天皇巨星,但趙匡胤的到來卻打破了這種局麵。


    董宗本經常當著自己兒子的麵誇讚趙匡胤,並且還數落董遵誨的諸多不是,再加上趙匡胤本人在各方麵確實都比董遵誨強了那麽一丟丟(譬如說比他懂禮數一點,比他壯一點,武功比他高一點,一直在京城裏生活的趙匡胤在見識上也比他多一點和深一點,然後在為人處世方麵又比他強一點),於是趙匡胤就成了董遵誨的眼中釘肉中刺。這種事發生在一個心高氣傲的年輕人身上一點也不奇怪,別說年輕人了,好幾十歲的人遇到董遵誨這種事估計也會一時間意念難平。董遵誨就此開始跟趙匡胤處處鬥氣耍橫,處處給他難堪。


    這樣的日子是種什麽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趙匡胤總不能每天都跑到董宗本麵前去跟他的親兒子爭寵吧?隻是半年時間,趙匡胤和他這位小老哥就已經勢同水火,兩人的矛盾嚴重到讓趙匡胤覺得自己再也沒法繼續待在隨州了。


    就這樣,趙匡胤離開了隨州。接下來的日子裏,他成了一個到處流浪無處棲身的流民。心高氣傲的他不想迴開封,因為那樣會讓他的自尊跌落到塵土裏,盡管家裏的人可能不會說他是個沒用的東西,可他接受不了那樣的事實。但是,麵對眼前這個殘酷的現實,他的內心可謂是相當迷茫甚至很痛苦,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哪裏該幹什麽,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頓飯在哪裏。


    命運這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這是一個很玄幻的問題,但對於趙匡胤來說命運這個東西是存在的。他被王彥超拒絕,他在董遵誨那裏受盡鳥氣,他無處棲身隻能四處流浪,他甚至混得沒有飯吃,可正是這一扇又一扇為他無情關閉的大門將他最後帶到了未來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身邊。如果王彥超收留了他,如果董遵誨對他很和善,那麽他後來也就不會在流浪的路上遇到前去平叛的郭威,他這輩子很有可能就隻是一個最多能混個小官的普通人,可上麵的這些如果一個也沒有發生。


    就在趙匡胤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時候,他在路上遇到了帶著大軍前去平定李守貞叛亂的郭威。他主動去見了郭威,他說自己是趙弘殷的兒子,還說自己想要跟著郭威當兵,而郭威在確認了他的身份後也就收留了他。與其說趙匡胤這時候是立下了雄心壯誌才會想著從軍進而建功立業,倒不如說他這時候隻是想有口飯吃。


    就此,趙匡胤成了郭威身邊的一名親兵。郭威做出這樣的安排肯定有趙老爹的原因,趙弘殷跟郭威可能不是很熟,關係也不是很鐵,但至少是沒有什麽矛盾的,郭威因此也不想讓這個年輕人去當炮灰。趙匡胤真的應該要感謝郭威,可以說,沒有郭威就沒有他後來的一切。


    參軍是趙匡胤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也可以說這件事是中國曆史的重大轉折點,但在當時這一切都無從談起。趙匡胤那時候不過就是一個快要餓死的可憐蟲,走投無路之下他才不得已而為之,可這就是命運。


    趙匡胤跟著郭威去打了李守貞,話雖如此,但他實際上就是站在郭威的身邊看戲。郭威這個人真的是老謀深算,他沒有和李守貞硬碰硬,而是選擇了築寨圍困。等到最後把李守貞的糧食和給養快給耗光的時候,郭威這才叫人攻城,李守貞就這樣完蛋了。當然,這其中的過程遠非我這裏所描述得這麽簡潔,請見諒我在這裏不作細述。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郭威為國平亂立下了大功,可這卻讓後漢的那位剛登基不久的皇帝劉承佑更加忌憚和猜忌本就位高權重的郭威。在殺了其父劉知遠為他留下的幾個顧命大臣之後,劉承佑又把屠刀對準了領兵在外的郭威,可年輕人做事畢竟不夠謹慎,郭威提前知道並查證了這事後決定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前往開封興師問罪。


    這個時候劉承佑可是慌了,他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憤怒之下,他做了一個改變曆史走向的決定:他派人殺死了郭威留在京城裏的全部家小,甚至連郭威的養子柴榮的家小也沒放過。這件事讓郭威變得萬分震怒,但這件事最大的影響在於郭威斷了子嗣,柴榮也被滅了全家——也就是說他們都沒後了。柴榮還好說,他這時候還年輕還可以娶妻再生,可已經一把年紀郭威就不好說了。這件事所導致的後續影響就在於郭威死後隻能立他的養子柴榮為新皇帝,而柴榮幾年後也死了,可柴榮的大兒子那時候卻隻有七歲。


    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如果郭威的兒子以及柴榮的兒子不被劉承佑殺掉,那麽後來的皇位無論怎麽排都是永遠不可能輪到趙匡胤頭上的。我沒有替趙匡胤感到慶幸的意思,我隻是在感歎命運的無常和神奇。郭威和柴榮這兩位讓趙匡胤敬重並對他有著知遇之恩的大恩人拚死拚活辛勞一生,但最後反倒是成就了趙匡胤以及他的大宋,這種事恐怕是誰也不會想到的。


    得知自己的家小被殺得一個不剩之後,暴怒的郭威在半路上先是打敗了前來阻截他的後漢大將慕容彥超,然後又領著大軍殺奔開封。這一路上趙匡胤並沒有因為大軍的勝利而感到有一絲一毫的興奮,相反他是極度的忐忑和恐懼,因為郭威為了給自己的家人報仇,同時也是為了激勵他手底下的這些將士為他賣力,他在向開封進軍的時候曾立下承諾允許手下的將士在拿下開封之後可以在城內隨意大肆剽掠,就是說他們可以隨意地搶東西搶女人甚至是殺人越貨。


    想必這個時候的趙匡胤想必一定在心裏罵娘:“郭威你個混賬東西!我知道你的家人沒有了,所以你很憤怒,可是城裏的老百姓有什麽罪?”


    趙匡胤之所以會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家人此時就在開封城裏。他的老媽,他的老婆孩子,他的姐姐、弟弟和妹妹,他們都在開封城裏。這種情況下,他怎麽可能高興得起來?他怎麽可能不對郭威罵娘?


    郭威的大軍幾乎未受任何的阻攔就進入了開封城,那一天的開封城再次成為了人間地獄。失去了指揮和控製的亂兵就像是一群野獸,這些平日裏被嚴格約束和管教的人此時已經成了脫韁的野馬,他們那長期被壓抑的欲望和渴望這時候都找到了釋放的出口,那些平日裏讓他們隻能流口水卻高不可攀的豪門貴婦和女子,那些讓他們從前隻能望而卻步的高門大宅成了他們擄掠和洗劫的目標。殺戮、搶劫、放火、奸淫婦女,到處都是亂兵,到處都是獸性發泄的快感在咆哮,到處都是那些慘遭蹂躪之人的哀嚎。


    趙匡胤顯然不會參與這場全軍的“狂歡”,他要做的就是在進了城之後拚命地跑迴自己的家裏。他來不及跟久別重逢的家人噓寒問暖,他能做的就是像之前那樣把他們都藏起來,把他們都緊緊地保護在他的身後。外麵那群已經瘋了的人都是他的戰友和兄弟,可是這時候他們卻是他的敵人,隻要他們敢破門而入,他就隻能殺了他們。


    趙匡胤的家以及他的家人在這場持續數日的殺戮和洗劫中得以保全,但在他家之外卻有無數的家庭和無數的人死於非命或慘遭淩辱。趙匡胤當皇帝之後為何會對武將們嚴加限製和防範?原因就在這裏,他這一生見了太多的因為武將作亂而導致的兵變,他想讓這一切在他的手裏得到終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