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裏先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列舉一些事實,然後再試著從中去給趙光義和趙普之間的這場明爭暗鬥做出某個定義或是整體性的結論。
公元966年( 乾德四年)8月,川東重鎮梓州的官場發生了一場超級地震:梓州的一、二、三號首腦人物樞密直學士兼知梓州馮瓚、殿中侍禦史兼梓州通判李檝(ji)、綾錦副使兼梓州監軍李美一同被押解入境並隨即下獄,而且宰相趙普極力主張將此三人處死,趙匡胤不同意,趙普執意勸諫,但這一次趙匡胤始終都沒有屈服。
這裏想特別多說幾句。
作為在唐宋時期僅次於成都的蜀川第二重鎮,梓州可謂是風騷一時,曾經旅居梓州的杜甫曾經用詩歌記錄了梓州的繁華和美麗: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杜甫當時是為了避戰禍才跑到了四川,而在如今的四川就有兩座杜甫草堂,一座在成都,另一座就在梓州,但願蜀地的安寧能夠讓這位人生坎坷又親眼見證國家由盛轉衰的詩人獲得了心靈上的撫慰與慰藉。
如今的梓州早已不複其往日的榮光,它現在的名字叫做三台,在全國範圍內這隻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小縣城。這裏麵的原因太多,但對比一下曾經讓天下人心之神往的洛陽、開封甚至是西安如今的境遇,梓州或許也就會平衡很多,即使是名字變得低矮矬,可再對比一下常山和蘭陵如今的名字想必也會瞬間釋然而笑。
如今的三台早已經沒有了當年梓州的貴族氣息,其在整個四川的地位更是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唯一能夠依稀看到一點當年影子的就是環城而流的一條水麵寬闊的大河,雖然深度不及成都的府南河,但寬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隻有它還在默默地訴說著這座城市曾經在陸上和水路的繁華和滄桑。不過,這個地方在當代倒是出了兩個共和國的上將,原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世明和原國防部長梁光烈都是這裏出生的人。
迴過頭再來說乾德四年發生在梓州官場的這場地震。這三人最後的結局是馮瓚被削籍罷官並流放沙門島,李美被削籍罷官流放海門島,而且這兩人都是逢恩不赦,這意思就是隻要趙匡胤還活著,那麽他倆就別想再有出頭之日。至於這個李檝,與他的兩位同事相比,他幾乎就是啥事沒有,隻是罷官,而且後來還當上了朝廷禦史。為什麽呢?因為這個人曾經是趙匡胤的第二任皇後——孝明皇後王氏的老爸王饒的幕僚,也就是說他曾經是趙匡胤老丈人王饒手底下的一個的賓客,而且趙匡胤在其早年還與李檝頗有交情。
是不是覺得這事有點黑色幽默?不必諱言,從古至今,人脈都是行走江湖的第一大殺器或最強護身符。
馮瓚到底幹了啥事會被如此嚴重地處罰?他可是朝廷的高官(正三品的樞密直學士)且主政一方,而且趙匡胤對他非常欣賞並有意將他派到地方上去鍛煉準備將來讓其進入宰執大臣的行列。另外,趙普為何會執意要殺掉馮瓚?要知道,當初宋朝平定後蜀之後正是他推薦馮瓚去鎮守川東重鎮梓州。
按照宋史白紙黑字的官方說法,趙匡胤對馮瓚毫不掩飾地欣賞和誇讚讓趙普大為嫉妒,所以趙普就想著法子要整垮馮瓚,但大人物出手收拾人怎麽能像癟三打架或是潑婦罵街呢?於是,趙普就想著來點高明的、有點技術含量的法子。
先聲明一下,對於宋史中說趙普嫉妒馮瓚受寵這種說法我是有些懷疑的,在理論上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皇後因為皇帝老兒在她麵前誇了某個妃子,於是皇後娘娘就想著搞死這個可惡的女人。不過,我不認為趙普會這麽的沒身價,他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決定要向馮瓚動刀子一定是另有原因,比如馮瓚跟那位“偉光正”的開封府尹趙光義同誌之間暗中有些什麽故事發生。
我們來看事件的具體過程:就在馮瓚剛在梓州以區區數百守軍打退一萬三千名土匪和暴民對梓州城的進攻之後,一個趙普之前安插在馮瓚身邊的臥底急速跑迴了開封,然後他敲響了登聞鼓向趙匡胤告禦狀。
這個人見了趙匡胤之後就說了馮瓚、李美和李檝三人在梓州的種種不法之事,具體是啥不清楚,反正就是各種貪贓枉法之事。趙匡胤急召這三人迴京對質,而馮瓚等人當然是拒絕認罪,於是趙匡胤開始走司法程序。告狀的這人盡管口若懸河但卻苦於沒有證據,這案子就陷入了僵局。眼看快要煮熟的鴨子要飛,趙普急了,他派人千裏飛奔到潼關去翻馮瓚等人的行囊。結果是,他們在馮瓚的行囊裏找到了價值不菲的金銀細軟,而這些都是打包封好的,上麵的封條上寫著一個人的名字——劉嶅(áo)。
那麽這個劉嶅又是誰?這人是開封府的判官,是趙光義的重要幕僚之一,這也就是說趙普的這個千裏查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馮瓚因為醜事敗露而決定向劉嶅行賄,他希望通過劉嶅向趙光義講情,然後讓趙光義去向他的皇帝哥哥說情以減輕甚至是免除追責。
在趙普派人千裏跋涉才辛苦找來的這份“鐵證”麵前,馮瓚最後低頭認罪了。這件事怎麽看都會讓人覺得這情節太熟悉了,這不就是宮廷爭鬥劇裏常用的栽贓嫁禍大法嗎?沒錯,因為這事涉及到了未來的太宗陛下,所以宋史裏的官方說法就是將這事定性為了趙普蓄意陷贓馮瓚。
劉嶅因為此事而被罷官——因為別人試圖對其行賄但他又根本沒拿到甚至是沒有見到這筆錢而被罷官,這事說來劉嶅也真的算得上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不過,這件事牽連最大的還是趙光義,趙普這一次出手不但打倒了可能會威脅自己宰相位置的政敵馮瓚,而且還砍了趙光義一條臂膀,而他付出的代價或許不過就是一袋子金銀細軟。
事情的前後就說到這裏,有沒有發現詭異之處?作為日理萬機的宰相竟然費盡心思去查一樁貪腐案,而且還主張弄死他口中的贓官馮瓚,但他自己不就是一個贓官嗎?如果馮瓚該死,那他自己呢?照他的邏輯是不是得把自己五馬分屍才行?另外,趙普為何要在這起事件裏把趙光義的得力助手劉嶅給卷進來?因為趙普他大公無私?所以他絲毫不顧忌劉嶅是趙光義的手下?還是說他早就看這個曾經以兄視己的光義小朋友不順眼了?為啥不順眼?開封府尹、皇帝的親弟弟、京城的一號地方行政長官私下裏結交朝臣,而且這人還是他趙普的眼中釘,還是主政地方的大員——身在京城的皇室親王結交地方大員,別說是趙普,這事就算是趙匡胤都是沒法容忍的。
史書當然不會記錄趙匡胤是否因此而懲戒過他的這位親弟弟,但這完全是不用去猜的。退一步說,就算這件事真的是趙普在潼關做了手腳陷害了馮瓚和劉嶅,可趙光義未必就和馮瓚毫無瓜葛,也正因如此才會讓趙普逮著機會來了個一箭雙雕,畢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補充一點,趙匡胤對馮瓚的處分是流放且永不赦免,可在趙光義剛當上皇帝後,這個在海島上待了十年的馮瓚就迴京當官了,後來還成了主掌全國刑獄的大理寺卿。
還用再多說什麽嗎?這其中的彎彎繞大家各自細品吧!
隻是,在這裏關於馮瓚又想多說幾句。落難之時的馮瓚已經快到花甲之年了,十年之後當他被趙光義召迴京城並出任高官之時他已經快到古稀之年。十年,讓一個老人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待十年且不沉淪、不墮落、不絕望,這種心性和修為實乃非常人所能及。別說是一個快到花甲之年的老人,你現在讓一個二十或三十幾歲的人在海島上與世隔絕地待十年,你看看他會變成什麽樣,而且還是因為受到責罰而被圈禁在這個地方。古代有太多的官員因為各種原因被外貶出京,其中不乏一些正值壯年的當世才俊,可這裏麵有好多人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就鬱鬱而終。在並無什麽重病的情況下,這些人活生生地把自己給折磨致死了。相比之下,馮瓚在這方麵不可謂不是一個偉丈夫,要知道他可不是被外貶被下放,而是被流放,這是僅次於殺頭的重罰。如果說他當時就肯定知道趙光義遲早會當皇帝,然後他就會再度東山再起,那這無疑是在胡扯。既是如此,那麽問題來了:這十年裏到底是什麽在支撐著馮瓚好好活著?或者說,這十年他為何活得好好的?
接下來再說公元968年(開寶元年)10月的一件事,這時候正值北漢的那位宰相郭無為想跟趙匡胤來個裏應外合把北漢給賣掉,但我們現在要說的事與這件事並無關聯。
這天,宋朝的屯田員外郎兼判大理寺雷德驤怒火衝衝地跑去找趙匡胤奏事,也不知道這時候趙匡胤在忙啥,反正人如其姓的雷大人在外麵等得實在是不耐煩了,他最後沒等宣諭就直接闖進了趙匡胤當時所在的講武殿。趙匡胤也沒有立即治他的不敬之罪,而是問他究竟何事。
有句話叫做蹬鼻子上臉,雷大人這時候就是如此,他不但不為自己擅闖講武殿之事感到後怕,反而趙匡胤的溫和態度讓他更加地不顧君臣之禮。他滿臉通紅且唾沫橫飛地高聲揭發趙普的種種不是,他說大理寺的好多官員刻意討好趙普,按照趙普的意思隨意修改既定的刑法,而且他還說趙普強買他人宅邸且大肆貪汙受賄。趙匡胤靜靜地聽完,表麵上他看起來似乎內心毫無波瀾,但他實際上卻已經是怒火上頭了。他問雷大人:“有事你就好好說,可你幹嘛火氣這麽大?”
雷大人不知道是不是進來之前喝了燒酒,他不但脾氣衝而且這時候竟然還逗了皇帝陛下趙匡胤一把。他說:“臣知道陛下這麽晚了還沒有吃飯,我怕你沒有精神,所以才這個樣子好讓你能夠提提神。”
這下趙匡胤可就再也忍不住了:你這個老小子態度惡劣不說,現在竟然還敢玩我?
趙匡胤起身就將隨時攥在手中把玩的一把玉斧砸向了雷德驤,這把斧子不偏不倚地砸在了雷德驤的人中位置,雷大人的兩顆門牙就此沒了。然後,趙匡胤對雷德驤大怒道:就連鍋碗都還有對耳朵呢!何況我大宋!你難道不知道趙普是國家社稷之重臣?來人啊,把這個家夥拖出去,讓趙普找人把他給砍了!”
這件事單論起來怎麽看都覺得趙匡胤簡直是個暴君和昏君,他殺雷德驤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雷德驤君前無禮,而是雷德驤竟然敢說趙普貪贓違法、強買宅邸。趙普是趙匡胤的什麽人?跟趙匡胤又是什麽交情?可你雷德驤竟然敢告他?就算這些都是真的,可這也輪不到你一個小小的屯田員外郎來說三道四,趙普跟趙匡胤可是鐵哥們兒,沒有趙普或許也就沒有趙匡胤今天的天子寶座。
可以說,趙匡胤的雷霆之怒完全是出於個人的情感,而非是出於一個帝王的意誌。然而,趙匡胤在極短的時間內還是意識到了一個現實問題:他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皇帝,雷德驤這樣的人如果真的因此而沒了腦袋,那他毫無疑問就不是一個好皇帝,而是一個殘暴的昏君,可他不想成為一個殘暴的昏君。於是,他馬上收迴了成命,雷德驤可以不死,但必須要治他君前無禮之罪,雷德驤就此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
這件事還沒完,六年之後,當雷德驤的兒子雷有鄰登上舞台之時這出戲才會上演最高潮的部分,而那時候雷公子的所為將成為壓垮趙普導致其被罷相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現在要記住的就是雷德驤和趙普之間的梁子就此結下了,而雷德驤敢於如此大膽地揭發趙普,這背後是否有人指使或撐腰就很是值得深究。
可能有人覺得我這是心理太過陰暗了,什麽事都要扯上陰謀論,什麽屎盆子都想往趙光義同誌的頭上扣,但事實就是雷德驤在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步步高升且深受重用,雷德驤的另一個兒子雷有終在趙光義登基之後也是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當然,如果有人認為趙光義純粹是出於欣賞雷德驤父子的才幹所以才對其特別加以重用,那我自然無話可說。
再來說另一個關於這起黨爭的碎片。
我們在這件事裏從頭到尾都找不到趙光義的影子,而這同時也涉及到了這起黨爭的另一個主角,但這個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好幾個人,甚至是一個非聯盟性質的對趙普心懷不滿的集團。簡而言之,這些人既不屬於趙普的人,也不是趙光義的人,他們隻是一些對趙普深感不滿的人,或是公開作對,或是敢怒不敢言私下裏卻小動作不斷的人。至於趙普被人如此針對的原因,很簡單:太高人欲妒,高處不勝寒。
你趙普又不是金銀珠寶,怎可能人人都喜歡你?你這麽深得趙匡胤的信任,而且還是宰相且獨相,你簡直紅得發紫,萬人堆裏你最高且還一點也不謙虛低調,再加上你平日裏在工作上飛揚跋扈,根本不懂得團結同誌、更不懂得關心和愛護下屬,雖然你是國之重臣且對國家有貢獻,可那是公事,換了誰在你那個位置,隻要不是酒囊飯袋就都會做點利國利民的實事,可你實在是貪得無厭,你的個人操守和品德也令人不敢恭維。如此之人,你怎能不招人嫉恨和討厭?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71年(開寶四年)3月,而這個事的主角叫做趙玭(pin)。這人的資曆比趙普高得多,他早在後周時期就已經是主政地方的大員,不過因為此人脾氣大了點,性格也直了那麽一點,因此他的人際關係不怎麽好,所以趙匡胤登基之後他一直都沒有在官場上火起來。
趙玭此時的身份是右監門衛大將軍,但這隻是一個榮譽頭銜,他此時並無具體的職權。早在四年前趙玭就因為無法容忍趙普的種種行為怒而請求辭去權判三司的職務,得償所願之後他又多次上密奏給趙匡胤揭發趙普貪贓枉法,可是都沒有得到什麽迴應,於是他又懷疑是趙普在暗中搞鬼私自扣下了他的奏疏。
或許是實在是太煩這人了,趙匡胤最後給趙玭下了一道詔令叫他老實待在家裏麵壁。眼看趙匡胤是徹底不想搭理自己了,趙玭便請求外放為官,可趙匡胤不同意。這下趙玭可就更加認定這一切的背後肯定是趙普在搞鬼,他徹底地憤怒了:趙普明明就不是個好東西,我代表著正義前去消滅他,可那個被人稱頌的聖君卻反而怪我錯了,還治了我的罪,真是豈有此理!
趙玭同誌雖然年齡大了,可鬥誌和激情絲毫不比那些憤青們少,他決心和趙普鬥到底。在這一點上他和前麵那位雷大人可是有的一拚,說難聽點就是都有那麽一點頭腦簡單但脾氣又很衝,而這種人最容易被某些喜歡躲在背後的人拿來當槍使。至於可能存在的那個躲在他們背後的人是誰,這個我不敢妄下結論,因為我不是在寫小說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想象和發揮。
在被勒令居家麵壁後的第三年,趙玭特意選了一個趙普入宮麵聖的時機去給趙普難堪。當他看到趙普騎馬過來後,他立即從某個角落裏鑽了出來,然後就在大街上當眾對著趙普一頓破口大罵,口中所言全是趙普的一些沒法見光的事。或許是因為這個老憤青的資曆真的是太高了,趙普對這人相當客氣更是相當克製自己,反正他當時一句反駁和辯解的話也沒有說。可是,這件事被傳入了趙匡胤的耳朵裏,當朝宰相在宮門外被退休幹部一頓大罵,這影響實在是太壞了。於是,趙匡胤把他們倆都叫了過來,要他們當著他的麵把事情說個清楚。
趙玭慷慨陳詞:“皇上,趙普明明知道朝廷禁止私人販運秦、隴之地的巨木,但他卻派遣親信去當地販運木材蓋房子,而他的手下還把這些木頭拿到市場上去販賣,你說這該當何罪?”
聽罷,趙匡胤大怒,他下令召集百官要把趙普給罷免了。不過,不知為何他突然又變卦了,他命人去向後周朝時期的那幾位老宰相詢問此事該如何處理,而後周朝的前宰相、現大宋朝的太子太師王溥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和傾向,他直言趙玭這分明是在誣陷趙普。
王溥可是個老人精(沒有貶義),也是一個相當愛惜自己羽毛的人。在他當上後周的宰相後,他的那個靠著他而撈了個一官半職的老爹辦了一場生日宴,宰相父親的生日宴自然會有一大批人來捧場,可王溥當天穿著宰相的朝服出現在他父親的生日宴上,一時間那些人都不敢與之靠近,就連落座都不敢,他就這樣攪了他父親的生日宴會,原因無非就是讓那些想趨炎附勢之徒少動歪主意。他還勸自己的老爹辭官,然後他又通過自己的權力和手段批準了他父親的辭呈,這可把他老爹氣得當場就想收拾他這個“不孝子”。
如此精明的一個人怎麽可能會趁機跟著趙玭一起把權勢熏天的趙普給搞下台呢?趙普和趙玭的實力和分量他還是分得清的,就是他這句話讓趙匡胤改變了想要嚴懲趙普的心思。退一步說,趙匡胤此舉也有些想以此來試探趙普的根基和影響力到底幾何的意思。眼看趙普此時仍然“深得人心”,趙匡胤也知道此時還不到收拾趙普的時機。
趙匡胤轉過頭就將槍口對準了趙玭,他命侍衛鞭打趙玭並要治他誣陷大臣之罪。趙匡胤此舉明顯有做戲給趙普看的意思,皇帝如此給麵子和台階,趙普也知道見好就收。在趙玭的陣陣哀嚎聲中,趙普開始給趙玭求情,趙匡胤也就坡下驢地饒了趙玭,但為示懲戒他還是把趙玭這個倒黴鬼給貶為了汝州牙校。
公元966年( 乾德四年)8月,川東重鎮梓州的官場發生了一場超級地震:梓州的一、二、三號首腦人物樞密直學士兼知梓州馮瓚、殿中侍禦史兼梓州通判李檝(ji)、綾錦副使兼梓州監軍李美一同被押解入境並隨即下獄,而且宰相趙普極力主張將此三人處死,趙匡胤不同意,趙普執意勸諫,但這一次趙匡胤始終都沒有屈服。
這裏想特別多說幾句。
作為在唐宋時期僅次於成都的蜀川第二重鎮,梓州可謂是風騷一時,曾經旅居梓州的杜甫曾經用詩歌記錄了梓州的繁華和美麗: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杜甫當時是為了避戰禍才跑到了四川,而在如今的四川就有兩座杜甫草堂,一座在成都,另一座就在梓州,但願蜀地的安寧能夠讓這位人生坎坷又親眼見證國家由盛轉衰的詩人獲得了心靈上的撫慰與慰藉。
如今的梓州早已不複其往日的榮光,它現在的名字叫做三台,在全國範圍內這隻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小縣城。這裏麵的原因太多,但對比一下曾經讓天下人心之神往的洛陽、開封甚至是西安如今的境遇,梓州或許也就會平衡很多,即使是名字變得低矮矬,可再對比一下常山和蘭陵如今的名字想必也會瞬間釋然而笑。
如今的三台早已經沒有了當年梓州的貴族氣息,其在整個四川的地位更是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唯一能夠依稀看到一點當年影子的就是環城而流的一條水麵寬闊的大河,雖然深度不及成都的府南河,但寬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隻有它還在默默地訴說著這座城市曾經在陸上和水路的繁華和滄桑。不過,這個地方在當代倒是出了兩個共和國的上將,原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世明和原國防部長梁光烈都是這裏出生的人。
迴過頭再來說乾德四年發生在梓州官場的這場地震。這三人最後的結局是馮瓚被削籍罷官並流放沙門島,李美被削籍罷官流放海門島,而且這兩人都是逢恩不赦,這意思就是隻要趙匡胤還活著,那麽他倆就別想再有出頭之日。至於這個李檝,與他的兩位同事相比,他幾乎就是啥事沒有,隻是罷官,而且後來還當上了朝廷禦史。為什麽呢?因為這個人曾經是趙匡胤的第二任皇後——孝明皇後王氏的老爸王饒的幕僚,也就是說他曾經是趙匡胤老丈人王饒手底下的一個的賓客,而且趙匡胤在其早年還與李檝頗有交情。
是不是覺得這事有點黑色幽默?不必諱言,從古至今,人脈都是行走江湖的第一大殺器或最強護身符。
馮瓚到底幹了啥事會被如此嚴重地處罰?他可是朝廷的高官(正三品的樞密直學士)且主政一方,而且趙匡胤對他非常欣賞並有意將他派到地方上去鍛煉準備將來讓其進入宰執大臣的行列。另外,趙普為何會執意要殺掉馮瓚?要知道,當初宋朝平定後蜀之後正是他推薦馮瓚去鎮守川東重鎮梓州。
按照宋史白紙黑字的官方說法,趙匡胤對馮瓚毫不掩飾地欣賞和誇讚讓趙普大為嫉妒,所以趙普就想著法子要整垮馮瓚,但大人物出手收拾人怎麽能像癟三打架或是潑婦罵街呢?於是,趙普就想著來點高明的、有點技術含量的法子。
先聲明一下,對於宋史中說趙普嫉妒馮瓚受寵這種說法我是有些懷疑的,在理論上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皇後因為皇帝老兒在她麵前誇了某個妃子,於是皇後娘娘就想著搞死這個可惡的女人。不過,我不認為趙普會這麽的沒身價,他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決定要向馮瓚動刀子一定是另有原因,比如馮瓚跟那位“偉光正”的開封府尹趙光義同誌之間暗中有些什麽故事發生。
我們來看事件的具體過程:就在馮瓚剛在梓州以區區數百守軍打退一萬三千名土匪和暴民對梓州城的進攻之後,一個趙普之前安插在馮瓚身邊的臥底急速跑迴了開封,然後他敲響了登聞鼓向趙匡胤告禦狀。
這個人見了趙匡胤之後就說了馮瓚、李美和李檝三人在梓州的種種不法之事,具體是啥不清楚,反正就是各種貪贓枉法之事。趙匡胤急召這三人迴京對質,而馮瓚等人當然是拒絕認罪,於是趙匡胤開始走司法程序。告狀的這人盡管口若懸河但卻苦於沒有證據,這案子就陷入了僵局。眼看快要煮熟的鴨子要飛,趙普急了,他派人千裏飛奔到潼關去翻馮瓚等人的行囊。結果是,他們在馮瓚的行囊裏找到了價值不菲的金銀細軟,而這些都是打包封好的,上麵的封條上寫著一個人的名字——劉嶅(áo)。
那麽這個劉嶅又是誰?這人是開封府的判官,是趙光義的重要幕僚之一,這也就是說趙普的這個千裏查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馮瓚因為醜事敗露而決定向劉嶅行賄,他希望通過劉嶅向趙光義講情,然後讓趙光義去向他的皇帝哥哥說情以減輕甚至是免除追責。
在趙普派人千裏跋涉才辛苦找來的這份“鐵證”麵前,馮瓚最後低頭認罪了。這件事怎麽看都會讓人覺得這情節太熟悉了,這不就是宮廷爭鬥劇裏常用的栽贓嫁禍大法嗎?沒錯,因為這事涉及到了未來的太宗陛下,所以宋史裏的官方說法就是將這事定性為了趙普蓄意陷贓馮瓚。
劉嶅因為此事而被罷官——因為別人試圖對其行賄但他又根本沒拿到甚至是沒有見到這筆錢而被罷官,這事說來劉嶅也真的算得上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不過,這件事牽連最大的還是趙光義,趙普這一次出手不但打倒了可能會威脅自己宰相位置的政敵馮瓚,而且還砍了趙光義一條臂膀,而他付出的代價或許不過就是一袋子金銀細軟。
事情的前後就說到這裏,有沒有發現詭異之處?作為日理萬機的宰相竟然費盡心思去查一樁貪腐案,而且還主張弄死他口中的贓官馮瓚,但他自己不就是一個贓官嗎?如果馮瓚該死,那他自己呢?照他的邏輯是不是得把自己五馬分屍才行?另外,趙普為何要在這起事件裏把趙光義的得力助手劉嶅給卷進來?因為趙普他大公無私?所以他絲毫不顧忌劉嶅是趙光義的手下?還是說他早就看這個曾經以兄視己的光義小朋友不順眼了?為啥不順眼?開封府尹、皇帝的親弟弟、京城的一號地方行政長官私下裏結交朝臣,而且這人還是他趙普的眼中釘,還是主政地方的大員——身在京城的皇室親王結交地方大員,別說是趙普,這事就算是趙匡胤都是沒法容忍的。
史書當然不會記錄趙匡胤是否因此而懲戒過他的這位親弟弟,但這完全是不用去猜的。退一步說,就算這件事真的是趙普在潼關做了手腳陷害了馮瓚和劉嶅,可趙光義未必就和馮瓚毫無瓜葛,也正因如此才會讓趙普逮著機會來了個一箭雙雕,畢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補充一點,趙匡胤對馮瓚的處分是流放且永不赦免,可在趙光義剛當上皇帝後,這個在海島上待了十年的馮瓚就迴京當官了,後來還成了主掌全國刑獄的大理寺卿。
還用再多說什麽嗎?這其中的彎彎繞大家各自細品吧!
隻是,在這裏關於馮瓚又想多說幾句。落難之時的馮瓚已經快到花甲之年了,十年之後當他被趙光義召迴京城並出任高官之時他已經快到古稀之年。十年,讓一個老人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待十年且不沉淪、不墮落、不絕望,這種心性和修為實乃非常人所能及。別說是一個快到花甲之年的老人,你現在讓一個二十或三十幾歲的人在海島上與世隔絕地待十年,你看看他會變成什麽樣,而且還是因為受到責罰而被圈禁在這個地方。古代有太多的官員因為各種原因被外貶出京,其中不乏一些正值壯年的當世才俊,可這裏麵有好多人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就鬱鬱而終。在並無什麽重病的情況下,這些人活生生地把自己給折磨致死了。相比之下,馮瓚在這方麵不可謂不是一個偉丈夫,要知道他可不是被外貶被下放,而是被流放,這是僅次於殺頭的重罰。如果說他當時就肯定知道趙光義遲早會當皇帝,然後他就會再度東山再起,那這無疑是在胡扯。既是如此,那麽問題來了:這十年裏到底是什麽在支撐著馮瓚好好活著?或者說,這十年他為何活得好好的?
接下來再說公元968年(開寶元年)10月的一件事,這時候正值北漢的那位宰相郭無為想跟趙匡胤來個裏應外合把北漢給賣掉,但我們現在要說的事與這件事並無關聯。
這天,宋朝的屯田員外郎兼判大理寺雷德驤怒火衝衝地跑去找趙匡胤奏事,也不知道這時候趙匡胤在忙啥,反正人如其姓的雷大人在外麵等得實在是不耐煩了,他最後沒等宣諭就直接闖進了趙匡胤當時所在的講武殿。趙匡胤也沒有立即治他的不敬之罪,而是問他究竟何事。
有句話叫做蹬鼻子上臉,雷大人這時候就是如此,他不但不為自己擅闖講武殿之事感到後怕,反而趙匡胤的溫和態度讓他更加地不顧君臣之禮。他滿臉通紅且唾沫橫飛地高聲揭發趙普的種種不是,他說大理寺的好多官員刻意討好趙普,按照趙普的意思隨意修改既定的刑法,而且他還說趙普強買他人宅邸且大肆貪汙受賄。趙匡胤靜靜地聽完,表麵上他看起來似乎內心毫無波瀾,但他實際上卻已經是怒火上頭了。他問雷大人:“有事你就好好說,可你幹嘛火氣這麽大?”
雷大人不知道是不是進來之前喝了燒酒,他不但脾氣衝而且這時候竟然還逗了皇帝陛下趙匡胤一把。他說:“臣知道陛下這麽晚了還沒有吃飯,我怕你沒有精神,所以才這個樣子好讓你能夠提提神。”
這下趙匡胤可就再也忍不住了:你這個老小子態度惡劣不說,現在竟然還敢玩我?
趙匡胤起身就將隨時攥在手中把玩的一把玉斧砸向了雷德驤,這把斧子不偏不倚地砸在了雷德驤的人中位置,雷大人的兩顆門牙就此沒了。然後,趙匡胤對雷德驤大怒道:就連鍋碗都還有對耳朵呢!何況我大宋!你難道不知道趙普是國家社稷之重臣?來人啊,把這個家夥拖出去,讓趙普找人把他給砍了!”
這件事單論起來怎麽看都覺得趙匡胤簡直是個暴君和昏君,他殺雷德驤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雷德驤君前無禮,而是雷德驤竟然敢說趙普貪贓違法、強買宅邸。趙普是趙匡胤的什麽人?跟趙匡胤又是什麽交情?可你雷德驤竟然敢告他?就算這些都是真的,可這也輪不到你一個小小的屯田員外郎來說三道四,趙普跟趙匡胤可是鐵哥們兒,沒有趙普或許也就沒有趙匡胤今天的天子寶座。
可以說,趙匡胤的雷霆之怒完全是出於個人的情感,而非是出於一個帝王的意誌。然而,趙匡胤在極短的時間內還是意識到了一個現實問題:他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皇帝,雷德驤這樣的人如果真的因此而沒了腦袋,那他毫無疑問就不是一個好皇帝,而是一個殘暴的昏君,可他不想成為一個殘暴的昏君。於是,他馬上收迴了成命,雷德驤可以不死,但必須要治他君前無禮之罪,雷德驤就此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
這件事還沒完,六年之後,當雷德驤的兒子雷有鄰登上舞台之時這出戲才會上演最高潮的部分,而那時候雷公子的所為將成為壓垮趙普導致其被罷相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現在要記住的就是雷德驤和趙普之間的梁子就此結下了,而雷德驤敢於如此大膽地揭發趙普,這背後是否有人指使或撐腰就很是值得深究。
可能有人覺得我這是心理太過陰暗了,什麽事都要扯上陰謀論,什麽屎盆子都想往趙光義同誌的頭上扣,但事實就是雷德驤在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步步高升且深受重用,雷德驤的另一個兒子雷有終在趙光義登基之後也是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當然,如果有人認為趙光義純粹是出於欣賞雷德驤父子的才幹所以才對其特別加以重用,那我自然無話可說。
再來說另一個關於這起黨爭的碎片。
我們在這件事裏從頭到尾都找不到趙光義的影子,而這同時也涉及到了這起黨爭的另一個主角,但這個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好幾個人,甚至是一個非聯盟性質的對趙普心懷不滿的集團。簡而言之,這些人既不屬於趙普的人,也不是趙光義的人,他們隻是一些對趙普深感不滿的人,或是公開作對,或是敢怒不敢言私下裏卻小動作不斷的人。至於趙普被人如此針對的原因,很簡單:太高人欲妒,高處不勝寒。
你趙普又不是金銀珠寶,怎可能人人都喜歡你?你這麽深得趙匡胤的信任,而且還是宰相且獨相,你簡直紅得發紫,萬人堆裏你最高且還一點也不謙虛低調,再加上你平日裏在工作上飛揚跋扈,根本不懂得團結同誌、更不懂得關心和愛護下屬,雖然你是國之重臣且對國家有貢獻,可那是公事,換了誰在你那個位置,隻要不是酒囊飯袋就都會做點利國利民的實事,可你實在是貪得無厭,你的個人操守和品德也令人不敢恭維。如此之人,你怎能不招人嫉恨和討厭?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71年(開寶四年)3月,而這個事的主角叫做趙玭(pin)。這人的資曆比趙普高得多,他早在後周時期就已經是主政地方的大員,不過因為此人脾氣大了點,性格也直了那麽一點,因此他的人際關係不怎麽好,所以趙匡胤登基之後他一直都沒有在官場上火起來。
趙玭此時的身份是右監門衛大將軍,但這隻是一個榮譽頭銜,他此時並無具體的職權。早在四年前趙玭就因為無法容忍趙普的種種行為怒而請求辭去權判三司的職務,得償所願之後他又多次上密奏給趙匡胤揭發趙普貪贓枉法,可是都沒有得到什麽迴應,於是他又懷疑是趙普在暗中搞鬼私自扣下了他的奏疏。
或許是實在是太煩這人了,趙匡胤最後給趙玭下了一道詔令叫他老實待在家裏麵壁。眼看趙匡胤是徹底不想搭理自己了,趙玭便請求外放為官,可趙匡胤不同意。這下趙玭可就更加認定這一切的背後肯定是趙普在搞鬼,他徹底地憤怒了:趙普明明就不是個好東西,我代表著正義前去消滅他,可那個被人稱頌的聖君卻反而怪我錯了,還治了我的罪,真是豈有此理!
趙玭同誌雖然年齡大了,可鬥誌和激情絲毫不比那些憤青們少,他決心和趙普鬥到底。在這一點上他和前麵那位雷大人可是有的一拚,說難聽點就是都有那麽一點頭腦簡單但脾氣又很衝,而這種人最容易被某些喜歡躲在背後的人拿來當槍使。至於可能存在的那個躲在他們背後的人是誰,這個我不敢妄下結論,因為我不是在寫小說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想象和發揮。
在被勒令居家麵壁後的第三年,趙玭特意選了一個趙普入宮麵聖的時機去給趙普難堪。當他看到趙普騎馬過來後,他立即從某個角落裏鑽了出來,然後就在大街上當眾對著趙普一頓破口大罵,口中所言全是趙普的一些沒法見光的事。或許是因為這個老憤青的資曆真的是太高了,趙普對這人相當客氣更是相當克製自己,反正他當時一句反駁和辯解的話也沒有說。可是,這件事被傳入了趙匡胤的耳朵裏,當朝宰相在宮門外被退休幹部一頓大罵,這影響實在是太壞了。於是,趙匡胤把他們倆都叫了過來,要他們當著他的麵把事情說個清楚。
趙玭慷慨陳詞:“皇上,趙普明明知道朝廷禁止私人販運秦、隴之地的巨木,但他卻派遣親信去當地販運木材蓋房子,而他的手下還把這些木頭拿到市場上去販賣,你說這該當何罪?”
聽罷,趙匡胤大怒,他下令召集百官要把趙普給罷免了。不過,不知為何他突然又變卦了,他命人去向後周朝時期的那幾位老宰相詢問此事該如何處理,而後周朝的前宰相、現大宋朝的太子太師王溥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和傾向,他直言趙玭這分明是在誣陷趙普。
王溥可是個老人精(沒有貶義),也是一個相當愛惜自己羽毛的人。在他當上後周的宰相後,他的那個靠著他而撈了個一官半職的老爹辦了一場生日宴,宰相父親的生日宴自然會有一大批人來捧場,可王溥當天穿著宰相的朝服出現在他父親的生日宴上,一時間那些人都不敢與之靠近,就連落座都不敢,他就這樣攪了他父親的生日宴會,原因無非就是讓那些想趨炎附勢之徒少動歪主意。他還勸自己的老爹辭官,然後他又通過自己的權力和手段批準了他父親的辭呈,這可把他老爹氣得當場就想收拾他這個“不孝子”。
如此精明的一個人怎麽可能會趁機跟著趙玭一起把權勢熏天的趙普給搞下台呢?趙普和趙玭的實力和分量他還是分得清的,就是他這句話讓趙匡胤改變了想要嚴懲趙普的心思。退一步說,趙匡胤此舉也有些想以此來試探趙普的根基和影響力到底幾何的意思。眼看趙普此時仍然“深得人心”,趙匡胤也知道此時還不到收拾趙普的時機。
趙匡胤轉過頭就將槍口對準了趙玭,他命侍衛鞭打趙玭並要治他誣陷大臣之罪。趙匡胤此舉明顯有做戲給趙普看的意思,皇帝如此給麵子和台階,趙普也知道見好就收。在趙玭的陣陣哀嚎聲中,趙普開始給趙玭求情,趙匡胤也就坡下驢地饒了趙玭,但為示懲戒他還是把趙玭這個倒黴鬼給貶為了汝州牙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