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章 京師大學堂
時空穿越:鹹豐帝的列強征程 作者:沒有迷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群洋人的反應也讓張衝看清了,這些人就是一群追逐利益的人,他們如今為了利益可以背叛自己的國家,那麽將來也一定能為了利益背叛我們大清,絕不能任何事情都仰仗這群洋人,還是要有自己的科研力量!
等張巧帶著眾人離去,尚書房內又重歸寂靜,張衝又開始了他的下一個思考。
張衝在想應該怎樣才能“開民智”!
此時的大清,依舊是一個典型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士農工商的階級分化依然嚴重。讀書人雖說不算少,但他們讀的都是為了科舉的四書五經,能力上也隻會寫一些空有形式,但內容空虛的八股文章。對於近代科學的理論,他們不單純是不懂,而是“不信”!如果將大清的未來交給這群人,那肯定是萬萬不可能的。
所以,大清近代教育的發展,必須要盡快提上日程了!
新事物的最大製約,往往就是與他相似的舊製度。同理,大清教育製度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在華夏實行了千餘年的科舉製度!
在如今世界各國科技水平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科舉製度顯得格格不入,十分落後。
張衝清楚的明白,此時的科舉製度,更是一種統治者奴化臣民的一種工具!科舉考試的內容,大多出自傳統的四書五經,統治者通過改變考試的內容,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文興盛以來,更是在華夏知識分子的思想上上了一把枷鎖,大家隻會翻來覆去的研究聖人聖言,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世界的真理,而且這種行為也不被允許!
官僚們幾乎全部出自科舉製度,最終形成臃腫的官僚體係,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力量卻十分薄弱,這也是後來華夏遠遠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衝雖然十分清楚的認識到了科舉製度的弊端,可他還是不能下定決心將科舉製度一刀砍死,因為科舉製度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其中不光是隻有那些既得利益者,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平民百姓,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為的就是一個進士及第,能夠完成身份的改變和階級的跨越,如果張衝將他們這條路給砍斷了,那隻會給社會白白增添很多不穩定因素。
綜合考量之下,張衝決定,暫時不能廢除科舉製度,但改革,是一定要改的。
第二日早朝後,張衝讓安德海叫住了退朝離開的教育部長丁文爽。
丁文爽以前乃是吏部管理科舉選官的官員,在這次改革中剛剛被任命為教育部長。
他本以為自己是個閑職,隻在舉行科舉考試時會發揮作用,所以如今皇上的突然召見,也讓他有些疑惑。
他來到張衝辦公的尚書房,恭恭敬敬的行禮,隨後便站在一旁,等待張衝開口。
張衝放下手中的折子,開口道:
“丁部長,朕聽說你原先在吏部是管選官的?這可是個有油水的好差事啊,如今讓你去管教育部,心裏很委屈吧?”
聽到張衝這一番話,丁文爽連忙跪下:
“皇上冤枉啊!微臣在吏部,隻是替皇上您選拔天下人才,萬萬不敢有一絲私心啊,臣的忠心,天地可鑒!而且監察衙門的圖裏深大人曾經查過微臣,微臣並未半點劣跡在身啊皇上!”
張衝從禦座上起身,來到丁文爽的麵前,親手將丁文爽攙扶起來:
“哈哈哈哈,朕當然知道丁大人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然也不會將你放在這麽重要的崗位上。朕今日叫你來,主要是有兩個問題想請教請教你。”
丁文爽一臉霧水:
“微臣不敢!”
“你認為,我大清的科舉製度怎麽樣啊?”
“迴皇上,科舉製度自古以來實行至今,成為許多寒門子弟入仕的唯一途徑,也為皇上選拔了天下英才,可以說是一個好製度,不過……”丁文爽支支吾吾。
“不過什麽?”張衝繼續問道。
“不過天下人都去學四書五經,研習八股,無人真正能夠做到格物致知,造不出武器槍炮,導致我大清鐵騎在與洋人的交戰中失利!”丁文爽斬釘截鐵的說道。
“哦?你膽子倒是不小!”張衝故作嚴厲狀。
丁文爽見此情景,又跪倒在地,但毫無畏懼的表現:
“臣死罪!”
張衝心想,看來這丁文爽,也是看到了科舉製度的弊端。
“起來吧,其實今日朕叫你過來,就是為了解決此事。”
從地上爬起來的丁文爽,有點不理解張衝的話。
張衝繼續說道:
“改革科舉製度,朕意已決,今日叫你過來,就是準備給你這個差事。”
丁文爽內心一驚,改革科舉製度,那他豈不是要冒天下讀書人之大不韙?但實際上他並不害怕,他曾經聽好友講過洋人新式槍炮的厲害,深知大清與西洋諸國的差距,此時的他隻感覺到責任重大!
“皇上!臣定當竭力!”說罷,又深深的給張衝行了一禮。
“好!朕是這麽想的,先修改科舉製度的內容,將原本單純四書五經的內容,加上一些政治、曆史、軍事、地理等科目。此外,你代表教育部,去科技部借調幾名他們的洋人科學家,到你們教育部擔任老師,從一些十幾歲的孩子中挑選天資聰穎者去跟著他們學習西洋的物理、化學等科目。”
“還有,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思想活絡的年輕人,最好是和洋人打過交道的,懂一些西洋語言的人,朕要送他們到西洋去留學,學習一些先進的東西,等學成歸國以後,再當老師,繼續傳授知識。不過你要留心,多多考察這些人對我大清的忠誠度,不能養出一個白眼狼來。”張衝繼續說道。
“嗻!微臣馬上就辦!”丁文爽答道。
“你要先辦出一個學堂來,找好學生,再去科技部請洋人來當先生。”張衝囑咐道。
“微臣明白!”丁文爽迴應道。
“就在京師,辦個京師大學堂吧。”張衝說道。
第二天,大清日報的頭版頭條便報道出來:教育部成立京師大學堂,天資聰穎者可參加選拔,成績優異畢業者可直接入仕!
一時間,各地的“才子”都紛紛趕去京師報考京師大學堂。
等張巧帶著眾人離去,尚書房內又重歸寂靜,張衝又開始了他的下一個思考。
張衝在想應該怎樣才能“開民智”!
此時的大清,依舊是一個典型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士農工商的階級分化依然嚴重。讀書人雖說不算少,但他們讀的都是為了科舉的四書五經,能力上也隻會寫一些空有形式,但內容空虛的八股文章。對於近代科學的理論,他們不單純是不懂,而是“不信”!如果將大清的未來交給這群人,那肯定是萬萬不可能的。
所以,大清近代教育的發展,必須要盡快提上日程了!
新事物的最大製約,往往就是與他相似的舊製度。同理,大清教育製度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在華夏實行了千餘年的科舉製度!
在如今世界各國科技水平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科舉製度顯得格格不入,十分落後。
張衝清楚的明白,此時的科舉製度,更是一種統治者奴化臣民的一種工具!科舉考試的內容,大多出自傳統的四書五經,統治者通過改變考試的內容,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文興盛以來,更是在華夏知識分子的思想上上了一把枷鎖,大家隻會翻來覆去的研究聖人聖言,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世界的真理,而且這種行為也不被允許!
官僚們幾乎全部出自科舉製度,最終形成臃腫的官僚體係,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力量卻十分薄弱,這也是後來華夏遠遠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衝雖然十分清楚的認識到了科舉製度的弊端,可他還是不能下定決心將科舉製度一刀砍死,因為科舉製度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其中不光是隻有那些既得利益者,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平民百姓,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為的就是一個進士及第,能夠完成身份的改變和階級的跨越,如果張衝將他們這條路給砍斷了,那隻會給社會白白增添很多不穩定因素。
綜合考量之下,張衝決定,暫時不能廢除科舉製度,但改革,是一定要改的。
第二日早朝後,張衝讓安德海叫住了退朝離開的教育部長丁文爽。
丁文爽以前乃是吏部管理科舉選官的官員,在這次改革中剛剛被任命為教育部長。
他本以為自己是個閑職,隻在舉行科舉考試時會發揮作用,所以如今皇上的突然召見,也讓他有些疑惑。
他來到張衝辦公的尚書房,恭恭敬敬的行禮,隨後便站在一旁,等待張衝開口。
張衝放下手中的折子,開口道:
“丁部長,朕聽說你原先在吏部是管選官的?這可是個有油水的好差事啊,如今讓你去管教育部,心裏很委屈吧?”
聽到張衝這一番話,丁文爽連忙跪下:
“皇上冤枉啊!微臣在吏部,隻是替皇上您選拔天下人才,萬萬不敢有一絲私心啊,臣的忠心,天地可鑒!而且監察衙門的圖裏深大人曾經查過微臣,微臣並未半點劣跡在身啊皇上!”
張衝從禦座上起身,來到丁文爽的麵前,親手將丁文爽攙扶起來:
“哈哈哈哈,朕當然知道丁大人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然也不會將你放在這麽重要的崗位上。朕今日叫你來,主要是有兩個問題想請教請教你。”
丁文爽一臉霧水:
“微臣不敢!”
“你認為,我大清的科舉製度怎麽樣啊?”
“迴皇上,科舉製度自古以來實行至今,成為許多寒門子弟入仕的唯一途徑,也為皇上選拔了天下英才,可以說是一個好製度,不過……”丁文爽支支吾吾。
“不過什麽?”張衝繼續問道。
“不過天下人都去學四書五經,研習八股,無人真正能夠做到格物致知,造不出武器槍炮,導致我大清鐵騎在與洋人的交戰中失利!”丁文爽斬釘截鐵的說道。
“哦?你膽子倒是不小!”張衝故作嚴厲狀。
丁文爽見此情景,又跪倒在地,但毫無畏懼的表現:
“臣死罪!”
張衝心想,看來這丁文爽,也是看到了科舉製度的弊端。
“起來吧,其實今日朕叫你過來,就是為了解決此事。”
從地上爬起來的丁文爽,有點不理解張衝的話。
張衝繼續說道:
“改革科舉製度,朕意已決,今日叫你過來,就是準備給你這個差事。”
丁文爽內心一驚,改革科舉製度,那他豈不是要冒天下讀書人之大不韙?但實際上他並不害怕,他曾經聽好友講過洋人新式槍炮的厲害,深知大清與西洋諸國的差距,此時的他隻感覺到責任重大!
“皇上!臣定當竭力!”說罷,又深深的給張衝行了一禮。
“好!朕是這麽想的,先修改科舉製度的內容,將原本單純四書五經的內容,加上一些政治、曆史、軍事、地理等科目。此外,你代表教育部,去科技部借調幾名他們的洋人科學家,到你們教育部擔任老師,從一些十幾歲的孩子中挑選天資聰穎者去跟著他們學習西洋的物理、化學等科目。”
“還有,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思想活絡的年輕人,最好是和洋人打過交道的,懂一些西洋語言的人,朕要送他們到西洋去留學,學習一些先進的東西,等學成歸國以後,再當老師,繼續傳授知識。不過你要留心,多多考察這些人對我大清的忠誠度,不能養出一個白眼狼來。”張衝繼續說道。
“嗻!微臣馬上就辦!”丁文爽答道。
“你要先辦出一個學堂來,找好學生,再去科技部請洋人來當先生。”張衝囑咐道。
“微臣明白!”丁文爽迴應道。
“就在京師,辦個京師大學堂吧。”張衝說道。
第二天,大清日報的頭版頭條便報道出來:教育部成立京師大學堂,天資聰穎者可參加選拔,成績優異畢業者可直接入仕!
一時間,各地的“才子”都紛紛趕去京師報考京師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