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橫渠三句
落榜當天,娶了個首富千金小嬌妻 作者:三明治煎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總之,這位薑相公現在可是我的人了。”
“周爺爺,您放心,他不是壞人。”
“這次我們搬來這邊住,是為了他準備鄉試。”
“周爺爺您可是老學究,可得多指點指點他。”
周老爺子這才迴過神來,摸著胡子笑起來:“好好好!隻要是綰小頭你看上的人,我自然就相信了。”
“不過小薑啊,我們這個綰丫頭就聰明伶俐,還倔的像頭牛似的,可容易被人騙嘍。”
說到最後,周老爺子上下打量著薑孟川,語氣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周老爺子這副模樣,使得薑孟川頗為無奈的笑了笑。
很明顯,這是擔心自己拐走他家孫女呢。
“還請老先生賜教。”
薑孟川笑眯眯的朝著周老爺子拱了拱手,也不含糊,直接將話挑明了說。
“好!老夫就欣賞你這樣的年輕人!”
“孟川啊,聽說你在鎮上頗有才名,可有心氣考取功名?”
周老爺子笑嗬嗬地開口說道,撫著胡須,眼神中流露出幾分探究。
聽到周老爺子這話,薑孟川微微一笑開口說道:“學問為己,功名自得,若有機緣,自當努力。”
周老爺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但又帶著幾分好奇,換了個話題:“既然如此,我倒有幾個問題想問問,不知道賢侄可否解惑?”
“書人,最注重才學,我這個人無其他愛好,就喜歡好的考一考年輕人。”
“不嫌老夫多嘴的話,我們聊聊?
“周老爺子能賜教,自然是晚輩的榮幸。請無妨。”
薑孟川微微頷首開口說道,眼神中流露出幾分勢在必得。
“聽你之言,心中自有誌向。”
“孟川啊,你讀書如此用功,是立誌走科舉之路?”
“若如是,今兒卻想考到進士,抑甚進一步?”
周老爺子目光灼灼的盯著薑孟川,仿佛是想要從他身上看出什麽一般。
既然是要考取功名,那就定然是想要做官的。
眼前這小子看上去也就是個白丁模樣,家中怕是也沒什麽背景。
跟蘇家相比……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雖然他也不覺得蘇綰會被不學無術的小子騙到手,但多試探一番總是沒錯的。
聞言薑孟川淡然一笑,神色平靜卻堅定:“讀書者,自當誌為何在天下。”
“但若問孟川讀書為何,當以三句作答。”
聽到薑孟川這話,周老爺子好奇心頓起:“哪三句?”
薑孟川緩緩開口,聲音鏗鏘有力的開口說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話一出,四周頓時一片寂靜,隻聽得清風輕輕拂過的聲音,樹葉沙沙作響。
周老爺子更是一愣,和煦的笑容漸漸收斂去,取而代之的是滿眼震撼與欽佩,但更多的是嚴肅。
“好!好一個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聖人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川可曾思考過,治家與治國,這兩者到底有何共通之處?”
周老爺子此時的心態已經全然轉變,從最開始的隻是想要考察一番薑孟川是否有跟蘇綰並肩的本事,到現如今的真的想要與其爭論一番。
薑孟川微微頷首開口答道:“治家與治國,雖然很大,卻同出一理。”
“皆是以‘仁’為本、‘禮’為綱。”
“家中家和,則能興旺;國中國安,方能昌盛。”
“家規與國法,皆為教化所設,君子修身以齊家,齊家以輔天下,乃理所當然。”
麵對周老爺子的這番試探,薑孟川井井有條的開口答道。
這點兒小問題,還是難不倒他的。
際時科舉考試,無非也就是此等申論題目。
若是他連這些都答不上來,還有什麽底氣來參加鄉試?
周老爺子眯眼一笑,點頭道:“說得好,確實同出一理。”
“不過,家中情緒為重,國中權謀為先,這兩者又如何平衡?”
薑孟川略作思忖,隨即立刻答道:“家中情感為重,是因為親情天然生發,但治理同樣需有規矩,以德為先。”
“國中雖講權謀,但若無道義,謀再深亦難服眾。”
“治家與治國的平衡,歸結於‘正心’,正心則立正行。”
“隻要能扶持好心中的那一杆秤,道理自在人心。”
“正心立正行……”
周老爺子輕聲重複,眼裏多了幾分讚許:“小小年紀,倒是有所見地。”
“那依孟川之見,何為賢臣?”
“這可是曆來考對策中的一大難題,答得不好,容易迂腐。”
“若際時科舉有出……”
周老爺子話音未落,便被薑孟川所打斷。
“賢臣有三,一為忠臣,忠於君而不阿諛。”
“二為義臣,遇事敢諫,不徇私情。”
“三為能臣,處事得宜,解民之困。”
“此三者,輔君以正道,安邦以民心,則為賢臣。”
薑孟川迅速開口答道,就如背書論據一般,不假思索。
“那若隻有一個人呢?”
“隻假如得其忠、不見其能,是否還能稱賢?”
周老爺子並不打算就這樣輕易的放過薑孟川,目光灼灼的開口問道。
對此薑孟川神色淡然,微微頷首開口說道:“忠者能力不足,則為屍位素餐。”
“能者不足義,則為私利之徒。”
“三者不可偏廢,皆是‘賢’之必需。”
隨著薑孟川一番話的落下,周老爺子一拍手笑道:“好!孟川此言,老夫甚是支持。”
“老夫再問你一題,治國之根本,何在?”
隨著周老爺子這話一出,就連薑孟川都沉默了片刻。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幾分狐疑,僅僅隻是考察夫婿,當真用問的如此深入?
雖然心中有疑惑,但薑孟川仍舊是沉吟片刻,再次開口答道:“治國之根本,實於‘安民’。”
“水可載舟,亦覆舟,若得民心,國則如大廈之基,巍然不倒。”
”若失民心,則如沙中築塔,刹刻崩榻。”
“安民者,先修德,次理政。”
“政有德,則民心歸;政有法,則民無亂。”
“周爺爺,您放心,他不是壞人。”
“這次我們搬來這邊住,是為了他準備鄉試。”
“周爺爺您可是老學究,可得多指點指點他。”
周老爺子這才迴過神來,摸著胡子笑起來:“好好好!隻要是綰小頭你看上的人,我自然就相信了。”
“不過小薑啊,我們這個綰丫頭就聰明伶俐,還倔的像頭牛似的,可容易被人騙嘍。”
說到最後,周老爺子上下打量著薑孟川,語氣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周老爺子這副模樣,使得薑孟川頗為無奈的笑了笑。
很明顯,這是擔心自己拐走他家孫女呢。
“還請老先生賜教。”
薑孟川笑眯眯的朝著周老爺子拱了拱手,也不含糊,直接將話挑明了說。
“好!老夫就欣賞你這樣的年輕人!”
“孟川啊,聽說你在鎮上頗有才名,可有心氣考取功名?”
周老爺子笑嗬嗬地開口說道,撫著胡須,眼神中流露出幾分探究。
聽到周老爺子這話,薑孟川微微一笑開口說道:“學問為己,功名自得,若有機緣,自當努力。”
周老爺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但又帶著幾分好奇,換了個話題:“既然如此,我倒有幾個問題想問問,不知道賢侄可否解惑?”
“書人,最注重才學,我這個人無其他愛好,就喜歡好的考一考年輕人。”
“不嫌老夫多嘴的話,我們聊聊?
“周老爺子能賜教,自然是晚輩的榮幸。請無妨。”
薑孟川微微頷首開口說道,眼神中流露出幾分勢在必得。
“聽你之言,心中自有誌向。”
“孟川啊,你讀書如此用功,是立誌走科舉之路?”
“若如是,今兒卻想考到進士,抑甚進一步?”
周老爺子目光灼灼的盯著薑孟川,仿佛是想要從他身上看出什麽一般。
既然是要考取功名,那就定然是想要做官的。
眼前這小子看上去也就是個白丁模樣,家中怕是也沒什麽背景。
跟蘇家相比……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雖然他也不覺得蘇綰會被不學無術的小子騙到手,但多試探一番總是沒錯的。
聞言薑孟川淡然一笑,神色平靜卻堅定:“讀書者,自當誌為何在天下。”
“但若問孟川讀書為何,當以三句作答。”
聽到薑孟川這話,周老爺子好奇心頓起:“哪三句?”
薑孟川緩緩開口,聲音鏗鏘有力的開口說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話一出,四周頓時一片寂靜,隻聽得清風輕輕拂過的聲音,樹葉沙沙作響。
周老爺子更是一愣,和煦的笑容漸漸收斂去,取而代之的是滿眼震撼與欽佩,但更多的是嚴肅。
“好!好一個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聖人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川可曾思考過,治家與治國,這兩者到底有何共通之處?”
周老爺子此時的心態已經全然轉變,從最開始的隻是想要考察一番薑孟川是否有跟蘇綰並肩的本事,到現如今的真的想要與其爭論一番。
薑孟川微微頷首開口答道:“治家與治國,雖然很大,卻同出一理。”
“皆是以‘仁’為本、‘禮’為綱。”
“家中家和,則能興旺;國中國安,方能昌盛。”
“家規與國法,皆為教化所設,君子修身以齊家,齊家以輔天下,乃理所當然。”
麵對周老爺子的這番試探,薑孟川井井有條的開口答道。
這點兒小問題,還是難不倒他的。
際時科舉考試,無非也就是此等申論題目。
若是他連這些都答不上來,還有什麽底氣來參加鄉試?
周老爺子眯眼一笑,點頭道:“說得好,確實同出一理。”
“不過,家中情緒為重,國中權謀為先,這兩者又如何平衡?”
薑孟川略作思忖,隨即立刻答道:“家中情感為重,是因為親情天然生發,但治理同樣需有規矩,以德為先。”
“國中雖講權謀,但若無道義,謀再深亦難服眾。”
“治家與治國的平衡,歸結於‘正心’,正心則立正行。”
“隻要能扶持好心中的那一杆秤,道理自在人心。”
“正心立正行……”
周老爺子輕聲重複,眼裏多了幾分讚許:“小小年紀,倒是有所見地。”
“那依孟川之見,何為賢臣?”
“這可是曆來考對策中的一大難題,答得不好,容易迂腐。”
“若際時科舉有出……”
周老爺子話音未落,便被薑孟川所打斷。
“賢臣有三,一為忠臣,忠於君而不阿諛。”
“二為義臣,遇事敢諫,不徇私情。”
“三為能臣,處事得宜,解民之困。”
“此三者,輔君以正道,安邦以民心,則為賢臣。”
薑孟川迅速開口答道,就如背書論據一般,不假思索。
“那若隻有一個人呢?”
“隻假如得其忠、不見其能,是否還能稱賢?”
周老爺子並不打算就這樣輕易的放過薑孟川,目光灼灼的開口問道。
對此薑孟川神色淡然,微微頷首開口說道:“忠者能力不足,則為屍位素餐。”
“能者不足義,則為私利之徒。”
“三者不可偏廢,皆是‘賢’之必需。”
隨著薑孟川一番話的落下,周老爺子一拍手笑道:“好!孟川此言,老夫甚是支持。”
“老夫再問你一題,治國之根本,何在?”
隨著周老爺子這話一出,就連薑孟川都沉默了片刻。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幾分狐疑,僅僅隻是考察夫婿,當真用問的如此深入?
雖然心中有疑惑,但薑孟川仍舊是沉吟片刻,再次開口答道:“治國之根本,實於‘安民’。”
“水可載舟,亦覆舟,若得民心,國則如大廈之基,巍然不倒。”
”若失民心,則如沙中築塔,刹刻崩榻。”
“安民者,先修德,次理政。”
“政有德,則民心歸;政有法,則民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