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底氣
重生1959:進山打獵,開局救下女知青 作者:鬆香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麽多野雞,陳東隻要射中一隻,剩下的必然全部驚飛。
就算他手快,兩隻已經是極限。
那麽不如換個思路。
這麽多野雞同時存在,就說明附近一定有的野雞窩,現在又處於繁殖期,裏麵的蛋也不會少。
既然這樣,為什麽不直接掏老窩?
陳東往後退了一段距離,又抬頭觀察著樹的中段。
野雞飛不高,築巢的位置基本在樹的中下段。
很快,陳東把目光鎖定到一棵鬆樹上。
從側麵看,明顯能看到一個橢圓形的影子。
陳東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動,到了樹下一看,還真是!
爬樹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手到擒來。
此時,野雞還在樹下低頭啄食,殊不知陳東的一隻手已經搭在雞窩上。
讓陳東驚喜的是,窩裏並不是蛋,而是已經破殼的雛雞!
這就意味著,自己可以減少喂養成本,縮短產蛋量!
窩裏一共十幾隻,陳東留下一公一母,便把剩下的揣在懷裏,無聲地從樹上滑落下來。
帶著滿滿的活物,陳東不敢在山上有什麽停留,先去取了柳蒿,再一路直奔山下而去。
進了屋,陳東趕緊把雛雞放出來,生怕悶死了。
野生繁殖的禽鳥生命力都比較頑強,個個精神飽滿,即便換了一個陌生環境也不覺得害怕。
陳東先找來剪子,把所有雛鳥的雞尾毛剪了下來。
雞尾毛一旦去掉,野雞就不會飛了,就不用擔心長大以後飛走了。
馴化野生動物,最直接粗暴的方式,就是讓它們不愁吃喝的日子。
人也好,動物也好。
衣食無憂就是不思進取的開頭,而且隻要過得足夠舒服,下一步就是飽暖思淫欲。
野雞本來就是發情比較嚴重的禽鳥,否則以後也不會用野雞特指某個行業。
吃飽了,就會多生蛋。
野雞身上有一些細菌,不能和家雞接觸,隻能單獨修建一排雞舍。
而從山上帶來的柳蒿芽,陳東全部交給老太太。
為了更好地保存其藥用價值,陳東迴去以後立馬讓老太太先焯水,把水分攥幹以後,立馬送到冰室儲存。
這種方式雖然會損失部分營養,但能將保存期翻倍。
全家老小一起忙碌起來。
老太太燒水焯柳蒿芽,周晴在一旁幫忙攥水,直到所有柳蒿芽被攥成一個菜團子。
陳東把雞舍修建好以後,聽著滿院子家禽的聲音,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長久的生存成本。
此時,陳東還需要一樣東西。
轉頭,陳東從牆上取下麻繩,又一次來到河邊。
他需要幾隻野鴨,從而讓雞更好地生長。
再農村的河邊,野鴨還是比較常見的,隻不過,這東西很狡猾,在水裏速度又快,用常規的辦法很難抓住。
想抓野鴨,必須先套“媒鴨”。
這媒鴨必須毛色鮮豔,引人注意。
直白點說,媒鴨就是一個膚白貌美的大姑娘,等著吸引一群摳腳大漢。
沒辦法,這就是野鴨的習性。
河邊有幾隻野鴨在淤泥裏覓食,它們的專注,給了陳東很大的機會。
陳東再豎起拇指,單閉一隻眼,計量起與野鴨之間的距離。
不到十米,距離不錯。
隨即,陳東麻利地把麻繩套成扣子,又在空中輕輕甩動,盡量讓手感熱起來。
麻繩在空中發出輕微的破風聲,陳東眯眼凝神,手中繩子猛然飛出。
這繩套本來很有準頭,可就在脫手的瞬間起了風。
本來應該套在鴨翅膀的繩子,直接套在鴨脖子上。
陳東立馬放低手中的力道,可千萬別勒死了!
鴨子在水裏撲騰,陳東隻能輕輕扯著繩子,把鴨子從水裏往外拽。
一直到鴨子撲騰累了,陳東才算得手。
好在結果還不錯,鴨子隻是濕了點羽毛。
轉頭,陳東在附近的淤泥處挖開一個斜坡式的大坑,再把媒鴨拴在泥坑裏。
很快,附近的野鴨便被吸引過來。
起初它們隻是觀望,當第一隻鴨子試圖靠近的時候,所有鴨子都有了動靜。
等鴨子進到坑裏的時候才察覺不對勁。
這上麵隻有一層水,下麵全都是淤泥,鴨掌一旦陷進去,拔出來就會很吃力。
然而,此時什麽都晚了。
陳東脫下鞋,一步步踩進淤泥裏,活蹦亂跳的鴨子成了大蘿卜,被陳東一手一隻抓進筐裏。
轉頭,陳東把媒鴨也帶了迴來。
陳東不打算抓太多,否則會破壞院子裏的平衡。
家禽混養有絕對好處,鴨平時吃魚蝦比較多,但畢竟是雜食動物,什麽都吃。
可它們吸收粗纖維的能力比較差,糞便裏會帶著好多沒消化的粗纖維。
而這些東西,恰恰是雞類需要的好東西。
雞會自己找鴨糞,這就讓陳東剩下不少雞飼料,而家禽中的大鵝,更像是保鏢的角色。
大鵝兇起來,看家未必比狗差。
特別是嘎嘎的叫聲,對小型肉食動物有不少恫嚇力。
這就是家禽中的生態平衡。
不過,凡事都有利有弊。
鴨舍和雞舍必須分開,否則鴨身上的水氣會讓雞生病。
此時,雞鴨鵝三種禽類已經湊齊。
隻要侍弄得當,全家人的蛋白質就算解決了!
隻不過,每天又多了一樣事兒。
這鴨子野性大,必須拴著繩子帶去河邊,否則肯定會跑。
周晴的好奇心一直挺重,自然把任務攬了過來。
雖然周晴看著比較柔弱,但幹活真不含糊,力氣不大,卻舍得付出,倒是能幫陳東不少忙。
見過拴狗的,見過套驢的,唯獨沒見過拴鴨子的。
周晴每天牽著鴨子出門,瞬間成了吳家溝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對於這些非議,周晴壓根不在乎。
一次次事實證明,陳東永遠是對的,相信他就是天底下的真理!
在吳全友的治理下,生產逐漸撥迴正軌,地裏的情況也有所好轉。
唯一沒變的是,他們依然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莊稼確實變好了,可不代表生活也變好了……
就算他手快,兩隻已經是極限。
那麽不如換個思路。
這麽多野雞同時存在,就說明附近一定有的野雞窩,現在又處於繁殖期,裏麵的蛋也不會少。
既然這樣,為什麽不直接掏老窩?
陳東往後退了一段距離,又抬頭觀察著樹的中段。
野雞飛不高,築巢的位置基本在樹的中下段。
很快,陳東把目光鎖定到一棵鬆樹上。
從側麵看,明顯能看到一個橢圓形的影子。
陳東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動,到了樹下一看,還真是!
爬樹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手到擒來。
此時,野雞還在樹下低頭啄食,殊不知陳東的一隻手已經搭在雞窩上。
讓陳東驚喜的是,窩裏並不是蛋,而是已經破殼的雛雞!
這就意味著,自己可以減少喂養成本,縮短產蛋量!
窩裏一共十幾隻,陳東留下一公一母,便把剩下的揣在懷裏,無聲地從樹上滑落下來。
帶著滿滿的活物,陳東不敢在山上有什麽停留,先去取了柳蒿,再一路直奔山下而去。
進了屋,陳東趕緊把雛雞放出來,生怕悶死了。
野生繁殖的禽鳥生命力都比較頑強,個個精神飽滿,即便換了一個陌生環境也不覺得害怕。
陳東先找來剪子,把所有雛鳥的雞尾毛剪了下來。
雞尾毛一旦去掉,野雞就不會飛了,就不用擔心長大以後飛走了。
馴化野生動物,最直接粗暴的方式,就是讓它們不愁吃喝的日子。
人也好,動物也好。
衣食無憂就是不思進取的開頭,而且隻要過得足夠舒服,下一步就是飽暖思淫欲。
野雞本來就是發情比較嚴重的禽鳥,否則以後也不會用野雞特指某個行業。
吃飽了,就會多生蛋。
野雞身上有一些細菌,不能和家雞接觸,隻能單獨修建一排雞舍。
而從山上帶來的柳蒿芽,陳東全部交給老太太。
為了更好地保存其藥用價值,陳東迴去以後立馬讓老太太先焯水,把水分攥幹以後,立馬送到冰室儲存。
這種方式雖然會損失部分營養,但能將保存期翻倍。
全家老小一起忙碌起來。
老太太燒水焯柳蒿芽,周晴在一旁幫忙攥水,直到所有柳蒿芽被攥成一個菜團子。
陳東把雞舍修建好以後,聽著滿院子家禽的聲音,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長久的生存成本。
此時,陳東還需要一樣東西。
轉頭,陳東從牆上取下麻繩,又一次來到河邊。
他需要幾隻野鴨,從而讓雞更好地生長。
再農村的河邊,野鴨還是比較常見的,隻不過,這東西很狡猾,在水裏速度又快,用常規的辦法很難抓住。
想抓野鴨,必須先套“媒鴨”。
這媒鴨必須毛色鮮豔,引人注意。
直白點說,媒鴨就是一個膚白貌美的大姑娘,等著吸引一群摳腳大漢。
沒辦法,這就是野鴨的習性。
河邊有幾隻野鴨在淤泥裏覓食,它們的專注,給了陳東很大的機會。
陳東再豎起拇指,單閉一隻眼,計量起與野鴨之間的距離。
不到十米,距離不錯。
隨即,陳東麻利地把麻繩套成扣子,又在空中輕輕甩動,盡量讓手感熱起來。
麻繩在空中發出輕微的破風聲,陳東眯眼凝神,手中繩子猛然飛出。
這繩套本來很有準頭,可就在脫手的瞬間起了風。
本來應該套在鴨翅膀的繩子,直接套在鴨脖子上。
陳東立馬放低手中的力道,可千萬別勒死了!
鴨子在水裏撲騰,陳東隻能輕輕扯著繩子,把鴨子從水裏往外拽。
一直到鴨子撲騰累了,陳東才算得手。
好在結果還不錯,鴨子隻是濕了點羽毛。
轉頭,陳東在附近的淤泥處挖開一個斜坡式的大坑,再把媒鴨拴在泥坑裏。
很快,附近的野鴨便被吸引過來。
起初它們隻是觀望,當第一隻鴨子試圖靠近的時候,所有鴨子都有了動靜。
等鴨子進到坑裏的時候才察覺不對勁。
這上麵隻有一層水,下麵全都是淤泥,鴨掌一旦陷進去,拔出來就會很吃力。
然而,此時什麽都晚了。
陳東脫下鞋,一步步踩進淤泥裏,活蹦亂跳的鴨子成了大蘿卜,被陳東一手一隻抓進筐裏。
轉頭,陳東把媒鴨也帶了迴來。
陳東不打算抓太多,否則會破壞院子裏的平衡。
家禽混養有絕對好處,鴨平時吃魚蝦比較多,但畢竟是雜食動物,什麽都吃。
可它們吸收粗纖維的能力比較差,糞便裏會帶著好多沒消化的粗纖維。
而這些東西,恰恰是雞類需要的好東西。
雞會自己找鴨糞,這就讓陳東剩下不少雞飼料,而家禽中的大鵝,更像是保鏢的角色。
大鵝兇起來,看家未必比狗差。
特別是嘎嘎的叫聲,對小型肉食動物有不少恫嚇力。
這就是家禽中的生態平衡。
不過,凡事都有利有弊。
鴨舍和雞舍必須分開,否則鴨身上的水氣會讓雞生病。
此時,雞鴨鵝三種禽類已經湊齊。
隻要侍弄得當,全家人的蛋白質就算解決了!
隻不過,每天又多了一樣事兒。
這鴨子野性大,必須拴著繩子帶去河邊,否則肯定會跑。
周晴的好奇心一直挺重,自然把任務攬了過來。
雖然周晴看著比較柔弱,但幹活真不含糊,力氣不大,卻舍得付出,倒是能幫陳東不少忙。
見過拴狗的,見過套驢的,唯獨沒見過拴鴨子的。
周晴每天牽著鴨子出門,瞬間成了吳家溝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對於這些非議,周晴壓根不在乎。
一次次事實證明,陳東永遠是對的,相信他就是天底下的真理!
在吳全友的治理下,生產逐漸撥迴正軌,地裏的情況也有所好轉。
唯一沒變的是,他們依然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莊稼確實變好了,可不代表生活也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