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交換線路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在趙塵與郭嘉二人的建議下,劉備決定依照趙塵的計劃,分兵兩路,一路出陳留往滎陽取汜水關,一路出許縣往陽城取轘轅關。
這日,趙塵正在準備行軍物品,忽然收到一封書信,來自鎮守汝南、九江、廬江三郡的關羽。
信中說道:“軍師親啟,某自追隨大哥起兵至今,經曆大小戰事數百戰,斬黃巾、平淮陰、破下邳、定徐州,皆為某任先鋒。某自知尚有不足,心性之事尚需磨煉,隻是自建安三年至今,軍師便未曾交於某重任,但見兄弟們沙場征戰,某著實手癢。今日,關某不請自來,來為大哥和軍師打頭陣。請大哥和軍師放心,某定然謹遵軍師教會,絕不會出現孤傲之心,隻為能一上戰場。”
趙塵微微一笑,帶著書信來到劉備府邸。
剛進門便發現郭嘉也在。
郭嘉見趙塵走進門,便往邊上一站,讓出了一條道,請趙塵先與劉備交流。
劉備哈哈大笑,上前將趙塵迎進門,說道:“厚德來得正好,我正好有事找你。”
趙塵迴道:“不知主公何事,塵也有要事稟報。”
“哦?那請軍師先說!”
“不敢不敢,塵豈能與主公相爭,請主公吩咐。”
二人來迴謙讓了一番。
劉備便不再浪費時間,說道:“奉孝,不如此事由你來說?”
郭嘉會意,上前一步給劉備和趙塵行了禮,說道:“軍師,此事皆因我而起。主公給我這個機會,我便不再遮遮掩掩,還請軍師定奪。”
趙塵笑著說道:“塵早有聽聞,奉孝乃性情中人,隨意自在,今日又沒有外人,何必拘束。再者,奉孝乃塵欽佩之人,有主公在此,有事但說無妨。”
麵對趙塵的讚美和寬容,郭嘉頗為感激。
“軍師,我有一個不情之請,想與軍師換條路走走。”
“哦?”趙塵有些不解,大膽猜測了一次,“奉孝的意思是要走南線?”
郭嘉點了點頭:“軍師,南線之地嘉相對熟悉,更有把握些。”
趙塵聽之,看了看劉備。
見劉備一臉鎮定,十分坦然,他便已經料到劉備算是默認了此事,亦或者等著自己的決定。
隻是這個決定會影響到此次出征的大局,趙塵自然需要謹慎一點。
“奉孝可知,南線之地,皆為崇山俊林,地勢險要,關隘之地易守難攻,雖然行軍距離較近,糧道也短,但轘轅關可比汜水關更加難以攻打。若是曹操命一名得力戰將堅守轘轅關,隻需千人,就能抵擋萬人的腳步,大軍甚至會對峙數月而無法前進。奉孝可曾想好?”
郭嘉一臉認真,趙塵的每一個字他都記在心裏。
“軍師放心,嘉知曉。”
看著郭嘉嚴肅的表情,趙塵知道勸說不會有效。
隻是原本大軍已經安排完整,臨時調整會帶來許多不利。
而且南線之路難走,除了因為山地眾多之外,還有可能會麵臨來自荊州的壓力。趙塵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還需要現場勘察之後才能定論。
相較於北線汜水關一帶,趙塵已經想好了進軍策略,隻要臨行前交給劉備,北線之路定然會順暢許多。
故而兩軍交換軍師,會影響到行軍進度。
劉備沒有決定,恐怕也是考慮到這方麵的因素。
畢竟郭嘉剛剛加入劉備陣營,能讓他直接麵對自己曾經的主公,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提出點小要求能滿足盡量滿足了。
若是放在平時,臨陣換軍師之事趙塵原則上不會同意,今日正好也有關羽書信,想要臨陣換將,兩件事碰在一起倒是可以操作。
他微笑著看向劉備:“恭喜主公,將士們都奮勇當前,謀士們都想為主公打天下,塵料定此戰攻打雒陽必勝。”
劉備微微一驚,聽出了趙塵話中之意,便問道:“莫非軍師還有其他安排?”
趙塵從懷中掏出了關羽的書信,呈給劉備。
劉備接過書信,詳細閱讀。
片刻之後,書房便傳來一陣歡笑。
“吾之二弟,看著其他將士戰場殺敵,自己心癢癢了呀!”
趙塵知道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對於關羽的請求,隻要自己沒有意見,劉備一定會同意的。
果不其然,劉備將書信交給郭嘉,而後目光重新迴到趙塵身上,微笑著問道:“軍師之意如何?”
趙塵也不二話,當即便說:“主公,雲長想要上陣殺敵與奉孝想要換線取轘轅關,都是想為主公平天下出一份力,塵以為自然可以安排到位。”
劉備點頭應允,眼神卻沒有離開趙塵。
趙塵明白劉備等著自己的安排,立刻說道:“主公,塵有個建議,請主公定奪。不如就讓雲長與主公和塵一道,出兵北線,劍指汜水關。請子龍與奉孝一道,走南線。子龍穩重勇猛,擅長山路作戰,南線群山眾多,有子龍在,奉孝也能得心應手些。至於汝南郡、廬江郡和九江郡三地的駐守,塵建議任黃蓋為汝南郡太守,任徐盛為九江郡太守,二人一道守住三地。此二人熟悉水站,黃老將軍,久經沙場,穩重妥當,徐盛年輕勇猛,對於江東各路將士都十分熟悉。二人配合一定能守住三郡之地。”
“軍師好安排!”
劉備很是滿意。
郭嘉聽之,當即感謝劉備與趙塵。
眾人皆大歡喜。
趙塵當即迴信給關羽,命他三日之內到達陳留,不可耽誤大軍行程。
關羽收到書信,馬不停蹄,領著五百親信飛奔而去。
至於黃蓋和徐盛,雖然有些不太情願,但畢竟有了汝南郡太守和九江郡太守之位,也算是重用了。
主公之命不可違,二人領著各自的親信,一路南下,與關羽交換崗位去了。
建安六年九月,汝南郡等地終於迎來了第一波莊稼的豐收,眾百姓歡天喜地,慶祝度過了亂世之中最為艱難的那一年。
徐州的糧草也在步騭的安排下,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九月初十,過了重陽之日,兩路大軍各自開拔,目標兩關。
這日,趙塵正在準備行軍物品,忽然收到一封書信,來自鎮守汝南、九江、廬江三郡的關羽。
信中說道:“軍師親啟,某自追隨大哥起兵至今,經曆大小戰事數百戰,斬黃巾、平淮陰、破下邳、定徐州,皆為某任先鋒。某自知尚有不足,心性之事尚需磨煉,隻是自建安三年至今,軍師便未曾交於某重任,但見兄弟們沙場征戰,某著實手癢。今日,關某不請自來,來為大哥和軍師打頭陣。請大哥和軍師放心,某定然謹遵軍師教會,絕不會出現孤傲之心,隻為能一上戰場。”
趙塵微微一笑,帶著書信來到劉備府邸。
剛進門便發現郭嘉也在。
郭嘉見趙塵走進門,便往邊上一站,讓出了一條道,請趙塵先與劉備交流。
劉備哈哈大笑,上前將趙塵迎進門,說道:“厚德來得正好,我正好有事找你。”
趙塵迴道:“不知主公何事,塵也有要事稟報。”
“哦?那請軍師先說!”
“不敢不敢,塵豈能與主公相爭,請主公吩咐。”
二人來迴謙讓了一番。
劉備便不再浪費時間,說道:“奉孝,不如此事由你來說?”
郭嘉會意,上前一步給劉備和趙塵行了禮,說道:“軍師,此事皆因我而起。主公給我這個機會,我便不再遮遮掩掩,還請軍師定奪。”
趙塵笑著說道:“塵早有聽聞,奉孝乃性情中人,隨意自在,今日又沒有外人,何必拘束。再者,奉孝乃塵欽佩之人,有主公在此,有事但說無妨。”
麵對趙塵的讚美和寬容,郭嘉頗為感激。
“軍師,我有一個不情之請,想與軍師換條路走走。”
“哦?”趙塵有些不解,大膽猜測了一次,“奉孝的意思是要走南線?”
郭嘉點了點頭:“軍師,南線之地嘉相對熟悉,更有把握些。”
趙塵聽之,看了看劉備。
見劉備一臉鎮定,十分坦然,他便已經料到劉備算是默認了此事,亦或者等著自己的決定。
隻是這個決定會影響到此次出征的大局,趙塵自然需要謹慎一點。
“奉孝可知,南線之地,皆為崇山俊林,地勢險要,關隘之地易守難攻,雖然行軍距離較近,糧道也短,但轘轅關可比汜水關更加難以攻打。若是曹操命一名得力戰將堅守轘轅關,隻需千人,就能抵擋萬人的腳步,大軍甚至會對峙數月而無法前進。奉孝可曾想好?”
郭嘉一臉認真,趙塵的每一個字他都記在心裏。
“軍師放心,嘉知曉。”
看著郭嘉嚴肅的表情,趙塵知道勸說不會有效。
隻是原本大軍已經安排完整,臨時調整會帶來許多不利。
而且南線之路難走,除了因為山地眾多之外,還有可能會麵臨來自荊州的壓力。趙塵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還需要現場勘察之後才能定論。
相較於北線汜水關一帶,趙塵已經想好了進軍策略,隻要臨行前交給劉備,北線之路定然會順暢許多。
故而兩軍交換軍師,會影響到行軍進度。
劉備沒有決定,恐怕也是考慮到這方麵的因素。
畢竟郭嘉剛剛加入劉備陣營,能讓他直接麵對自己曾經的主公,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提出點小要求能滿足盡量滿足了。
若是放在平時,臨陣換軍師之事趙塵原則上不會同意,今日正好也有關羽書信,想要臨陣換將,兩件事碰在一起倒是可以操作。
他微笑著看向劉備:“恭喜主公,將士們都奮勇當前,謀士們都想為主公打天下,塵料定此戰攻打雒陽必勝。”
劉備微微一驚,聽出了趙塵話中之意,便問道:“莫非軍師還有其他安排?”
趙塵從懷中掏出了關羽的書信,呈給劉備。
劉備接過書信,詳細閱讀。
片刻之後,書房便傳來一陣歡笑。
“吾之二弟,看著其他將士戰場殺敵,自己心癢癢了呀!”
趙塵知道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對於關羽的請求,隻要自己沒有意見,劉備一定會同意的。
果不其然,劉備將書信交給郭嘉,而後目光重新迴到趙塵身上,微笑著問道:“軍師之意如何?”
趙塵也不二話,當即便說:“主公,雲長想要上陣殺敵與奉孝想要換線取轘轅關,都是想為主公平天下出一份力,塵以為自然可以安排到位。”
劉備點頭應允,眼神卻沒有離開趙塵。
趙塵明白劉備等著自己的安排,立刻說道:“主公,塵有個建議,請主公定奪。不如就讓雲長與主公和塵一道,出兵北線,劍指汜水關。請子龍與奉孝一道,走南線。子龍穩重勇猛,擅長山路作戰,南線群山眾多,有子龍在,奉孝也能得心應手些。至於汝南郡、廬江郡和九江郡三地的駐守,塵建議任黃蓋為汝南郡太守,任徐盛為九江郡太守,二人一道守住三地。此二人熟悉水站,黃老將軍,久經沙場,穩重妥當,徐盛年輕勇猛,對於江東各路將士都十分熟悉。二人配合一定能守住三郡之地。”
“軍師好安排!”
劉備很是滿意。
郭嘉聽之,當即感謝劉備與趙塵。
眾人皆大歡喜。
趙塵當即迴信給關羽,命他三日之內到達陳留,不可耽誤大軍行程。
關羽收到書信,馬不停蹄,領著五百親信飛奔而去。
至於黃蓋和徐盛,雖然有些不太情願,但畢竟有了汝南郡太守和九江郡太守之位,也算是重用了。
主公之命不可違,二人領著各自的親信,一路南下,與關羽交換崗位去了。
建安六年九月,汝南郡等地終於迎來了第一波莊稼的豐收,眾百姓歡天喜地,慶祝度過了亂世之中最為艱難的那一年。
徐州的糧草也在步騭的安排下,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九月初十,過了重陽之日,兩路大軍各自開拔,目標兩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