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二個錦囊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太史慈依照趙塵的計謀,誘出管統,於陽丘山半路伏擊,打得管統措手不及。
管統三千大軍損失殆盡,剩餘不足千人被太史慈收編,管統本人也被太史慈生擒。
而後太史慈憑借管統,敲開了東萊郡治所黃縣的城門。
這一仗,也算是兵不血刃拿下了東萊郡。
太史慈剛進城,便收到了趙塵的書信。
信中有言:今晚破都昌,子義用管統名義守城,若袁譚與沮授來投,順勢拿下。
太史慈笑道:“軍師這是給我送了一份厚禮呀!”
他似乎沒有對今晚破都昌城沒有任何懷疑,仿佛趙塵說到之事必定做到。
正如太史慈所堅信的。
九月十四當日晚,都昌城被張遼、陳到和程昱三人協力攻破,袁譚領著殘局一路朝著東萊郡黃縣而來。
次日,前線斥候將此情況報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忙組織將士,換上管統大軍的衣服,插上“管”字大旗,安排人員在城頭值守,並在西門兩邊安排了刀斧手。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袁譚而來,唱一出請君入甕的大戲。
九月十五,趙塵再次來到即墨城前,遙喊沮授見麵。
沮授懶散地走上城牆,麵對趙塵嘲諷:“怎麽今日又來城前,莫不是想要前來告別?”
趙塵沒有生氣,隻是笑眯眯地迴道:“上次我便說要還別駕兩個計謀,第一個便是在九月十五前破都昌城,別駕可還曾記得?”
沮授笑道:“當然記得,今日便是九月十五,難不成都昌城已破?”
隻見趙塵點了點頭,自信地說道:“別駕英明,都昌城已破,袁譚公子正逃往東萊郡黃縣。”
沮授聽之,完全不予理會。
“休要蒙我,都昌城堅固,雖然城小,但袁公子手握一萬重兵,豈能被你一句話就破城?”
趙塵身邊的陸遜,站出來說道:“別駕不必著急否定,我家先生從不打誑語。”
沮授一聽,心中有了些許疑惑,難不成都昌城真被趙塵攻破了?
思緒未果,忽有一名斥候匆匆跑上城,匯報:袁公子兵敗都昌,以往黃縣而去。
沮授大吃一驚,難以置信地盯著城下的趙塵,臉上笑容逐漸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思議。
見沮授那失了血色了臉頰,趙塵微笑道:“看來別駕收到消息了,我沒騙你吧,說九月十五前破都昌城,絕對不會等到九月十六。”
趙塵身邊的將士都哈哈大笑,與即墨城上的沉默不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沮授皺著眉頭,強忍著憂愁,白了一眼趙塵,準備甩手離去。
趙塵忽然叫住沮授,說道:“別駕莫走,我話還沒說完。”
“汝還有何話可說?”
“剛說了,我要還別駕兩個計謀,破都昌城乃其一也,這其二嗎?……”
“其二是什麽?”沮授小心翼翼地試探。
趙塵卻大大方方地笑道:“其二便是,三日內拿下北海國和東萊郡。”
沮授一聽,更是怒火中天。
他大哼一聲,留下一句“不知天高地厚”,便甩手離去。
趙塵也不生氣,笑眯眯地領著大軍迴到大營。
僅僅片刻功夫,張郃便領著四千大軍,繞過即墨城,朝著仙山和龍虎山而去。
沮授迴到即墨縣衙,內心不斷思索著消息的真假。
一旁的親信說道:“別駕,趙塵先前吃過我等在下邳城散播謠言的虧,極有可能以牙還牙,故意散布袁公子兵敗的消息,好讓我軍恐慌。不如喚來那斥候,再問清楚的好。”
沮授采納其意見,叫來那名斥候。
正如沮授所擔心的,斥候言,袁公子兵敗之事並非他道聽途說,而是親眼所見。
都昌城被大水淹沒,陳到領軍偷襲了都昌城,袁公子無法隻能打開東門,突圍而出。
“可看清袁公子往何方而去?”
“看清了,東方,是東萊郡方向,聽軍中人言,是往黃縣去了。”
沮授皺了皺眉頭,此時去東萊郡本是最好的退路,可趙塵已經派太史慈前去東萊郡,若是中途遇上恐怕袁公子就會深陷絕境。
而即墨城被趙塵盯得死死的,一旦開城門,就可能引來趙塵大軍。
為今之計,恐怕隻能領軍退守東萊郡,與袁公子匯合,同管統一道守住東萊,以求破敵契機。
想到此處,沮授無奈又佩服。
“趙塵之謀,我不如也。”
日月星辰,平原山川、江湖海河都能被趙塵計謀運用,此等神鬼之謀中原恐無敵手。
沮授當即下令,留下三千人假裝守城,自己領兵一萬二千人,準備偷偷從東門出城,一路朝著黃縣而去。
另一邊,張遼領軍迴到水淹過後的都昌城,眼前的景象讓他瞬間呆住了。
整個都昌城大小街巷濕漉漉的,地麵上泥濘不堪,石板上殘留著大水過後的汙泥。
各個角落清晰可見殘破的木屑、衣物,上麵有些許老鼠四處尋找食物。
民房經過水泡之後,略顯破舊,部分已經無法居住。
帶著血色的渾水,緩緩流淌在街巷的小細縫裏。
一具具袁譚大軍的屍體被運往城外,眾多百姓聚集在相對幹淨的地方,呆呆地望著張遼大軍走過。
陳到和程昱正在忙著處理各種事務。
見張遼迴來,程昱立馬迎了上去。
“張將軍,都昌城雖已破,但水淹過後的都昌城修整是一大難事,關鍵這些百姓因大水而無處安置,軍中食物也十分緊缺。昱記得軍師有囑托,此困難之際第二個錦囊。不如此時打開,看看軍師有何良策。”
張遼見城中慘狀,內心有所愧疚,忙迴道:“先生言之有理。”
他從懷裏掏出最後一個錦囊,抽開錦囊口,拉住絲布打開一看:
都昌城破,百姓受苦,文遠可請都昌張氏、羽氏兩大家族出麵,安頓百姓,消毒修整都昌城。
看到此處,張遼的心忽然平靜下來。
軍師已經料到了此類情況,自然有辦法應對。
隻要按照軍師計謀執行,那些受災的百姓也不會孤苦伶仃,無處可去了。
張遼對程昱說道:“仲德先生,既然軍師讓我等去找張氏和羽氏,不如先讓無家可歸的百姓進軍營。我等再去拜訪此兩大家族,等安置的相對物資到位,再讓轉移百姓過去。”
程昱點頭稱是。
三人分頭行動。
管統三千大軍損失殆盡,剩餘不足千人被太史慈收編,管統本人也被太史慈生擒。
而後太史慈憑借管統,敲開了東萊郡治所黃縣的城門。
這一仗,也算是兵不血刃拿下了東萊郡。
太史慈剛進城,便收到了趙塵的書信。
信中有言:今晚破都昌,子義用管統名義守城,若袁譚與沮授來投,順勢拿下。
太史慈笑道:“軍師這是給我送了一份厚禮呀!”
他似乎沒有對今晚破都昌城沒有任何懷疑,仿佛趙塵說到之事必定做到。
正如太史慈所堅信的。
九月十四當日晚,都昌城被張遼、陳到和程昱三人協力攻破,袁譚領著殘局一路朝著東萊郡黃縣而來。
次日,前線斥候將此情況報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忙組織將士,換上管統大軍的衣服,插上“管”字大旗,安排人員在城頭值守,並在西門兩邊安排了刀斧手。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袁譚而來,唱一出請君入甕的大戲。
九月十五,趙塵再次來到即墨城前,遙喊沮授見麵。
沮授懶散地走上城牆,麵對趙塵嘲諷:“怎麽今日又來城前,莫不是想要前來告別?”
趙塵沒有生氣,隻是笑眯眯地迴道:“上次我便說要還別駕兩個計謀,第一個便是在九月十五前破都昌城,別駕可還曾記得?”
沮授笑道:“當然記得,今日便是九月十五,難不成都昌城已破?”
隻見趙塵點了點頭,自信地說道:“別駕英明,都昌城已破,袁譚公子正逃往東萊郡黃縣。”
沮授聽之,完全不予理會。
“休要蒙我,都昌城堅固,雖然城小,但袁公子手握一萬重兵,豈能被你一句話就破城?”
趙塵身邊的陸遜,站出來說道:“別駕不必著急否定,我家先生從不打誑語。”
沮授一聽,心中有了些許疑惑,難不成都昌城真被趙塵攻破了?
思緒未果,忽有一名斥候匆匆跑上城,匯報:袁公子兵敗都昌,以往黃縣而去。
沮授大吃一驚,難以置信地盯著城下的趙塵,臉上笑容逐漸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思議。
見沮授那失了血色了臉頰,趙塵微笑道:“看來別駕收到消息了,我沒騙你吧,說九月十五前破都昌城,絕對不會等到九月十六。”
趙塵身邊的將士都哈哈大笑,與即墨城上的沉默不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沮授皺著眉頭,強忍著憂愁,白了一眼趙塵,準備甩手離去。
趙塵忽然叫住沮授,說道:“別駕莫走,我話還沒說完。”
“汝還有何話可說?”
“剛說了,我要還別駕兩個計謀,破都昌城乃其一也,這其二嗎?……”
“其二是什麽?”沮授小心翼翼地試探。
趙塵卻大大方方地笑道:“其二便是,三日內拿下北海國和東萊郡。”
沮授一聽,更是怒火中天。
他大哼一聲,留下一句“不知天高地厚”,便甩手離去。
趙塵也不生氣,笑眯眯地領著大軍迴到大營。
僅僅片刻功夫,張郃便領著四千大軍,繞過即墨城,朝著仙山和龍虎山而去。
沮授迴到即墨縣衙,內心不斷思索著消息的真假。
一旁的親信說道:“別駕,趙塵先前吃過我等在下邳城散播謠言的虧,極有可能以牙還牙,故意散布袁公子兵敗的消息,好讓我軍恐慌。不如喚來那斥候,再問清楚的好。”
沮授采納其意見,叫來那名斥候。
正如沮授所擔心的,斥候言,袁公子兵敗之事並非他道聽途說,而是親眼所見。
都昌城被大水淹沒,陳到領軍偷襲了都昌城,袁公子無法隻能打開東門,突圍而出。
“可看清袁公子往何方而去?”
“看清了,東方,是東萊郡方向,聽軍中人言,是往黃縣去了。”
沮授皺了皺眉頭,此時去東萊郡本是最好的退路,可趙塵已經派太史慈前去東萊郡,若是中途遇上恐怕袁公子就會深陷絕境。
而即墨城被趙塵盯得死死的,一旦開城門,就可能引來趙塵大軍。
為今之計,恐怕隻能領軍退守東萊郡,與袁公子匯合,同管統一道守住東萊,以求破敵契機。
想到此處,沮授無奈又佩服。
“趙塵之謀,我不如也。”
日月星辰,平原山川、江湖海河都能被趙塵計謀運用,此等神鬼之謀中原恐無敵手。
沮授當即下令,留下三千人假裝守城,自己領兵一萬二千人,準備偷偷從東門出城,一路朝著黃縣而去。
另一邊,張遼領軍迴到水淹過後的都昌城,眼前的景象讓他瞬間呆住了。
整個都昌城大小街巷濕漉漉的,地麵上泥濘不堪,石板上殘留著大水過後的汙泥。
各個角落清晰可見殘破的木屑、衣物,上麵有些許老鼠四處尋找食物。
民房經過水泡之後,略顯破舊,部分已經無法居住。
帶著血色的渾水,緩緩流淌在街巷的小細縫裏。
一具具袁譚大軍的屍體被運往城外,眾多百姓聚集在相對幹淨的地方,呆呆地望著張遼大軍走過。
陳到和程昱正在忙著處理各種事務。
見張遼迴來,程昱立馬迎了上去。
“張將軍,都昌城雖已破,但水淹過後的都昌城修整是一大難事,關鍵這些百姓因大水而無處安置,軍中食物也十分緊缺。昱記得軍師有囑托,此困難之際第二個錦囊。不如此時打開,看看軍師有何良策。”
張遼見城中慘狀,內心有所愧疚,忙迴道:“先生言之有理。”
他從懷裏掏出最後一個錦囊,抽開錦囊口,拉住絲布打開一看:
都昌城破,百姓受苦,文遠可請都昌張氏、羽氏兩大家族出麵,安頓百姓,消毒修整都昌城。
看到此處,張遼的心忽然平靜下來。
軍師已經料到了此類情況,自然有辦法應對。
隻要按照軍師計謀執行,那些受災的百姓也不會孤苦伶仃,無處可去了。
張遼對程昱說道:“仲德先生,既然軍師讓我等去找張氏和羽氏,不如先讓無家可歸的百姓進軍營。我等再去拜訪此兩大家族,等安置的相對物資到位,再讓轉移百姓過去。”
程昱點頭稱是。
三人分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