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姿態


    人活一世,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聽起來何其壯闊,仿佛是天邊的星辰,照耀著人間的夜。


    但我時常想,這些閃耀的光芒,究竟是星辰本身的光,還是焚燒過無數人骨血後留下的火光?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去追逐這些光輝時,他是否知道,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麽?或者說,他是否有機會成為自己?


    在曆史的長河中,人活著像一片浮萍。大江奔流,萍草漂泊,若能抬頭仰望,就會發現所有的掙紮和沉浮不過是水麵的一點波紋。


    我們總是講述英雄和功業,總是讚美那些用鮮血和意誌換來成就的人,但從未問過,他們是否願意用這樣的方式度過一生。


    人們愛讚美嶽飛,卻無人問他是否願意一生都活在對“精忠報國”的渴望中;人們敬仰於謙,卻無人關心他是否曾想過做一個平凡的布衣農夫,在春天播種,秋天收獲。


    徐霞客不是這樣的人。他走的是另一條路,一條注定孤獨的路。曆史上那些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總是顯得格外突兀,就像一塊石頭,突兀地從平坦的土地上冒出來,顯得不合時宜。


    世俗是一片草原,所有的青草都在風中低頭伏首,而一塊石頭的出現,顯得其他的草是那樣的渺小。於是,草原的風便會吹向這塊石頭,試圖將它磨平,甚至將它掩埋。


    徐霞客選擇了一條和世俗背道而馳的路。他喜歡山川,他喜歡河流,他喜歡風吹過群山時的聲音,這是他的方式。


    他用腳步丈量了大地,用生命記錄了自然。他不去爭那些頭銜,也不去搶那些功名,他隻想活得像自己。


    但世俗不喜歡這樣的人,因為他的存在讓其他人顯得更加卑微。那些在名利場中奔波的人,看到徐霞客,便會發現自己追逐的不過是一場空。於是,他們會排斥他,他們會嘲笑他,他們會遠離他。


    “清流”這個詞聽起來高尚,但本質上,它是一種孤獨。因為它從來都不是主流,它總是被排擠在外。


    清流之人,要麽強大到無人能及,要麽被打壓到無聲無息。徐霞客以自己的方式活著,但這種活法注定了他的孤獨。他沒有嶽飛的戰功,沒有於謙的忠誠,他沒有那些被銘刻在廟堂上的豐碑。他隻有一雙腳,一個背包,一顆自由的心。


    但世俗不允許自由。自由是對世俗最大的挑釁。如果一個人可以自由地活著,那其他人為什麽不能?如果徐霞客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那那些在泥淖中掙紮的人,又該如何為自己的平庸辯解?


    於是,世俗會用各種方式壓迫自由的人。它會汙蔑他們,它會孤立他們,它會讓他們感到恐懼和絕望。徐霞客沒有被世俗直接吞噬,但他被孤獨吞噬了,被不被理解的痛苦吞噬了。


    他看得懂山河,卻看不透人心。


    徐霞客用腳步丈量了大地,但他沒能丈量人心的深淺。他或許不明白,為什麽人們總是要去爭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他不明白,為什麽那些被他認為美好的東西,在別人眼裏卻一文不值。


    人們總是以天下大勢為借口,去掩蓋自己的貪婪和懦弱。嶽飛死了,於謙死了,他們死得壯烈,死得偉大,但他們的死換來了什麽?換來了他們身後的笑柄,換來了無數人的冷漠。天下大勢是什麽?不過是人吃人的曆史罷了。


    人吃人,這是曆史的真相。浩如煙海的史書翻開來,寫的從來不是道德和正義,而是權力和欲望。


    嶽飛忠誠,但他的忠誠擋了別人的路,所以他死了。


    於謙清廉,但他的清廉讓別人難堪,所以他死了。


    清流之人總是以一種悲壯的方式死去,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人活一世,終究是要選擇的。


    你可以選擇和世俗同流合汙,成為它的一部分。這樣你可以活得久一點,活得安穩一點,但你永遠無法活得像自己。


    你也可以選擇像徐霞客一樣,像嶽飛一樣,像於謙一樣,走一條自己的路。但這樣,你的路會很短,你的命運會很苦,你的結局會很孤獨。


    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每一個孤獨的夜晚,在每一個掙紮的時刻,告訴自己:我活得像我自己。


    徐霞客可以,他走到生命的盡頭時,他可以抬起頭來看著天,說一句:“我這一生,活得沒有遺憾。”


    嶽飛和於謙也可以,他們的死雖然悲壯,但他們的生命沒有辜負自己。


    人吃人,這是曆史的真相,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徐霞客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在於你能達到多高的地方,而在於你是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這是他留給我們的啟示。這也是我們要麵對的選擇。


    是融入世俗,還是掙脫枷鎖?是隨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每一個人都要迴答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徐霞客的孤獨是一種代價,但這種代價換來了他的自由。


    他沒有百年功名,沒有千秋霸業,但他有自己。他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他贏了。


    而我們呢?


    《明朝那些事兒》我看了很多遍,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最後一段話表達的主要內容為:


    “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麽。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所以,全書的最後一個章節,不是李自成,不是清兵入關,而是徐霞客,他就是想告訴世人這個道理。


    可是他不明白,


    浩如煙海的史書其實隻說了三個字:人吃人!


    他看的懂曆史,卻看不透人心。


    他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可這世俗不允許


    世俗就是個名利場,它絕不允許一股清流突兀的在那裏。


    因為這顯得其他人是那麽不堪。


    所以其他人就要遠離他。甚至想著法兒的去搞他。


    要麽你強大的可以鬥過所有人,你就成名了,


    要麽你比較弱被他們搞死,然後消亡了。


    總之就是需要你一個單挑一群。


    要麽殺身要麽成仁。


    最近看媒體關於 他負麵很多。


    我不相信這麽一個有曆史大局觀的人會那麽不堪,他隻是過不了自己心裏的那道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性即見如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道鴻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道鴻蒙並收藏人性即見如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