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在路的盡頭等你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送走老頭,迴身走向屋內的途中,賈璉又停下腳步,問道,“我剛才說的你記住了嗎?”
落後半步打著傘的洪暄愣了,“爺,啥記住沒?”
“我剛才的話不光是說給女孩和他爺爺聽的,也是說給你聽的,”賈璉側身看著洪暄,他不知所措,又緊接著耐人尋味地說,“不光是說給你聽的,也是說給你們聽得。”
眼光掃過院內的護衛們,雨不大,可也打濕了他們的衣衫,天又黑黑地,即使是舉著火把,離得遠了也看不清他們的麵龐。
“凡事腦筋動一動,腦子多想一想。
跟著我不是你們人生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跟著我死了,希望不要像方才那個可憐人,自己騙自己,到死一場空。
到底是為了利益,還是為了自己的心,不管跟從哪一個,心裏下了決定,就要一條道走下去。如果沒有從一而終的勇氣,怎麽能讓我相信你們呢。
要知道從十一橋創立之初,我們麵對的就是這個國家權力最大的人,今天殺掉的這個,隻是我們將來要麵對的無數人中的一個。
你們中有很多人當初是我祖父命令你們跟著我的,身不由己,那時我隻有十四歲,如今已過去十一年了,距離那個春天也已經過去了六年了。
你們不一定要跟著我走到底的,如果有一天心裏想明白了,可以來找我。”
話在雨中飄蕩,護衛們沒有吭聲,能進到這個院子裏做事的,三代人都是為賈家效過死的。
再則說了,他們這位主子跟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性子完全不同,說話不著邊際,讓人聽了犯迷糊的事又不是一兩迴了,聽著就是了。
真要讓他們去想,去思考,說不得祖墳得冒青煙。
賈璉在雨中等了許久,還是緩步走入屋內,在邁過門檻的時候,韓奇低聲問了句,“有必要問他們嗎,他們早沒得選了。”
“人生來就有選擇的權利,不管是為了錢,還是權,還是生活。”賈璉沒有停步,隻迴了這一句話。
............
經過整晚的折騰,謝鱗三人也帶著人迴了,一幫人走在迴去的路上。
最先到的是謝鱗,他和二人招了招手,就消失在二人的視線中。
第二個到的是韓奇,不過他沒有直接作別進屋,而是停在院門口,問了蕭愈一個問題,“你怎麽看璉二哥方才說的。”
蕭愈知道他問的是什麽,隻是他從來就沒有想過,“璉二說過,一個人說了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麽。至少目前來看,他是支持我的理想的,那我就沒意見。”
蕭愈的話,不出韓奇預料,還是和以前一樣乏味。
韓奇知道蕭愈加入春秋社的緣故,不是為了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是單純地報仇。其父現為錦州節度使,其祖父生前為薊遼右鎮統製,嘉祥二十二年死在了甘泉堡,一道死的還有蕭愈的三位叔伯,所以到蕭愈這輩,兄弟七人都是由蕭愈的父親養大的。
蕭家祖籍湖廣,而事實上薊遼軍鎮在天佑帝創建之初就全由川籍、湖廣籍勳貴將領構成,他們也被稱作西南係,就像京營由寧榮國公府為首的江南勳貴把持,靠近帝都的宣府和大同由西北元從係控製,從京城到江南的運河沿線由擁兵數萬的漕運總督衙門控製。
圍繞京城展開的兵力布防,是天佑帝初定天下時規劃的。
至於為什麽京營這樣險要的位置由後入夥的江南勳貴把持,絕不是謝鱗早上同陸預說的那麽簡單,光死人就可以了。
蕭愈的父親,韓奇隻見過一迴,那是嘉祥三十八年秋,蕭愈父親升任錦州節度使前,進京朝見上皇。韓奇記得蕭愈父親是坐馬車進的城,不符合當時邊地將領的習慣,等下了馬車,見了那條瘸腿才知道原委。
當時迎接的幾人都有些愣了,但蕭愈父親沒有把眾人的失態放在心上,還笑著講起了瘸腿的緣故。他從甘泉堡逃迴海城的路上得知海城早已失陷,隻得帶著人向西跨過遼河,逃奔沙嶺堡。路上被後金騎兵追上,最後一點部曲也死光了,馬也被弓箭射中,人被摔下馬來,讓馬的屍體給壓了。
最後還是被駐守熊嶽城擔任右後方防衛的彭城侯驅兵前往沙嶺堡救駕途中在死人堆裏翻出來的。
所以蕭愈進社的目的就是要為了殺人,殺女真,除此以外他對社內的其它活動大多不放在心上。
蕭愈說完這話,也迴身朝自己院走去,韓奇站在門口,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黑暗的路盡頭。
..........
韓奇走在庭中通往廂房的路上,心思已經飄到數年前社內聚會時,陸安問的那句話。彼時賈璉提出那個驚天謀劃,不是沒有人提出異議,陸安就是其中一個,他隻問了一個問題,若是陛下用強,到時何謂?
賈璉說:死生,晝夜事也。死則死矣,今日他為君,我為臣,視我如賊寇,不複昔年;我等刀劍尚在鞘中,引而不發,一試以觀天下,猶此,成敗亦不失為豪傑也。
最後是陳老大下了定論,一個字,“幹!”
當年沒有陳家數千部曲家將的豪賭,其他幾家也不敢下注,要知道在那天城門打開一路北奔來此的路上,驍騎營的騎兵跟在身後有誰不知道的。
而在這裏,在十一橋,靠著年前年後人員流動而聚集起來的各家部曲不下三千人,都是甲胄完備的騎兵,陳家步騎混編的主力從關外穿過漠南三部的草場而來,就在距此以北不到百裏的地方。
城內謝鱗的兄長謝鯨早早就坐鎮營中,陸安、陸預的父親守在樞密院,賈璉祖父臨終前交給賈璉的在京營裏的幾個死忠事發時就陪著王子騰,禁軍裏各家的子弟隻到事前才收到命令,不敢冒險的就看著,敢冒險的你不幹也得幹,距離上皇最近的,就在十步外看著坐在台階上的皇帝,還不止一個。
隻要有上皇敢,距離嘉祥二十二年從戰浴血不過十八年,各府的老人還沒死絕呢!
但那時的情形與人心都是機緣巧合下的結果,現在今上在位,總有一天會按賈璉原本推演的故事走向走下去。
仗總有打完的一天,聽過賈璉當初推演的人,都是信的,不信也不會賭上全家性命幹,可信的也都記著賈璉故事的下半段。
陸預的隱憂,他韓奇也有。
今天陸預問賈璉,賈璉沒答,賈璉不僅沒和他講,也沒和社裏的老人講過,好像不重要似的,或者說像是等打完滅金之戰也就各奔東西,分道揚鑣了。
但賈璉麵對這個話題時像揣著刀子,不,他一直揣著刀子,沒有放下過武器。想起今天院內死掉的三個內衛,就要推開房門的韓奇猛然有種想法,或許賈璉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告訴兩宮,他們還沒有放下刀。
所謂的南下牧民意外殺掉一個內衛監視小組,是個借口,一聽就很扯的借口,可也是賈璉給陛下的遮羞布。
這條路還沒有盡頭,黑的很。
落後半步打著傘的洪暄愣了,“爺,啥記住沒?”
“我剛才的話不光是說給女孩和他爺爺聽的,也是說給你聽的,”賈璉側身看著洪暄,他不知所措,又緊接著耐人尋味地說,“不光是說給你聽的,也是說給你們聽得。”
眼光掃過院內的護衛們,雨不大,可也打濕了他們的衣衫,天又黑黑地,即使是舉著火把,離得遠了也看不清他們的麵龐。
“凡事腦筋動一動,腦子多想一想。
跟著我不是你們人生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跟著我死了,希望不要像方才那個可憐人,自己騙自己,到死一場空。
到底是為了利益,還是為了自己的心,不管跟從哪一個,心裏下了決定,就要一條道走下去。如果沒有從一而終的勇氣,怎麽能讓我相信你們呢。
要知道從十一橋創立之初,我們麵對的就是這個國家權力最大的人,今天殺掉的這個,隻是我們將來要麵對的無數人中的一個。
你們中有很多人當初是我祖父命令你們跟著我的,身不由己,那時我隻有十四歲,如今已過去十一年了,距離那個春天也已經過去了六年了。
你們不一定要跟著我走到底的,如果有一天心裏想明白了,可以來找我。”
話在雨中飄蕩,護衛們沒有吭聲,能進到這個院子裏做事的,三代人都是為賈家效過死的。
再則說了,他們這位主子跟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性子完全不同,說話不著邊際,讓人聽了犯迷糊的事又不是一兩迴了,聽著就是了。
真要讓他們去想,去思考,說不得祖墳得冒青煙。
賈璉在雨中等了許久,還是緩步走入屋內,在邁過門檻的時候,韓奇低聲問了句,“有必要問他們嗎,他們早沒得選了。”
“人生來就有選擇的權利,不管是為了錢,還是權,還是生活。”賈璉沒有停步,隻迴了這一句話。
............
經過整晚的折騰,謝鱗三人也帶著人迴了,一幫人走在迴去的路上。
最先到的是謝鱗,他和二人招了招手,就消失在二人的視線中。
第二個到的是韓奇,不過他沒有直接作別進屋,而是停在院門口,問了蕭愈一個問題,“你怎麽看璉二哥方才說的。”
蕭愈知道他問的是什麽,隻是他從來就沒有想過,“璉二說過,一個人說了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麽。至少目前來看,他是支持我的理想的,那我就沒意見。”
蕭愈的話,不出韓奇預料,還是和以前一樣乏味。
韓奇知道蕭愈加入春秋社的緣故,不是為了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是單純地報仇。其父現為錦州節度使,其祖父生前為薊遼右鎮統製,嘉祥二十二年死在了甘泉堡,一道死的還有蕭愈的三位叔伯,所以到蕭愈這輩,兄弟七人都是由蕭愈的父親養大的。
蕭家祖籍湖廣,而事實上薊遼軍鎮在天佑帝創建之初就全由川籍、湖廣籍勳貴將領構成,他們也被稱作西南係,就像京營由寧榮國公府為首的江南勳貴把持,靠近帝都的宣府和大同由西北元從係控製,從京城到江南的運河沿線由擁兵數萬的漕運總督衙門控製。
圍繞京城展開的兵力布防,是天佑帝初定天下時規劃的。
至於為什麽京營這樣險要的位置由後入夥的江南勳貴把持,絕不是謝鱗早上同陸預說的那麽簡單,光死人就可以了。
蕭愈的父親,韓奇隻見過一迴,那是嘉祥三十八年秋,蕭愈父親升任錦州節度使前,進京朝見上皇。韓奇記得蕭愈父親是坐馬車進的城,不符合當時邊地將領的習慣,等下了馬車,見了那條瘸腿才知道原委。
當時迎接的幾人都有些愣了,但蕭愈父親沒有把眾人的失態放在心上,還笑著講起了瘸腿的緣故。他從甘泉堡逃迴海城的路上得知海城早已失陷,隻得帶著人向西跨過遼河,逃奔沙嶺堡。路上被後金騎兵追上,最後一點部曲也死光了,馬也被弓箭射中,人被摔下馬來,讓馬的屍體給壓了。
最後還是被駐守熊嶽城擔任右後方防衛的彭城侯驅兵前往沙嶺堡救駕途中在死人堆裏翻出來的。
所以蕭愈進社的目的就是要為了殺人,殺女真,除此以外他對社內的其它活動大多不放在心上。
蕭愈說完這話,也迴身朝自己院走去,韓奇站在門口,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黑暗的路盡頭。
..........
韓奇走在庭中通往廂房的路上,心思已經飄到數年前社內聚會時,陸安問的那句話。彼時賈璉提出那個驚天謀劃,不是沒有人提出異議,陸安就是其中一個,他隻問了一個問題,若是陛下用強,到時何謂?
賈璉說:死生,晝夜事也。死則死矣,今日他為君,我為臣,視我如賊寇,不複昔年;我等刀劍尚在鞘中,引而不發,一試以觀天下,猶此,成敗亦不失為豪傑也。
最後是陳老大下了定論,一個字,“幹!”
當年沒有陳家數千部曲家將的豪賭,其他幾家也不敢下注,要知道在那天城門打開一路北奔來此的路上,驍騎營的騎兵跟在身後有誰不知道的。
而在這裏,在十一橋,靠著年前年後人員流動而聚集起來的各家部曲不下三千人,都是甲胄完備的騎兵,陳家步騎混編的主力從關外穿過漠南三部的草場而來,就在距此以北不到百裏的地方。
城內謝鱗的兄長謝鯨早早就坐鎮營中,陸安、陸預的父親守在樞密院,賈璉祖父臨終前交給賈璉的在京營裏的幾個死忠事發時就陪著王子騰,禁軍裏各家的子弟隻到事前才收到命令,不敢冒險的就看著,敢冒險的你不幹也得幹,距離上皇最近的,就在十步外看著坐在台階上的皇帝,還不止一個。
隻要有上皇敢,距離嘉祥二十二年從戰浴血不過十八年,各府的老人還沒死絕呢!
但那時的情形與人心都是機緣巧合下的結果,現在今上在位,總有一天會按賈璉原本推演的故事走向走下去。
仗總有打完的一天,聽過賈璉當初推演的人,都是信的,不信也不會賭上全家性命幹,可信的也都記著賈璉故事的下半段。
陸預的隱憂,他韓奇也有。
今天陸預問賈璉,賈璉沒答,賈璉不僅沒和他講,也沒和社裏的老人講過,好像不重要似的,或者說像是等打完滅金之戰也就各奔東西,分道揚鑣了。
但賈璉麵對這個話題時像揣著刀子,不,他一直揣著刀子,沒有放下過武器。想起今天院內死掉的三個內衛,就要推開房門的韓奇猛然有種想法,或許賈璉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告訴兩宮,他們還沒有放下刀。
所謂的南下牧民意外殺掉一個內衛監視小組,是個借口,一聽就很扯的借口,可也是賈璉給陛下的遮羞布。
這條路還沒有盡頭,黑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