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懷素等人簡單的吃了一個早餐,便向陽明山進發。
他們一邊走,一邊聊。說到陽明山名字來曆的時候,周書福給大家講起了關於陽明山的故事:
相傳,遠古的時侯,陽明山這裏,是一方終年雲遮霧罩的無名地,後來兩個地仙闖出了這個洞天。
這兩個地仙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鄭一郎,弟弟叫鄭二郎。
兄弟倆看地尋龍,哥哥拿一根一丈二尺長的銀針在地上走,弟弟手托一個紐扣般大小的銅錢在土內行,每走三步,銀針向地下插一次,如果銀針在哪裏插進銅錢眼孔裏,哪裏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兄弟倆雖有通天入地的本事,但在這裏卻接二連三都未能闖進這雲封霧鎖裏麵去。
於是,兄弟倆燒起蠟燭錢紙,雙雙跪拜天地,“此處是人傑之地,還是仙山名地,或是佛刹寶地?請讓我們看個明白,不然,死也不暝目!”
禱告了三日三夜,真誠感動玉皇大帝,白雲濃霧嫋嫋升騰而去,青天白日下,隻見北是一條“黃龍”,南是一條“青龍”,二龍盤踞山脊,會首處是一顆碩大的“珍珠”,原來是當年大禹製服的兩條孽龍。
好一個“二龍戲珠”的所在啊,是人地,是仙地,是一塊佛刹寶地。兄弟倆人感歎一迴,對蒼天三叩而起。
正欲離去,卻見別處是一片陽光燦爛,而這裏竟然沒有太陽的照耀。
兄弟二人一商量,幹脆好事做到底,又雙雙跪告天庭,請求賜給太陽光熱。
玉皇大帝準奏,派太陽神下凡到這裏,將隨身攜帶的一盞天燈掛在這—片土地的上空,並把這裏命名為“陽明山”。
有詞雲:“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
李白聽完之後,原本略顯慵懶的神情瞬間變得興奮起來。
他雙目放光,聲音洪亮地說道:“陽明山?此乃名山啊!今日有幸到此一遊,咱們無論如何都要登上那主峰才不虛此行!”
站在一旁的周書福微笑著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沒錯,李兄所言甚是。這陽明山的主峰名為望佛台,登上峰頂放眼遠望,視野開闊至極,可以眺望到千裏之外的景色呢。向上能夠望見巍峨聳立的九嶷山,向下則能將雄偉壯觀的衡山盡收眼底。還有那零陵城以及蜿蜒流淌的瀟湘二水,全都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真可謂是美不勝收啊!”
說到這裏,周書福稍作停頓,環顧四周,隻見群山林立,怪石嶙峋,山峰形態各異,有的像昂首挺胸的巨龍,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鳳凰,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描繪道:“而且這山中的石頭形狀怪異奇特,山峰險峻奇異,森林鬱鬱蔥蔥、繁茂無比。翠竹修長挺拔,翠綠欲滴,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而那潺潺流動的清泉,從高處飛奔而下形成一道道美麗的瀑布,水花四濺,如煙如霧。置身於這片雲山霧海之間,山路曲折迂迴,每轉過一個彎,眼前都會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此時,一陣微風拂過,帶來了鳥兒清脆悅耳的啼叫聲和昆蟲低吟淺唱的和聲。
周書福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片刻,然後睜開眼睛感慨道:“再加上那些五顏六色、爭奇鬥豔的奇花異草點綴其中,彼此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當您身臨其境時,就宛如踏入了人間仙境一般,令人陶醉不已,流連忘返呐!”
周書福話音剛落,李白已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他雙手握拳,大步向前走去,口中還念念有詞:“如此美景當前,豈能錯過?快快快!”其餘眾人見狀,紛紛加快步伐緊緊跟隨著他,一行人很快便消失在了茫茫的群山之中。
走在前麵的周書福迴頭看了一眼身後興致勃勃的眾人,心中暗自高興:看來大家聽了我講述的故事,又了解了陽明山的迷人美景之後,都被深深吸引住啦!
於是,他微微頷首,接著娓娓道來:“在陽明山主峰絕頂北側,大約距離兩裏左右的白雲峰山腰之處,矗立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廟,名曰白雲寺。此處山勢高聳入雲,地勢偏僻遙遠,周圍林木幽深,山穀靜謐清幽,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傳說此地原本乃是神仙們時常相聚論道之所。自從東漢時期這座寺廟建立伊始,寺內便有一些德行高深、修為精湛的和尚在此清修。他們不僅耗費心力煉製並鑄造出了一口聲震千裏的‘南屏晚鍾’,其鍾聲悠揚婉轉,餘音嫋嫋,仿佛能夠穿透雲霄,傳遍四方;而且這些高僧大德還承蒙神仙的點撥與教化,曆經千辛萬苦修煉之後終於得證大道,在光天化日之下羽化登仙,飛身而去。正因如此,白雲寺聲名遠揚,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眾多一心追求仙道的修行之人。”
“既然如此,那咱們不妨先行前往這白雲寺一探究竟,而後再登上主峰的望佛台如何?”
李白饒有興趣地提議道。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就這樣,一行人邁著輕快的步伐,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緩緩前行。
一路上,他們時而駐足欣賞沿途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時而談笑風生,講述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傳聞軼事。
不知不覺之間,眾人已經走過了十幾裏的路程,最終順利抵達了半山腰處。
此刻,正值烈日當空,陽光熾熱地灑向大地,時間已然走到了中午時分。眾人一路奔波,終於抵達了一處別有洞天之地——那是一個大約占地半畝左右的天然水潭。
這潭水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呈現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碧綠色澤。
它寧靜而深邃,仿佛隱藏著無數神秘的故事和傳說。水潭四周大多被堅硬的岩石環繞著,這些岩石形態各異、千姿百態,有的像昂首挺胸的巨獸,有的似蜿蜒盤旋的巨龍,還有的仿若仙女舞動的長袖,給整個水潭增添了幾分雄渾與壯美。
在潭水的左側,赫然矗立著一塊極為平整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麵積頗大,粗略估計約有三張大型八仙桌那麽寬廣。其表麵光滑平整,顯然經過歲月的磨礪和風雨的洗禮。
懷素眼尖,率先發現了這個好去處,他興奮地喊道:“時辰已經到了正午啦,瞧瞧這裏既有天然形成的大石桌,旁邊又有清澈的潭水相伴,咱們何不在此稍作停歇,好好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餐呢?”
眾人聽聞此言,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於是大家迅速放下身上沉重的行李,齊心協力開始忙碌起來。
有人負責去附近尋找幹柴生火;有人則取出鍋碗瓢盆等炊具清洗幹淨;還有人挽起袖子,熟練地從行囊中掏出食材,準備大展廚藝……
一時間,歡聲笑語迴蕩在這片幽靜的山穀之中,與潺潺流淌的潭水之聲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樂章。
他們一邊走,一邊聊。說到陽明山名字來曆的時候,周書福給大家講起了關於陽明山的故事:
相傳,遠古的時侯,陽明山這裏,是一方終年雲遮霧罩的無名地,後來兩個地仙闖出了這個洞天。
這兩個地仙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鄭一郎,弟弟叫鄭二郎。
兄弟倆看地尋龍,哥哥拿一根一丈二尺長的銀針在地上走,弟弟手托一個紐扣般大小的銅錢在土內行,每走三步,銀針向地下插一次,如果銀針在哪裏插進銅錢眼孔裏,哪裏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兄弟倆雖有通天入地的本事,但在這裏卻接二連三都未能闖進這雲封霧鎖裏麵去。
於是,兄弟倆燒起蠟燭錢紙,雙雙跪拜天地,“此處是人傑之地,還是仙山名地,或是佛刹寶地?請讓我們看個明白,不然,死也不暝目!”
禱告了三日三夜,真誠感動玉皇大帝,白雲濃霧嫋嫋升騰而去,青天白日下,隻見北是一條“黃龍”,南是一條“青龍”,二龍盤踞山脊,會首處是一顆碩大的“珍珠”,原來是當年大禹製服的兩條孽龍。
好一個“二龍戲珠”的所在啊,是人地,是仙地,是一塊佛刹寶地。兄弟倆人感歎一迴,對蒼天三叩而起。
正欲離去,卻見別處是一片陽光燦爛,而這裏竟然沒有太陽的照耀。
兄弟二人一商量,幹脆好事做到底,又雙雙跪告天庭,請求賜給太陽光熱。
玉皇大帝準奏,派太陽神下凡到這裏,將隨身攜帶的一盞天燈掛在這—片土地的上空,並把這裏命名為“陽明山”。
有詞雲:“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
李白聽完之後,原本略顯慵懶的神情瞬間變得興奮起來。
他雙目放光,聲音洪亮地說道:“陽明山?此乃名山啊!今日有幸到此一遊,咱們無論如何都要登上那主峰才不虛此行!”
站在一旁的周書福微笑著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沒錯,李兄所言甚是。這陽明山的主峰名為望佛台,登上峰頂放眼遠望,視野開闊至極,可以眺望到千裏之外的景色呢。向上能夠望見巍峨聳立的九嶷山,向下則能將雄偉壯觀的衡山盡收眼底。還有那零陵城以及蜿蜒流淌的瀟湘二水,全都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真可謂是美不勝收啊!”
說到這裏,周書福稍作停頓,環顧四周,隻見群山林立,怪石嶙峋,山峰形態各異,有的像昂首挺胸的巨龍,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鳳凰,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描繪道:“而且這山中的石頭形狀怪異奇特,山峰險峻奇異,森林鬱鬱蔥蔥、繁茂無比。翠竹修長挺拔,翠綠欲滴,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而那潺潺流動的清泉,從高處飛奔而下形成一道道美麗的瀑布,水花四濺,如煙如霧。置身於這片雲山霧海之間,山路曲折迂迴,每轉過一個彎,眼前都會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此時,一陣微風拂過,帶來了鳥兒清脆悅耳的啼叫聲和昆蟲低吟淺唱的和聲。
周書福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片刻,然後睜開眼睛感慨道:“再加上那些五顏六色、爭奇鬥豔的奇花異草點綴其中,彼此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當您身臨其境時,就宛如踏入了人間仙境一般,令人陶醉不已,流連忘返呐!”
周書福話音剛落,李白已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他雙手握拳,大步向前走去,口中還念念有詞:“如此美景當前,豈能錯過?快快快!”其餘眾人見狀,紛紛加快步伐緊緊跟隨著他,一行人很快便消失在了茫茫的群山之中。
走在前麵的周書福迴頭看了一眼身後興致勃勃的眾人,心中暗自高興:看來大家聽了我講述的故事,又了解了陽明山的迷人美景之後,都被深深吸引住啦!
於是,他微微頷首,接著娓娓道來:“在陽明山主峰絕頂北側,大約距離兩裏左右的白雲峰山腰之處,矗立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廟,名曰白雲寺。此處山勢高聳入雲,地勢偏僻遙遠,周圍林木幽深,山穀靜謐清幽,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傳說此地原本乃是神仙們時常相聚論道之所。自從東漢時期這座寺廟建立伊始,寺內便有一些德行高深、修為精湛的和尚在此清修。他們不僅耗費心力煉製並鑄造出了一口聲震千裏的‘南屏晚鍾’,其鍾聲悠揚婉轉,餘音嫋嫋,仿佛能夠穿透雲霄,傳遍四方;而且這些高僧大德還承蒙神仙的點撥與教化,曆經千辛萬苦修煉之後終於得證大道,在光天化日之下羽化登仙,飛身而去。正因如此,白雲寺聲名遠揚,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眾多一心追求仙道的修行之人。”
“既然如此,那咱們不妨先行前往這白雲寺一探究竟,而後再登上主峰的望佛台如何?”
李白饒有興趣地提議道。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就這樣,一行人邁著輕快的步伐,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緩緩前行。
一路上,他們時而駐足欣賞沿途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時而談笑風生,講述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傳聞軼事。
不知不覺之間,眾人已經走過了十幾裏的路程,最終順利抵達了半山腰處。
此刻,正值烈日當空,陽光熾熱地灑向大地,時間已然走到了中午時分。眾人一路奔波,終於抵達了一處別有洞天之地——那是一個大約占地半畝左右的天然水潭。
這潭水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呈現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碧綠色澤。
它寧靜而深邃,仿佛隱藏著無數神秘的故事和傳說。水潭四周大多被堅硬的岩石環繞著,這些岩石形態各異、千姿百態,有的像昂首挺胸的巨獸,有的似蜿蜒盤旋的巨龍,還有的仿若仙女舞動的長袖,給整個水潭增添了幾分雄渾與壯美。
在潭水的左側,赫然矗立著一塊極為平整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麵積頗大,粗略估計約有三張大型八仙桌那麽寬廣。其表麵光滑平整,顯然經過歲月的磨礪和風雨的洗禮。
懷素眼尖,率先發現了這個好去處,他興奮地喊道:“時辰已經到了正午啦,瞧瞧這裏既有天然形成的大石桌,旁邊又有清澈的潭水相伴,咱們何不在此稍作停歇,好好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餐呢?”
眾人聽聞此言,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於是大家迅速放下身上沉重的行李,齊心協力開始忙碌起來。
有人負責去附近尋找幹柴生火;有人則取出鍋碗瓢盆等炊具清洗幹淨;還有人挽起袖子,熟練地從行囊中掏出食材,準備大展廚藝……
一時間,歡聲笑語迴蕩在這片幽靜的山穀之中,與潺潺流淌的潭水之聲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樂章。